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和趙匡胤差距在哪裡?

漢之遺風


趙匡胤和趙光義,其實都很不錯。在趙匡胤心裡,弟弟趙匡義比自己還優秀,是非常出色的皇位繼承人。至於後面隨著自己兒子長大但趙匡義權勢日重,發生“燭光斧影”就是後話了。否則,趙匡胤的兒子沒有一個分王的,趙匡義卻爵封晉王、官拜開封府尹。至於趙匡義名聲為啥這麼不好,主要有兩個,“燭光斧影”得位不正,“敗於大遼”喪權辱國。從結果推原因,趙匡義作為一代帝王,名聲不臭才怪。因為在古代中國,開疆拓土恢復漢唐故地實現大一統是歷史主流、民族基因。結果,這一切都讓趙匡義給搞糟了,不僅把兄長趙匡胤留下的“精兵猛將”損失殆盡,還造就了兩宋三百年積貧積弱的局面。如果要找一個人背鍋,必然是趙匡義無疑,絕對不可能是趙匡胤。



一、趙匡胤是武將出身,趙匡義是文人出身。趙匡胤不僅個人武藝高強,自創“太祖長拳”“盤龍棍法”等武功絕學,而且軍事才能出眾,追隨後周世宗柴榮,收服南唐江北十四州,還在柴榮北伐遼國的戰爭中以一己之力扭轉戰局、大敗遼國。所以,無數後來人都相信,只要趙匡胤活著,絕對能打敗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也絕不會任西夏坐大獨立建國,恢復漢唐故地難度應該不大。但是趙匡義在軍事上確實不行,攻滅北漢後幹了兩件蠢事,一件是毀掉了晉陽城,失去了北進基地;另一件是以疲憊之師北伐遼國,結果損兵折將。雍熙北伐時,趙匡義戰略部署有誤,加上與曹彬、潘美等太祖舊將離心離德,結果大敗而歸,把哥哥攢上的家底給“敗”光了。

二、趙匡胤是德高望重,趙匡義卻私德敗壞。趙匡胤的政治品德確實遠高於趙匡義,對曾經的驕兵悍將“杯酒釋兵權”,既解除了武將對皇權的威脅,又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對趙普,也有“雪夜訪趙普”的“三顧茅廬”之恩,對普通人也有“千里送京娘”的美傳,對前朝舊臣範質等也恭敬有加,身為武將,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所以,這個品質高潔的趙匡胤自身的領導魅力和影響力就很大,很多的大臣對他也是心悅誠服、五體投地。但是趙匡義在這方面就很差勁,哥哥有意培養,他卻結黨營私、上躥下跳、甚至“燭光斧影”,還罷黜了一批太祖時期的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將他們調到京師附近做官,便於控制。如果說這個是政治上的,在私德上,搞花蕊夫人、搞小周後,讓人詬病。就這麼個人,大家都是面和心不和,怎麼能凝聚人心呢!

三、趙匡胤政治眼光獨到,趙匡義政治能力平平。政治能力無外乎就是對內凝聚力量,對外巧妙外交。從定都來說,趙匡胤覺得開封無險可守,要遷都洛陽,以趙匡義為代表的文官利益集團就是各種反對,結果最後就作罷了。直到“靖康之難”,人們才驚奇的發現趙匡胤獨到的戰略眼光。而趙匡義在對遼戰爭失敗後,沒有“臥薪嚐膽”、以圖再戰,從戰略進攻完全轉為戰略防禦,主動謀求和平。或者沒有調兵西進,恢復河西走廊,失去屯兵牧馬之所,嚴重的缺乏戰略眼光。


笑傲江湖149553812


由於趙光義的皇位,疑似從他的哥哥趙匡胤那裡奪過來的,因此,歷史上對趙光義的評價一向不是很高。不過,這種評價,只是從人品上做出的判斷。其實,如果純粹從當皇帝上進行判斷,我們也會發現,趙光義比趙匡胤差了不少。為什麼這麼說呢?

