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城市筆記│那些快要不配待在長三角的城市

三土城市筆記│那些快要不配待在長三角的城市

今天這篇文章,看上去有點像是標題黨,但其實三土已經構思了很久,只是因為前一陣太忙了,所以一直拖到現在才寫。

最近,因為長三角一體化晉升國家戰略,惹得域內不少城市都很興奮,覺得下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風口要來了。但其實,長三角內不同城市的發展並非整齊劃一。仔細梳理這些年域內城市的發展軌跡,有些一騎絕塵,有些卻步履蹣跚,不僅與周邊同檔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已經被那些過去他們瞧不起的中西部城市所超越。

比如,過去你問一個湖州人:“湖州跟安徽蕪湖哪家強?”一定被遭來一頓鄙視,“安徽,哼!”

再或者問一個金華人,“金華與湖北襄陽、宜昌比怎麼樣?”對方可能會一臉懵逼地反問:“宜昌在哪裡?”

的確,長期的經濟領先,讓許多浙江人浙江城市產生了一種盲目的自信甚至自大心態。在他們眼中,似乎只有江蘇、廣東的城市才夠得上競爭對手的稱號。但有句網絡金桔怎麼說的,“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就讓你高攀不起”。事實上,最近這些年,隨著內陸省份的整體崛起,安徽的融入長三角,不少中西部城市的經濟排名都在急速前移。

頭部城市中的成都、武漢對杭州、南京、青島的碾壓就不說了,還是以上面舉的兩組城市為例,2018年,這五座城市的GDP總量及排名如下:

三土城市筆記│那些快要不配待在長三角的城市

是不是很震撼?

曾經被譽為“蘇湖熟 天下足”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湖州,居然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增速、增量,全都落後隔壁的安徽城市蕪湖不是一點點。而且按照現在這個發展勢頭,保不定哪天,湖州被踢出百強縣也未可知。

如果說,湖州在跟蕪湖的經濟競爭中,吃了人口少的虧,那麼襄陽(565.4萬)、金華(556.4萬)、宜昌(413.56萬)這三座城市的人口則在伯仲之間,甚至宜昌還比金華整整少了一百多萬。但結果呢,地處長三角,被省裡定位為浙江“四大都市區”之一,屬下擁有義烏這樣一座“11+1”特殊地位縣城的金華,其經濟表現似乎並不比湖北的兩座“副中心城市”搶眼。

事實上,在金華與襄陽、宜昌的比拼中,義烏這座浙中第一大縣城影響巨大。不信,我們來看兩組數據:2018年前三季度,義烏的名義增速和增量分別僅為2.51%、22億,結果直接拖累金華全市的增速、增量只有1.85%、53.55億。到了全年數據出爐後,義烏的增速、增量變為8.04%、92.97億(雖然變化大得有些驚人,但我們還是姑且相信官方的數據),金華全市也開始雄起,增速、增量從大幅落後於襄陽、宜昌,到略微領先。

但這種領先能否持續,實在不好說。一方面,縣域經濟的天花板是義烏無法突破的瓶頸制約。事實上,不只是義烏,另外兩座總量排進前十的區縣——紹興的柯橋、諸暨,發展前景同樣不容樂觀。可以說,義烏也好,柯橋、諸暨也罷,成也縣域經濟,敗也縣域經濟。

三土城市筆記│那些快要不配待在長三角的城市

另一方面,這也是中國區域相對均衡化趨勢使然。

如果說改開初期,中國實行的是重點開發開放沿海地區的不均衡發展戰略,從而使沿海城市大量崛起,甚至許多普通地級市都能碾壓內陸省會。但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的外貿不景氣,中國區域發展開始出現相對均衡化趨勢。不僅以成都、武漢、西安、合肥為代表的省會城市率先崛起,一大批諸如洛陽、襄陽、遵義、蕪湖等“老二型”城市也表現亮眼。

三土比較了過去十年中國主要城市GDP的增長變化情況,發現排名前十的大多為中西部城市,而像嘉興湖州金華紹興等長三角城市,卻都在60名甚至70名開外。可見,蕪湖秒殺湖州、襄陽反超金華,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變化,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三土城市筆記│那些快要不配待在長三角的城市

更應該引起重視的是,這種“西快東慢”的發展趨勢還在延續,並沒有改變。這種情況下,湖州、金華等長三角城市,如果還以為身處長三角這塊經濟福地就可以躺贏,再不奮起直追的話,那麼一定會越來越落後,直到沒資格繼續待在長三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