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中國1000年」之三十二:亡秦必楚

「通鑑中國1000年」之三十二:亡秦必楚

就在李斯和趙高在朝堂上鬥得不亦樂乎的時候,章邯在外面已經滅掉了個魏國。

當初章邯把趙勝給滅掉之後,就又率主力回去打魏國了。雖然苦了魏國,卻也給了項梁發展的機會——正所謂按下葫蘆浮起瓢,由此可以看出,大秦帝國現在也就指望一個章邯了。

魏王咎一看人家打過來了,連忙派丞相周市去齊、楚求援。

齊王田儋挺夠意思,自己親率人馬前來救援;楚國這邊,項梁剛剛安定下來,就沒親自來,派項羽的族侄項它帶兵來了。

但是,章邯也不白給。他知道齊、楚救兵將至,就來了個圍點打援,趁援軍立足未穩,半夜劫營,大敗齊、楚援軍,魏國的丞相周市和齊王田儋竟然也死在亂軍之中。

此役,秦軍可謂是大勝。

援軍都沒了,魏國更完了。魏王咎一看沒辦法,這哥們兒也挺硬氣,派人告訴章邯:我死即可,別殺老百姓。

然後自焚而亡。

1、殺項

魏王咎有個弟弟叫魏豹,他見大勢已去,就跑到了楚國。

楚懷王一看說連韓國都復國了,這魏國不能沒了。於是就給了他幾千人馬,讓他去復國去了。魏豹帶著這幾千人,又殺了回去。過了些天,竟然被他打下幾十個城。於是,楚懷王就又封魏豹為魏王。

章邯前腳剛走,魏國就復國了。

可章邯已經沒空理他了。因為齊王田儋的黨弟田榮已經收攏了齊國的敗軍,正往齊國敗退呢。估計章邯是想繼續一路追入齊境,再把齊國滅了,所以對田榮是緊追不捨。

田勞這邊正焦頭爛額呢,齊國就有人迫不急待地立了末代齊王田建的弟弟田假為齊王,田角任丞相,田角的弟弟田間為將軍。

不過,田榮已經沒功夫理會這些事了,他已經被章邯追到了東阿。估計再這樣下去,他就得像打進函谷關的周文一樣,被章邯給追死了。

不過他運氣比周文好,因為項梁來了。

項梁先敗章邯於東阿,再敗章邯於濮陽東,章邯退入濮陽,據城死守。

死中得生的田榮這才有空解決國內的事情。當然了,這個事也很好解決,他帶兵回去把田假給攆到了楚國,然後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他自己為丞相,立田橫為將軍。

田角和田間兄弟倆正在趙國,也嚇得不敢回來了。

這時候,項梁邀請齊、趙共同派兵去打章邯,田榮就提出條件,說楚國殺掉田假,趙國殺掉田角和田間兄弟,他就出兵。

楚懷王和趙王歇挺夠意義,始終不同意殺掉這幾個人。

所以田榮就一直不出兵。

齊國離濮陽近在咫尺,他不出兵,項梁就一直打不下濮陽。一看實在沒招了,就只好率軍去打定陶(山東菏澤市一帶),一戰破城;同時令項羽和劉邦攻雍丘(河南杞縣),就是在此役,斬殺李斯的兒子李由,加快了李斯的死亡。

章邯自出函谷關,每戰皆勝。但項梁一出馬,就打破了他不敗的神話,並且把他打得縮在濮陽城內不敢出來。這種戰績,讓項梁開始得意起來。

老實說,誰都會得意。

項梁一得意,就有點瞧不起章邯了。在他看來,章邯也不過如此。

但他沒想過,“不過如此”的章邯雖然野戰敗在他手裡,但人家守著濮陽,他就是打不進去。

他的下屬宋義替他想到了,所以就勸他,說您連戰皆勝,還把章邯給包圍起來了,連普通的士卒,都開始有點輕敵了。但秦國為了救援章邯,往這裡調動的秦軍越來越多。照這樣下去,再打起來,誰勝誰負可就不一定了。

宋義說得有理有據,可惜項梁不聽。

不聽就不聽了,他還嫌宋義煩,就派宋義去齊國,勸說齊王快點發兵。

宋義走了以後,秦國援兵也到了。章邯率軍圍攻定陶,項梁率軍出城迎擊。

是役,項梁戰死!

