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洲際導彈如此發達,為什麼還要發展遠程戰略轟炸機?

老海子2


▲俄羅斯目前空基核力量的頂樑柱就是圖160遠程戰略轟炸機(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為有核國家的“三位一體”核打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轟炸機,特別是戰略轟炸機,一直以來在幾大核大國中的地位可以說基本上沒有被撼動過,而除了部分國家因為自己實際情況而不得不放棄這樣一種作戰裝備之外,基本上有能力的核大國都裝備有中程/遠程的戰略轟炸機,但在如今洲際彈道導彈已經十分成熟的今天,有人也提出了,這樣一型裝備似乎已經沒有了裝備的意義,然而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類似B2這樣的隱身戰略轟炸機,在執行對敵方縱深的常規打擊時,效果也是十分不錯的(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雖然說各種平臺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目前已經是非常成熟了,但有一點應該說的是,在平時用以執行對對手核威懾的最佳手段,還是戰略轟炸機的戰略巡航,這個道理其實也很簡單,畢竟洲際導彈平時肯定是無法被隨便使用的,畢竟,一旦使用,就跟潑出去的水一樣,無法收回了,而且也不會隨便把其藏匿的地方拿出來示人,而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在平時更是在水下待命,因此,如果目前來說,也只有戰略轟炸機巡航這樣一種方式是一種成本最低的可以讓對手看得見己方核力量的一種有效方式,其次,戰略轟炸機在目前來說,其也不單單是執行核打擊任務,在一些二戰後發生的多次局部戰爭中,我們可以看見,包括美俄英等國使用其戰略轟炸機對目標進行遠程常規奔襲打擊的任務,且效果往往非常的不錯。

▲從現階段來看,我國轟6轟炸機的改進型轟6K以及之後的改進型包括被稱之為海航版轟6K的轟6J,高超音速空地導彈載機轟6N都還將在我空軍作戰序列中服役較長一段時間,當然,下一代的轟20戰略轟炸機也已經在緊鑼密鼓的研製之中了,相信,在未來我們是能夠看到的

因此,綜上所述,雖然遠程洲際導彈目前已經十分成熟,但我們依然無法放棄轟炸機的研製。


軍武次位面


中國的洲際導彈技術發展要遠遠早於戰略轟炸機,東風系列導彈最早期型號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當時第一代東風1型導彈根據蘇制P2導彈設計方案製造而成,射程為600公里,屬於近程戰略導彈,此後逐漸發展完善,才發展出中程、遠程多個不同的型號。目前射程最遠的東風41導彈已經能夠飛行1.4萬公里,堪稱是真正的國之重器。而且中國還發展了海基版的巨浪導彈,能夠配備在戰略核潛艇上,作為重要的二次反擊力量使用。

雖然如此,但是發展大型遠程戰略轟炸機仍然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因為陸基洲際導彈、海基戰略核潛艇和空基戰略轟炸機是核三位一體的主要組分,中國目前已經擁有陸基洲際導彈和海基戰略核潛艇,但是尚未開發真正的洲際航程戰略轟炸機。在擁有轟6K等中遠程轟炸機的基礎上,中國將發展下一代大型遠程戰略轟炸機轟20,該型轟炸機不僅具備遠航程、大載荷的優勢,而且也將擁有出色的隱身能力,其隱形效果或類似於美軍B2“幽靈”轟炸機。

戰略轟炸機是三種戰略威懾力量中機動性最為靈活的投送平臺,也是真正可以深入接近前沿陣地的威懾力量。如果說陸基洲際導彈和海基戰略核潛艇平時執行的是隱蔽式的威懾任務的話,那麼戰略轟炸機很多時候執行的就是明面上的戰略巡航任務。俄羅斯派遣圖160等機型巡航歐洲和日本列島,就是為了實現正面威懾的作用。而美軍的B2和B1B等轟炸機常駐海外基地,也是起到戰略威懾的效果。

