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好以下問題才能算真正的學好書法,才能稱得上一代大師

解決好以下問題才能算真正的學好書法,才能稱得上一代大師

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除了其思想內涵和傳統功力的深厚外,往往還由於其技巧運用得當。運用特技來取得通常情況下得不到的藝術效果,是書法藝術在新的歷史生活氛圍下一個值得注意的一個方面。日本前衛派和少字派書法,以及中國現代派書法之所以也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是運用了一系列的特技技法。

首先應該強調的是,特技的運用,應該是在不違反書法總體的創作原則為前提的。如使用毛筆、宣紙而不是別的,也許更明確地強調的就是必須是使用毛筆一揮而就的。這是一個極為嚴格且嚴肅的前提,不容動搖。因此,書法特技主要是在用筆(其中包含蘸墨、運筆)、用墨(其中包括使用濃淡墨、使用膠水和白礬水、使用顏料色彩等)、用紙(其中包括殘破法、折皺法、重疊法)這三個方面。

解決好以下問題才能算真正的學好書法,才能稱得上一代大師

(一)用墨的特技

古代書法用墨比較單調,比較多的是枯潤變化,這與古代只使用墨塊磨墨和墨的質量有關。此外,從書法作品傳遞的媒介看,古代沒有像今天的展廳,其作品大多是自娛、或贈送,沒有像如今展廳洋洋大觀精華匯萃的作品展。這些,都影響了書法在墨的運用上的藝術的追求。當代書法藝術領域開闊了,加之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條件,使墨的運用在藝術試驗實踐中成為可能也成為必然。

a)濃淡墨的運用技巧

書條作品中的枯潤、飛白等變化,如採用濃淡墨進行處理,有著奇異的藝術效果,而作品內容的意蘊也會得到拓展。

濃淡墨,就是利用水和墨不同的比例、利用水與墨在宣紙上聚散速度、著色度不同,使用一個筆劃中或一個字一幅作品中出現過渡自然、濃淡相間的墨意。

濃淡墨的運用,關鍵在於蘸墨,其次在控制水量,三是及時進行吸墨吸水處理。蘸墨有二法。一是先蘸水,後蘸墨,具體做法是讓筆在筆洗中大至洗淨,撇至五成溼,然後讓筆鋒一側蘸墨,馬上進行書寫;二是先用筆蘸墨,然後快束蘸水,即刻書寫。這種用墨法極象國畫中濃淡墨的運用,所不同的是國畫可以復筆,而書法絕不能復筆,必須是一揮而就,再就是運筆速度比較快,不容猶疑和遲滯。寫時還須用舊宣紙和廢宣紙及時吸乾,以免出現“墨豬”。

解決好以下問題才能算真正的學好書法,才能稱得上一代大師

如果是書寫大幅字,筆劃粗大,可用小筆蘸墨抹上大筆上,使水墨相間的層次更多。

濃淡墨的運用,不僅增加了少字書法作品中字的藝術感染力,在條幅中運用,效果也很突出。比如,我在創作大中堂條幅《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使用濃淡墨,其中“碧空盡”三字不僅讓其有大片飛白和留空,而且這三個字皆用極淡的墨,在展覽中深受觀賞者喜愛。我的另一幅作品《虛融淡泊》亦使用了濃淡墨,讓大量的水將墨推至筆劃與筆劃間沉積,較成功地突出了書法內容中超脫飄逸的情境。

解決好以下問題才能算真正的學好書法,才能稱得上一代大師

b)墨底白字的效果取得

墨底白字在書法作品中已常被書家所喜用,因為這本身既有“拓味”又得帖的肌潤。具體做法有二。一先用白礬水(按1∶8 左右的比例調成)寫到生宣上,待其乾透後,再用墨塗其背面,自然得到這種黑底白字的效果。二是用廣告粉寫到生宣上,再用墨塗前面,也可以得到相同效果。二者的區別在於:使用廣告粉書寫,由於幹後粉末剝落,字面有殘缺感,這對於追求古拙味當然有利,但在書寫時由於水粉化散效果不如稀薄的礬水,所以字體顯得較為乾澀。總之各有千秋,書者可根據內容和藝術需要選擇,另外,底面著墨時亦可調入色彩,以增加異味。

c)膠墨的運用

膠墨主要是用於淡墨創作中。有些作品,如想全部使用淡墨時,便可以使用膠墨法來取得色調比較一致的淡墨效果。上面曾說的濃淡墨法,只適合有濃淡變化的創作中,如果用於淡墨作品創作,恐有難處,因水太盛,不好控制,而且一些較細膩的筆道,淡墨不易表達。在這種情況下,可用較高級的膠水用水加以稀釋,再調入適量的墨汁,這樣,書寫時便很少遇到使用水墨時筆劃化開太快、難以控制的問題了。

d)宿墨的利用

宿墨的利用,有時可收到意外效果。墨洗中的一得閣的宿墨,墨與膠質及水三者呈分離狀。撇開表而浮水後,可作大字,其水印幹後有沉跡,似淡墨,呈環狀。筆畫中部,則可呈焦墨效果,宿墨色亞,也別有風味。