此時,是公元前208年九月份,連綿的陰雨,已經下了兩個月了。

聽說項梁戰死,正在圍攻陳留(河南開封市陳留鎮)的項羽、劉邦和呂臣三人只好率軍東撤,然後把楚懷王從盱眙移到彭城(江蘇徐州)。

呂臣駐兵城東,項羽駐兵城西,劉邦駐兵碭地(河南永城市芒山鎮)。

九月末,楚懷王熊心將項羽和呂臣之兵合併,以自己為主將;封項羽為長安侯,號魯公;封呂臣為司徒,以呂臣之父呂青為丞相;然後以劉邦為碭郡郡守,封武安侯,為碭郡之軍的主將。

也就是說,現在的楚國是劉邦主軍,呂臣主政。至於項羽?哪遠哪涼快去吧。

放羊娃熊心不甘於當一個傀儡,他想當真正的楚王。

要知道,所謂楚軍,有幾個方面的勢力:最核心的,是項梁從江東帶過來的子弟兵;其次是東陽縣陳嬰的兩萬多人加上河盜英布的一部分人馬;再其次,才是呂臣帶領的陳勝舊部以及劉邦帶領的先楚王景駒舊部。

換句話來說,除了呂臣和劉邦的兩支軍隊之外,其它的軍隊都姓項。

項梁活著的時候,熊心只能當個乖寶寶,看著項梁在他面前耀武揚威。但項梁已死,項羽威望不足,楚軍軍心不穩,熊心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所以,他看起來是合併了項羽和呂臣的部隊,但這兩支部隊是以項羽為主力,所以實際上是去掉了項羽的兵權;然後以劉邦為郡守,獨領一支軍馬;再以呂青、呂臣父子為文官之首,掌管朝政;而只給項羽了一頂侯爵的帽子。

他玩的這一套,如果用在兵法中,就有個名目,叫做“聯弱擊強”。

如果劇情能照這樣發展像下去,中國的歷史,或許就要改寫了。

可惜,項羽根本不看劇本。

2、圍趙

此時,章邯在定陶斬殺項梁之後,以為楚國已經被他解決了,在公元前208年年底北渡黃河,又來到了趙國。

章邯在趙地繼續開啟了無敵模式,很快就來到了邯鄲城下。城內的張耳很聰明的沒有在邯鄲和秦軍進行決戰,而是帶著趙王歇跑到了鉅鹿(河北邢臺鉅鹿縣附近)。

於是,章邯令王離率軍又把鉅鹿給圍困起來。

一個月後,章邯攻破邯鄲。

估計這老爺子和當年的白起一樣,都不太待見趙國。不過他沒白起那麼血腥,只是組織起拆遷隊,把邯鄲城給拆平了,又強行把邯鄲城的百姓給移到了河內地區。

但章邯累了。

這兩年來,他先是在咸陽城下擊敗周文,隨著周文出函谷關,一路向東,然後破吳廣,滅陳勝;然後回過頭來覆亡魏國,斬殺齊王;再跟著田榮進入齊境,雖然一度被項梁給擊敗,可隨即就徹底幹掉了項梁;現在,他又來到了邯鄲。

可結果呢?楚國依舊在,魏國又復生,各國的王侯就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長出來一茬,就是死不乾淨。

就像眼前的趙國,他相信,就算他把趙王歇給五馬分屍了,只要他的大軍一走,照樣會再冒出一個趙王后裔來即位。

當他知道張耳派人去列國求援的時候,他決定改變策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他下令王離對鉅鹿圍而不擊,然後他引兵駐紮在棘原,築起甬道,連接黃河,從水路為王離供應糧草。

至於棘原在什麼地方,我查了一下黃河流向的演變史,對照當時的戰場形勢,估計這地方應該是現在的河北魏縣一帶,或者再遠點到河南安陽一帶。

當然了,棘原在什麼地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章邯的戰略意圖已經一目瞭然:圍城打援!