另外,戰略轟炸機並不一定總是執行戰略投擲任務,很多時候戰略轟炸機也是可以執行常規任務的,比如美軍的戰略轟炸機就經常用於常規轟炸,所以戰略轟炸機的任務執行能力實際上比洲際導彈更加多樣化。中國在擁有洲際導彈的同時繼續發展遠程戰略轟炸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在今後隨著轟20轟炸機的研發入役,中國的戰略三位一體力量發展將能夠得到進一步完善提升。這三種戰略威懾力量並存,將可以體現更強大的戰略威懾價值。


白虎堂


“開弓沒有回頭箭!”洲際導彈發射,就是這種狀態,除非我方主動啟動自毀程序,否則就是魚死網破;戰略轟炸機則不一樣,它是左輪槍,可以頂著敵人的腦袋,至於是否扣動扳機,一念在我。通俗一點講,就是一個有後悔藥,一個沒有後悔藥。

當然,你可以說,自毀裝置不是“後悔藥”麼? 誠然,不過這個後悔藥的代價可不小,弄不好,彈頭落到自己土地上爆炸,砸了自己的腳;彈頭落到對方領土,那也是不得了的事件,處理善後極其麻煩。弄不好,敵人的反應機制過於靈敏,導彈也升空了,大家就沒得玩了。畢竟自毀一枚導彈,數千萬美元啊!危險大大滴。

因此說,有了洲際導彈的國家,還是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戰略轟炸機,天天在空中巡邏,彷彿達摩克里斯劍,提醒敵人睡覺的時候不要尿床。這樣子,大家才安全嘛。再說了,戰略轟炸機平時也可以拉出來作戰術使用,掛載幾十枚常規精確制導炸彈,在平流層上空逍遙,遇到地面不平的,可以去剷剷,咱們總不能用洲際導彈去炸靈活機動的摩托車吧?

在衛星漫天飛的情況下,地面設施固定不動,早就被雙方摸得門清,第一輪攻擊,基本上都衝著這些發射井來的,能夠在首輪攻擊下殘存的比例不會超過10%,而在自己領空值班的戰略轟炸機就可以避免第一輪毀滅,降落之前,順便放出所攜帶的數十枚核彈,給對方禮尚往來,未嘗不可,當然,海底還有戰略核潛艇,太空還有什麼東東伺候著,都可以讓對方加深映像。核威懾的目的就是確保相互摧毀,從而達到恐怖平衡。


你好我好大家好!謝謝閱讀!


諸葛小村姑


導彈雖然性能好,但是很多時候還是無法取代轟炸機的,況且如今的轟炸機早已不是早先只能使用炸彈進行攻擊的轟炸機了。

首先就是成本。一枚彈道導彈的價格是十分昂貴的,而且屬於一次性武器,使用完就沒了,而且很多時候目標眾多,需要使用大量彈道導彈才能完成作戰目的。

同時,彈道導彈是一種十分敏感的武器,使用上有很多不便,往往會引起諸多麻煩以及受到國際公約的制裁。很多國家一旦發展彈道導彈,就會受到多個大國的制裁或者干預。

而轟炸機就不同了,成本上要便宜的多。轟炸機可以多次重複使用,而且航程很遠,基本能夠達到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而且相對來說,轟炸機不像彈道導彈那樣屬於敏感武器,使用上更加靈活,無論是執行戰術打擊還是戰略打擊任務,都是可以的。

同時,如今的轟炸機所使用的彈藥種類早已不是傳統的航空炸彈,從巡航導彈,空對地導彈到反艦導彈,無人機等等多種武器裝備,都可以由轟炸機運載進行投放,戰鬥效果也更高。比如彈道導彈的攻擊精度一般在百米左右,但是轟炸機搭載巡航導彈等武器甚至可以進行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儘可能避免附帶傷害。


戰爭之王


其實,這個爭論在上世紀50-60年代就有了答案,導彈萬能論的時代,為何戰略轟炸機卻存活了下來,因為兩者作用細分了,戰略轟炸機能夠乾的活兒,應用的場景遠勝於洲際導彈。

洲際導彈,不論是陸基洲際導彈,井下發射的比如東風5號這種重型液體燃料多彈頭的,公路機動的比如東風31A和東風41,或者潛射的,比如巨浪2型及搭載它的094型核潛艇,是中國戰略核力量的基石。

