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華新韻》代表著進步,屬於與時俱進,關於新韻、舊韻之爭您如何看待?

層城鵷雛


問題:有人說《中華新韻》代表著進步,屬於與時俱進,關於新韻、舊韻之爭您如何看待?

有人說,平水韻已經不符合普通話的發音了,讀出來也不押韻了,只有《中華新韻》才符合音韻的發展潮流,新韻終將取代舊韻。

前言

目前中華詩詞學會推廣的不是《中華新韻》,這一版叫做《中華通韻》。最早的中華新韻在民國時期就有了。可是並沒有被時人們採用。

一、中華通韻的優勢

最新的中華通韻只有十六個韻部,非常好記,下面是 (十六韻)簡表目錄(按照漢語拼音韻母順序排列):

這種押韻方式取消了入聲韻,是以漢語拼音來分韻部,不再像平水韻那麼麻煩。困擾詩詞創作者的今古字不同音的押韻問題得到了解決,作詩不用再去查韻書了。只需要記住一聲二聲是平、三聲四聲是仄就可以了。

二、平水韻與詞林正韻

平水韻之前韻書的韻部比較多, 隋朝陸法言《切韻》為193個韻部。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孫愐編制《唐韻》是《切韻》的增修本,有195個韻部,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個韻部。

平水韻根據前人作詩使用鄰韻的情況,把206韻合併成106韻。古韻分平上去入四聲,平為平聲,上去入為仄聲,平水韻根據平上去入分了4大部分。

a、其中平聲分了30個韻部,上平: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聲15部,如一先、二蕭、三餚、四豪……等;
b、上聲29部,如一董、二腫、三講、四紙……等;
c、去聲30部,如一送、二宋、三絳、四寘……等;
d、入聲17部,如一屋、二沃、三覺、四質……等 。

詞林正韻是清朝人根據前人填詞押韻的情況,並參考了平水韻制定,差不多是平水韻鄰韻的合併。一共分十九部,其中 第十五部至第十九部是入聲韻部。

這首《阮郎歸》中,按照詩韻來說山【上平十五刪】、珊【上平十四寒】是鄰韻,不是同一個韻部,但是在詞林正韻中屬於一個韻部。因此說詞韻寬、詩韻窄,填詞押韻比作格律詩押韻簡單很多。

“○”標平聲 “●”標仄聲 “⊙”標應平可仄 “◎”標應仄可平“△”標平韻 “▲”標仄韻 。

三、新韻好還是舊韻好?

今天常有新韻古韻的爭論,其實無論新韻古韻完全可以自由選擇,

我自己是從新韻開始入門,後來一直使用古韻。用新韻更容易掌握格律詩對仗平仄的規則。降低了入門的難度,所以詩詞學會推廣中華通韻也是為了普及和推廣詩詞。

個人的體會是 ,用古韻收穫遠遠大於新韻。 學習和鑑賞古詩不懂古韻的話難以體會個人的句法和煉字,而學習古韻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創作時使用古韻。否則在兩個系統中不停切換,更浪費時間。

至於今天的創作來說,使用古韻就比較麻煩,有些韻部如刪、寒、元、先、鹹等,要經常查韻書。好在現在手機上網很方便,提高了不少效率。

結束語

至於哪一種好,自己可以體會,我個人認為,學習詩詞一定要懂古韻。作詩的時候願意用哪一種,就是自己的自由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這個問題是老生常談了。我也不只一次在回答中討論過這個問題。既然邀到,那就換個角度說說。

不論《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現在都不是單純指用韻標準,而是指一個體系。因為根據學會制訂的規則,依《水平韻》創作的,就必須依中古音的四聲(平上去入)去分平仄,依《中華新韻》(或通韻)創作的,就必須依現代漢語拼音的四聲分平仄,所以實際上其包含了兩個概念:就是韻和律。