他佈下一個沒有蓋子的陷阱,然後伸手招呼著已經趕過來的燕軍和齊軍,大大方方地叫著:來吧,來吧,往裡跳吧!

他把各路諸侯之間的感情想得太深了。

看著眼前的陷阱,別說齊、燕這些諸侯國了,就連張耳的好基友陳餘都不往裡跳。

之前,邯鄲被圍之前,張耳帶趙王歇逃到鉅鹿,而陳餘則去收攏常山郡的趙軍,帶了幾萬人回來,結果王離趕在他前面圍住了鉅鹿,這下把他給隔在了外面。

眼看著鉅鹿被圍已經兩個月了,可陳餘帶著幾萬人還在城外溜達就是不發起進攻,可城內已經斷糧挺長時間了,張耳餓得眼都快綠了,就派了倆人偷出城去,替他把陳餘罵了一通,說咱倆當年說好了要同生共死的,你現在帶著幾萬人,如果盡全力攻擊,也能讓我們有一線生機啊!

陳餘看好基友生氣了,就連忙解釋,說真不是我怕死,不過我就想著,沒必要演同歸於盡的苦情戲嘛,我活著還能為張耳和趙王歇報仇呢。

張耳派來的倆人有點一根筋,非得逼著陳餘發兵。

陳餘實在沒辦法,就給了這倆人五千人,說你們去試試吧。

人家章邯布的這個陷阱是抓老虎的,陳餘往裡扔了只雞,當然連毛都不會吐出來。

他這五千人全軍覆沒的結果,是讓本就帶著觀望情緒的齊、燕等國更是不敢前進一步了。

但誰都沒想到,在黃河南岸停了幾個月的楚軍,突然渡過黃河,向章邯發起了進攻。

因為楚軍換將了。

兩個多月前,趙國被圍後,第一時間就派人向楚國求援。

楚懷王倒也乾脆,馬上準備派兵救趙。剛好有人推薦宋義,說當初項梁剛打敗章邯的時候,宋義就預料到了項梁會敗亡,後來果不其然,所以此人應該是員良將。

項梁極善用兵,而宋義能預料項梁的敗亡,說明他比項梁還會用兵。估計是基於這樣的邏輯,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主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由宋義統率全軍,率軍救趙。同時,為了給宋義造勢,這楚懷王還給他起了個尊號叫“卿子冠軍”。

按說此時楚懷王正在壓制項氏,為何還派項羽為副將呢?

