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溼用點茯苓白朮就可以了嗎?中醫教你科學地祛溼。

祛溼用點茯苓白朮就可以了嗎?中醫教你科學地祛溼。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太陽到達黃經15度,氣溫回升,進入夏季,氣候開始變得潮溼、悶熱,身體也難逃溼氣的侵害。在廣東祛溼茶是家家的標配,但祛溼只是用點茯苓白朮就可以了嗎?認清溼從何來,該從何去,方可更科學地祛溼。

一、溼有內溼和外溼

溼有外溼和內溼之分,外溼是外界的,包括雨水、河流、家室的潮溼等等都屬於外溼,內溼不一樣,它是由於脾不運溼,腎不主水,輸布排洩津液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水溼痰濁蓄積停滯的病理變化,內溼的產生與肺,脾、腎功能失調均有關。

祛溼用點茯苓白朮就可以了嗎?中醫教你科學地祛溼。

但無論是哪種溼邪,溼都會使人出現食慾不振、腹滿腹脹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症狀,同時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發睏、不想飲水等一系列"溼濁內盛"症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引用《中醫內科學》):

1.溼為陰邪,容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生活中不難發現,溼氣遇冷凝結、遇熱則幹,可見溼的性質屬陰,容易傷陽氣。溼為有形之邪,留滯在身體任何部位都容易影響氣血的流通:如留滯於經絡,則出現肢體困重、關節重著痺痛、屈伸不利等;如留滯於脾胃,則會消化不良、腹脹、大便不爽等。

2.溼性重濁,指沉重、渾濁的特點。臨床上表現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頭重如裹溼衣、關節重著痺痛、分泌物與排洩物穢濁不清等。

3.溼性粘滯,指粘膩、停滯的特點。表現為舌苔粘膩、小便澀滯不通、大便粘膩不爽、病情纏綿難愈等。

4.溼性趨下。溼為水邪,有向下的趨勢。

溼病易患於人體的下部,表現為下肢浮腫、洩痢、白帶異常等。

二、祛溼有講究,治法分幾種

1、健脾祛溼

現在很多人祛溼,都會取茯苓白朮等輩,在廣東祛溼茶祛溼湯裡這些都是不可少的,為什麼?我們知道很多內溼的產生與人的脾虛水液精微運化失司有關,脾主運化,運化什麼?就是運化穀子和運化水液,如果它動不了,道路就阻塞了,人就會生病。所謂"治溼不治脾,非其治也",可見治溼,健脾很重要。所以祛溼要有健脾藥,如實脾飲裡有茯苓、白朮、炙甘草等健脾,五苓散裡有茯苓、白朮健脾等,都體現了治溼先治脾,脾旺溼自絕的道理。

祛溼用點茯苓白朮就可以了嗎?中醫教你科學地祛溼。

2、祛溼要用溫通法

人體是由於氣組成,生命動力是氣的氣化過程,而其中陽氣有溫煦的功能,而氣之溫煦功能失常也會導致水液堆積,就像寒冷又無太陽的陰天時地面潮溼一樣。這時候治療需要一束陽光或者是風乾的動力。溫通藥能振奮陽氣,開發腠理,通條水道,使"水津四布,五經並行",加之脾性喜燥惡溼,故有"非溫不化,燥可祛溼"之說,故五苓散中有桂枝或肉桂,溫通經絡,通調水道。實脾飲中有姜、附、草蔻溫中祛溼。

祛溼用點茯苓白朮就可以了嗎?中醫教你科學地祛溼。

3、 祛溼注意解表

表邪輕盈上升於皮毛,易與溼結,常在梅雨連綿、空氣潮溼,汗出後受風、或久坐溼地、久臥涼蓆等均可導致本證的發生,祛除表溼結合祛風解表藥,如藿香正氣散中的藿香,辛溫解表祛風寒,又因其氣味芳香可化在裡之溼濁。如九味羌活湯中的羌活辛苦性溫,散表寒,祛風溼,為治太陽風寒溼邪在表之要藥,而防風辛甘性溫,祛風除溼,散寒止痛等。但要注意風類藥大多辛溫,多燥多升,易耗津液,所以要適當實用,避免過量後化熱化燥。

祛溼用點茯苓白朮就可以了嗎?中醫教你科學地祛溼。

4、 理氣祛溼

水溼內停,阻礙氣機,易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則出現腹脹痞滿等不適。所以祛溼的同時當適當加入理氣藥。如上焦宣痺湯中的鬱金,痰溼互結,易鬱而化熱,故理鬱祛溼,半夏厚朴湯中的厚朴,與法夏合用,半夏化痰開結,降逆和胃,重在降逆;厚朴下氣除滿,以散胸中滯氣,重在行氣,二者相伍,一化痰結,一行氣滯,痰氣並治,使痰降則氣行,鬱開則痰降。

祛溼的方法多樣,並不像我們平時所言,煮一壺祛溼茶就可以祛溼的,當根據臨床辨證運用,在此列了常見的方法,但臨證變化多端,需要更準確地辨證加減使用。

祛溼用點茯苓白朮就可以了嗎?中醫教你科學地祛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