“自殺式單身”的中國青年:單身太舒服了,為什麼要結婚?

01.

/ 你是“自殺式單身”嗎?/


前幾天,一位好友在微信上問我:“今年春節你還回家嗎?”

我有點詫異:“回啊,你不回了嗎?”

“不想回了,肯定是各種問各種催,還不如找個地方一個人玩幾天。”

這位朋友和我一樣,都是大齡單身,只不過我臉皮厚,過年該回家還是回家,他卻不想面對親戚朋友的催婚壓力了。


“自殺式單身”的中國青年:單身太舒服了,為什麼要結婚?



我問他:“最近還在相親嗎?我見了幾個姑娘,不過都沒什麼進展。”

“有半年沒相了,老遇不到靠譜的,也實在是太忙。”

看到這句,我突然想到了這陣子網上流行的一個詞:「自殺式單身」。

它用來形容一直單身又不主動擴展社交範圍去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著能擁有愛情的行為。

我試著總結了幾條“自殺式單身”的關鍵特徵:

想擺脫單身,但超過2個月沒有認識新朋友。業餘生活極度簡單,不上班的時候基本都在家中看書、上網、看電影。幻想自己能在地鐵、公交車,甚至飛機上對鄰座異性一見鍾情,從而結束單身。不注重自身形象建設。
沒有或極少研究過異性的戀愛心理,也不知道與異性交流有什麼技巧。以小說、影視劇人物或偶像明星為理想伴侶的模板。沒有理性思考制定過脫單計劃,或者很少執行。


如果你奉行的是單身主義或不婚主義,那就是自願式單身,另當別論。

如果不是,那麼當以上特徵你中了3條甚至更多時,就要懷疑自己是否正在“自殺式單身”。


“自殺式單身”的中國青年:單身太舒服了,為什麼要結婚?



當然,更常見的“自殺式”單身的情況,可能並沒有那麼多明顯的槽點,很多人其實是不知怎麼的就這麼一直單下去了。

有位知乎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扎心經歷,他出生於1990年,卻是個從未談過戀愛的母胎單身:

他家庭條件一般,好在學習成績還可以,人長得也陽光。初中時,就有幾個女生對他有好感,經常找他講題。

可那時候家長和班主任經常警告他:不要早戀。作為一個聽話的孩子,這幾個字就這麼深深地刻進了他的觀念。

讀了重點高中,學習壓力更大,先後有兩三個女孩和他走得很近,其中一個還表白了,但他想的還是那句“不要早戀,影響學習”。

大學是理工類院校,沒幾個女生。臨近畢業遇到了別的學校的一個姑娘,可想了想以後天各一方的麻煩,他打消了念頭。

畢業後,單位裡是清一色的雄性……

工作幾年後,家裡急了,催他結婚。

可是他很不解,總感覺缺了什麼,不然為什麼從“不能早戀”直接跳到了“趕緊結婚生子”的年紀?

似乎有一段人生環節,不知被誰偷走了。

“自殺式單身”的中國青年:單身太舒服了,為什麼要結婚?


這位網友的分享獲得了近10000次“贊同”,2000多條評論幾乎都在表達強烈的共鳴。

“自殺式單身”,已經不是一個網絡流行語那麼簡單。

它的背後,恐怕是單身80後、90後生存狀況的一種形象概括。

02.

/ 為什麼明明想脫單,卻不去努力?/


“自殺式單身”是一種矛盾的狀態:嘴上說想脫單,身體卻依然死宅。

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單身社會》一書中,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克里南伯格對獨居者日漸增多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比如,通訊方式的變革。

過去的十幾年,互聯網迅速普及。它比電話更為活躍和個性化,比電視更好地結合了社交分享和大眾傳播。

個人用戶不僅可以即時通訊,還可以通過博客、微博等社交平臺獲取資訊、分享自己的觀點,視頻網站及遊戲更是殺時間的利器。

面對面的會面交談甚至娛樂都顯得沒那麼必要了,只要有臺聯網的電腦或手機,我們就能傻樂上一整天。

所以有人不是說了嗎:為什麼要談戀愛,是遊戲不好玩,還是視頻不好看?


“自殺式單身”的中國青年:單身太舒服了,為什麼要結婚?


“自殺式單身”的中國青年:單身太舒服了,為什麼要結婚?



再比如,大規模城市化也是一個促成單身社會的重要因素。

“自殺式單身”者,絕大部分都生活在城市。

因為農村和鄉鎮基本沒有對生活方式進行另類選擇的自由,家族、鄰里、村落之間的關係盤根錯節,那裡不存在個性化的價值觀念。

克里南伯格的分析,揭示了單身社會的最主要成因。

但以我的觀察來看,很多中國年輕人之所以處於“自殺式單身”狀態,還有兩點不可忽視的因素。

其中之一,是中國互聯網外賣服務的高度發達。

去年,我因為出了點小意外,不方便出門,於是申請在家辦公一週。最初我以為這一週會非常難熬,後來發現,那幾天的日子簡直不能再舒服了。


“自殺式單身”的中國青年:單身太舒服了,為什麼要結婚?



