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撩:平江波暖鴛鴦語

今日主題:鴛鴦

最早把鴛鴦放進詩歌的,應該是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吧?一首《鴛鴦》就是明證,讀來直讓人想永遠都沉浸在“鴛鴦戲水”的畫面中。

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萬年,宜其遐福。

乘馬在廄,摧之秣之。

君子萬年,福祿艾之。

乘馬在廄,秣之摧之。

君子萬年,福祿綏之。

有人對這首詩歌的解釋比較“複雜”,但我寧願認同這是一首祝福新婚的詩歌。前面讚美男女雙方才貌匹配,愛情忠貞;後面祝福其生活富足美滿。這麼美好的祝福,現在大概都用“份子錢”給替代了吧!

對撩:平江波暖鴛鴦語

飛飛鴛鴦鳥,舉翼相蔽虧。俱來綠潭裡,共向白雲涯。

而五代文人毛文錫的一首《應天長·平江波暖鴛鴦語》更是畫面感極強,字面上寫鳥,實則在寫人,更是美得讓人愛不釋手。

平江波暖鴛鴦語,兩兩釣船歸極浦。

蘆洲一夜風和雨,飛起淺沙翹雪鷺。

漁燈明遠渚,蘭棹今宵何處?

羅袂從風輕舉,愁殺採蓮女!

詞牌名“應天長”又名“應天長慢”、“應天長令”、“應天歌”、“秋夜別思”、“駐馬聽”。其中,“極浦”意為目光望不到的水邊;“蘆洲”即蘆葦洲;“翹雪鷺”是指高翹長頸的白鷺;“蘭棹”是蘭木做的槳,這裡指離別的情人所乘的船;“從風”意為隨風。

“鴛鴦戲水”的畫面,最後卻又“愁殺採蓮女”,為何?因為離別。離別的歌總是酸楚的,因為再美好的時光總歸都要逝去,相聚的“意義”其實就是為了離別;而離別又是為了再聚。出於對這首詞的鐘愛,特從其中摘出一句作為這篇“對撩”的標題。

對撩:平江波暖鴛鴦語

鴛鴦離別傷,人意似鴛鴦。 試取鴛鴦看,多應斷寸腸。

另外,還有一首姜夔的《杏花天影·綠絲低拂鴛鴦浦》,讀來也是畫面感極強,正如我去踏青時在森林公園裡看到的景象,讓人流連忘返。

丙午之冬,發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惟楚,風日清淑,小舟掛席,容與波上。

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又將愁眼與春風,待去;倚蘭橈,更少駐。

金陵路、鶯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滿汀芳草不成歸,日暮;更移舟,向甚處?

詞中的“綠絲”指代柳絲;“鴛鴦浦”是鴛鴦棲息的水濱,比喻美色薈萃之所;“桃葉”相傳是晉王獻之愛妾的名字,借指愛妾或所愛戀的女子;“鶯吟燕舞”意為鶯啼如歌,燕飛若舞,形容春光明媚,萬物歡悅;“潮水”句引用了唐代李益的詩句“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此處指相思之苦。

“鴛鴦浦口,綠柳絲條低垂飄逸,我想起桃葉,她曾呼喚小舟擺渡。楊柳又將含愁的柳眼送與春風,我正待揚帆上路。倚著木蘭船槳,又泊舟稍作停駐。”這畫面多美好啊,可是到後面又生出傷感來了。“更移舟,向甚處?”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想走,卻又不知道去往何處吧?莫說還有牽掛之人,就算是個孤獨的遊魂,一想到“向甚處”這樣的問題,總歸都要感傷起來。天下那麼大,竟沒有“我”的去處,去了也沒我的容身之地,想想真是愁腸百結啊!

對撩:平江波暖鴛鴦語

平江波暖鴛鴦語,兩兩釣船歸極浦。

“傷感成癖”的李商隱也有《鴛鴦》詩一首,對離別的苦楚寫得更加生動。

雌去雄飛萬里天,

雲羅滿眼淚潸然。

不須長結風波願,

鎖向金籠始兩全。

你看,原本雌雄一處戲水的畫面,在一方“遊走”之後,剩下的只有“滿眼淚潸然”了。這不是更讓人傷感了麼!要不怎麼說李商隱“傷感成癖”呢!

歡迎來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