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野生動物生存探尋

青海野生動物生存探尋

青海野生動物生存探尋

青海野生動物生存探尋

青海野生動物生存探尋

青海野生動物生存探尋

佔國土總面積7.52﹪的青海高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生物基因庫。在雲天低垂、氣象萬千的青海大地上,“野牛溝”“野馬灘”“青羊溝”“黃羊溝”“羯羊嶺”“鳥島”“野駱駝泉”“哈熊山”“犛牛山”等以野生動物命名的地名比比皆是,記錄了野生動物曾經活動的蹤跡和信息。眾多野生動物雖然面臨各種生存威脅,在歷經時間和自然的洗禮後,仍然頑強地在這個高原上生存下來了。

本期《青海視野》特意選發青海作家葛建中先生撰寫的文章,為廣大讀者打開青海野生動物生存狀況的大視野。

野生動物種屬多

種群數量大

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先民們,自古就有動物崇拜的傳統,這是因為青海的山川大地上適宜各類野生動物的生息繁衍,人們既需要由它們提供的奶、肉、皮、毛,但又畏懼於它們可怕的殺傷力,因而又對野生動物產生了敬畏,進而達到圖騰崇拜的程度。可以想見,在遙遠的洪荒時代,青海大地上生靈遍野、禽鳥共翔、人獸共存,真正是“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宏偉場景。

當我們把目光從岩石上刻鑿的動物形象拉回到現實,去探究青海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也會引發出許多感慨、困惑和遐想!

青海地域遼闊,跨有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蒙新高原的一部分,動物賴以生存的自然景觀類型複雜多樣,共有森林灌叢類型、溼地類型、草甸類型、草原類型、荒漠、半荒漠類型等五個類型,特殊的地形地貌、複雜多變的氣候條件及類型多樣的植被、土壤,給野生動物的生存、發育和棲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

上世紀50年代的

狩獵數據

讓我們再次把目光前移,看看曾經的狩獵“業績”,就會明白堪憂的野生動物的命運!

祁連縣森林茂密、河流縱橫、草原廣闊,是眾多野生動物和珍禽異獸的優良棲息地,狩獵曾經是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僅1951-1955年,全縣獵獲野驢190頭、野犛牛286頭、旱獺12000餘隻、香獐360只、盤羊(俗稱大頭彎羊)900只、雪豹8只、猞猁21只、岩羊(石羊)660只、鹿200頭、雪雞1700只、沙狐360只。尤其是1960-1962年三年生活困難時期,在野犛牛、野驢、盤羊、黃羊的棲息地長年圍獵,三年中累積獵獲野生動物肉90餘萬公斤,致使祁連境內野生動物數量急劇下降,雪豹、鹿、香獐等珍稀動物幾近絕跡。

德令哈成立商業部門不久就開始收購野生動物,收購品種主要有野犛牛、野驢、香獐、盤羊、雪豹、棕熊、猞猁、馬鹿、沙狐、雪雞、岩羊、旱獺等動物。1955年,收購雪豹3只、棕熊8頭、猞猁20只、野犛牛58頭、野驢67匹。1956年收購雪豹24只、棕熊44頭、猞猁12只、野犛牛731頭、野驢337匹、沙狐26只、馬鹿18只、黑鷹18只、旱獺80只。1950-1957年,德令哈地區共獵獲出售野生動物6293頭(只),價值6.71萬元。1958-1960年,德令哈縣共獵獲野生動物肉419.2噸。1960-1962年,德令哈縣境內共獵獲出售野生動物肉60餘噸。連年的獵殺,致使野生動物資源遭受空前劫難。

警覺與保護

長期以來,青海境內的野生動物種屬多,種群數量大,歷史資料表明,全省動物蘊藏量十分豐富,在1962年,有黃羊130萬隻,岩羊120萬隻,麝4萬隻,鹿20萬頭,石雞98萬隻,雉雞29萬隻,藍馬雞60萬隻,山鶉32萬隻,野兔1900萬隻,旱獺1459萬隻,全省每平方公里約有禽獸57只。這一數字到三十年後的1993年就發生了變化,這一年對青海省境內的野生羊類與麝資源進行了普查,結果表明,有岩羊40萬隻,麝資源量近1萬隻……這種數字上的變化不能不讓我們警覺。我們應該“認識到,許多美麗的、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和植物是地球自然系統中無可替代的一部分,為了我們這一代和今後世世代代,必須加以保護;認識到,各國人民和國家是,而且應該是本國野生動植物的最好保護者”(《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1973年3月3日於華盛頓)。

