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文聖就是孔子,武聖是關羽。元代就有一齣戲,叫《關雲長大破蚩尤》。蚩尤是代表破壞的神,和三皇五帝是一個級別的。關羽是三國時期一個武將,憑什麼能和他對決呢?這至少說明,在當時的中國人心目中,關羽已經不只是個歷史人物。他是武力和勇氣的最高代表,有了成為神的資格。在民間,關羽是最受歡迎的神之一。清代供奉關羽的關帝廟就有4萬多座。今天,在很多黑幫題材的香港電影裡,也能看到供奉關公的鏡頭。海外華人也很愛關公,他們遠離了中國的土地,而關帝廟也跟著他們來到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這一切都是為什麼呢?因為關羽是最偉大的武將嗎?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當然不是,即使在《三國演義》裡,關羽也不是最能打的。公認最有戰鬥力的武將,應該是呂布才對呀。而且,在史書《三國志》裡,關羽不僅沒那麼重要,甚至沒那麼正面。《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說,關羽剛愎自用,張飛脾氣暴躁,他們的死都是因為性格弱點。他最後還不忘補個刀,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啊。我們中國人往往不太在意這種反差,因為成聖成神的關羽已經深入人心。而在三國故事同樣普及的日本和韓國,他們心目中的關羽,還只停留在一個著名武將的層面。所以日韓的研究者反而比中國人更容易感知到,關羽封神是中國特色。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故事的力量

在古代社會,“義”是儒家的基本倫理,是在血緣之外維繫人與人關係的核心價值。但是,在《三國志·關羽傳》那900多個字裡,其實找不到太多能把關羽跟“義”掛鉤的內容。劉禪給關羽的封號是壯繆侯,繆是名不副實的意思。這可不是個好的諡號,含有對他失掉荊州的批評。但是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對這個諡號感到不滿意,他把史書中關羽的諡號改成了武廟中的封號忠義侯。這樣明目張膽地篡改史實,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少見。乾隆接受不了這個繆字,因為他不認為關羽犯了什麼錯。在他看來,關羽既忠且義,怎麼會有錯呢?這應該也是當時中國人心中的普遍感受。這說明,從陳壽到乾隆,人們對關羽的評價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這個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這個變化就發生在關羽從歷史人物變成小說人物的過程中。從史書《三國志》到小說《三國演義》,三國故事變得越來越豐富。所謂“演義”就是講史演義,類似今天的評書。後來有人把說書演義的底稿整理成文字,就形成了最初的三國小說。我們說羅貫中是《三國演義》的作者,不是說他一個人創作出了全部內容,而是說他是最初做整理工作的那個人。後來,有出版商出版了三國小說。一開始有了很多不一樣的版本,最後,清代的毛宗崗父子修訂了一個完善的版本。我們今天說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指的就是這個最終定本。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關羽的形象,就在從史實到小說的演變過程中,一點點豐富起來。不過,古人豐富人物形象的方式,跟我們今天的理解不太一樣。你看小說電影,肯定不喜歡那種黑白分明的、臉譜化的人物。在很多好的敘事作品裡,英雄也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反派也會有不得已的理由。在三國故事的演化中卻正好相反,原本真實的歷史人物一定是複雜的,行動也不會有那麼強的內在一致性。但是,在流傳過程中,三國的人物形象都是越來越鮮明,越來越黑白分明,越來越臉譜化。講故事的人會想盡各種辦法,突出人物身上某一個鮮明的特質:曹操疑心病重、諸葛亮神機妙算,而關羽就是講情義的代表。