一、韻

依《平水韻》寫作的作者,對古今音的變化也是有深刻的體會的,特別是其中有那麼幾十個韻字,按現在的讀音,已經變得完全不押韻。他們大多隻能夠消極處理,就是儘量不用這些韻字,這也是很多創作者的困惑。

那麼,為什麼《中華新韻》推廣數十年了,使用《平水韻》的創作者在數量上,還是佔壓倒性優勢呢?無非就是《中華新韻》並不能解決這些作者的困惑。兩者皆有不足則取其輕,所以,很多作者在試用《中華新韻》後,又回到了《平水韻》的老路上。

其實,如果單純解決用韻的問題,並不需要重修韻書,將《平水韻》中那幾十個今古讀音差異較大的韻字,在詩詞領域進行重新擬音即可。陸法言等人編《切韻》時,採用的便是集體討論定音的擬音方式。現在的實踐中,也有切實可行的先例,例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漢語標準讀音是[xié],但詩詞朗誦中讀作[xiá],這便是一種擬音方法,並且已獲得廣泛的認同和使用。同樣將其他差異較大的幾十個韻字重新擬音,既解決了古詩詞的朗讀問題,也解決了創作者的困惑,一舉多得,我想不用幾十年,兩、三年時間便能普及。

二、律

律,是指格律。相對於韻而言,格律則較難解決。因為古今音的變化是多方面的,其變化包括了字的調值、發音方式、發音口型等等。而較特出的是“入派三聲”,普通話中已沒有了入聲字,再之就是一些發音方式也不存在了,如“閉口音”等。



律句的四個基本句式(如上圖),是後人總結唐詩規律得出的簡化標示方式,其有一個前題,就是依的是中古音,也就是《平水韻》體系。假如我們按現代漢語的平仄直接套進去,是否就一定適合,還需經過更多創作實踐去檢驗。至小我在讀新韻作品時,較小感受到聲律對主題表述的幫助。這個問題上,不論採用新韻和舊韻都會存在,就詩的節奏感而言,用新韻的相對會好點。

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一時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通過大量的創作實踐,去形成更適合新韻體系的新格律。

最後想補充一點,《中華通韻》只是一部韻書,並不能等同於新韻。假若單以是否合韻書作為標準,其讀起來感覺不押韻的韻字,甚至比《平水韻》還要多。因為其將漢字僅分為16個韻部(平水韻為106部),例如,e、ie和üe都同編入鵝韻,當中就有很多讀起來不協韻的韻字。

當然,我們在創作時,可以對自己作出要求,如只選用同一韻母的韻字。但這樣,韻書也失去立標竿的意義了。

其實就對今韻創作而言,既然尚沒有成熟的解決方案,我是主張完全開放的,在不斷的創作實踐中,尋求一套完善的方案,遠比拍腦袋定韻部靠譜。唐代格律詩的形成,也並非是由誰去制訂一個標準,而是通過大量的創作實踐後,自發定律的。



至於,採用新韻還是舊韻進行創作,這問題也沒有什麼可爭論的。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各的不足。學會也提出了“雙軌並行”的方案。創作者各依各的習慣寫就好了。完全可以擱置爭議,共同進步。


詩詞書院


寫作格律詩有五道門坎,即定句、定字、定韻、定聲、定對,這也是格律詩的五個要素。例如崔顥的七律《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是一首七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七個字,押的是平聲韻,且逢偶句押韻,一韻到底。所謂定聲,即是說詩中的每個字都要講究平聲還是仄聲。所謂定對,是說詩的每兩句為一聯,其中的頷聯和頸聯,也就是第二聯第三聯要求對仗。

下面就來側重說說押新韻舊韻的問題。我國的詩經漢樂府等古體詩對押韻問題是比較寬鬆的。到了唐代出現格律詩這種詩體後,對押韻要求很嚴。唐詩用唐韻,是在隋朝切韻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到了宋末,距隋唐時間過去了幾百年,漢語的語音已明顯發生了變化,於是又有了平水韻。平水韻作為官韻,是專供科舉考試之用的。儘管它比廣韻已簡化為106個韻部,但仍顯繁瑣。中華詩詞學會2010年 整理出 《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提供給今人作詩之用,於是就出現了用新韻還是用舊韻之爭。

怎麼看待呢?