按照中國的核力量運用原則:“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所以是一旦受到核國家核打擊之後二次反擊用的,這種幾率小的微乎其微,不到萬不得已絕不使用。

那麼首先使用的,可以對無核國家使用的戰略武器是什麼呢,除了常規中程地地導彈,那就是戰略轟炸機最為重要。

包括B-52、圖-95MS和底子差一點的轟-6K,現代化戰略轟炸機其實定位都比較類似,在高威脅環境下擔當巡航導彈發射平臺,在2000公里以外打擊敵高價值目標,在奪取制空權情況下,用常規或精確制導炸彈臨空轟炸,美軍的B-52和B-1在阿富汗,俄軍的圖-160、圖-95在敘利亞,都是這麼用的。

而且,戰略轟炸機的費效比要比遠程彈道導彈更高,後者極其昂貴。比如要打擊敵方地下指揮部,戰略轟炸機可以攜帶GBU-28這樣的鑽地航空炸彈,一發解決問題,而中程彈道導彈誤差起碼是幾十米(潘興2,公認80年最好的,雷達匹配製導,CEP30米)不說,價格也太高了。

(圖-160投射Kh-101巡航導彈打ISIS)

所以,戰略轟炸機既可以面對核大國,搭檔空基核威懾手段,也能在常規戰爭中欺負人,這種作用是彈道導彈無法取代的,當然中國大力發展常規的地地彈道導彈,也是因為自己空軍還不夠強大的一種非對稱優勢,這和發展轟-20這樣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並非是矛盾的。


用戶69771916656


第一,成本問題。洲際導彈造價太高,而且是一次性裝備,發射出去以後,無論是否擊中目標,都不可能回收二次使用,所以洲際導彈一般都用來搭載核彈頭,這樣才划算,如果用洲際導彈搭載常規彈頭,飛了幾千公里,這代價太大,有點浪費。戰略轟炸機不同,戰略轟炸機同樣可以飛很遠,而且載彈量大,投彈結束後可以返回,裝上彈藥繼續作戰。

第二,威懾層面不同。洲際導彈是一個國家的終極核威懾力量,是鎮國利器,洲際導彈一旦動用,那就是你死我活的核大戰。戰略轟炸機的威懾主要體現在常規威懾,在一場局部戰爭中,戰略轟炸機可以在取得制空權的情況下,給對方造成很大殺傷和心理震懾作用,在導彈發展到今天的情況下,幾乎沒有國家會用戰略轟炸機飛到敵方上空去投擲核炸彈。

第三,任務不同。洲際導彈是一種必須研發,必須裝備,卻幾乎不使用的武器,洲際導彈更多的是靠威懾力嚇住對手,從而制止戰爭。戰略轟炸機不同,戰略轟炸機更多的是幫助一線部隊提供打擊力度,支援一線部隊贏得戰爭。


毒刺劍客


雖然中國的洲際導彈已經非常的發達了,但是中國也必須要發展自己的遠程戰略轟炸機,這是因為在軍備建設上面,每一個國家都應當有非常完善和齊全的軍事裝備。

而戰略轟炸機機動地給其他國家構成直接的威脅。我們常常想起普京的響亮的聲音,一千次抗議不如轟炸機一次的飛行。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戰略性的轟炸機,那這個國家就談不上是世界性大國,更談不上是世界軍事大國。

中國有了戰略轟炸機,就能夠對其他國家構成直接的威脅,當我們的國家在與其他國家出現摩擦的時候,我們有飛機直接飛到這個國家,就能夠向別國展示我們的軍事實力,從而將這些國家一定的震懾作用,而不需要等我當許多的動口舌之辯。

美俄兩個超級大國都擁有著許多的戰略轟炸機,可見戰略轟炸機的世界上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遠隔千里萬里都能夠飛到你的國家的門口,對你的國家構成壓力,會對這個國家構成許多大的負面影響。當中國同樣擁有這樣的戰略轟炸機,也同樣會給對方造成相應的影響,這樣中國能夠有機會和美國和俄國在戰略轟炸機國家而構成戰略平衡的效應。