(趙匡胤和趙光義劇照)

第一,趙光義作戰能力不如趙匡胤。

趙匡胤是一個出色的戰略大師,又是一個出色的戰場指揮員。說他是戰略大師,是他在實現全國統一上思路非常清晰,策略非常得當。原先後周柴榮在統一中國時,採用了從北向南的策略,先打契丹,啃這塊硬骨頭。不得不說,柴榮的做法是比較冒險的。趙匡胤改變了策略,採用由南向北的方式,最終結束了五代動亂,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趙匡胤在臨敵上,也是水平很高的。柴榮之所以戰鬥值強悍,其實與柴榮手下有趙匡胤這樣一個能打的將領不無關係。趙匡胤作為柴榮的先鋒,在攻打南唐的時候,以極少的兵力,打破南唐軍,攻克壽州,創造了史上以上勝多的經典戰例。後來同樣以先鋒軍隨柴榮攻打契丹,三個月拿下燕雲十六州中的三州,可以說,創造了攻打契丹的神話。

趙光義打仗則不行。他雖然率軍拿下了北漢,讓統一大業繼續往前延伸。但是,畢竟北漢是強弩之末。拿下北漢後,他過於膨脹,錯誤地估判了契丹的力量,冒失地帶兵與契丹作戰,以至於最後慘敗,本人的腿也受傷。

後來他為了復仇,又組織了一次北伐。可是在這次北伐中,趙光義猜防武將,不敢放手讓他們打仗,在出徵之前,就把戰術佈置好,讓他們按照這個戰術來操作,不準改變。結果,戰場上三軍為了照顧這個僵死的戰術安排,最後再一次被契丹打敗。而契丹對於宋朝的戰略形勢,也從守轉為了攻。

(英勇善戰的趙匡胤)

第二,趙光義政治能力不如趙匡胤。

其一,關於奪位。

趙匡胤奪位雖然也用了陰謀,所謂“黃袍加身”,顯然也是一場陰謀的結果。但是,陰謀之後,趙匡胤對於後周皇室非常善待,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並且發給他們“丹書鐵券”。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一個非常大膽和冒險的做法。但正是這種做法,讓趙宋王朝贏得了文臣武將的認可,此後國家基本上沒有發生過擁兵作亂的現象。

趙光義也是奪取了他哥哥的皇位。歷史上普遍認為,趙匡胤的死,與趙光義不無關係,“斧聲燭影”很可能是一場謀殺。不僅如此,在奪位成功以後,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兩個兒子,以及對自己的弟弟都不好。這三人最終都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後人懷疑這也是趙光義謀殺造成的。

其二,關於集權。

趙匡胤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對中央有威脅的大將的兵權。這種對待功臣的方式,獲得後世高度讚譽。不過,雖然杯酒釋兵權,趙匡胤並沒有放鬆軍隊建設,他一系列措施都對軍隊建設有促進。“重文抑武”並非趙匡胤造成的。

但趙光義卻非常明顯地猜防武將,限制武將的行動。同時,對趙匡胤搞的那些加強軍隊建設的措施給予了破壞。他才是造成宋朝“重文抑武”的根本原因。

(趙光義奪權)

第三,趙光義外交能力不如趙匡胤。

趙匡胤在外交上,剛柔相濟,方法得當。他對待契丹這些地方,從來不輕易和他們對抗。當他在進攻北漢的時候,因為契丹領兵來救,他立刻就撤退,不輕易和契丹作戰。但這並不表明趙匡胤害怕契丹,他知道契丹不好打,他是要做好充分準備以後再打。一是他先要實現全國統一,避免後院起火。二是他設置封樁庫,積攢打仗的糧食和經費。

趙光義對待契丹的問題上,則是舉止錯亂。他冒冒失失就和契丹開戰,很快就打敗。打敗以後,卻並沒有進行防護處理,反而放棄修武,改為實施國內的文治。以至於把矛盾積攢下來,最後在他兒子宋真宗的時候,發生“澶淵之役”,簽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


