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工地不採用監理制度,讓施工單位自己幹,你認為可行嗎?

鄰居家的大嫖客


這個不是可行不可行的問題,監理制度就像你家的門鎖一樣,以前有了門鎖你幹嘛還要裝個防盜門?

在實際落地時,監理目前最大爭議的根源實質是監理行業屬於立足於建設單位也就是為甲方提供監管服務的第三方機構。但是目前競爭巨大,加之僧多粥少,甲方提供的預算壓了又壓,費用少了,服務質量可想而知。

監理的存在屬於國家設立的初衷加強監管保障,甲方自身也會配備一套工程管理班子加強工程監管,隨之對監理的期望值也所降低,鑑於國家的強制性規定及預算的限制,導致監理在某些工程項目上基本也就是個擺設。

對於施工單位自己幹,不要人監管,這個肯定是不現實的,工程建設非同兒戲,如果都是老實幹活,就不會有豆腐渣工程和偷工減料這些名詞了,上述這些情況的出現還是在有監管措施的情況,可能被甲方壓低預算,自己為增加利潤而採取的唯利是圖手段,要是沒人管,自己幹,只能呵呵了,後果你懂的。

至於監管保障措施國家也會結合現實的操作在慢慢改進和優化,也許不是監理制度,但一定會是其他措施來防範和保障。

就在前段時間 2019年1月11日,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發布《關於印發雄安新區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其中第四十四條指出:結合BIM、CIM等技術應用,逐步推行工程質量保險制度代替工程監理制度。做為國家重點的實驗新區,各種政策的試點不乏是對未來模式全國普及的一個方向性指引。


鏈上甲乙


我就是幹路橋施工的,首先,監理技術不行,想要他指導監督施工?想多了,監理基本只知道吃拿卡要,監理不但沒起到應有作用,反而增加施工成本。其次,施工單位知道哪些環節是關鍵環節,不管監理在與不在,自身都不敢偷工減料。再者,公路工程沿用2007年預算定額,中標價一般都低於現今市場價,項目一般不掙錢,大多數項目虧損,施工單位不得不一方面在非關鍵環節偷工減料,另一方面想其他辦法,這些都不是監理在就能把控的,大環境如此,確實沒辦法。最後,強力落實質量終身責任制,將其在施工過程具體細化,儘快實行新的定額,提高工料機定額單價。相信這樣,即便沒有監理也會做出高質量的工程。


蘭74809634


我表示不同意,監理是良莠不齊,可工地本身就是人員混雜的地方。建設單位有幾個是會施工的?由他們出方案?沒監理做緩衝、管理監督,絕對亂成一鍋粥。靠施工方自檢?正所謂燈下黑,總會有遺漏的。交叉檢查驗收才能杜絕失誤!

會卡你的監理才是好監理,能卡住施工節點,說明他懂,理論與現場實施的出入,他懂就能把握尺寸,好聽點叫為人處世圓潤,說不好聽點叫老奸巨猾,沒多少個會願意揹著個年老退休還可能進監獄的債!說到那些不懂亂來的監理,真正做工地的誰會當他是一回事,笑話!

有人說,監理行業裡殺豬佬都有,但回家殺豬的本科博士生也不少,所以只能說制度的不建全罷了。

建築行業十年黃金期剛過,制度不斷建全,監管體系只會更嚴格


貓怪巴巴


這麼說吧,如果沒有監理:隱蔽工程施工單位將大量偷工減料,做工粗糙,因為設計院都是保守設計,所以短時間內也不會出問題;施工安全措施費施工單位將能省就省,全部省下才符合他們心願,有時措施費不投入也會僥倖不死人,只是增加了安全事故概率;施工過程中遇到的簽證計量,施工單位能謊報增加幾倍甚至十幾倍,將給建設單位帶來很大經濟損失;施工單位使用的原材料品牌、質量會隨意更換,大多以次充好,降低施工成本才是王道;總之,站在施工單位角度肯定不希望有監理,隨意幹最大降低施工成本才符合他們心願。可是國家為什麼還強制執行監理制度,說明監理存在肯定是必要的。