隨著三國故事的流傳,關羽有情有義成了一種共識。講故事的人就會為此增刪或者修改情節,進一步強化這種共識。我們來舉個例子。《三國演義》裡,曹操俘虜關羽以後,安排關羽和兩位嫂子共處一室,這是在試探關羽的人品。而關羽這一夜手捧《春秋》,看到天亮,讓曹操心服口服。而關羽一夜不睡,體現的當然是他對劉備有情有義。這個情節在某些版本的三國小說裡是沒有的,毛宗崗把它加到小說裡,還特別強調這個情節重要,就是因為它充分地表現了兩個主要人物的核心特徵——曹操的“奸”和關羽的“義”。曹操愛才,一直想把關羽收為己用。他想關羽把持不住,就沒臉再回去找劉備,自然會跟著自己了。而關羽的堅守,也就不只是在男女關係上保持清白,更是在表達忠於漢室,忠於義兄的決心。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人們強化關羽的“義”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因為關羽特別適合表現“義”。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人設來看,關羽是蜀漢第一武將。宋代,人們普遍接受了蜀漢正統的觀念,這就讓關羽成了一個正面英雄。而且,關羽熟讀《春秋》,這在武將中是比較少見的。《春秋》是儒家經典,熟讀《春秋》,意味著關羽懂得儒家的倫理綱常,也就是“仁義禮”。關羽因此具備了代表儒家思想的基本條件。

從經歷來看,歷史上,關羽受到曹操和劉備兩方勢力的賞識。他雖然投降了曹操,最後還是選擇回到劉備身邊。這段“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經歷,天然就是描寫“義”的劇本。你想想,關羽的選擇其實有一些難以解釋的地方。比如說,不管最終他是不是回去了,關羽確實是先投降了。在那時候的情境下,相比投降,以身赴死是不是更顯忠義呢?因為資料太少,歷史並不能給我們提供答案。讀者心裡自然會產生疑問,疑問就會產生懸念。懸念就是講故事的人可以添油加醋,自由發揮的空間。有點像我們平時說的“填坑”。坑填的好,會給讀者帶來極大的滿足感,也就能放大故事所要表達的東西。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那麼,這坑是怎麼填的呢?就是用“義”來解釋關羽所有的行為,把他的行為合理化。這樣,還可以反過來利用這些“坑”,讓讀者在內心感到滿足的同時,深刻理解“義”的內涵。

具體來說,小說中強化了關羽投降是要“守護嫂子”這個動機。這樣一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心理就可以解釋了。這個處理就是用“義”解釋了關羽的行為,消除了讀者的疑問。在這期間,曹操的拉攏,還有前面說的秉燭達旦,以及後面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所有這些故事,都是在渲染關羽的忠義。你看,如果沒有夾在兩個陣營之間的經歷,關羽的忠義也就沒有展現的空間了。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關於陣營之爭,關羽的故事中還有一個更大的疑點,就是義釋曹操。這個情節是小說虛構的。吳蜀聯軍在赤壁之戰大勝曹操,諸葛亮派關羽乘勝追擊。關羽在華容道埋伏成功,最後卻放走了曹操。相信很多人看《三國》的時候,第一次看到這裡都會痛心疾首,覺得關羽怎麼能錯失良機呢。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解釋說:諸葛亮認為曹操命不該絕,所以才派關羽去華容道埋伏。但是諸葛亮又不明說,還以軍法要挾關羽。這是孔明的狡猾,但也更能凸顯出關羽的凜然氣概。所以說,故事裡寫放曹操這個反常的行為,是要表現關羽捨生取義的英雄氣概。這個行為越是反常,越是難以理解,讀者理解的時候,情感效果就越強烈,對“義”的表現也就越成功。這就是故事的魅力,義釋曹操也成了《三國》中最經典的畫面之一。