我下了一個外送服務APP,打開之後,直接能選購我附近水果店、便利店、超市的商品,不僅滿減力度大,而且1小時內就能送上門。

線上超市沒有饅頭,我就打電話給配送小哥,讓他來送貨的時候在小區門口順便幫我買幾個。

同樣,我需要某個材料,辦公室的同事就叫了個閃送。寫作時需要參考某本書,上午下單下午就收到,快遞小哥臨走時還貼心地幫我把垃圾袋也捎下樓了……

吃的喝的用的都有外送服務,保潔、維修,甚至理髮、按摩都可以上門,宅一個週末、一個星期完全沒問題。

除了很難脫單。


“自殺式單身”的中國青年:單身太舒服了,為什麼要結婚?



另一點原因,我稱之為「社交能量透支」。

因為這實在是一個社交方式過剩的時代。

不知你發現沒有,大多數人在上班時的最主要工作其實只有一項,那就是溝通。

說服領導、安撫下屬、跨部門撕扯,開會、郵件、微信或QQ群聊……終於忙到下班,你發了條朋友圈:每天都好累啊,不開燻!

朋友們紛紛對你表示慰問,但你發現自己其實一條都不想回復。

因為你的社交能量早就被透支完了。


“自殺式單身”的中國青年:單身太舒服了,為什麼要結婚?



溝通是件很消耗精力的事,要擬定談話要點,要想著怎麼表達觀點,要琢磨對方這句話到底是他喵的什麼意思,要換位,要共情……

當你把這些能量全貢獻給領導、同事、合作伙伴,下了班後就只想在床上趴著,連一條“在嗎”都懶得問潛在的相親對象。

不是“自殺式單身”的人不想努力,是他們實在無力可努。

03.

/ 不想“自殺式單身”,就要“謀殺式脫單”/


“自殺式單身”真正可怕的地方,不在於單身,而在於它是一種特別“舒服”的狀態。

一個人生活,不用在柴米油鹽上太精打細算,也不用操心該怎麼養孩子,想看什麼電影、想去哪玩都不用和誰商量,週末晚上想幾點回家就幾點回家……

但這種生活其實非常危險,因為日子在悄悄地一天天溜走,可人生的狀態,卻彷彿停止了前進,正在悄悄陷入泥沼。

我們以為賺得了自由,其實早已被時間套牢。

所以,要想改變“自殺式單身”的狀態,必須要有積極行動的執行力,改變單身生活的慣性。


“自殺式單身”的中國青年:單身太舒服了,為什麼要結婚?



我曾和大家分享過一位姑娘在相親56次後結婚的故事。我覺得她的做法特別值得想擺脫“自殺式單身”的朋友們借鑑。

她先是分析自己已經認識的異性是否有可能發展關係,畢竟這是相對熟悉和了解的人群。

把自己的男同學、男同事、男性朋友都過了一遍後,她發現大部分都有主了,極少數確實無感。

存量不足,必須要拓展增量。

於是她查找篩選本地各種興趣愛好群組,參加線下活動。

這是認識高素質單身異性的好途徑。

要知道“你未來的伴侶可能出現在任何地方,唯一不可能出現的地方就是你家裡”,所以走出家門積極擴展交往圈子非常必要。


“自殺式單身”的中國青年:單身太舒服了,為什麼要結婚?



同時,她沒有排斥長輩、朋友安排的相親,並且將之視為「田野調查」

每見一個相親對象都做記錄總結,一來熟悉提升溝通交流技巧,二來逐漸調整自己的心態,明確對象的哪些品質是必須,而哪些條件不具備也可以。

看起來似乎有點冰冷理性,彷彿策劃謀殺案一般,但我們要擺脫“自殺式單身”,需要的正是這種方向明確、高效行動的“謀殺式脫單”。

最後想提醒大家一點:積極脫單,但不要把單身當成一個“問題”去解決。

也就是說,要接納單身狀態。

因為一旦把單身當成“問題”,情緒上就會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於是要麼容易放棄自己的原則,匆忙中選了並不合適的人。

要麼會用力過猛,無法展現自己真實自然的狀態,反倒讓對方難以接近。

所以,在愛另一個人之前,首先要愛自己。

只有當我們會愛自己,才有能力給予別人愛。當你的心裡充滿愛意的時候,脫單還會遠嗎?

願你擁有愛,也得到愛。


“自殺式單身”的中國青年:單身太舒服了,為什麼要結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