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最慘的,其實是被寵壞了的“蘇明成”

《都挺好》裡,大家都心疼蘇明玉,可是最慘的其實是蘇明成。

投資被騙,妻子跑了,工作丟了,幾乎完敗。為什麼會這樣?

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最慘的,其實是被寵壞了的“蘇明成”

在電視劇中有一個細節:

大家都罵蘇明成“啃老”,他聲淚俱下地哭訴:

“我為什麼啃老?是因為大哥你在美國讀書,蘇明玉就不拿自己當蘇家人,媽說就我一個兒子,她就想天天看著我,不讓我抽菸喝酒,不讓我應酬,我也不想混成這樣啊。她說一家人平平安安的過日子,比什麼都強,我就一直陪著媽。媽走了,我成廢物了,你們要求也太高了吧。”

這段話其實恰恰講出了部分原因,從家庭動力來看,蘇明成的問題或許需要往上追溯。

“當父母沒有從他們的原生家庭裡成長好時,需要藉助孩子來完成自己的成長。如此一來,孩子就沒有辦法成為他們自己,孩子出於忠誠會幫助父母來完成其成長,因而孩子也沒有機會擁有自己。”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首席心理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沈家宏說。

我們看蘇母的背景,她也來自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她與蘇大強的結合並不是因為愛情,只是為了城市戶口。當她獲得城市戶口想離婚時,被她的母親阻止,理由是蘇母還有親弟弟沒進城。

蘇母也是重男輕女家庭中的“犧牲者”。

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最慘的,其實是被寵壞了的“蘇明成”

《原生家庭》曾對重男輕女中的女性有過一段分析,當她們建立自己的家庭,在面對孩子性別時,內心是複雜的:“男孩曾是她備受歧視的原因,苦痛的根源,她對男孩的情感是怨恨或敵視。然而,又正是因為男孩,才讓她在家族中獲得了地位和價值,她又感激這個男孩。”

“在過去,因為自己不是一個男孩,父母又希望要一個男孩,她只能用卓越來超越男孩,這樣才能在父母那裡獲得一份存在感或價值感。為了保持自己作為女人的價值,她仍然不能放棄和男人的競爭。於是,她選擇了一個平衡的養育方式,那就是溺愛。溺愛既能保住母親的能力優勢,又能保住兒子對母親的感激。”

蘇母對蘇明成的溺愛,“使他沒有足夠的能力生活,於是離不開媽媽,對媽媽有所依賴;越依賴,就越沒能力,就越離不開母親”。

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最慘的,其實是被寵壞了的“蘇明成”

與此同時,“時刻準備與男性競爭”的蘇母,性格強勢,與丈夫關係緊張,使家庭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夫妻關係出現瓦解。

“夫妻關係出了問題,其他關係想好也很困難。”沈家宏說,“家庭系統的一個特性是追求平衡,當夫妻系統出現危機時,出於平衡的需要,系統裡的成員就會站出來維護系統平衡的事情,這個成員通常是孩子。”

在蘇家,大兒子早已出國留學,重男輕女的蘇母又排斥女兒蘇明玉,於是常年在身邊的二兒子蘇明成“站了出來”,“他可能會越到媽媽丈夫的位置,滿足母親的情感需要,此時角色發生錯位,孩子通常會有罪惡感,可能會通過自我傷害的懲罰來平衡這種罪惡感,於是,他用完敗懲罰自己”。

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最慘的,其實是被寵壞了的“蘇明成”

說到底,這個過程,其實是“孩子適應父母和家庭環境的結果”。

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的“人生腳本理論”認為:“相較成年人的父母而言,處在童年期之前的幼兒通常是非常弱小的,他們如果要活下來,就離不開父母的養育。父母不要他們或者拋棄他們,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天大的災難。而讓父母能夠留下他們的話,他們能做的就是讓父母開心,能夠滿足父母的要求,並且得到父母的認可。孩子對父母的這些要求內化到他們的內心世界所形成的行為規範,便形成了個體一生的‘人生腳本’”

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最慘的,其實是被寵壞了的“蘇明成”

比如,如果父母對孩子說:“我就不該把你生出來,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小孩!”孩子會覺得:“我是多餘的,我不該活在這個世上。”

當父母本想要個男孩,卻生了個女孩,對孩子說:“你不是我想要的樣子。”此類孩子通常也會拒絕自己的性別,女孩可能會通過改變外形、著裝、愛好,變得更像男孩,來取悅父母。

“這些早年所形成的模式對原生家庭是適用的,但被應用在家庭之外的社會環境,可能會變成非適應性的了。”沈家宏說。

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最慘的,其實是被寵壞了的“蘇明成”

於是,為了取悅重男輕女的母親,明玉表現得比男人更優秀來展現自己的價值;

同樣是為了取悅母親,明成遵從了母親“一家人平平安安過日子”的教導,放棄了實現自己。

因此,似乎可以認定都是父母的原因。

可是沈家宏說,“我們再想想,父母的問題又是從何而來呢?”

“如果再從系統觀的角度看,父母也有他們的家庭系統,他們也是系統的動力結果,因此,如果要讓父母來全部承擔責任就不太公平。”

父母的問題,是由他們的原生家庭影響的。

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最慘的,其實是被寵壞了的“蘇明成”

父母是“無辜”的,父母的父母也是“無辜”的,而一代代人傳遞的問題卻是實實在在的,似乎就像無法阻止的多米諾骨牌,絕望地一片片倒下。

那麼,這種負面傳遞應該如何中斷?沈家宏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接納”。

“拒絕缺陷可能會帶來缺陷的維持,接納缺陷可能會帶來缺陷的改變。”

因為父親的缺位、母親的焦慮,80後心理諮詢師喬淼曾困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難以自拔,甚至嘗試過自殺。

但既然改變不了自己的過去,又改變不了那些曾傷害過你的人,喬淼開始自我救贖,他從專業角度分析和挖掘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從祖上三代的經歷和每個人自身的時代背景出發,回顧了這些經驗對家庭結構、個人人格和命運的影響,寫下了一部心靈傳記《我的父親是loser》。

他說,這本書的寫作是他個人治療的一部分。

同樣,如何接納?沈家宏的建議是“瞭解”和“理解”,

“做和父母的連接,瞭解他們的原生家庭,瞭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姑舅,

去了解爸爸媽媽的過去,瞭解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理解就越多,對他們的怨恨就會慢慢被化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