如果你熟讀《三國》,可能還有會疑問:關羽之前在許田,看到曹操對漢獻帝不敬,明明那麼堅定地想殺曹操,在華容道又放棄機會。故事這麼講,不是自相矛盾嗎?毛宗崗自己也意識到了這個矛盾,他的解釋是,這是因為關羽的處境不同。在許田想殺曹操,他是想為大漢除奸。在華容道放曹操,他是想報曹操之恩。一次是忠奸分明,一次是恩怨分明,所以都是“義”。你會不會覺得這樣解釋其實有點牽強?但其實這才是“義”真實的樣子。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在中國人心中,“義”這個概念,是非常複雜的。我來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有的家長會跟孩子說,放棄現在隨便玩的自由,是為了以後更大的自由,這兩個“自由”就不是一個意思。實際上,很多核心價值觀比如自由、公正、平等,在不同的處境中,都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解釋。毛宗崗說關羽殺曹操是義,不殺曹操也是義,也是這個道理。

故事是人理解世界的工具之一。故事的理解方式,就是對已經發生的事做出解釋。口耳相傳的口述故事,是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在互動中磨合出來的,最終形成的都是最符合普世價值的解釋。關羽的故事,剛好給古人提供瞭解釋義、理解義的絕佳素材。在幾百年的演化中,就形成了關羽跟義的對應。更好的是,他一個人的故事,還能展現出義的複雜性。關羽就這樣成了代表“義”的符號,在三國故事的演化中被不斷地強化。關羽這個人物塑造得越成功,文學對“義”的表現也就越成功。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關羽的形象是怎麼變化的

清代的文學家袁枚最為今人所知的作品可能是《隨園食單》,但是他還有個短篇小說集叫《子不語》,裡面講到了一個成為神之後的關羽的故事。故事裡說,有一位王氏經常受丈夫家暴,非常可憐。有一天,王氏因為太餓偷了鄰居的雞結果被發現了,她害怕丈夫打死他,就冤枉是借住在鄰居家的書生馬生偷的。馬生無處分辨,只好提議去關帝廟請神仙來裁決。到了廟裡一求籤,結果出來,關帝居然說就是馬生偷的。隔了一段時間,馬生碰到關帝顯靈,就罵他不公正,而關帝回答說:你將來是要當官的人,難道不知道辦事要分輕重緩急嗎?如果我說你偷了雞,你不過就是沒地方住。要是我說王氏偷了雞,她不就得死嗎?我寧可別人說我不靈,也不能讓她去死。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關羽斷獄》。故事裡,關羽可是一點點身為大將所必需的殺伐決斷、賞罰分明的嚴明作風都沒有,倒是充滿了人情味。王氏偷東西又誣告別人,擱哪兒去判這個案子,都是她有罪。但是關帝不僅體諒了王氏的不得已,還顛倒是非,讓馬生頂了罪,可以說一點都不公正。

這就是民間信仰中關帝的樣子。他可能不那麼是非分明,但你又覺得他的判決似乎符合一種更高的倫理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義”。在這個故事裡就是,體現的不是前面說的“忠義”,而是不能見死不救的“仗義”。為了實現“義”,關帝甚至能夠在法官的位置上作出自我犧牲。所以,從皇帝官府到民間幫派,大家都想求關羽保護,請他幫忙。這就是關羽經過千年神化形成的公眾印象。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需要提醒你一下,關羽神化的進程,跟我們第一個線索講的故事化進程是同步的,二者之間也會相互影響。不過在解讀中,我們就專注在主線,看看民間和國家兩個層面的信仰,分別發揮了什麼作用。

宋朝以前,前世帝王、賢人能才、山神水怪,甚至各種動物,都能成為民間祭祀的對象。不光關羽,三國裡的歷史人物有不少都封神了。比如劉備、曹操、諸葛亮、荀彧、司馬懿等人,都有人祭拜。中國民間信仰有一個特點,叫“惟靈是信”,也就是說只要在傳說中靈驗,就有人拜祭。那些會讓人覺得靈驗的神,生命力就會比較長。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用理性精神。

