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與遼的那些事

從宋朝的眼光來看,遼國是一個入侵者,但是在遼國看來,我們只是南北朝庭,實現統一是我們的職責,因此後世歷史學家更願意把遼國成為遼朝,遼與宋的澶淵之盟看似不平等條約,但是卻保證北宋一百多年的和平,因此換個角度看這段歷史會有新的認識。

遼國的建立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定國號為契丹。以民族族稱為國號,說明契丹人重視民族傳統,並未將自己的政權視作中原王朝。遼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時期,契丹展現出經營南疆、入主中原的野心。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稱帝,建立後晉。作為交換,石敬瑭向契丹獻上燕雲十六州,使中原地區失去了一道天然屏障。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汴京,滅亡後晉,並以中原天子的儀駕接受了後晉官員的朝覲,改國號為遼。後由於契丹兵四處搶掠引起中原人民的反抗,耶律德光被迫向北撤退,但是從此以後,遼朝正式加入了中原地區的政治角逐,開啟了國外學者稱為"征服王朝"的時代。

宋與遼的那些事

遼朝建國早宋四十多年,遼朝的存在和威脅對宋初君臣來說是五代時期遺留下來的既成事實。因此,宋太祖接受趙普、張永德等大臣的建議,採取了"先南後北"的策略,即先統一南方諸國,再攻打北漢,最後奪回後晉割讓出去的燕雲十六州。為了保證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宋太祖對遼採取了以防禦為主的策略,對於被遼朝佔有的燕雲地區首先考慮用錢贖取,贖取不成再考慮動用軍事手段,併為此特設"封樁庫"積累錢財。他對左右近臣說:"石敬瑭把幽燕諸州割給了契丹。朕可憐燕雲之民久陷敵手,只要積累的錢財超過五百萬緡,就遣使去遼朝贖地。遼人如果不同意,朕就散盡這些錢財,招募戰士,攻取燕雲。"贖金的來源是平定各國後收繳到的財產以及每年國家財政支出的結餘。

宋與遼的那些事

石敬瑭

此時遼穆宗、遼景宗相繼即位,遼朝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相當激烈。故宋太祖統治早期和中期,宋遼之間呈現出不戰不和、時戰時和的特殊關係。乾德三年(遼應歷十五年,965年)冬,契丹擄掠易州(今河北易縣)居民時,宋太祖竟然命令監軍李謙昇率兵到契丹境內俘虜來相等的人口,直到契丹放還易州之民後,才放歸俘虜。宋遼雙方既沒有相互遣使交涉,也沒有出兵反擊,令衝突升級,這正是兩方均視彼此為威脅但又無力擊敗對手的具體體現。直到開寶七年(遼保寧六年,974年),北宋建國已15年,雙方才開始遣使"請和"。此後兩年,宋遼關係進一步緩和,甚至互相派遣使者慶祝正旦和對方皇帝的生辰。然而,回暖不久的宋遼關係,因太平興國四年(遼乾亨元年,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而宣告結束。

宋與遼的那些事

北漢是契丹人扶植的傀儡政權,都城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後唐、後晉、後漢都曾以太原為軍事基地,反映出唐五代以來太原地理位置和軍事防禦的重要性。宋太祖曾三次親征北漢,但每次只是擊退遼朝派出增援北漢的小股部隊,並未主動進攻遼軍。而太平興國四年,宋廷北伐前回復遼使:"北漢的逆賊,朝廷理當問罪。如果遼朝不向北漢增派援軍,那麼宋遼和約如舊,否則就要開戰。"態度如此強硬,顯然已經準備充分,力圖一舉滅亡北漢。為阻止北宋完成統一,遼朝派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耶律敵烈為監軍率軍南下,隨後又調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等出兵,宋遼雙方發生了大規模戰事。

宋與遼的那些事

宋滅北漢之戰要圖

按照戰前的計劃,宋軍主力展開對太原的猛攻。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令崔彥進、李漢瓊、劉遇、曹翰分別從四面圍攻太原。同時考慮到遼軍可能的增援方向,以經驗豐富的大將郭進為石嶺關都部署。在石嶺關南白馬嶺一戰中,宋軍對渡河的遼方騎兵發動猛攻,冀王耶律敵烈其子斡格戰死。隨後耶律斜軫率部增援,耶律沙在犧牲了兩個兒子之後,僥倖"僅以身免"。白馬嶺之戰是宋遼戰爭中宋軍第一次大規模勝利,大大振奮了宋軍的士氣。另一方面,宋軍將士此時已經相當疲憊,需要一段時間來休養調整,短期內不宜再次作戰。但宋太宗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執意要向被遼朝佔據的燕京(今北京)出兵,為後面的軍事失敗埋下伏筆。

