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智慧的人,心裡必須同時住著:佛陀與惡魔

日本四大經營之神之一的稻盛和夫(另外三位已經辭世,他們是:松下幸之助---松下創始人,盛田昭夫---索尼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本田創始人)在他的著作《堵在技術開發上》,談到了他對都是出生於鹿兒島的西鄉隆盛(西鄉南洲)和大久保利通的看法,有一段文字,深有感觸,有茅塞頓開之感。

稍後,我會結合一些其他東西,談談自己對此的領悟和看法,希望對朋友們的思維有所幫助,而且會舉出一些例子,以此作為實用實學,幫助我們能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指導自己的做法。如果朋友們能基於分析和邏輯再批判此觀點,那就是更好——我們獲得的認知的層次就會比稻盛和夫更高一層。豈不美哉!

他寫道:

與員工相處,有時候要有揮淚斬馬謖般的冷峻嚴格,而有時則要有佛祖般的慈悲,經營者需要這兩個極端兼備。作為需要進行決斷的經營者,要具備的不單單是圓滿的人品,更要同時擁有兩種相互對立的思想。在不同的場合能做出合理的判斷,要有這樣平衡的人格。

西鄉南洲具有高尚的人格,具備哲學,但大久保利通冷靜,理性且追求合理性,因此被認為是個冷冰冰的人。不能說哪一種一定是正確的,必須同時擁有兩者,並運用自如。

但實際上,做到這一點是很困難的。

要成為智慧的人,心裡必須同時住著:佛陀與惡魔


●物理學上的理解

我是個無神論者,相信物質是一切的基礎,世間沒有什麼神力的存在,一切都必然符合物理學定律。我們的一切活動都必然是建立在物理學基礎上的,所以基於此,我先從物理學上來理解稻盛和夫的這個哲學思想。——當然,對於有神論者,就會很置疑我這樣的思路出發點:從物質的定律(物理)出發來思考。

物理學上發現量子力學的早期,對於光是粒子,還是一種波,爭論不休。比如以牛頓為代表的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光是一種粒子,還有其他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光是一種波。粒子態和波態在我們的認知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要成為智慧的人,心裡必須同時住著:佛陀與惡魔


我們能看到的摸到的,一切由粒子構成的都是一種粒子,它是一種實體;但是粒子的波動狀態是一種波,它不是一種粒子,而是粒子的波動運動,更是能量的傳遞,比如我們常聽說的:水波,電磁波,聲波等。

後來在量子力學發展過程中,發現很奇怪的現象:有些場合呢,光完全是一種粒子才能解釋問題;有些場合呢,光完全是一種波才能解釋問題。在量子力學高速發展中,後來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概念:波粒二象性。就是光同時具有粒子態和波態。而這種理論,就可以解釋光的所用場合的奇怪表現。

然後進一步發現不僅僅是光,一切粒子都是這樣,具有波粒二象性。甚至是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高樓大廈,不僅僅是粒子態,也有波態。唯一的區別是:此時此刻此物,粒子態和波態的大小佔比不一樣。

所以從萬事萬物的基礎上看,一種對立看似絕對不能共存在一起的東西,其實是共存在一起的。

●哲學上的理解

道家的哲學(我說的是道家不是道教),太極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大白中是有一個小黑的,大黑中是有一個小白的。而大白和大黑再構成一個整體。

要成為智慧的人,心裡必須同時住著:佛陀與惡魔


唯物辯證主義上對此也是如此的理解,看似矛盾對立的事物,他們其實是在更高的維度上是統一的,而且相互依存的。

比如:有了幸福才能有痛苦;有了不美才能有美;有了惡才能有善;有了錯才能有對;有了死才能有生……

而且這些對立的東西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同時也必然是一直在運動變化的。比如壞的變成好的,好的變成壞的;美的變成醜的,醜的變成美的。道德的變成不道德的,不道德的變成道德的……

唯一的區別也是如此:此次此刻此物,是粒子態多少,波態多少的問題。

●三種場景的應用

理論需要運用和實踐才有價值,我想這就是實學。我針對以下可能很多人都會經歷的場景做一個模擬和分析,如果對朋友們有所幫助那自然是好。

出發點,都是我上文論述過的,基於粒子態和波態都要同時運用,只運用一種態的話,其實是我們思維高度不夠,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全局的思維的體現。

1. 孩子教育

我們現在常常聽說的,要做孩子的朋友,這是自然,但是我們同時也要做家長。以前的父輩們是全然只做孩子的家長,所以當時的孩子現在為人父母后,就反過來,全然做孩子的朋友。在我看來,都是那種只知道物質的一個態的表現,並不完整,也不科學。

做孩子朋友的時候,和他(她)很貼心,平等得交流交往,在很多環境場合下都是很好的,可以很好的在此環境場合下和孩子建立其良好的關係。但是這個態就無法在另外一種相反的環境場景下起到作用。