張生全精彩歷史


從表面上看,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這兩兄弟關係很好,並無矛盾。陳橋兵變是他們共同策劃的,得到圓滿成功。在治國工作上,他們都重文治,重知識,慎選人才,禮遇文臣,看不出兩人之間有多大的差別。但是隻要我們細心一點,耐心一點,把趙匡胤在位十六年和趙光義在位二十二年的一些重要史事加以比較,就會發現他們兩人在對外對內的政策上存在重大分歧。在對外政策上,趙匡胤對於遼國力爭以和為主,以守為主。因此,他不僅反對主動攻遼,連在遼國保護下的割據政權北漢也不想去觸動。先求國內安定,先求經濟發展,直到封樁庫(一個專門存儲國家財政節餘的府庫)裡積累了足夠的銀絹,再與遼國談判贖回燕雲失地。失地收回之後,在北方邊疆的險要地區築壘固守,繼續發展經濟,讓中國成為經濟強國,才能在軍事和外交上取得主動地位。
在對內政策上,長期執行勤儉治國的方針,才能使經濟發展,成為經濟強國。趙匡胤在位的時候,皇宮裡的簾幕都用青布,宮女們的衣裙不能長得拖到地上。趙光義在位的時候,不僅皇宮裡的裝飾十分豪華,而且大興士木,趙光義到了晚年,完全走上那些好大喜功的大皇帝奢腐化的老路。趙匡胤時代,全國只養兵3萬人,趙光義時代,猛增到60多萬人。此外還養了一大批閒官。趙匡胤時代,國家財政年年都有節餘,所以才有封樁庫的出現,趙光義時代,不僅把過去的積累都用光了,而且年年財政上都有赤字,許多經費發不出來。趙匡胤一死,許多政策都變了樣。雖然宋王朝還是宋王朝,首都還是在開封,一切官制禮儀全無變化,皇帝還是姓趙,宋太祖(匡胤)宋太宗(光義)兄終弟及,一脈相承,一眼看去,看不出明顯的變化。
但是,江山不變,人事已非,國家發展的大方向已經不同,已經從一意圖強改變為只想維持現狀了。 你是怎麼看的呢?

天天開心歷史


我是無月,專注歷史與文化,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要說趙光義和趙匡胤的差距在哪裡?

此處我想套用偉大領袖毛澤東對趙光義的評價: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不擇手段,急於登臺;趙匡義(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小人之言。

以上三點便是毛主席對趙光義的概括,我也比較認同,在此,借用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軍事能力

這一點是趙光義和趙匡胤的最主要差距。

讀北宋歷史的時候,趙匡胤南征北戰那段歷史,每每看的我是熱血沸騰。

金戈鐵馬,滾湯潑雪,太祖意氣奮發,親自披掛,上陣殺敵,何其壯哉!

宋太祖趙匡胤不但軍事能力出眾,還經常身先士卒。

比如高平之戰。

公元954年,那一年被稱為顯德元年,世宗柴榮在那一年即位。同年,北漢劉崇趁後周權力更替,以為立足未穩,聯合契丹來襲。柴榮御駕親征,雙方在高平(今山西高平)擺開陣勢,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戰爭初始,因北漢劉崇輕敵,後周軍初佔上風。但很快,因敵眾我寡,統領右軍的主將樊愛能、何徽喪失鬥志,率領騎兵率先逃走。後周右軍頓時崩潰,上千步兵直接就在陣中解甲投降。消息傳來,很快產生連鎖反應,後周軍團隨時都有土崩瓦解之危險!

柴榮看到戰事危急,僅率左右親兵便殺入敵陣。

情勢何等的危急,眼見的後周軍陣行將崩潰,後周統帥困鬥敵陣。

此時,禁軍中一員年輕將領呼之欲出,先是帶領同伴向敵陣中勇猛衝鋒,以行動支援主上柴榮。隨後又來到禁軍統領、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面前。年輕將領說道:將軍,你看我軍雖然處於下風,但中軍尚未混亂。不若請將軍從左翼殺出,小將帶人從右翼殺出,勝負尚未可知。張永德聞言,定神觀察戰場,發現此人所言不假。當即各率兩千人馬,分別從左右兩翼殺出,追隨柴榮而去。

說話者何人也?正是年輕的趙匡胤!