有數據表明,截止1983年底,青海省在“護、養、獵”的野生動物管理方針指導下,開展以養鹿為主的野生動物馴化飼養業,從1986年起,野生動物資源的利用逐年減少。

藏羚羊保護宣言

數據太過枯燥, 但現實卻很嚴酷。從以上一些地區的數據,可見多年前獵殺野生動物狀況之一斑。青海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在三年生活困難時期的確如湟魚一樣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也為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但是,我們也看到,在三年生活困難時期的前期和後期,仍然存在對野生動物的過度殺戮。

自1989年,國家頒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以後,野生動物資源停止利用。隨後一些新的自然保護區也相繼成立,沉重的一頁終於翻過去了。儘管這樣,在青海仍然發生了一系列偷獵野生動物的重大事件,這中間有人為了環保事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2001年12月,在可可西里開展了冬季打擊盜獵藏羚羊活動的“鐵拳行動”。2004年,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安局組織青、新、藏三省區開展了打擊非法盜獵藏羚羊犯罪專項行動——高原二號行動。

青海省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局長董得紅在近日告訴我:經過多年的各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五年來沒有發生過盜獵藏羚羊的犯罪活動。

17年來普氏原羚數量

增長8倍多

自從普爾熱瓦爾斯基採得普氏原羚的模式標本以來,140多年過去了。僅在半個多世紀前,羚羊還是我國北方的主要狩獵動物資源,曾廣泛分佈於內蒙古、寧夏、甘肅及青海。那時,僅青海湖畔的草原上就分佈著數以萬計的普氏原羚。普爾熱瓦爾斯基的弟子科茲洛夫在對1907-1908年的中亞探險進行總結時寫道:“在廣闊的青海湖平原上有數量眾多的野獸。……但是,臨湖平原上最惹人喜愛的動物還是普氏羚羊和藏羚。前者常常是大群地在廣闊的草原上吃草, 一群通常有二三百隻,有時甚至更多,而後者則大多在湖濱平原周圍的山丘上游動。

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與其他許多動物一樣,由於棲息地環境的不斷惡化,人類不加節制的濫殺,普氏原羚的種群數量也急速下降,並相繼在除青海之外的其他地區消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國內有關單位和野生動物專家,在對青海湖地區的普氏原羚分佈區進行多次考察後認為,由於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少、易被偷獵、生境破碎和採食困難等原因,普氏原羚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最瀕危的有蹄類動物之一。因此,1996年年底,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頒佈的新紅皮書,將普氏原羚列為極危級(CR)動物,1998年再次被IUCN紅皮書列為極危級(CR)動物,1999年在我國的瀕危獸類紅皮書中將其列為極危級動物。

如今青海湖湖畔是普氏原羚的唯一棲息地,為了保護普氏原羚,相關政府部門不斷加大保護力度。2005年以後,國家林業局等相關部門給予了相應經費重點保護普氏原羚。目前,普氏原羚已從2003年不足200只達到目前官方監測的1600多隻,17年來數量增長8倍多。

眾多野生動物

使青海高原生態鏈得以維繫

美國蒙大拿大學的理查德 B ·哈里斯博士,從1985年之後的20年中,曾造訪中國達30次以上,並在中國工作了四年,這其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西部度過的,曾先後兩次到格爾木市野牛溝地區考察野生動物。

出於對生物多樣性的關注,理查德 B ·哈里斯博士在對野牛溝的考察中,發現了“美妙的生物多樣性故事。在朝北的平原和山坡上,土層下密密麻麻地分佈著幾十萬只高原鼠兔,它們挖掘和經營著各自的洞穴王囯,這些草原上的先驅者,建立起了縱橫交錯的地下洞穴系統,為其他動植物的存、繁衍以及形成複雜的生物網奠定了基礎。在鼠兔的活動範圍和附近區域,能見到許多雀形目的鳥類,棕頸雪雀、白斑翅雪雀和褐背擬地鴉在這裡飛來飛去,有時則在鼠兔的洞穴裡進進出出。鼠兔挖土時翻出的昆蟲和植物種子,成了一些體型較小的物種(例如沙蜥屬的蜥蜴以及五趾跳鼠)的美味佳餚,它們還把鼠兔挖好的洞穴作為自己現成的庇護所。在這條件嚴酷的高山荒漠中,這些數量相對較多的動物吸引了眾多鳥類和哺乳類的食肉動物。”

曾任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副主席與科學探險部主任的喬治·夏勒博士,曾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世界上三位最傑出的野生動物學研究學者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曾無數次地來到青海高原。他在《與獸同在—— 一位博物學家的野外考察手記》中寫道:“青藏高原的黑唇鼠兔(高原鼠兔)是一個關鍵物種,也就是說,是對生態系統的運轉作出主要貢獻的物種。

今天,在青海廣闊的曠野山川上,仍然生活著眾多的野生動物,它們是青藏高原生態鏈條得以維繫和生物多樣性持續發展的見證者,也是青海高原的荒野的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