而洲際導彈卻只能夠在用的時候使用,而在和平時期也只能夠放在國內的基地中以作備用,並不能夠對別國的戰機轟炸機騷擾形成對抗,而我們有了戰略轟炸機就可以對來都形成全面的對抗。所以中國擁有了非常先進的洲際導彈之後,還必須要發展出自己的優秀的戰略轟炸機,以增強自己的國家力量,軍事力量。增加自己的威懾力,才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國家,保護自己國家的各個環境不受侵犯。


幸福地帶2


這個回答一波。

鑑於前面各位大大的回答都比較專業了。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吧。

一個最簡單的理解方法,洲際導彈一旦發射出去,就收不回來了,而戰略轟炸機則可以做到收放自如,能更好的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一般來說,洲際導彈威懾最大的時候,就是在發射架上沒有發射出去的時候,一旦導彈發射出去,那就意味著徹底撕破臉,即將進入核大戰的節奏,這對於國家乃至整個地球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的方法。總體而言缺乏彈性。

相反,戰略轟炸機則可以攜帶核彈進行戰略巡航,通過這種帶刀遊行的方式,對敵方進行武力威懾,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比如在1963年的古巴導彈危機的時候,前蘇聯雖然擁有強大的核武庫以及射程上萬公里的洲際導彈,但是赫魯曉夫卻絕對不敢發射,這就是洲際導彈的一個極大的軟肋——一旦發射,就是生存與毀滅的問題,而不是霸權的問題了。

正式鑑於這樣的考量,中國在擁有了東風系列大殺器之後,還在努力研發作戰半徑更大的戰略轟炸機,這也是大國空軍的標配,我們的目標是——紅色幽靈。


墨者善狩


應該說,洲際戰略導彈和遠程戰略轟炸機還是有區別的,各有各的用途,兩者更像是互補而非重疊。

洲際戰略導彈最大的優點是速度快,突防能力強,攔截難度極高,這也是世界各軍事大國競相發展戰略導彈的主要原因,但並不是說戰略轟炸機就沒有用了。

首先,作為戰略核彈,巡航導彈的發射平臺,戰略轟炸機可以實施類似核潛艇那樣的戰略巡航,像美國在60年代搞得戰略轟炸機巡航計劃,每週都有掛載核武器的B52從阿拉斯加起飛,在白令海峽上空巡航,一旦收到核攻擊命令,就可以立即超低空突破蘇聯防空網,對戰略目標實施核打擊。而這種靈活度是戰略導彈無法企及的,戰略導彈就只有兩個選擇:等待發射和已發射。它無法實施戰略巡航,總不可能發射後還會自己飛回來降落吧。

第二,戰略轟炸機的適用範圍更廣泛,它既可以實施核轟炸,亦可實施普通轟炸,這是和平時期向對手展示肌肉最佳平臺。國家既不可能隔三差五的試射戰略核導彈,也不可能沒事就讓戰略核潛艇浮出水面來透透氣(戰略核潛艇的巡航路線是絕密,浮出水面次數多了,巡航路線就可能被對手掌握),那麼要展示自家國家的戰略打擊能力,轟炸機是一個最佳選擇。

第三,遠程戰略轟炸機必然是大飛機,起飛重量最少不會低於100噸,作戰航程不會低於5000公里,那麼這就對研製國的航空工業基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為研發戰略轟炸機所做出的技術,材料,加工工藝等方面的突破,又會反哺回研製國的工業上來,為研製更先進的大型運輸機,客機打下基礎,這是一個良好的循環,可以一步步推動研製國的工業基礎不斷上升。這和研製出遠程戰略導彈會提升國家的航天技術是一樣的。

因此,從這幾方面講,中國才會在擁有了戰略導彈以後,仍然孜孜不倦的研製遠程戰略轟炸機。


偷偷吃炸雞


洲際導彈、遠程戰略轟炸機和戰略核潛艇是大國三位一體核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大國三位一體核打擊模式的重要標誌,缺一不可。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在擁有先進發達的陸基洲際導彈東風家族和戰略核潛艇的情況下,還要發展遠程戰略轟炸機,也是理所應當的,無可爭論的。這也從側面體現出了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勃勃雄心。