我認為,寫詩押韻的初衷是為了詩的音律美。今人作今詩,是寫給今人看、今人聽的,而不是寫給古人看、古人聽的。如果固守舊韻,今人讀起來反而拗口,使人感覺不到和諧迴環的美感,這就背離了格律詩押韻的初衷。古人都知道與時俱進。從切韻過渡到唐韻、平水韻,今人為什麼要死守舊韻呢?如果越舊越好,難道要去押唐韻、切韻嗎?

第二,中國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但是為什麼在今天國民文化素質普遍提高的情況下反而衰敗了呢?就是因為正像毛主席所說的“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寫起來太難了。但改為新韻,會降低很多難度,有利於格律詩的普及和繁榮。

第三,中國的古體詩如詩經楚辭和魏晉的五言詩,不講新韻舊韻問題,但不乏優秀之作。李白對格律詩寫作是比較隨意的,但不影響他的詩人地位。杜甫作詩很講究,如果杜老夫子在現今社會,他一定還會用唐韻嗎?中華新韻的倡導者提出“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的原則,我覺得是很好的。你懂得舊韻,有利於你欣賞古詩,倡導新韻,不影響你喜歡舊韻,從寬從嚴各不妨礙。這不是繁榮文化的寬鬆環境嗎?就像你喜歡繁體字,你寫就是了,你喜歡峨冠博帶的漢服,你穿就是了。但不要反對別人穿時裝,寫簡化字。



六枝申斧


《中華新韻》純粹一個闌尾,多此一舉。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現代人對音韻學的認識,早已超越古人一大截。寫現代詩,用普通話押韻,有國務院頒佈的《漢語拼音方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使用相同或相近韻母的字,就是押韻。”根本不需要整這麼個么蛾子。《中華新韻》如果和《漢語拼音方案》一致,則《中華新韻》就是多此一舉,屬闌尾性質的東西。若不一致,則《中華新韻》根本就沒達到現代漢語音韻學的高度。一定是不科學,不符合現代漢語的實際情況的。

寫作,要麼按自己的方言,用《平水韻》,貨真價實的近體或古體。要麼,按拼音,不打折扣的現代自由體。搞什麼不倫不類的新韻。

發展?想想怎麼創作些能留給子孫的好的自由體新詩吧!這才是塊還未好好開墾過的處女地。別又沒才華,又懶學,靠借革新發展的名頭,搞這些無聊的東西。

所以,看不出《中華新韻》有什麼使用價值。


天賜予


有人說《中華新韻》代表著進步,屬於與時俱進,關於新舊韻之爭您如何看待?

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律絕和律詩正格平仄押韻規則要求與“孤平拗救體”、“折腰體”、偷春體”的論爭的焦點,是現代人對話規範與非規範語言的論爭,是復古與創新的論爭。

唯物辯證法認為,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發展,任何事物自身都受內外因素的影響,由量變引起質變,而經歷產生、成熟、發展、消亡的過程。舊事物消亡了,新事物產生了,這個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點是千百年的歷史經驗所證明的真理。韻書作為一定時代的格律詩平仄押韻的工具書,也有著自身產生、成熟、發展、消亡的過程。

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唐朝孫愐的唐韻,北宋陳彭年的廣韻,金朝劉淵的平水韻,今趙京戰的中華新韻,中華詩詞學會的中華通韻……。隨著時代發展變化,將來不知以何韻工具書為標準,但只要漢字繼續存在,國家頒佈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就是今人律絕和律詩創作審美實踐中的平仄押韻標準。


