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壽星:唐山市樂亭縣湯家河鎮馬楊莊村常王氏

來源:樂亭縣民政局、樂亭文化研究會主編《樂亭百歲壽星》(2016年輯印)/樂亭故鄉人網站(www.guxiangren.com)

百歲壽星:唐山市樂亭縣湯家河鎮馬楊莊村常王氏

常王氏自己年輕時就說,她頂多活到四五十歲,然而她卻活了101歲,從1900年出生到2001年10月去世,成為湯家河鎮緊挨著的兩個村馬大莊和馬楊莊同時在世的兩個百歲老人之一。

這是一位病痛纏身的農村婦女。她的胃不好,常常鬧胃疼;她的腦神經不好,頭疼病不斷折磨她。隨著年齡的增大,頭痛就不算什麼了,胃病卻越來越厲害,重時幾乎喪失性命。上個世紀70年代,是她的胃病鬧得最重的時期,1977年那一次,她的胃大出血了,大家都以為她沒有生存的希望了,送到湯家河醫院搶救,居然活過來,而且慢慢恢復飲食,身體健康起來。

常王氏出生在縣城南約20裡的紀各莊一個農民家庭,父母只養活了她姐倆。結婚到了馬楊莊常家。常家算當時的小康人家,有數十畝地,還僱工種地,土改時定富農成份。她的丈夫在家經營家產,農閒串村過街賣小魚小蝦。他愛玩雀出了名,院裡總掛著雀籠,時時發出鳥兒的鳴唱。

在這個家庭裡,常王氏並沒有生活得輕鬆。她先後生過7個孩子,養育了4男2女。繁重的家務、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1948年土改之後,這個人家地少了,收入也少了,生活一度不如從前。對常王氏來說,更大的難處來自階級成份給她帶來的遭遇。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正是大講階級鬥爭的年代,地主、富農成份就是革命的對象。平時須老老實實,每次政治運動一來,這些人都得挨批鬥,至少接受勞動懲罰。常王氏每次運動都沒有躲過。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她被列入“五類分子”(地主分子、富農分子、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監督勞動,乾重活,連冬天挖黑泥、抱大凍塊這樣的活,她也得幹。作為一個有胃病的女人,本來忌寒忌累,如此幹活,無疑是雪上加霜。那時常王氏身體最糟糕,平日體弱怕冷。鬧病時,更困難。那次胃大出血,拉到醫院,聽說是“五類分子”,大夫不敢接收住院,費了周折才給予治療。

常王氏的四兒子常祥川說,她母親不是膽小怕事的人,看不出她在被管制時怕在政治上影響什麼。那時,像她這樣的人,一般都不願讓親人看到自己被批鬥和監督的情景。她卻不然,晚上要她去開會,天黑行路不便,就帶個孫子陪去,讓孫子在會場等到放她回家了才一起離開。

常王氏孩子多,但真正在家務農的只有大兒子常印川。四兒子是煤礦上的工人,把家安在農村老家。其餘兩子二女都在外參加工作,一個女兒近些,在秦皇島,愛人是市財政局領導,兒子遠在湖北武漢某大學工作。因此,儘管在抓階級鬥爭的年代,對父母在政治上的遭遇,子女無能為力,但經濟上還是可以接濟,特別是母親治病能吃上藥。

在丈夫86歲去世後,常王氏年事已高,失去了獨立生活能力,又連個伴都沒有了,但她卻能夠做到自己選擇跟誰家過,讓哪個兒女直接撫養。因為她有在外工作的多個兒女的支持,常寄錢給老人家,手中有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職工工資水平逐漸增加,子女們寄錢也多些了,常王氏心態平靜,過得也硬氣。起初,她曾到秦皇島大女兒家住,最後她還是回老家,跟四兒子一家子過,在外工作的兒女們更是隨著媽的心願。

常王氏晚年過得硬氣,時時顯露出來。收到在外兒女每次寄回來的錢,她都不全交老四夫婦,自己留一半。兒女意見不統一,有同意老太太做法的,也有的認為那麼大歲數拿錢沒用而反對,可她就是不改主張。每逢年節,就給孫子們分發零錢;來親戚,也給小輩的發錢。儘管兒子兒媳和孫子們都很孝敬她老人家,但她仍然把自己置於家庭中心位置——她要說了算,大家依著她,尊敬她。常王氏直到晚年頭腦清醒,她常說:“不怕家庭有矛盾,就怕心中沒主意,只要處理的好,家庭就會樂融融的。”

談起常王氏晚年增壽,不能不提到賢慧的四兒媳劉子蘭。劉子蘭是遷西人,嫁常祥川到樂亭。丈夫常年在礦上上班,一家老小生活料理全落在她肩上。特別是對年邁多病的婆婆,服侍得妥妥貼貼。婆婆想吃啥準弄好啥;婆婆讓幹啥,準沒得說,就去幹啥,因婆婆掛累無怨言,婆婆錯怪不生氣。婆婆有病細心料理,婆婆病重病危,送進醫院。劉子蘭身體瘦小,卻挑著家庭重擔,受到全村人稱讚。

常王氏沒上過學,但認得些字,做飯、縫補這些活做得好,還有情趣。她的兒媳劉子蘭拿來兩個老太太年邁時做的耳枕,約半尺見方,六面透空,用多色花布塊拼接而成,設色連縫得很雅緻,是一件少見的民俗手工藝品。據說,老太太還會描畫一手好繡花底樣,村裡姑娘媳婦們繡花專找她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