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邵中敘:神韻出淮南 靈秀蘊千古

荐读|邵中叙:神韵出淮南 灵秀蕴千古

神韻出淮南 靈秀蘊千古

——八公山詩意漫談

荐读|邵中叙:神韵出淮南 灵秀蕴千古

八公山詩意漫談

一場小雪過後,我又來到了八公山。這座歷史、文化、地質、生態、古蹟名山,一直以它獨特的風姿神韻呼喚著我。

八公山由48座山峰疊嶂而成,方圓120多平方公里,主峰白鶚山海拔240多米。八公山歷史文化積澱深厚,風景名勝神秀眾多。新石器時期,八公山上就留下了人類遺蹟。舜帝南巡在此稼檣。大禹治水在此鞭劈硤石。夏商時期淮夷人在此崛起。春秋戰國時期在此建立州來子國、下蔡侯國、楚國,為後人留下淮夷文化、楚文化,彰顯了八公山的歷史足跡。漢淮南王劉安禮賢下士,談經論道,欲求長生,留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傳說,尤其千古名著《淮南鴻烈》,更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巔峰之作。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其以少勝多,名垂青史。五代十國,干戈再起,趙匡胤攻破南塘……

荐读|邵中叙:神韵出淮南 灵秀蕴千古

靈秀蘊於美景,神韻源自文化。文化歷史已塵埃落定,讓後人嘆惋唏噓、感慨萬千、觀摩追思。這山的靈秀,卻依然風光旖旎、姿態萬千,讓人不由得“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他們的足跡,讓這滄海桑田的迤邐山丘,充滿了繽紛的詩意。

荐读|邵中叙:神韵出淮南 灵秀蕴千古

南朝天監六年初冬,一生仕途不得志的吳均,遊歷在峻拔秀美的八公山下。淮南王宮的遺蹟猶在,然而那繁華之夢的破碎,也無不敲打著他對佛教、道教的感悟:他在文中寫到“桂皎月而常圓,雲望空而自布”,“露泫葉而原靜,花照磯而岫鮮”,“惟英王兮好仙,會八公兮小山”。唐開元十四年春,青年才俊的李白,衣袂飄飄,泛舟淮水,前往揚州遊歷,途徑壽春。可能遍閱了名山大川的壯麗巍峨,這寂寂青蕪的小山,沒有留下詩仙潑墨揮灑的景色詩句,然而“壽陽信天險,天險橫荊關。苻堅百萬眾,遙阻八公山。”八公山的歷史人物,風雲湧動,依然打動著詩人,和好友張遙的美酒話別,更是激發了詩仙無限的感慨與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

荐读|邵中叙:神韵出淮南 灵秀蕴千古

雖是小山,淮南小山,卻已經名垂千古!且不說那深邃的歷史人文,僅那茂密的叢林、奇峻的石峰、清冽的泉水、浩渺的湖泊,四時旖旎的風光,也無時不刻的吸引著大千世人和文人騷客。陽春三月,桃花如霞,梨花勝雪;夏日炎炎,密林深幽,微風涼泉;秋色滿山,奼紫嫣紅,碩果飄香;冬雪皚皚,蒼松翠柏,寒潭猶綠。站在高高的昇仙臺上,環顧四野,雖然冬風冷冽,大地一片蒼茫,煙霧籠罩綿延起伏的群山,整個八公山的靈氣似乎都蟄伏在寒冷的大地裡,但我心情依舊澎湃、忽然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情思……

荐读|邵中叙:神韵出淮南 灵秀蕴千古

韋應物曾經在此與梁州故人不期而遇,結伴流連,寫下“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途經此處的白居易雖然長途跋涉,然而遊歷了淮南小山八公山,依然有新的感慨“何事長淮水,東流亦不閒”;劉禹錫路過淮南小山,也不由寫下“八公山下清淮水,千騎塵中白麵人”;莫說行色匆匆的歐陽修、專程前來的王安石、就是我最最喜愛的大詩人蘇軾,也在《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中不慳筆墨,“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平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茅岡。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茫”。

荐读|邵中叙:神韵出淮南 灵秀蕴千古

八公山的詩意是深入骨髓的,這猶如生活中的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只要你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當你閱歷了人生百態,悲歡離合,終於有了“拈花一笑”的頓悟,生命的詩意就在你的手中。你定會時時感受到來自八公山的神秘呼喚。這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淮南小山,定會讓你泯然一笑涵詩意,淡看紅塵幾多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