kusenianhua


完全不行,這個時代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我經歷過一個公司,甲方和監理是一回事,我們的公司總工掙錢多了去了,老闆和總經理本身為不懂工程。開槽能多挖好多土出來然後賣掉,這樣一來設計標高低了吧,人家能把負二層加高,改設計,改規劃,一般人還挑不出人家毛病。場區裡一點土不存,該車庫回填了,回填沒有土怎麼辦?開二期的兩個樓,開始挖槽,我們都知道二期不能開但是不行,說話不好使啊。結果挖了個大坑,回填土夠了不管了。和施工單位串通一氣,偷工減料誰去管,?我們低下人管管去說說還他媽的得捱整,整跑2個人。結果現在工地一團亂麻,公司高層領導對工地也迷迷糊糊,還有很多就不說了。我說這些有點跑題,但是我想說,如果我們工地有監理的話多少會好很多。說這些跑題了,但是一個項目沒有監理的話會更不像話,以前實習那會有個施工員說過這麼一句話,監理管的嚴是個好事。現在在建築行業幹了這麼幾年也慢慢的明白了說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也包含了些許的無奈啊。


花竹6666


個人認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工地上有負責能幹的監理,對於甲乙雙方而言都是好事,但若是沒能力混日子或吃拿卡要的監理人員,那真就不是好事。其實真正問題還是出在體制上,工程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監理,但高素質的人員也需要相應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然現場監理的待遇經層層盤剝,連養家餬口都成問題,還談什麼責任心和執業道德?要麼轉行,要麼就吃拿卡要,苦苦支撐的畢竟是少數。為什麼監理裡退休老頭較多,因為加上退休工資還勉強,小青年就只能混混,養家就呵呵,試問高素質的人員留得住嗎?單位執業改為個人執業,取締監理公司,業主直接招聘有執業資格和能力的人員進行項目管理,納入社會信用機制,提高監理人員待遇和社會地位,才有利於項目的監管。


大風


當然可行!

監理模式是本世紀初才引進實行的。在這之前工程質量不比有監理差,而且比現在好。

實行監理模式之前的建築工程質量由建設單位自行管理;屬地縣級質檢站監督。因為工程是自己單位的,基建部門是事無具細的全程監督;上至報建、規劃,下至工期、質量、安全、工程款撥付,均是自家人同步跟班;重要節點質量驗收報請質檢站,與現行報監程序一致。不難理解,自己的事自己辦,那種認真勁頭是沒有第二的。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及時處理糾正,少了推諉、扯皮的過程,中間環節少了,就比喻廠價直銷;消除了‘’瘋狂‘’的‘’潛規則‘’。質量由建設方基建部門負全責,自己的事自已當家做主,不用請示、請示、再請示,一溝水順利流到頭;當然是責任非常重大,沒有人敢翫忽職守,對工程質量管控比現在嚴格的多。那時也有人情,不過就一頓飯、一點小禮物而已,而且人人有份,象現在公開整梱的奉上鈔票絕無僅有,非常稀少。

自從引進監理制度後,表面上象是卸載了質檢站的擔子,代表甲方行使管理職權,實則增加了承建方的負擔;監理原則上應恪守公平原則,化解雙方糾紛,架起雙方溝通的橋樑,監督雙方履約過程(包括督促工程款撥付);實則不然,監理拿著甲方的工資,聽憑甲方的安排,非但不公平公正處理問題,完全沒有原則;吃、拿、卡、要已成了乙方痛恨的重點。本可以協商解決的問題,不但不參入調解,且極力充當刁難乙方的馬前卒。特別是變更籤證,沒有權利、不能處理也就罷了,反而極力迴避,不出面作證,更無處理問題的態度。監理與承建方的矛盾自初始到現在,不斷的磨擦、不斷扯皮的向前走著;插入這一可有可無的‘’槓子‘’真沒必要。