“替”、“對”、“粘”、“韻”是律絕和律詩體裁形式賴以存在的基本規則要求。大家都知道,黨有黨紀,國有國法,家有倫理,小學生也知道遵守校紀班規,市場上買賣也有一個統一的度量衡,會下象棋的小孩也知道遵守兵不能後退,馬不能走直線的遊戲規則,否則一切不都亂套了嗎?替、對、粘、韻等基本規則,作為律絕和律詩的平仄押韻的統一“尺子”也不例外。今人創作審美律絕和律詩,如果犯孤平失替的吹捧為“孤平拗救體”、失對的吹捧為“偷春體”、失粘的吹捧為“折腰體”……各種畸格怪體各自為律,沒有一個統一“尺子”做標準,格律詩與古體詩、自由詩甚至散文、小說混淆,體裁標準不就亂套了嗎?

古韻有“入聲字”,今韻已將“入聲字”分別歸入四聲系統中了。古人詩作平仄押韻以平水韻為標準,今人詩作除標示平水韻者,皆以中華新韻為標準。

大家都知道,事實勝於雄辯。大家也知道,有比較,才有鑑別。同一首詩,用不同檢測工具檢測,結果各異,是因為平仄押韻“尺子”不同造成的分歧和論爭。可見下面截圖:

同一首詩中“擷”字,在平水韻中是古入聲字,近似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中的上聲短促讀音,為仄,平仄檢測結果顯示“仄聲出律”。中華新韻檢測結果顯示“平聲合律”,符合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規範。

雖然現在一些方言也保留古入聲字,但畢竟不是國家頒佈的規範讀音。且古入聲字已分別規範到普通話四聲系統中了。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中,“擷”字聲調應是陽平(第二聲),讀“xi é”。如果學生注音考試將“擷”字按方言聲調標為上聲或去聲,評卷老師能給分嗎?

再有平水韻中有不少同韻部的韻字,與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的聲調和韻母都不同,現代人規範讀音是不押韻的,聽起來感覺很牽強附會。現代日常生活中出現不少韻字,不在平水韻相應韻部中,檢測結果顯示“出韻”;而以中華新韻檢測則是合韻的,符合現代漢語拼音方案韻母相同即押韻的規範標準;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中華通韻檢測“她”字合韻。

同時檢測第三句第六字“呈”平聲夾於“豔”和“景”兩個仄聲字中,啟功先生定義為孤平。而孤平是詩界公認的格律詩“硬傷!而且“呈”平聲與第二句第六字“若”仄聲失粘;“呈”字平聲與第四句第六字“於”平聲,上下同位失對!

犯孤平失替的認可為“拗救體”,犯失對的認可為“偷春體”,犯失粘的認可為“折腰體”,都開綠燈通過了,還有律絕平仄規則可言嗎?還能算律絕詩嗎?與古體詩甚至自由詩還有什麼區別呢?第三句第六字雙數位置的平仄都開綠燈任意變動了,還有什麼“二四六分明”的律絕平仄原則可言?由此可見,孤平開綠燈放行是中華通韻對律絕檢測結果沒有下面中華新韻檢測結果準確可靠,可信度值得懷疑!


上圖中,“她”沒有收錄到平水韻相應韻部中,平水韻檢測結果顯示“出韻”。舊韻隨著新詞彙的不斷增加,不適應現代國家頒佈的語言規範和生活實際。

下圖中,中華新韻檢測結果顯示合韻,能與時俱進,符合現代人們日常生活語言規範實際需要及符合律絕和律詩賴以存在的替、對、粘、韻規則的統一“尺子”的實踐檢驗。

其實,將第三句第五六字顛倒還原為“數九多晴呈豔景”,就能有效規避律絕中出現孤平“硬傷”而無失替、失對、失粘之嫌了。律絕和律詩首選中華新韻,也能避免同韻母現代常用字詞“出韻”的弊端了!