趙匡胤身先士卒,迎敵血戰,主將奮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戰,無不以一當百,北漢兵抵擋不住。內殿直馬仁禹也激勵同伴進擊,他自己躍馬猛射,連斃數十敵軍,後周軍的士氣更加高漲。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也率領部下幾百騎兵向前猛攻。北漢驍將張元徽被陣斬,漢軍士氣低落,後周軍乘著越來越大的南風,猛烈進攻,徹底扭轉局勢,最終北漢大敗而逃。

那麼趙光義呢?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率軍滅掉北漢,隨即不顧大臣們的反對,趁勢揮軍北伐大遼。在高粱河畔與遼國優勢兵力展開激戰。趙光義親臨戰場,結果受傷中箭,拋下戰場部眾,顧自乘驢車倉惶撤離,導致苦戰中的宋軍崩潰,北伐失敗。

趙光義在位期間,兩次北伐遼國,均以失敗告終。也是在趙光義一朝,宋的戰略方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對之後的宋朝影響深遠。

不擇手段

這主要說的是“燭光斧影”的傳聞。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後世基本認定趙光義的皇帝寶座是弒兄所得,後人對此多有指責,趙光義本人對此也是諱莫如深。

而其兄宋太祖趙匡胤,可是有“杯酒釋兵權”的仁德美名(此處不討論杯酒釋兵權的具體原委)。相比之下,高低立見。

這裡岔開去說一段,可能有朋友會說,唐太宗李世民也弒兄,為什麼歷史上對他美譽有加。

在無月看來,兩者雖然都是弒兄,但情勢不同。當是時,李世民如果不誅殺他那兩位“好兄弟”,兩位“好兄弟”就會殺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不但是為了權力,也是為了自保。

但趙光義不同,趙光義發動奪權純粹是為了個人的野心和慾望,如果不做這些,趙匡胤也不會殺他。

有史料表明,趙匡胤早已察覺弟弟光義的野心,但仍盡力去避免禍起蕭牆。只可惜,弟弟豺狼之心,全不顧哥哥的血肉親情。

小人之言

這一點無月簡單帶過了。

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基本上“敢說實話,說到做到”的皇帝,至於趙光美,呵呵。。。

以上便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膚淺理解,朋友們有不同見地的,也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無月會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並回復大家的評論。

再次謝謝朋友們的閱讀,不勝榮幸。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這兩位,一位宋太祖一位宋太宗,作為親哥倆,相似的地方也很多,比如都十分重視人才,也重視吏治。對貪官的痛恨,到了見一個殺一個的地步。也都有善於納諫的美德。對文官文人都十分重視。當然,差距也很大。

第一個差距,就是兩個人的軍事能力。

宋太祖趙匡胤,屬於正兒八經的武將出身,從軍之前也是練家子,所以做人做事,經常就是暴烈的武將脾氣。但在國防建設上,又是武將的專業水平。雖然北宋的禁軍制度是他創立的,在北宋歷史上也沒少被吐槽。甚至還有人把宋朝“文弱”的責任也扣在他身上。但在趙匡胤在位時,北宋的軍事實力恰恰非常強大,他設計的精兵路線,錘鍊出了強大軍隊。給弟弟宋太宗留了好家底。

但宋太宗這一點,就是差遠了。尤其差大的是,比起宋太祖的專業指揮,宋太宗趙光義,卻發明了陣圖制度,前線怎麼打,必須是朝廷發的陣圖說了算,再好的將領,也就這麼給捆上了手腳,空有好兵也打不贏。高粱河與雍熙北伐,都是這麼悲催戰敗的。

第二個差距,就是兩人用人理政方面的差距。

這兄弟倆,都屬於愛惜人才的類型。但趙匡胤建立了完備的官員審查選拔制度,以至於元朝人編《宋史》時,還羨慕趙匡胤時代,官場的廉潔好風氣。

但是趙光義,就屬於是好大喜功的類型。尤其是看人方面,眼光比趙匡胤差得遠。比如趙光義曾經極力推崇蜀地“清官”齊元振,把他看做青天一樣的人物。動輒就表彰嘉獎。不料在齊元振壓榨下活不下去的百姓,終於起來造反,釀出了轟轟烈烈的蜀地農民大起義。以這看人眼光說,趙光義比趙匡胤確實有差距。

而且比起趙匡胤的精兵簡政來,趙光義時代,北宋的官僚機構就開始膨脹,這個趨勢在後面的年代裡越演越烈,終於給北宋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以此事來說,趙光義比起哥哥來,確實短視太多。