項目施工中,建設單位也是人馬一大班,各種建制齊全,其實不缺監理人員的人才;多此一關,問題多一關,遇見問題推諉卸責,:溝通渠道毫不暢通。這不明不白設計的監理模式,那能真正解決問題呢?多一班人馬,多一筆開銷,增加一筆造價,況且管起事來沒有甲方‘’厲害‘’,解決問題沒有甲方及時和暢快,何況多數解決不了。

不站觀點的想法,也是為購房者計,不必增加這筆費用,何況,建築工程質量終身制,有問題項目經理、總工跑不了,這就是證書的威力。


看世態的炎涼


說真心話,如果真想按要求把工程做好,甲方自己有辦公室,有項目管理人員,還來一監理公司行使甲方權利,監督工程質量,現在都是關係戶多,低價招標進場,工程質量以次充好,施工單位要拿工程款,進度款必需要監理鑑字才行。所以就不能得罪他,只能順著他的毛來,工程材料送檢的是要好點的,實際用的就不一樣了,送點紅包人家就會睜隻眼閉隻眼睛,表面什麼事講得厲害,背後沒點事,過年過節有什麼好事,吃下飯,洗下腳娛樂一條龍,再送點紅包,你們想咋幹就咋幹,前提是不要出狀況。關係好了之後,要吃煙吃檳榔吃飯,嘻嘻哈哈說聲,雖說開玩笑也只能當真,快點去,人家工資就在哪裡,要想生活得更好手中的筆桿子擺著還是有用的。好多做工程的都知道,包工頭也自覺,心知肚明。有些工程高標準嚴要求,材料,質量,施工工藝,工地衛生,都抓得好,不以次充好行賄受賄做良心工程才行


農民工李師傅


施工單位自己幹,我可以保證。幹完活後鑽心取樣沒有幾個會是合格的。首先,現在的施工企業都是總承包制(有資質沒有工人,沒有足夠的資金),中標後全是進行肢解分包,東包西分,一個項目最後會有成十個小老闆共同聯合完成。如果甲方資金不到位,這些小老闆那個會聽你總包的?你試試看敢不敢把你摁倒了捶死? 如果監理單位公平,公正。你施工單位偷著笑去吧,免費的管理人員,有矛盾了還會望監理人員身上轉移,緩解自己的管理壓力。 這樣的監理人員你讓它勞務隊動個手指都試試? 正規要求,程序合法,誰敢胡來,除非它不想在這行混飯吃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貨有涉黑背景,保護傘比較強大。 但是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僧多粥少的局面有助於行業淨化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微利可以將行業蛀蟲剔除一大部分。總體來說,這個行業經過這20幾年的發展,從勞務隊到總包,再到監理,甲方,質監站,環保局,路政,規建局。這一根線上哪個環節沒有比較噁心人的人?哪個環節沒有好人? 施工單位屁股就一定乾淨?要我說,整體行業需要進行重新整個,重組。頂層設計,出錢的就只是個出資方,可以全面提出自己的建設要求,其他事情一律與他無關。設計施工一體化,落實設計、施工全員責任制,項目管理監督儘量政府化。才是比較合理的。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空間結界


現在招標基本是最低價,甚至賠本價,但要求越來越高。幾十家投一個標。施工單位也是人,也要生存,他中標了怎麼控制成本?更別說很多增加的隱形成本,沒人認的!這兩年,環保讓多少施工單位欲哭無淚。建築業多少人流失,施工、監理還有年輕人願意幹的嘛?錢少不說了,白加黑,7+1就是工地的代名詞!沒有好的技術人員,操作工人,能幹出來好活?監理不是必要的,但監督必須有!沒錯吧。好,誰來監督,施工單位監督自己?我是不敢信的。政府願意為現在的施工質量負責嗎?對不起,請找五方責任主體。房產商追求的就不用說了吧,追求高容積,隨意變更設計,壓縮工期,工程沒完,甲代換了幾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