因為劉邦此時已經率軍西征,直奔關中去了。

此前,楚懷王遷都彭城之後,估計是為了減輕軍事上的壓力,就想派軍直入關中,以牽制秦軍。於是,就準備派軍西征。

為了給出徵的將領一點刺激,楚懷王還和眾將約定:誰先入關中誰為王。

但當時秦軍剛乾掉項梁,聲勢正大,再加上有周文的前車之鑑,所以眾將都不願意去。

但只有項羽,為了給叔叔項梁報仇,願意領兵西征。

可楚懷王怎麼可能讓項羽獨立出征?他要是敗了最好,可萬一勝了呢?而只有劉邦,向來寬宏大量,有長者氣度。他來率軍入關,如果敗了自不必言,就算拿下關中,也好控制。

於是,劉邦就帶著大軍向著他的未來出發了。

宋義也帶著大軍向著他的未來出發了。

3、奪將

宋義率軍很快就到達安陽(不是現在的安陽市),可是,一個多月過去了,宋義的大軍還在安陽。

項羽坐不下去了,找宋義理論。在他看來,此時秦軍圍攻趙國已經兩個多月了,已經成了疲軍,現在進軍,可以和趙軍裡應外合,一舉攻破秦軍。

但宋義也有他的道理,他更希望看到秦、趙兩軍鷸蚌相爭,然後讓他得漁翁之利。

事實最終證明,項羽的策略是正確的;但在我看來,宋義的策略也沒錯。這兩個策略的區別,在於項羽和宋義兩個人的屁股沒坐在一個地方。

對於項羽而言,他急需一場勝利來重新樹立他在楚軍中的威望;而對於宋義而言,他從楚懷王的角度出發,希望在滅秦的同時,也能削弱趙國。

屁股沒坐在一張椅子上,就更談不上齊心合力了。

但是宋義自己作死。

當時寒雨連綿,而士卒們又缺衣少食,又冷又餓。碰巧,宋義給他兒子宋襄找了份好工作——去齊國為相,這麼大的事,當然要宣之於四方了。於是,宋義借為他兒子踐行之機,大宴賓客。

項羽趁機煽動部卒,說今年連月大雨,百姓顆粒無收,士卒飢寒交迫,他卻為了兒子的私事大操大辦,不知道善待百姓、體恤士卒。我們北征是為了救趙,他卻駐兵在此,找理由避戰。像他這種屈從私利,不以國家大事為重,算什麼大將?

宋義在軍中威望本就不足,項羽這樣煽動之下,軍中諸將也開始對宋義產生了不滿。

項羽看時機到了,於是,藉機殺了宋義,當然,派人追殺宋襄也是有必要的。

宋義既死,眾將推項羽為代理上將軍,並派人向楚懷王彙報。

楚懷王還能說什麼呢?於是,項羽就成了上將軍,開始正式掌軍

出發吧,項羽,向著你的未來前進!

接下來,項羽該破釜沉舟北渡黃河了吧?

不,項羽沒那麼傻。他當然知道鉅鹿城下陷阱,他殺宋義當然不是為了代替宋義去跳陷阱。

他只是率軍來到黃河岸邊,然後派英布和蒲將軍率軍兩萬渡過黃河,在鉅鹿與章邯的大本營棘原之間運作作戰,截斷了秦軍的運糧通道。

然後,項羽率全軍破釜沉舟,北渡黃河。

只帶了三天口糧,且退路已斷的楚軍以一當十,九戰皆勝,將章邯與王離分割,章邯只得退回棘原,而王離被楚軍包圍。之後,秦軍主將王離被俘,大將涉間自殺。

此役之後,項羽威震天下!

據說,戰後項羽召見各路諸侯將領,這些將領們進入轅門,看到楚軍的雄風,都戰戰兢兢,不敢仰視。

4、反目

鉅鹿之圍既解,張耳和陳餘這一對好基友終於又見面了。

死裡求生的張耳就問陳餘,說你不救我也就算了,但我派去找你的那兩個人呢?

陳餘就解釋說那兩個人英雄戰死在鉅鹿城下了。

問題是,張耳不信,說你是不是因為他們兩個替我罵你,把他們兩個殺了?

陳餘對天賭咒發誓,說就是沒殺這兩個人。

可張耳還是不信。

陳餘就火了,說就因為這點屁事,你就把我恨成這樣?大不了我不幹了行不?

說著,就把大將軍印扔給張耳。

張耳一看陳餘發火了,也有點不好意思,當然也不接大將軍印了。

兩個人推來推去,陳餘有點尿急,就把大將軍印扔桌子上,自己上廁所去了。

然後張耳旁邊有個人勸他,說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現在陳將軍給你將軍印,你要是不接受,會招來災禍的。

按說人家兩口子賭氣吵架很正常,你一個外人瞎咧咧什麼?

結果,陳餘上完廁所回來,一看張耳竟然把他的大將軍印收了,就咬咬牙,冷笑一聲,扭頭走了。

之後,陳餘帶著幾百人,到黃河岸邊捕魚打獵去了。

張耳則隨著項羽大軍開始回過頭來收拾章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