宋與遼的那些事

收復燕雲十六州

宋初的統治者肩負著"和平"和"統一"的雙重任務。一方面,太祖、太宗兄弟為了結束晚唐以來藩鎮驕縱、群雄逐鹿的混亂局面,對內抑制節度使權力,收回開國大將手中的兵權,竭力維持中原王朝的穩定與和平;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宋成為五代之後的又一個短命王朝,又必須消滅四周的割據政權,收回燕雲十六州。宋初,朝廷在"弭兵"和"興兵"之間搖擺不定,但是長遠來看,宋遼之戰在所難免。

宋與遼的那些事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宋太宗滅亡北漢政權之後,不顧大臣的反對,決定攻打幽州。起初,遼朝對宋軍的意圖有過錯誤估計,以為宋軍會滿足於滅亡北漢,並沒有全面開戰的準備。宋軍從太原出發,接連攻下易州和涿州(治今河北省涿州市),宋太宗一度以為勝券在握。六月中旬,宋遼在幽州治所燕京城北的沙河交戰,宋軍初戰告捷,大敗遼軍。幽州本是中原王朝故土,宋軍戰勝之後,當地軍民紛紛前來歸順,一時之間幾乎瓦解了遼朝在幽州的統

然而,此時耶律斜軫率部趕來,雖然無法扭轉沙河敗局,但他改變了作戰方案,以潰敗部隊的旗幟作為誘餌,誘使宋軍追擊,宋軍果然中計戰敗。遼景宗改命大將耶律休哥代替戰敗的耶律奚底領軍,率主力部隊"五院"軍南下增援。

宋與遼的那些事

七月上旬,遼軍耶律沙部與宋軍戰於燕京城西北的高梁河,耶律沙敗逃,宋軍乘勢追擊,卻遭到耶律斜軫部與耶律休哥部的兩翼夾擊。

宋太祖趙匡胤是職業軍人出身,軍事素養較高,因而即使登基為帝后依然數次親征。而宋太宗在兄長親征的時候總是留守後方,缺少實戰經驗。此次北伐,宋太宗雖然身先士卒,異常勇敢,卻犯了戰術上的嚴重錯誤。先前攻打北漢時,太原四面被圍,因此可以全軍出擊,合力攻城。但是此時燕京周圍要塞還在遼軍的控制之下,敵方軍隊可以伺機而動,宋太宗卻用攻打太原時的老辦法將兵力分散部署,企圖圍攻燕京城,部隊喪失了應對突發情況的機動性。戰事緊張時,太宗又把原本用來護衛自己的曹翰部派往燕京城東南迎擊遼朝援軍,隨後果然遭到來自遼軍的夾擊。太宗在陣中中箭受傷,被耶律休哥追至涿州才保住性命。

宋與遼的那些事

高梁河戰役後,宋遼之間的勢力平衡被打破,宋朝轉入守勢,而遼朝卻經常發動進攻侵擾宋朝邊境。另一方面,宋太宗所受箭傷此後屢屢發作,成為困擾他一生的頑疾。

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去世,年僅12歲的遼聖宗即位,太后蕭氏攝政。蕭太后是一位女中豪傑,很快穩定了政局。遼朝在她統治下一派君臣協和、政治清明的繁榮景象。但是宋朝方面很少有人瞭解這一情況,反而認為此時遼朝主少國疑,正是興兵的好時機。

宋與遼的那些事

蕭太后

太宗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命大軍兵分三路,向燕京進發。其中,曹彬是東路軍主帥,率十萬人出雄州(今河北雄縣);中路軍以田重進為主帥,由定州(今河北定州)出飛狐關;西路以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出雁門關。

北伐之初,宋軍取得了一些勝利。然而,三路將領各自為政,缺乏相互配合。曹彬和米信所率領的東路軍攻下涿州後,因糧草不繼而先退回雄州。此時中、西兩路卻先後有捷報傳來。曹彬和米信見狀,邀功心切,備好糧草倉促北進,不料遭到蕭太后和耶律休哥的合擊。東路宋軍被打得大敗,宋太宗聞訊,只好命其他兩路軍撤退。田重進指揮的中路軍此前已遭到耶律斜軫部的攻擊,損失兩萬餘人;西路軍撤退時又接到命令,掩護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州東)、朔(今山西朔州)四州百姓內遷,因而行軍十分緩慢。遼將耶律斜軫率軍緊追而來,宋軍無力抵抗。潘美所部敗至代州(今山西代縣),楊業建議避開遼軍鋒銳,以偏師出擊,保護百姓先退。但監軍王侁未採納楊業的正確意見,反而指責楊業畏敵不戰,逼迫楊業從代州出兵。

宋與遼的那些事

楊業臨行前與潘美、王侁相約率伏兵在陳家谷接應,潘美表示同意。但當楊業在陳家谷被遼軍所困時,王侁、潘美驚慌不已,不顧與楊業的約定,領軍撤回代州。楊業父子率領殘部在陳家谷死戰,部下大多戰死,楊業身受十幾處創傷被俘,卻不顧威逼利誘,絕食三日而死。名將楊業戰死的消息傳開後,雲、應諸州將士紛紛棄城南逃。宋軍兵敗如山倒,宣告了第二次北伐徹底失敗。