綜上對比分析及截圖佐證,說明中華新韻是現階段與時俱進的律絕和律詩檢測工具的首選。

除古人和明確標示舊韻的今人詩作必須用舊韻外,與時俱進,新韻正格是當今律絕和律詩的不二選擇!


詩聯創作審美


“《中華新韻》代表著進步,屬於與時俱進。”我認為這種說法很正確。因為,中國自古就時興舞文弄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詩詞作為古典文化中最燦爛的瑰寶,短小精煉、通俗易懂、意境優美、含蓄深刻,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因而深受人民大眾喜愛,在民間廣泛流傳。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一些繁瑣枯燥難懂的東西逐漸被淘汰,比如八股文、繁體字。文化傳承就是這樣遵循去繁就簡、推陳出新,去糟粕取精華的規律發展演變的。但是詩詞卻能在這樣大浪淘沙的演變中代代相傳、愈演愈烈,可見詩詞的魅力之大。

詩詞雖然歷經千年不衰,但是在傳承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原來的古體詩到近代的近體詩,再到當下的現代詩,經過了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現代詩,不斷地發展演變。現在我們接觸最多的應該是近體詩和現代詩,(唐詩、宋詞、元曲、現代詩)。那麼作為近體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音韻,也是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的。國家推行統一標準的普通話,目的就是為了全國各族人民廣泛交流,簡單通俗,人人都懂。而《中華新韻》就是在普通話的基礎上,按照現代漢語規範化讀音而編寫的,是最符合現代全國人民發音習慣的一套新韻。只要會說普通話,會讀漢語拼音,就能輕鬆掌握。何樂而不為呢!又何必自找麻煩去查什麼平水韻,詞林正韻的音律表。費半天勁寫出來的東西還有很多人搞不懂,因為沒有古典文學專業知識的人是接觸不到什麼平水韻,詞林正韻的。更何況,這些舊韻中古代入聲字的讀法已經取消了,現代人根本就不知道入聲怎麼讀,怎麼發音。又怎樣體會詩詞的音律之美呢?只能是添亂罷了。所以我認為,現代人寫詩詞沒有必要再強調舊韻,我也相信新韻也會被更多的人民大眾推崇和喜愛。當然如果願意用舊韻,習慣了用舊韻,那也是可以的。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嗎。




一棵小草827


我的詩韻觀。這是我十年前寫的一篇文章,搬來供參考。

詩界做詩審音定韻,依新韻、舊韻、新舊兩面派皆有之。但不乏偏激者,指責新韻的不成熟,指責舊韻的頑固守舊。事實上,就我國的語音現狀而言,新舊韻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緣由與眾詩友共斟酌:

一、韻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文字發音的科學總結。

聲韻是人們的“既發音”,並不能反映未來發音的變化或趨向。既然是既發音,那麼,我們怎麼說話,就產生怎麼樣的音韻;怎麼說話,就產生什麼樣的文學。眾所周知,我國地大人稠,方言雜陳,所謂的舊聲韻(主要是入聲字),大部分一直在被人們使用著,只有小部分已被時間革了命也。

——我強調的是被時間革命,而不是被人為革命,因為語音是時間的產物。國家提倡標準語音,只是一個漫長的趨向,而不可能完全統一。英語是世界通行用語,但也有英國英語、美國英語等等之分;美國向來倡導科學、進步,但美國國內的語音,也是方言土語,南腔北調也。

二、韻是活的語言化石。

舊聲韻做為活的語言化石,瀰漫於漢字的土壤裡,用一部現代漢語字典把它生生埋葬,是不切實際、不科學的。

現在全國上下出現一派文化“申遺”熱。所申報的物件,有山水、有墳墓、有庭院……有形者居多,無形者寥寥。何者?成功之後可以大賺旅遊者之鈔票也。而對於無形者如語言,誰肯花半分鐘心思!文字已被高科技刻印在紙張、石頭、光盤裡,語音怎麼辦?

