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讀《財富的邏輯1: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第二期

上一期講到“財富、資本與價值觀念”、幾項制度改革與金融創新,如果說上期還沒有涉及“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的討論,那麼這期小魚將開始總結作者提出這種論點的論據。作者陳志武作為耶魯大學終身金融學教授,有著獨到的國際視野,他對國內問題的認知對我們會有很大啟發。


1、制度成本讓我們事倍功半

因為人們的勞動沒有用在生產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別人勞動成果的努力上,各式各樣的浪費普遍存在,消耗了社會巨大的財富,每個人卻對此無能為力。

“抵消別人勞動成果的努力”指的就是一些制度成本,書中重點描述了審批程序步驟繁瑣、註冊資金設限、設立過多壁壘這幾項。作者比較了十幾個國家的審批步驟數和審批天數比較,證明中國的審批程序過長;中國公司註冊資金是眾所周知的1000萬,而其他發達國家這一數字一本在100萬元以下,其中美國更是沒有註冊資金底線;對於行政壁壘,作者把它比作高速公路上的“收費站”,企業每經過“一個村、一個鎮”都會遇到設給自己的准入許可和各種管制,這對資本的自由流通、創業者的致富熱情都是一種損失。

幫讀《財富的邏輯1: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第二期

2、三大產業的致富權重

作者按照經濟學常識,指出“資源應該向收益高的行業配置”,對於第一產業,人們對食物的總體需求變化不大,技術的改進和產量的提高也有限,因此農業的價值創造在當前並不明顯;反觀二三產業,工業技術革新能不斷創造新的需求,技術改進與更替沒有盡頭,這種價值創造和財富機會可以用不限量來形容。作者拿中國和印度做了比較,指出印度的財富成長潛力比中國要大,理由是:印度契約執行架構、信息提供架構、權力制約架構比中國更完善;印度的金融體系使資產流動性更強,吸引了更多的全球資本投入。

但這裡我反對作者的一點是,儘管印度在外資活躍的領域表現出眾,比如IT業、金融服務業,但這個國家的基建還很落後,你不能指望外資去投資國家公共設施建設(事實利潤收益很低),而且涉及國家安全領域的項目只能自己國家處理,這些方面印度落後中國的不只是一年半載。

3、大西洋貿易對我們啟發

1500-1870年間發生的跨大西洋貿易可以說是人類進入近代史的決定事件,這段歷史的主角: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卻有截然不同的結局。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成為18世紀最強大的國家,而西班牙、葡萄牙王室最後破產,大國衰落。按照作者的分析,原因在於西班牙、葡萄牙的海外貿易是“國營的”,而英國是“全民參與的”。在整個大西洋貿易中,英國誕生了無數靠海外貿易富裕起來的非貴族有產階級,整個社會結構鉅變,而且在這期間誕生了“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私有財產不可侵犯”“人人有平等致富權利”的雛形,經濟的轉變促成了制度體制的變革,議會的權利大到足以與王室抗衡,並在保護人們的財產、對抗侵佔私有財產、隨意徵稅的行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經濟影響制度,制度推動經濟”的良性經濟增長鏈。

對於當下的我國來說,降低門檻讓國內外更多中小企業參與到這場跨國貿易中,不要讓行政審批變成阻攔致富熱情的“減速帶”,而應讓市場按收益最優配置資金,這就是來自200年前的啟發。

幫讀《財富的邏輯1: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第二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