我們愛歷史


趙匡胤和趙光義是兄弟兩人,而且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經過黃袍加身之後,成了大宋的開國之君。

趙光義是宋朝的第二任國君,並且他是害死趙匡胤的嫌疑人之一。

趙匡胤死的時候,年齡是49歲,他是突然暴斃的。

趙匡胤在死前的那一夜,是和趙光義在一起喝酒,到了第二天,他就永遠的睡了過去。趙匡胤死後,他的兒子沒有登基,登基的是趙光義。

因為趙光義是趙匡胤死後的最大受益人,所以歷史學家一般推測,趙匡胤是被趙光義給殺死的。

說完他們兄弟的關係,我們再看治國水平,趙光義和趙匡胤差在哪裡呢?

我們先看兩個人的為人怎麼樣?

趙匡胤是個響噹噹的漢子,從來不用陰招害人,無論是對亡國君李煜,還是後周亡國君柴宗訓,他都沒有殺掉,而是讓他們當了侯,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再看看趙光義,他和趙匡胤比起來就差多了。

趙光義不但是殺害趙匡胤的嫌疑人之一,他還逼死了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就連趙匡胤第二個兒子,趙德芳也稀裡糊塗的死了,和他父親趙匡胤一樣,23歲的小夥子,不明不白的死去了。要知道這兩個人死了,趙匡胤的四個兒子就全部死光了。

趙光義還涉嫌殺害自己的親弟弟趙光美。

因為趙光美能影響到帝位的傳承,所以,他經常猜疑趙光美,最後趙光美年紀輕輕鬱悶而死。

南唐後主李煜也是被趙光義給下毒毒死的,你看趙光義殺人竟用這種陰招。而且殺的都是自己最為親近的人。他是不是很陰險的一個人。

說完人品我們再說歷史功績。

趙匡胤開國皇帝,之後為了鞏固政權,通過杯酒釋兵權掌握的晉軍的權利,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趙光義在這方面就差多了,他統一了南方的吳越和北方的北漢,契丹建立的遼國,趙光義先後攻打過幾次,都沒有收復,最後也是不了了之了。

趙光義和趙匡胤比起來更加的陰險,他還篡改了史書,磨殺了趙匡胤的功績。

在一個就是趙光義的格局沒有趙匡胤大,趙匡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統一南方的時候,從來不親自出兵,而是讓大將統領。

趙光義則不一樣,他剛當皇帝的時候,誰都懷疑,就連打仗也是自己跑到前線,就是在打契丹的時候,趙光義差點連老命都丟在契丹。

總之,趙匡胤是君子,趙光義是小人。兩個人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是沒有辦法比的。


史學達人


一娘生的千般樣,縱觀趙匡胤和趙光義這兄弟兩的人生,趙光義是沒法和趙匡胤相比的,軍事才能、政治素養、人格魅力等方方面面都有差距。軍事才能和政治素養我在這兒就不展開敘述了,單就人格方面我講趙匡胤幾件事。

一、千里送金娘

趙金娘,山西永濟人。十七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去曲陽燒香還願,被賊人劫持,父女分離。趙匡胤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將金娘救下。並千里相送金娘回家。

一路上以兄妹相稱呼,趙匡胤對金娘關懷體貼,金娘對趙匡胤頓生愛慕之情,途徑武安門時金娘向趙匡胤訴說愛慕之情,趙匡胤婉言謝絕,並與金娘道,我是義氣相送,如若為了私情,那還與劫持你的響馬有什麼區別?(一說金娘為趙匡胤殉情而死,另一說金娘受到兄嫂猜忌而自殺,還有一說是金娘出家了。趙匡胤登基後追封金娘為貞義夫人。)就這樣,一場曠古奇緣只能遺恨千古了。(趙匡胤送金娘途中做詩一首"欲出未來光辣撻,千山萬水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來描繪日出。)