老百姓覺得關羽“靈”,是因為他很好地完成了他作為神最初的職責——守護鹽池。鹽池就是生產鹽的地方。關羽出生的地方叫解縣,在今天的山西省。解縣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鹽產地。鹽池像農田,很怕自然災害,人們就會在鹽池附近設廟供神,保佑風調雨順。一開始,關羽只是鹽池周圍的眾神之一,他是守護神。當地人選他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是本地的武將。北宋的時候,當地曾經發生過一次洪災,讓鹽池受到很大的損害。而鹽稅是國家財政收入重要的一塊,鹽業受損,國家財政一度陷入危機。所以八年後鹽池修復的時候,舉國上下都非常重視。當地人請求加封鹽池守護神,宋徽宗就給關羽加封了爵位,這就確立了關羽鹽池守護神的地位。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像天災這種事,肯定是有來有去。一次災禍過去,老百姓就會認為神靈起了作用,就要大肆祭拜他們覺得顯靈的神,給他申請加封,修建塑像廟宇。下次災禍來的時候,他們還是會選覺得靈驗的神來祭拜。而老百姓判斷神靈不靈,標準就是這個神的塑像、廟宇大不大,香火旺不旺。其實說白了,就是別人信不信。所以,一個神一旦讓老百姓覺得他“靈驗”一次,就會進入一個正向循環,他的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大。

我們在開頭提到了元代戲曲叫《關雲長大破蚩尤》,就是一出給治水大神關羽歌功頌德的民間戲。這說明關羽的信仰已經比較普遍了,而且他的管理範圍還更大了,還能幫忙治水。到了萬曆年間,一位官員到黃河治水的時候,當地人就提出他應該祭拜關羽。但是,這位官員一開始覺得這是迷信,拒絕了。後來,治水工程進展不順,老百姓不配合,官員不得已祭拜了關羽。傳說關羽顯靈了,預言了完工的日期,最後,工程果然就在預言的那一天完成了。於是,這個官員上報國家,給關羽修建了廟宇。

後來,他又被派到另一個地方治水。這次他已經懂得怎麼在治水工程中,合理利用民眾對關羽的信仰了。他告訴當地百姓,關羽託夢給他會來幫助治水。人們相信關羽的力量,也積極配合,於是治水工程就進行得非常順利。治水成功之後,官員就又申請在當地修建關帝廟,商人和官府都給了他很大支持。你看,官員、民眾、商人,依靠關羽信仰齊心合力,完成了治水工程,又齊心合力修建廟宇,把關羽的信仰發揚光大,這就是“義”的力量在起作用。關羽信仰就這樣越來越興旺。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在前面的故事裡,贊助修建關帝廟的商人是晉商。晉商非常信奉關羽,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因為關羽也是山西人。而且,晉商就是靠販鹽發家的,關羽一開始守護鹽池,後來又幫助治水,一路保護他們,關帝廟也就跟著他們建到全國各地。

到了明代中葉以後,晉商逐漸成了中國社會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們的影響有多大呢?國家要發動戰爭,都要伸手向他們要求提供財政支持。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晉商曾經給了滿族政權很大的支持,所以清朝的時候,滿族人回報他們,使得晉商的實力空前強大,關羽信仰也隨之達到頂峰。這時候關羽的守護範圍,就不僅在鹽池和水利了,他又成了商業的守護神。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今天我們會把關羽當財神祭拜。一旦到了財神這個層次,推動關帝信仰的力量就不只是晉商,而是整個華人的商業力量。商人在前往各地經商的時候,都會祈求關公守護,生意成功之後,就會修建關公廟,祭祀關公。商人有錢,修的廟當然更大,香火當然更旺,關公信仰也就越來越興旺了。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民間信仰,尤其是晉商的信仰,這是推動關羽信仰越來越興盛的一股力量。不過,作為神的關羽,要再往上提升一層,也就是變成武聖,還得依靠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力量,就是皇帝。皇帝祭拜武神,一般都是碰到戰爭。國家層面的武神祭拜,最早是從唐玄宗建的武成廟開始的。不過那個時候,武成廟名將雲集,關羽不算出眾。在封神之路上,關羽也是過五關斬六將,最終戰勝了所有競爭對手,成了中國第一武神。