我們和孩子做朋友的狀態,其本質就一定是平等的——你和你的朋友如果不是平等的,而是誰能控制誰,你們還能繼續做朋友嗎?!但是在不平等的環境場合,還運用這個態就會出問題。

比如孩子現在想做的一些事情:小學生也要買智能手機,同學買了豪華電腦自己也必要一個,晚上就想看娛樂節目不想讀書,一定要長時間玩電子遊戲……人都本性是什麼:趨利避害,好逸惡勞。孩子具有人的本性,而且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還很局部和短視,如果他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家長認為我是朋友,所以能滿足的都滿足,那這種環境場合的態的解讀就是不對的。這種時候,就不能是朋友,而應是家長。

嚴厲的呵斥是必需的一種教育工具。而且不能是孩子都很大了,從來沒有呵斥過,現在突然呵斥,他(她)可能就會受不了這個沒有經歷過的而折斷。而是他(她)比較小的時候就被呵斥過不少,自然長大後被家長呵斥,是在他(她)的心理承受範圍之內的。

命令式的教育也是必需的工具之一。有些事沒商量的餘地,必須馬上去做,不做就是受到懲罰那種。這種環境場合下,還是作為朋友的話,基於人的本性,基於孩子三觀的侷限和短視,那麼他們去做的不好的事情,家長就無法阻止了,一旦阻止你就不是他(她)的朋友了。家長給予孩子的映像是:一輩子都是朋友,但是現在孩子認為你強力阻止他,而不是平等的朋友了,他(她)就會開始心理對你封閉了。而如果對於孩子的認知,你是有時候是朋友,有時候是嚴厲的家長,他(她)就會適應,即使嚴厲的呵斥,嚴肅的命令,他(她)也會覺得正常;“因為我爸爸(媽媽)就是這樣的人,有時像貼心的朋友,有時又像嚴厲的家長”

同理:

男孩子我們常說要窮養,但是有時需要對他也富養。女孩子我們常聽說要富養,暗示有時需要對她也窮養。

2. 身體健康

關於身體的健康的話題,我在以前的歷史文章中,分佈式的都談過了。所以原理不再贅述。

此段只做一些結論的總結吧:

——我們要常保證一日三餐的規律進食,但是偶爾也要讓自己捱餓,一般餓個24小時(是除了喝白開水,什麼都不進入嘴巴)。

——我們要常突破自己肌肉鍛鍊時的極限,但也應有時完全不鍛鍊肌肉,讓肌肉生長。

——我們要常常保證衛生,但是有時也應該吃些不那麼幹淨的東西。

——我們生病常常要去吃藥住院,但是有時也應該不要吃藥,就讓身體自己康復。

3. 人際交往

人是社交動物(只要不是自閉症),人人都需要友情、親情、愛情(當然不一定是異性,也可以是同性愛情,好像是男性中為3%,女性中為1.5%)。

我們有坦誠真誠的朋友,但是也一定有一般關係的朋友。我們很在乎真摯朋友的友情,但也會不在乎關係一般的朋友的友情。

真摯朋友之間,也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如果一旦有了矛盾衝突,就是翻臉,那就是屬於思維高度低。思維高度高的人,會知道,兩人之間有矛盾和衝突是必然的,所以並不會為此而震驚、恐懼,而是兩人積極尋找解決矛盾的方式方法,這樣友情才會螺旋上升。——當然了,為什麼是和他(她)而不是其他人成為真摯朋友呢,基石是你們的三觀體系相似度很高。

我們的親情有很濃密的(和自己的孩子,父母,兄弟姐妹等),也有很一般的親情(把你們聯繫為親戚關係的僅僅是因為血緣)。對於濃密的親情關係,我們應該努力經營。對於一般的親情,我們就不會努力經營。

我們有很純真的愛情,也有不純真的愛情——當然了,至於是不是基於靈魂和精神的才配叫愛情,基於顏值的、有多少錢的、房子多大的、車多貴的、工作收入多少的、學歷是什麼的這樣的愛情,能不能叫愛情,這看每個人的定義吧。

和友情一樣,相愛的兩個人如果一旦有了矛盾衝突,就是鬧翻臉、鬧分手,那就是屬於思維高度低。思維高度高的人,會知道,兩人之間有矛盾和衝突是必然的,所以並不會為此而震驚、恐懼,而是兩人積極尋找解決矛盾的方式方法,這樣愛情才會螺旋上升。——當然了,為什麼是和他(她)而不是其他人相愛呢,基石是你們的三觀體系相似度很高。【如果不純真的愛情,那麼基石就不是三觀體系相似度了,而是房子車子收入顏值才是基石】

總結一下:我們要有波粒二象性的思維方式。要既是佛陀也是惡魔。但是一定要能區分:什麼時候,對什麼對象,我們呈現佛陀態;什麼時候,對什麼對象,我們呈現惡魔態。而能懂得區分的本事,就是智慧。

要成為智慧的人,心裡必須同時住著:佛陀與惡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