二、杯酒釋兵權

宋太宗趙匡胤當了皇帝后,依舊擔心像五代十國時候武夫頻繁發動政變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又不忍殘殺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兄弟。於是就想出了一招,就用“杯酒釋兵權”吧。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趙匡胤特意宴請石守信、高懷德等高級將領,當酒興正酣的時候吐露出自己的擔憂與不安,說自己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將領們忙著問原因,趙匡胤說這個很清楚啊,皇帝誰都相當啊。同時安撫大家,去了兵權,給予富貴,兩無猜疑,上下相安。趙匡胤一語驚煞夢中人,眾人終於明白趙匡胤的用意了。第二天眾將領以各種理由紛紛請求去除兵權,告老還鄉,頤養天年。趙匡胤一一準請。趙匡胤用和平談話的手段回收了兵權,與高祖劉邦大殺功臣的行為相比,寬厚仁和了許多,同時也樹起了典範。

三、金匱之盟約

太平興國六年,宋太宗趙光義的丞相趙普公開《金匱之約》。趙匡胤母親杜太后臨終前召集趙匡胤和丞相趙普。杜太后問趙匡胤何以你得天下,趙匡胤胡亂應付。杜太后直接了當說,你趙匡胤得天下是因為周後主年紀小,要不哪有你趙匡胤的天下。隨後杜太后安排趙匡胤,讓弟弟趙光義接位,用年齡優勢來保證趙宋王朝的延續。丞相趙普做了記錄,趙匡胤讓人用金匱進行了保存。(金匱之盟是有爭議的,爭議的地方是一傳約還是三傳約。一傳約指的是趙匡胤傳趙光義,三傳約指的是趙匡胤傳趙光義,趙光義傳趙廷美,趙廷美傳趙德芳。後世學者多認為是三傳約,一傳約是趙光義的政治贗品。)

趙匡胤的寬厚仁慈在歷代帝王中屈指可數,同時也樹立了鮮明的仁和典範。趙光義只會做逼奸小周後,毒殺李後主的事。



霜晨月7805


除了名字、年齡、出身差距不大以外,其他方面的差距還真是不小!

趙大和趙二是親兄弟,但是差距卻不是一星半點,雖說老子英雄兒好漢,趙匡胤做到了、但趙匡義並沒有

作為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極高的太祖開國皇帝,趙匡胤文治武功都屬前列;而作為繼承者的趙匡義卻給哥哥丟盡了人,不但沒能將北宋發揚光大、甚至可以說自毀前程的存在

趙匡胤在位時,宋遼對峙中宋朝處於優勢狀態,經過了趙匡義的一頓亂捶,北宋處於守勢,等到了趙二兒子繼位後,則徹底處於劣勢

你說都是姓趙,差距咋那麼大呢?


軍事水品層面,兄弟二人的差距和李文忠父子相近

李文忠是明朝開國名將,功勳卓越能征善戰,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李景隆是“顧盼偉然”的大帥哥,手握重兵卻錯失良機,葬送了朱允炆的江山

趙匡胤自不必說,從他陳橋兵變登上皇位開始,無論是對於南蜀的征討還是對北漢的討伐、還是說對於南唐的蠶食,都表現出一個卓越軍事家該有的戰略眼光,用兵如神這個評價給到趙匡胤是實至名歸的。五代十國如此混亂的戰局,在他的韜光養晦下,得以實現局部的統一,已經是很難得了

再者說,後期在和契丹的對峙中,趙匡胤也絲毫不落下風,甚至說一度壓制契丹,大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氣勢,只可惜還未完成便壯年暴斃,也是可惜

反觀趙二,真的是除了二就沒有別的了。手中握著哥哥留下的超級強軍,卻在對契丹的作戰中屢屢失利,不僅不能收復失地,還損兵折將、耗費軍資,讓幾十年的軍備急需全部損失!

時至今日,我們還能想象趙二因大腿中箭丟下千軍萬馬、騎驢狂奔的狼狽樣子!真有種爛泥扶不上牆的意思,缺乏眼光、缺乏魄力、缺乏實力的趙匡義,打爛了手中的一副好牌,甚至說無故損失王牌猛將楊繼業跟他也脫不了干係!

個人素養方面,不說趙大是心胸開闊吧,至少趙二心眼是有點小的!