我們說老百姓信仰關羽是“唯靈則信”,那皇帝為什麼要選關羽呢?比關羽能打,比他戰功顯赫的武將可不少。這就跟關羽代表“義”有關。宋代司馬光就說過,武將如果有勇而無義,反而是國家的威脅。所以在皇帝看來,義是前提條件,然後才能談勇。沒有義,何來信,沒有信又怎麼派你上戰場呢?所以說,因為有“義”,皇帝覺得關羽是最靠得住的武將,他們就願意把關羽當作武神祭拜。第一個單獨祭拜關羽的皇帝是宋徽宗,他還給關羽封了神號。前面我們說到,宋徽宗因為守護鹽池封賜了關羽,這是宋代產生的一種新制度。皇帝通過封賜民間的神,來加強中央和地方的合作。宋徽宗的封賜,相當於從國家層面上承認了關公信仰。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第二個給關羽重要助攻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個特別敢打破傳統的人,他廢除了唐玄宗的武成廟,把關羽單獨請出來供奉,這就一下子掃清了所有能跟關羽平起平坐的武將。朱元璋推崇關羽是有原因的,當時,民間有很多關羽為他立功的傳說。比如說朱元璋跟老對手陳友諒大戰,關羽為他從陰間派出了十萬人馬等等。在這個意義上,關羽都可以說是明代的開國功臣了。所以,我們可以說朱元璋推崇關羽,是他在籠絡民心。關羽是忠臣良將,所屬的陣營又是正統的蜀漢, 他的故事早已經深入人心,在老百姓心裡是忠義的代表。而且,隨著晉商的壯大,關羽的香火又特別旺盛,早就超過了其他封神的武將。所以關羽這個神,有著正面又強大的號召力。這一點,治水的官員明白,朱元璋當然也明白。

關羽從此平步青雲。到了萬曆朝的時候,邊境開始不穩。萬曆皇帝每次打仗都要祈求關羽保佑。他是越怕越信,在全國大力推行關羽信仰。關羽的封號大大提升了,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關聖帝君”。到了清朝雍正時期,雍正皇帝下令把把關帝廟全改成武廟,跟供奉孔子的文廟並立。關羽成了中國人最高的信仰。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在關羽神格化的進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關帝信仰在古代社會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把各種社會力量組織在一起,共同完成目標。大到戰爭,小到治水,祭拜關帝這一整套儀式,會形成一種奇妙的場,把各種力量維繫住。這個場的能量源就是“義”。

“義”為什麼能產生這樣的能量呢?這是因為在古代社會,“義”是非血緣關係的人之間產生信任的基礎。也就是說,如果你也跟我一樣信奉關羽,我就會相信你也是像關羽一樣凡事都依照“義”來行事,你就是值得信任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的商人和民間幫派特別信奉關羽。清代的天地會、民國的袍哥,都把關帝當作自己組織內部的最高信仰。這種信仰也由於晉商的關係,成了箇中國古代商業社會的底層邏輯。因為不管是民間幫派還是商業社會,他們既沒有親緣關係作為紐帶,也沒有今天的信用體系作為基礎。他們是怎麼建立彼此間的信任呢?

為什麼關羽成了“義”的化身

於是,“義”就成了“信”的前提。山西商幫的信條就是,義中取利,信譽第一。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信譽,有的時候寧可在經濟上受到損失。這倒不是因為他們的道德高尚,而是因為信義就是他們在古代商業社會中生存下去的命脈。因為沒有信任,治水這樣的項目就難以調動資源,經濟活動就難以進行,民間幫派也組織不起來。當這種信仰逐漸疊加的時候,就會吸引越來越龐大的人群,所以“義”就成了維繫這一切的紐帶。而“義”的人格化身關羽,就成了所有處於這樣社會關係的人共同信仰的對象。所以說,在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社會信用體系形成過程中,“關公”崇拜起到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