解決好以下問題才能算真正的學好書法,才能稱得上一代大師

(二)用水的特技

中國畫素來有水墨畫之稱,猶為講究水的運用,似乎還以水為先。然而,傳統書法卻很少重視水在書法創作中的作用,這不能不是一種遺憾。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嘗試:

①潑水法

生宣吸水、散墨,根據這一特性,在使用濃淡墨進行創作時,可在書寫完畢後,對需要繼續大面積擴散的筆劃,可使用潑水法,即用清水潑下,使筆劃上的墨跡,再次散化。

②噴水法

作用和步驟與潑水法相同,只是為了更便於控制、或局部需要作此處理的,可使用噴水法。噴水可使用噴槍(如燙衣的噴壺、殺蚊蟲的噴筒和噴罐甚至用嘴)有目標地噴灑清水。

使用潑水法,筆畫邊沿會依低紋的粗細呈現墨跡的散射狀,肌理一般比較均勻細膩;使用噴水法,字跡邊沿除呈擴散狀外,還呈現星星點點濃淡不一的點狀墨團,亦別有味道。

③灑水法

同樣的用清水,或使用噴松槍,或用手灑,只是為了區別時序的先後,故特別用“灑”宇。灑水法的水是在書寫之前,先把水灑到生宣紙上,其未乾時即在紙上書寫,以求得別的散墨效果的用水法。用灑水法所得的散墨效果是不規則的,字跡比較模糊以至殘破,粗磊的筆劃中如有水滴先於書寫前,其處便出現隱隱約約的水印。

筆者使用灑水法創作過一幅作品,這幅作品在多次展覽上皆受到注意和觀眾的反覆玩味,藝術效果甚佳。

這幅作品字心為 60cm×60cm,濃墨大字字面為“聰明一世”,後面分別用淡墨篆書寫著“糊塗、糊塗、湖塗,誤人、誤人、誤人”,“莫莫莫、錯錯錯”,此外還有大小不一,順序不一,模糊不清各種小字,諸如“卿卿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難得糊塗”、“不如糊塗”等等。在四個大字“聰明一世”中,其中由於“一世”二字是用了灑水法處理,顯得有點“糊塗”。我的整個構思是這樣的:這是一張人生答卷,觀眾完全可以從不同的人生體驗和思想層次上去理解我的這個作品。“聰明一世”,是誰都希望的,是好事,但事實上不可能,理想和現實存在矛盾。從另一個角度看,聰明一世未必是好事,也許是一種錯誤,人不能太精明,太算計了,君不見“反算卿卿性命”的先例、古訓?由上可見,這樣的內容,有點“非要這種形式不可”的味道了。

解決好以下問題才能算真正的學好書法,才能稱得上一代大師

④礬水特效

白礬、其化學學名為金屬硫酸鹽含水晶體,具有沉澱水汙的功用。當然,我們也不用管這麼多,只要知道它在宣紙上的奇異作用就行了。

我們知道,宣紙分生宣和熟宣兩種。據說熟宣即是用礬水漂過的宣紙。礬水的奇效,在墨法特技一節中有所涉及,即用來取得墨底白字的效果,可見其有隔阻墨色的作用。

用礬水噴灑、滴淋生宣,使其成為生熟相夾的生熟宣,可得其效。請看後面作品選“虎”字。

這幅作品是我前年創作的經過多次展覽,均引起觀眾和書畫家們的興趣。這幅作品有兩個特點,一是結字。幾千年來,草書的“虎”,均是直寫成“虍”,而這個“虎”變立寫為臥室,而有點俏形,形如一頭受困籠中的臥虎,仰天長嘯,悲蒼而雄渾。二是墨色的奇特效果:濃淡墨自然聚散,其跡酷似虎斑。這是我用了“酷似”二字,我想凡看過這幅作品真跡的人,無不同意我的這種說法的。其斑紋的細膩,也是工筆畫家們大為讚歎的。

解決好以下問題才能算真正的學好書法,才能稱得上一代大師

我就是運用噴灑礬水和噴水法及濃淡墨法獲這種藝術效果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

以2∶8 的比例開礬水,即二分礬八分水,還可以再稀釋些。選安徽單生宣或都安生宣,用礬水均勻地噴灑在紙在背面(最好選用手槍式塑料噴壺噴灑),幹潤面積比例為3∶2,待其乾透,最好晾至一個對時。創作時有礬水的一面朝下,即著墨還是在宣紙的正面。書寫時以濃淡墨沾墨法沾墨,但要明顯增加水量,增至不過滴垂為止,急就而書,緊接著大量噴灑清水,使水墨浮於紙上,自然化開,但要注意不要用宣紙吸墨,以免影響墨色的光澤,寧糊勿墨死。

