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中鋒用筆為什麼在轉折的時候會出現偏側?

夢旅仙人


轉折處出現偏鋒,是初學者常見的問題,這是因為筆法不熟,沒有及時調鋒的原因。轉折的處理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分筆。將轉折分為兩筆處理,楷書可以如此,行書、草書也可從轉折處斷開,分開來寫。

2、提按。筆頭是個軟的圓錐體,筆按下去後筆毫鋪開,來略提筆,筆鋒又聚在一起,此時再向任意方向都是中鋒。

在要轉處先按筆,再略提翻筆向下,這樣即可保持中鋒。

3、衄扭。在轉折處通過腕力,上下或左右作S形挫動筆毫,邊轉折邊調整筆鋒。

總之,轉折處的關鍵,就是要會換筆心,保證筆鋒在筆畫正中。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我是宇航,轉折時出現側鋒是因為折筆時沒有先提筆,或者沒有調鋒。這兩種情況在初學時問題很大,還是筆法的問題沒有解決。

我們先來看看各種轉折筆法的區別。



橫折分“轉”和“折”

①中“當”字寶蓋,他的橫折就是屬於直轉,沒有任何多餘動作,行筆中稍慢,行至橫末端,自然下轉。

這種橫折,寶蓋外角是“圓”的,這種筆法和篆書的轉筆外角差不多,這種“直接轉”就是從篆書來的筆法,演變成“帛書”“竹簡”的筆法,統稱“轉”。

get筆法之一“轉”

②中“停”裡的禿寶蓋,是“提筆轉”,俗稱“折”。

明顯看到寶蓋外角是有一點凸起的地方,那是提筆再下按出來的。

這種提筆下頓,就是“折”的筆法,是從隸書中發展過來筆法。提筆頓下去,就是為了中鋒運筆。頓下去和重新起筆一樣,可使中鋒,這是折的作用。

分析:為何會出側鋒


如說轉筆出現側鋒,一定是沒運腕,或者沒有捻管。這兩種皆可能出現轉筆之後筆力虛的情況。所以現在一波人提倡初學先寫“篆書”是有道理的。

篆隸功力深,就會有雄強的筆力,行筆收筆不虛,蒼勁有力。上圖中直轉處也是中鋒用筆,說明篆隸功底是有的。

運腕和捻管,皆是調鋒的動作,所以寫轉,一定要會調鋒,使其中鋒行筆。

如果不懂,去練就好篆書,或者畫幾天圓圈,這是土方子,也是有用方子,本人不寫篆書,全靠畫圈。



轉筆最快的筆法是“抹”,就是側鋒蹭一下紙面,學這種筆法需要一定功底,米芾董其昌能會其意。



還有一種“頂筆”,顏真卿楷書中筆法,不用提筆,不用調鋒,直接頂一下,然後下拉。

頂筆外角有方有圓,這是運筆所致,用那種都可以,皆能保證中鋒。

可做參考。

總結

筆法,一定是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用側鋒,需在不筆虛的情況下。

一切有法皆無法,每個字體的筆法都沒有硬性規定,卻有規律,這是書法難點,也是臨帖的必要處,不臨或者少臨,都不能掌握其規律。

所以大家努力吧,筆法不玄乎,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學書者都卡在這個環節,業餘愛好和專業不是自己評的,不是證件評的,有些人寫的專業卻說自己是愛好,這是謙虛。大部分愛好者還弄不清筆法,這是難以走向專業的原因,其實也不多難,只在多臨多看。

我是宇航

筆下能有,嘴下能說,剩下全靠練功。(宇航烏雞湯)


梁宇航


這是書法中一個重要的用筆方法

首先先明確概念,轉和折是把橫和豎鏈接起來的兩種方法!

接下來我們開始說技法

《一》轉的用筆方法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就是轉的弧度比較大!因為轉的弧度大,這時候的筆毛是從開始的中鋒逐漸變成絞裹再變成中鋒的過程,從而連貫性書寫!如下圖所示


第三種就是寫橫的時候筆走的是S線,(如下圖中的1),這樣筆尖就可以過度成功,然後壓住筆寫豎了(如下圖中的2)!(有人說這是折,不爭,只談技法)



《二》折的用筆方法主要也有兩種

第一種是我們最常用到的提按手法:到折的地方的時候,先把筆提起來再按下去寫豎!其本質就是分成兩筆寫,這種方法在楷書中用還好,但過度到行草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如下圖


第二種就是硬折的方法,這個方法我在我的教學視頻裡教過:到折的地方的時候不要提筆,而是以筆肚為圓心轉筆桿(捻管,轉腕其本質都是筆管轉動,不多解釋),這時候筆尖會外彈自然形成一個折角,同時也調好了鋒,然後向下寫豎即可!這種方法我是比較喜歡的,通向行書無障礙!如下圖

還有一點得說明下:書法得中側並用,純中鋒都是扯淡!

以上為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歡迎各位書友指正交流

我是小寶,喜歡的朋友麻煩點個關注,點個贊

弘揚傳統文化,專注書法教學,歡迎觀看我的書法教學視頻,也許對您有所啟迪,謝謝


小寶的思考


這是因為運筆的方法不對。

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寫毛筆書法,他們的筆管不僅不是垂直於紙面的,這也就不說了。在寫的時候,筆管總是左右搖晃,好像這樣寫才瀟灑,才正確。


書法的筆畫質量好壞,取決於你是中鋒還是偏鋒。中鋒寫出來的字,筆畫飽滿,沉穩潤澤。富有質感。要保證轉折處筆毫不扭纏,需要提筆挫鋒,筆不打纏,就能做到中鋒鋪毫。

筆畫的輕重靠的是提按來表現。不是橫掃,掃出去了收回來就難了。
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有什麼不同見解,歡迎你發表你的意見。 喜歡本文的話就請隨手點個贊,關注子衿,與你分享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子衿書法


藏鋒者大!是書聖王羲之說的。中鋒用筆的說法本來就有待商榷,需要看輕些才對。

鍾繇和王羲之之間的瘐亮,咱家比較喜歡,“逸足難追”。


唐法本來就有側**,並且以虞世南為法大師,所謂調鋒,也是近代人發明的。個人認為,張旭所授“復使鋒健”才是關鍵所在。


抱歉的是,用臨鍾繇的一小段遮住了那個啥的啥。

咱家說的正法寶典,妙執~妙運~妙轉,而已。

好吧,上個剛塗的鴉~


通雲齋三寶居士


出現偏側的原因是在寫字過程中而且即將寫到折處時,筆鋒未走到地方,便將筆按了下去並開始行筆,易造成偏側。我認為,偶爾有些偏側也可以,從表現出用筆的多變性,不死板。當然初學者還是要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