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稱帝之時,有一個國家還存活,秦朝為何說是實現了大一統?

陳新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關東六國最後一個國家齊國,實現了天下統一,建立秦朝,但是,這個時候仍然有一個諸侯國存在,那就是衛國。雖然衛國仍然存在,但由於國力弱小,且長期處於秦國的附庸地位,相當於秦朝的地方政權,並不影響秦朝實質上的天下統一。秦始皇滅掉了六國,唯獨放過了衛國,原因有多方面:

一是衛國是姬姓國家的唯一延續,加上國力弱小,滅掉對秦國意義不大,保留它反而有利於籠絡人心。衛國最初是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第一代國君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最初衛國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周平王東遷之時,衛國曾出兵助周平戎。所以說,衛國應當算是周王室的延續,衛君的存在,意義在於是在延續衛和姬姓周朝的祭祀,秦始皇依然保留衛君的名號,相當於周人昔日滅商之後,封武庚、微子一樣,都是一種態度,表明自己對歷史的尊重。



二是對出身衛國的商鞅、呂不韋等秦國功臣表示致敬。在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所處的位置居於天下之中,文化傳統鼎盛,出了許多名人和君子,對秦國影響最大的當屬推行“商鞅變法”的商鞅,以及將莊襄王扶上王位的名相呂不韋。戰國時期秦國能夠崛起,商鞅變法起到了關鍵作用,是秦國獎勵耕戰,以法治國的根源,加上商鞅因變法在秦國殉職,深得秦人尊重。呂不韋在秦國為相多年,對秦國統一大業出力甚多,也是值得肯定的。保存法聖商鞅和名相呂不韋的祖國,對秦國沒有威脅,還可以表達對功臣和文化傳統的尊重,何樂而不為。


三是衛國實質上早已是秦國的附屬國。公元前254年,衛國曾被魏國所滅,成為魏國的一部分。公元前241年秦取衛國的濮陽等地。公元前239年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縣,衛國名存實亡。這樣的衛國早已是秦國的附屬國,滅與不滅就在秦國的一念之間。



實際上,雖然衛國是周朝所冊封的諸侯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享國900多年,公元前209年,在秦二世胡亥登基後,衛國最後一位君主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滄海拾遺錄


首先,確實有一個衛國沒有被秦始皇消滅,但不是因為滅不了,而是沒有必要。

衛國曾經是一個正宗的諸侯國,是周文王嫡九子的封國,首都是曾經商王朝都城朝歌,所以封地還不錯,畢竟是曾經的帝王之都。並不像秦國這種外姓封國,地處偏僻,生存都很艱難。所以衛國到了東周時期還曾一度強盛,曾出兵幫助周平王抵禦羌戎,是名副其實的諸侯首領之一。

但是衛國並沒有在春秋戰國的混亂中崛起,而是一直被內亂所困,國力逐漸衰弱,很不幸,公元前661年衛國被狄人打敗,驕奢淫逸的衛懿公直接被狄人所殺,所以衛國至此算是已經滅國。

只不過後來衛國遺留的宗室後人,在齊桓公的幫助下重新在楚丘建國,衛國得以存續,但在諸侯爭霸的戰國時期,衛國一開始便失去了與大國競爭的機會,雖然後來接連有幾位君主也都竭力圖強,但頂多算是一個二流的千乘小國。

公元前254年,夾在幾個大國之間苟延殘喘的衛國,終於還是無力支撐下去,選擇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也就是成為魏國下面的一個封地,雖然衛國君還尷尬的擁有自己的正統爵位,但已經不在是一個獨立的諸侯國君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滅六國,統一華夏。這裡的滅國,並非是我們想象的弒君屠城,雞犬不留。只是把諸侯國的國君趕下王位,使他們失去國君的權力,然後兼併他們的土地,實際上他們都被秦始皇圈禁起來。所以既然魏國都不存在了,作為其附庸的衛國國君,就沒有必要圈禁了吧,他不夠格啊。

但是,從當時的政治形勢來說,保留弱小的衛國也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衛國是正統的周室後裔,秦滅六國,畢竟殺伐過重,保留一個名義上的周宗室後裔,有利於緩解各國的仇恨。不過,這也是一個不小的隱患,秦始皇自信有他在,衛國成不了氣候,但是他兒子可就沒他的胸襟了,秦始皇死後第二年,胡亥就把衛國君角廢為庶人,衛國滅亡。

所以,衛國確實是最後一個被滅國的正經諸侯國,但它並不能影響秦滅六國,建立統一華夏帝國。


每朝一史


一般說保留的是衛國,但那應該是史家的筆誤。沒有任何證明衛國生存到了秦二世時代。作為最弱小的國家,衛國也沒有任何理由生存。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秦朝統一,主要是指滅六國而實現的大一統,唯一保留的是中山國。中山國是彈丸之地,滅掉與不滅都是無足輕重不影響大局。就好比現在的中國,雖然也是這樣子,但是臺灣問題不一樣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