講道理,宋朝皇帝對於功臣的對待方面還是很夠意思的。前有劉邦屠戮功臣、後有變態老朱殺光一切,反觀趙大還真的是善良的很!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把兄弟們,幾乎毫無例外的都得到了善終

杯酒釋兵權後,完成權力集中的趙匡胤並沒有卸磨殺驢,而是賞賜給他們良田美宅、嬌妻美妾,讓他們一起享受勝利的果實。甚至說,對待前朝皇族上,趙匡胤也做到了仁至義盡,不僅優待後周皇室,連南唐後主李煜在他這兒都是好吃好喝;對待大臣方面,就不用多說了,無論是忠是奸,只要不是叛國謀反一律不殺也是他定下的傳統

回過頭來看看趙二,先是心眼一小,挑了幾個機會就給李煜毒死了!倒不說別的,不能讓這個天才詞人給我們留下更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已經足夠遺憾了。除了心眼小,趙二的個人品質也有問題,後宮那些事兒就不一一展開了,什麼強幸小周後啊之類的,總之一句話,這個趙二不是啥正人君子就是了

最後,來聊聊兩個人的其他差距

趙匡胤怎麼死的?史書中有斧聲燭影的記載,而且根據推測,趙大很有可能是被趙二謀殺的!而在這之前,趙大已經發現趙二的不臣之心,卻選擇了原諒!結果這個好弟弟,反手就是一刀,結果了自己的哥哥(此事有爭議)

再看看趙匡義即位後,是如何對待自己哥哥的!先後多次修改太祖實錄的趙二,將哥哥描述成了一個“溜鬚拍馬”之人,為何這麼說呢?史書中記載,趙匡胤曾跟身邊人說過,自己長得又土,走路還挫,自己的弟弟就不一樣了,不僅長得帥,走路還霸氣啊!試想一下,作為皇帝,趙匡胤怎能說出這樣的話呢?

趙大的一生輝煌,是從陳橋開始的,而這場本該屬於他一個人的精彩演出,卻也在趙二這裡易了主,不僅全程策劃是趙二,甚至說那句提醒趙大切勿重蹈郭威覆轍的關鍵話語,也是趙二所說。你相信嗎?反正我是不信,我更相信這是趙二篡改後的版本

趙大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傳奇人物,無論是個人經歷還是實力水平,甚至說連他的武功造詣都很高,作為太祖長拳的鼻祖,如果不是皇帝的身份限制了他,或許他會成為一代武林盟主也未可知。反觀趙二,腿上中箭就立刻嚇破了膽,也是沒誰了!

趙匡胤在中國歷史帝王中,算是非常有作為的一個,如若不是壯年暴斃,他或許會有更高的成就也未可知,只是伴隨著那場疑點重重的酒局結束,他也在斧聲燭影的記載中神秘落幕,說來真的可惜!

趙匡義呢,作為宋朝第二任接班人,似乎沒有接過帝國的接力棒帶領宋朝跑出好成績,反而是迷戀這個精美的接力棒無法自拔,甚至蹲了下來仔細欣賞起來。等到他想要往前跑的時候,卻因為太急躁、加上競技水平有限,不僅沒有跑出好成績,反而是將接力棒弄的破敗不堪

待到趙二傳給下一個人的時候,無論如何也趕不上前面的契丹了!但是接力賽就是這樣,無論裝備多好,能力多優秀,只要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那就是滿盤皆輸。

大宋王朝,就輸在了宋太宗這一棒!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乾巴巴地吹老大貶老二沒意思,通過幾則小故事來看兄弟倆有什麼區別



一.趙匡胤的故事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

趙匡胤接受九歲的柴宗訓禪位後派使者到潞州通報後周忠將李筠,李筠勉強受封后宴請使者,席間對著後周太祖郭威的畫像痛哭流涕。使者回報情況後,趙匡胤很寬厚地說:“李筠是後周忠臣,感懷前朝乃是人之常情,沒事,大夥都散了吧”。然後又給李筠的兒子李守節封了官

李守節入朝謝恩,一見面,趙匡胤就親切地稱李守節為太子,尊稱李筠為老賊,並且很睿智地告訴李守節:“你爹自己不來見我,卻讓你面聖,是想借我的手殺掉你呢,你爹這人一直以來都特踏馬不是東西”

李筠遂叛



~《長編.卷一》

趙匡胤做皇帝后,心疼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太辛苦,就派人分擔了他的主要工作

李重進很感激趙匡胤的關懷,就主動要求入朝面聖謝恩。趙匡胤很禪意地表示:“相見不如懷念,見與不見,俺就在這裡”