我國過去因為航空技術尤其是發動機方面因為基礎薄弱,在遠程戰略轟炸機方面的情況一直都是差強人意,在空基核威懾力量方面一直飽受詬病。長期以來,我國空基核威懾任務一直都由轟6家族承擔,而轟6系列則是以前蘇聯上個世紀50年代的圖16中程轟炸機為藍本發展而來的中遠程轟炸機,在載彈量、航程、突防能力等方面無法與美國的B-1B槍騎兵、B-2幽靈、俄羅斯的圖160海盜旗等遠程戰略轟炸機相提並論。發展到轟6K這個型號,可以說這個機型機體的改進升級潛力已經基本被挖掘到了極限。雖說轟6k搭載長劍10巡航導彈眼下仍能勉強滿足我國空軍對於遠程打擊能力的需求,但從我國長遠的戰略需求和建設戰略空軍目標來看,尤其是要看到我國近年來在航空領域特別是航空發動機方面的迅猛發展,發展一款遠程戰略轟炸機已是勢在必行。


洲際導彈相對於遠程戰略轟炸機具有射程遠、速度快、打擊精度較高等優勢,而且相對於遠程戰略轟炸機來看,在對敵方的導彈防禦網進行突防時洲際導彈顯然要容易得多,想想核彈頭載入大氣層的速度就可想而知了。我國的東風41型洲際導彈射程達14000千米,可搭載10枚核彈頭 ,採用分導式多彈頭技術,每個彈頭都有不同的飛行軌跡,還可攜帶誘餌彈頭欺騙敵方雷達,可對敵方的導彈防禦系統造成巨大的壓力。但洲際導彈在戰時對於己方的防空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導彈防禦系統和空軍戰機必須確保洲際導彈發射陣地或者是洲際導彈發射井安全的萬無一失。哪怕是敵方一枚炸彈命中,也會導致整個發射任務的失敗。且一旦遭遇空襲,轉移速度較慢,易給敵方戰機以可趁之機。



遠程戰略轟炸機作為三位一體核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於洲際導彈,具有機動性強、部署靈活、戰時緊急行動快等優勢。遇到敵方空襲,我可以緊急起飛躲避攻擊,讓你什麼時候來都只能撲個空兒。遠程戰略轟炸機可執行任務多樣化的能力,也是洲際導彈所無法做到。洲際導彈執行任務始終無法掙脫大國戰略威懾砝碼的束縛,只能執行戰略任務。而遠程戰略轟炸機既能執行戰略任務,也能執行常規戰爭任務;既能進行核轟炸,也能進行常規轟炸。所以說,遠程戰略轟炸機不僅是大國三位一體核威懾的一張王牌,更是空軍進行遠程打擊的一把利劍。

再者,制空權的掌握是一場戰役乃至整場戰爭取勝的關鍵,這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及多場現代化戰爭驗證出來的真理。發展一款遠程戰略轟炸機對於空軍的遠程打擊能力可以說是極大的提升。在戰時先由空軍戰機摧毀敵方的防空力量,然後再由遠程戰略轟炸機對其戰役目標或者是戰略目標進行轟炸。

洲際導彈和遠程戰略轟炸機在戰略核打擊方面可以說是平分秋色,但如果各自攜帶常規武器如常規彈頭進行戰略常規性打擊任務的話,洲際導彈多彈頭由點到點的打擊效果則要比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地毯式轟炸則要遜色得多。戰時,遠程戰略轟炸機隨時隨刻都可能從天而降的密如螞蝗般的炸彈,比起遠在他國的洲際導彈更能讓敵國惶恐不安,造成更大的威懾。

當然了,洲際導彈、戰略轟炸機及戰略核潛艇都是國之重器 ,都是支撐起國家戰略安全的堅強柱石,都各有長短,只有互相配合,取長補短,才能更好的維護大國地位和保障社會穩定和發展。隨著我國東風41型洲際導彈的服役、轟20遠程戰略轟炸機首飛之期的到來及096型戰略核潛艇的服役,我國三位一體核威懾力量將更為強大,我國三位一體核打擊模式將更為完美,"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將變得更加有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