文化沒有了差異,世界將失去色彩;語言沒有了差異會怎麼樣?想想看,全國人民,人人操一口純正普通話,這個語言的世界、這個人與人交流的世界,將是多麼單調無趣-----而且實際的預期是,一萬年後,人類存在,語音就有差異。

北京有一位老人家,憑几嗓子吆喝成了忙人、名人;上海市擬在一些學校內試行上海方言教學;各電視臺紛紛推出使用本地方言的節目……因為有識之士已認識到:語音不僅僅是工具,而且是文化之根!

我這個現在不是專家、未來說不定是專家的書生,但也願大聲附和:保護方言!

三、舊韻仍有生存的土壤。

城市化是語音變革最大、最前沿的陣地。幾十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的腳步飛奔,人事交流頻繁。從這一點來講,普通話的推廣是必要的——即便國家不推廣,人們也會自覺地學習、改造自己的語言習慣,以適應生活、交流的需要。

但中國畢竟有十三億人口,城市人口仍佔少數。新聲韻不新,舊聲韻不舊,都有其生存的土壤。這才是中國語音的真實現狀。

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大多數還在說方言,“鄉音無改鬢毛衰”。您逼著他們說普通話,親情還會那麼濃嗎,體己話還會那麼親嗎?您在外應酬,說的是普通話,可回到家裡,不由自主就換了腔調去與親人交流——那不就是舊聲舊韻嗎?

四、存在就有合理性。

新舊韻的區別在於:新韻把發音按漢語拼音做了規範,把入聲字統統按現代漢語做了更正,它無疑是對的,這是國家應該做的事——制訂語音標準;舊韻保留了一些已過時的語音,是不可沿用的;但照顧了南北通用的方言語音——入聲字——這也是使用舊韻的人的情結所在。

我仍在使用大部分入聲字,所以我用舊韻。但我的詩中儘量不會出現“車”入“花”韻,“元”“門”通押等牽強的現象。因為我在這幾個發音上進化了。我的詩抒發我自己的情懷,用起舊韻來自然,不做作;我的詩面向與我有相同語言習慣的人,不合新新人類的胃口,您完全可以丟入垃圾箱——韻只是一個裝飾品,並不包藏著其它高深的意義——好多朋友甚至把它上升到封建乃至政治的高度,小題大做了。

所以提倡用新韻的朋友,見到舊韻也不必咬牙切齒;用舊韻的詩友,也不必對新韻報冷眼——假如我上面的部分觀點是成立的。讓我們雙軌並行,慢慢尋找融合的焦點。

期待權威的出現,好讓詩的注意力集中到質量上,而不再糾纏於韻——雖然它是詩的最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當代詩詞精品


我覺得陝西方言才是符合自然韻味的天然語言,大秦正聲字正腔圓,它的推理判斷符合天然語言特點和它在宇宙萬物智能系統的具體表現,它能具體全面的把握語言特點的自然功能體現,給你人生留下一份美好的人生答卷,我還是建議你採用陝西方言進行數理推斷,科學的明天就會在你的宣言中出現。本人從事生命科學的信息推斷和語言的反串編譯案,經過多年的力作碰撞與經心雕琢,終於在自然語言領域系統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天擎引能計劃與擎天啟能工程的總稱——自然語言系統理論中的許多突破和著落點的出現為自然語言系統增添許多的閃耀點與光輝點,科學的明天全靠它指引才能顯現燦爛的光輝與理想的制高點天擎引能計劃的擎天制高點。


天籟人2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這樣概括“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


一凡和尚


根據我的經驗,就兩句話:使用新韻為發展;掌握舊韻為繼承。發一首新作:七律·新歲待詠

晴好風歇冷不侵,暄妍日漸小陽春。

難留殘臘三分影,已見萌青一抹痕。

湊句庭梅姿韻淡,貪杯甕酒窖香純。

莊蝶枕夢耽詞客,自在鋪箋待歲新。

(新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