除了均勻的噴灑外,還可以有點滴法、畫格法,聯合法等多種,書家可根據自己的想象力盡情發揮。這裡我再選用幾幅本人的個人書法展覽作品引作例子。

有一幅“井”字。這個字下面有一行落款:“這個字是一筆寫成的你可能不信也不敢問是嗎?”這幅作品在展廳裡常引起圍觀,人們常常為其究竟為何字爭論推敲,莫衷一是。其實這是個方方正正清清楚楚為“井”字,應該說是不該有什麼疑義的,但觀賞者卻被我的落款(應該說還有那奇特的墨色效果)弄糊塗了。我創作這幅作品出於幾點隱衷;其一,是想利用觀眾的心理直接取得一種幽默風趣的展廳效果。使作者和觀賞者形成一種必然的對話,開個玩笑,達到一種契;其二,是針對那麼一種心理,人在簡單的事物面前往往反而會迷惑和動搖,明眼的事物,自己本來已認清的事物,往往猶豫甚至不敢認了;其三,井字是一個穩架結構,我以為十分形象地反映了中國思想觀念方面的值得反思的一種狀況。

創作這幅字,我先用礬水在單宣背面打方礬,打格使用鋒寬二十毫米的油畫筆,然後再亂灑幾處。幹後復正紙面,一筆寫成井字,緊接著使用噴槍噴射“井”字的兩個橫劃,有時直噴濃墨處,使之化開,時而噴字跡外沿潔白處,讓水誘導墨鋒。這樣,一幅濃淡墨層次豐富、墨色走向有方有圓有散射的作品“便形成了。其墨跡自然形成的方磚鑲嵌的效果,突出了字義本來的內涵。內容和形式是相統一的。

另一幅“飄”。原作為大中堂,用整幅四尺宣寫成。如看原作,其中“風”字的筆道呈幾處明顯的刀刻斧鑿的規整深溝,極富金屬味,但又明顯不是畫出來的。還有一幅“壽”,此字中含三個字:“春長壽”,或“千年壽”,這是結字技巧,用墨方而也頗值玩味,即有幾處呈圓形或弧狀散墨痕跡。這兩個字都是預先用了礬水點畫宣紙背面的結果。

解決好以下問題才能算真正的學好書法,才能稱得上一代大師

⑤食鹽吸水法

反食鹽灑在剛寫成的字跡上,利用食鹽吸取空氣中水分的特性,亦可收到特別的墨色效果。我有一幅作品《熊》,就是使用了撒放食鹽的手法,使整個“熊”字呈很肖似的毛質感。作法是:在墨跡未乾時撒上些許食鹽,如需放射狀的效果,便在筆劃中間撒讓較密集的一堆。當然,我的那幅《熊》,除使用食鹽外,還使用了滴灑礬水的技法。

(三)用紙的特技

紙的處理,也是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

紙的處理對墨色效果影響甚大。

一法:抓皺。寫前反紙團起抓皺,稍加攤平即可作書;也可以隨意在裁好的紙上抓皺幾處,抓皺的紙因出現凹凸狀,筆鋒過去,凸處著墨,裱託後字跡自然顯斑駁狀。使用濃淡墨重筆書寫,凸處先著水墨,凹處後著水墨,由於浸化時機不同,便會形成自然的效果,可得到特殊的筆畫肌理感。

此外,我故意在上面用菸頭燒出幾道窟窿,濺上幾灘宿墨,使書面顯出狼藉感。整個字面儼如一個傷痕累累困獸猶鬥的壯士的英姿。這幅作品在展廳中猶得在經濟領域中苦鬥的廠長、經理們青睞。

三法:疊寫。一張紙疊成二層,重筆寫下,使上下兩紙出現一模一樣的字跡。這個難度比較大。筆者曾用此法作書一幅,題為《影》,就寫此一字,攤開後,互為倒影,十分有天趣。

解決好以下問題才能算真正的學好書法,才能稱得上一代大師

(四)其他雜技

甲,殘舊法

書法作品有時為了求得古味,須使字心甚至裱裝的綾帛等變殘舊以至生黴斑。便可用以下的方法。

可選用舊紙甚至有水印黴變的紙,再不然使用新的宣紙亦可,先寫好、鈐上印章,或者先使用顏料調出淡褐色染在宣紙上待幹後再書寫鈐印。擱置一個月後(主要是讓墨跡乾透),用溼布包裹,放在陰溼處約十天半月,具體可視當時氣溫定,使其發黴,之後,再令其乾透,託好後便可用漂白粉洗刷幾次,然後揭去託紙重新裝裱。如要字心成裂紋狀,可在託裱後用火烤煨,微焦,用手搓卷,再行裝裱。所裱的綾或緞也可以用水洗刷使其失去光亮而顯舊味。

乙,彩墨彩底法

現代書法有兩種流向,一是字入畫,使字有畫意。二是畫入字畫,大膽地在原來只有黑白變化的書法創作中使用作畫的顏料,的確也可以獲得新的意境。這樣,也就出現了新的技法。

我曾創作有一個條幅(字心1.2 米×0.4 米),單個字,佔據大部分字心的是一“蓮”字,用水墨加國畫顏料一筆寫成,沿蓮字那拖長的豎筆有落款“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等字,總體效果頗佳。具體作法是用顏料調在水中洗筆作為淡墨部分的色彩,寫時,蘸墨之前先加蘸較濃的顏料團,寫後再行噴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