雍熙北伐是北宋初年最大的一次軍事失敗,此後宋太宗徹底斷絕了北伐的願望,奉行以防禦為主的政策,不許宋軍主動出擊。這種態度也直接影響到接下來的真宗、仁宗兩朝。

宋與遼的那些事

從先前的戰役可以看出,宋軍總是在作戰初期佔有優勢,卻因為種種原因導致了最終的失敗。雍熙北伐後的宋遼軍事衝突中也常出現宋在邊境的兵力比遼朝要多,但戰爭的主動權卻掌握在遼軍手中的情況。這種功敗垂成的挫折感影響了宋朝方面對戰爭形勢的判斷,朝廷中甚至出現了認為遼朝不可戰勝的想法。而遼朝經過數次南下戰爭,對河北的防禦工事與宋軍的作戰特點已經瞭然於胸。於是,蕭太后、遼聖宗決定向北宋發動大規模進攻,先利用西夏党項勢力牽制部分宋軍,然後重兵突襲河北,最後長驅直入,問鼎中原。

澶淵之盟

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遼軍南下,攻破宋朝數州。遼軍在這次戰爭中一反常態,每次戰勝後都無心搶掠,而是一路南下,僅用了兩個月就攻到瀆州(今河南濮陽)城下。澶州地理位置特殊,遼軍若攻下澶州,很快便能到達汴京(今河南開封)。因此,當遼軍到達澶州的消息傳到京城,引起朝野上下一片混亂。參知政事王欽若勸宋真宗南逃金陵(今江蘇南京),陳堯叟卻勸宋真宗避亂成都(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在殿前都指揮使高瓊等人的支持下,建議真宗親征,抵抗遼軍的進攻。經過朝廷上下激烈的爭論,宋真宗最終同意親征。

宋與遼的那些事

寇準雕像

宋真宗一行到達澶州後,守城的將士見到御駕親臨,士氣大振,打退了遼軍的進攻。而在前一天,遼軍先鋒大將蕭撻覽被宋軍所殺。宋軍的這兩次勝利打擊了遼軍的士氣,形勢對遼越來越不利。當時,遼軍避開了一些重要城市的攻堅戰,孤軍深入,後續又沒有援兵,犯了兵家大忌。如果能夠切斷遼軍的退路和補給線,並派兵直搗燕雲,則遼朝必陷入危險的境地。實際上,楊延昭戰前就提出這樣的建議,可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宋真宗對當時戰局的真實情況並不瞭解,希望抓住機會盡早求和。

宋與遼的那些事

和議開始後,宋、遼互派使者。起初,遼的首要條件便是索要後周世宗時所佔的關南土地,但宋朝在領土問題上堅決不肯退讓。宋真宗堅持認為,可以用錢財來保住土地,但絕對不能把土地割讓給對方。他不顧寇準的反對,滿足了遼方在財物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尤其在歲幣問題上相當懷慨。據說寇準曾私下要求前去和議的宋方使者曹利用,每年所輸歲幣不能超過三十萬,否則就要斬了他。曹利用果然按照歲幣三十萬的條件將合約談成了。最後合約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約定兩國結為兄弟之邦,遼朝皇帝稱宋朝皇帝為兄,宋朝皇帝稱呼遼朝蕭太后為叔母;第二,宋朝每年給予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但不差大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第三,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遼的誓書大致與宋朝的相同。因為和談的地點澶州古稱澶淵,故這次議和史稱"澶淵之盟'

宋與遼的那些事

從澶淵之盟的籤立過程和內容來看,雙方都做出了一定的讓步和妥協。這種妥協的前提是宋遼雙方力量相對均衡。除了宋朝每年要給遼朝輸送歲幣之夕卜,宋遼雙方是平等的,盟約的其他規定對雙方都是有效的約束。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和約籤立後,雙方都認為自己未能佔得便宜,這對國豕之間的關係相當不利。宋遼君主互稱皇帝,對真宗來說便已經屈辱至極,何況當時遼軍兵臨澶州,相當於訂立了城下之盟,是為人所不恥的。後來真宗痴迷於天書封禪,就是希望在天命上壓倒契丹人,以彌補澶淵之盟給他帶來的衝擊。

宋與遼的那些事

宋真宗

實際上,澶淵之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澶淵之盟以後,宋遼兩國保持了近一百二十年的和平,直到金朝崛起。這種局面對於經歷了數十年戰爭的兩國百姓來說,都是極為珍貴的。宋遼雙方都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來發展國內經濟,治療戰爭留下的創傷,這符合兩國人民的願望和利益。其次,宋在邊境開放榷場,兩國進行貿易,可以滿足遊牧民族對農產品和手工製品的需求,從一定程度上也消弭了遼朝南侵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