李重進遂叛



~《長編.卷二》

建隆二年三月皇宮酒坊火災,很不幸,酒坊挨著掌管錢糧的三司辦公室,估計有個別同志為了救火慌不擇路跑到了三司衙門內。趙匡胤發現了這個情況,就把酒坊負責人和參與救火的工人砍了四十個,在宰相的勸說下

趙匡胤很寬容地告訴還沒來得及被砍頭的十二個人:“大夥救火辛苦了,回家去睡個好覺,祝大家晚安,明兒見”



~《長編.卷五》

乾德二年十一月趙匡胤決定征服後蜀,在壯行宴上很仁厚地告訴領軍大將王全斌:“俺只要四川那塊地盤,四川的錢和東西大夥拿去分了吧,至於人嘛,你們看著辦”

從出師到孟昶投降,大宋王師只用了六十六天

然後


~《長編.卷六》

王師一面安慰蜀中女子,一面主動替蜀中父老分擔起理財的職責。大夥紛紛表示:“蜀中樂,不思汴”


~《長編.卷六》

王師還主動承擔起替四川降兵、未來的戰友們儲蓄錢財的義務,但是這夥四川人不知好歹,怨憤思亂的蜀兵綁架了全師雄做首領

王全斌一看,全師雄是俺們未來的同事,怎能誤入賊窩呢?於是就想到了用滅全師雄全族、納全師雄的愛女為妾、保管全師雄的錢財的絕妙辦法來招撫全師雄


~《長編.卷六》

為預防成都城裡三萬等待改編的蜀兵叛亂,王師很仁厚地把他們全部送上了西天


~《長編.卷六》

這夥不識好歹的四川人鐵了心地跟大宋王師死磕了兩年





2.趙光義的故事




~《長編.卷三十二》

淳化二年三月久旱不雨蝗蟲成災,趙光義命人在宮裡用柴火搭了個高臺,聲稱:“如果再不下雨,俺就光著屁股站上去,麻煩諸位大臣在下面點個火,把俺燒了吧”

趙光義的行為藝術雖然把呂蒙正等人嚇了個半死,卻也感天動地,諸路神佛連夜開會研究,作出了重大決定

第二天,甘霖從天而降,蝗蟲抱草自殺


當然,趙光義心裡也清楚:這次的戲有點過

以後再碰到這種事,趙光義臺子不搭了,也不尋死覓活了,跟他哥一樣,老老實實地吃吃素、避避殿、做點禱告什麼的

誰敢保證這夥大臣裡一定沒有不懂藝術的耿直人呢?趙光義後怕地想道



~《長編.卷三十五》

趙光義對呂蒙正等大臣說:“現在天下太平,人民富得直冒油,在上天和俺的精心治理下,終於迎來了大宋盛世”

呂蒙正傻乎乎地說:“其實吧,陛下您看到的只是宗室、高官、商賈雲集的汴京;可是就在離汴梁城幾里之外的地方,每年都會餓死、凍死很多人呢”

趙光義當眾下不了臺,心裡很難受:“你踏馬還讓不讓人好好吹牛了”





3.結論

趙匡胤從五代中廝混出頭,在吸取五代的教訓的同時也沾染了五代的氣息,從本質來說與其他帝王並沒有不同,因為屁股下的龍椅來歷問題,他所開創的是一個歷代最貧弱的王朝

趙光義一輩子都在努力證明自己繼位是一個大宋朝最明智的選擇,他乾的很多事情都帶有表演的成分。招士大夫們黑的原因主要有三點,1.仍沿用五代亂世“兄終弟及”的辦法登上皇位; 2.軍中威望有限,不知兵事卻熱衷於惹事生非; 3.喜歡吹牛皮

所以,大哥別說二哥,臉上麻子差不多





為國釣魚


乾隆帝評趙匡胤:吾於開創之君,獨以唐太宗、宋太祖為不可及焉。二君者,皆以不世之才,平一天下,而以仁愛之心、寬平之政保養百姓,治功燦然,昭於千古。

毛主席評趙光義:①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②不擇手段,急於登臺。③趙匡義小人之言。

通過上述評論,可以看出趙匡胤和趙光義的差距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