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是起源於黃梅嗎?為什麼叫黃梅戲?

言午求真


小編要問:安慶黃梅戲是起源於湖北黃梅嗎?為什麼叫黃梅戲?我來告訴你。

安慶地方戲叫“黃梅戲”,是用了"黃梅"二字。但不是借用黃梅縣的大名,更不是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

它之所以叫“黃梅戲”,是往年在黃梅雨季,也是安慶地區釆茶季節,安慶桐、懷、潛三縣鄉下人,大概是因為不能下地幹活了,為了打發農閒,湊在一起要麼打牌玩,要麼哼起了自古以來,流行在安慶地區的採茶調來取樂。因為這種釆茶調很好唱也很好聽,容易學,於是唱的人就多了起來。唱的時間也就不侷限在黃梅雨季了,到了過年過節的時候,也要搭臺來唱唱、樂樂。地點也不侷限於桐、懷、潛三縣了,從而擴大到整個安慶地區。曲調名稱也不僅僅是採茶調了,什麼藍橋會、補背褡、打豬草、鬧花燈的都有。

安慶人為了統一這些曲調、戲調的名稱,考慮到這些曲調開始唱在“黃梅時節",也有唱在安慶懷寧黃梅山下的。就釆用了“黃梅”二字來統一這些曲調的名稱,統一稱為黃梅調或黃梅戲。這就是安慶地方戲為什麼要叫做“黃梅戲"的由來,也是黃梅戲發源於安慶的有力證明和不爭的事實。

由於安慶黃梅戲解放前、後,在藝人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人的努力下,逐漸小有名氣了,並從鄉下唱到城裡。當時安慶吳樾街附近有個民眾劇院,就是專門演唱黃梅戲用的。安慶黃梅戲,一九五一年還參加過赴朝慰問團到朝鮮慰問志願軍。後來又進京匯演,並得到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的讚賞。從而一舉成名,享譽中外。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安慶黃梅戲出名了,引起了一些爭名奪利者的覬覦。忽然有人覺得“黃梅戲”有名可爭有利可圖,想來揩油兒了。黃梅人便首當其衝,就在“黃梅”二字上作文章。開始只是認為:既然叫黃梅戲,該是我黃梅縣的了。於是就牽強附會地把安慶黃梅戲說成是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

如此強詞奪理,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儘管這是無稽之談,但黃梅人一直樂此不疲,喋喋不休地爭說:“黃梅戲”當然是起源於黃梅縣的了。要是安慶的,為什麼不叫“安慶戲"而叫“黃梅戲"呢?聰明的黃梅人又發現黃梅戲是由釆茶調演繹而來的。於是又說黃梅縣的釆茶調在唐代就有了,是我黃梅縣的採茶調傳到安慶去的。這種有理無理強佔三分理的推斷,真叫人哭笑不得。

試問:因為你縣名叫黃梅,“黃梅”二字就是你們縣的專有特權了?那麼“黃梅季節"中的“黃梅"呢?安慶懷寧“黃梅山"的“黃梅"呢?安慶地方戲為什麼不能根據“黃梅季節”中的“黃梅”或“黃梅山”中的“黃梅”把安慶地方戲叫“黃梅戲"呢?若是這樣說,那麼“花鼓戲”呢?該是花鼓縣的了。河北"棒子戲",該是棒子縣的了。“實在叫人啼笑皆非,不可思議。

黃梅縣人知道,光憑這兩點來證明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縣,還沒有多大說服力。於是就時時尋找機會,尋求更有力的佐證,來把安慶黃梅戲說是湖北黃梅縣的。終於等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九五八年四月,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領導人到湖北視察工作,住在武昌東湖賓館。湖北人知道毛主席曾在北京看過安徽安慶的黃梅戲《天仙配》,並讚揚了安慶黃梅戲和演員嚴鳳英。於是,湖北省委覺得要想爭黃梅戲發源地,這次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便找來黃梅縣的土戲班子,在洪山禮堂演《過界嶺》給毛主席看,並對毛主席說:這是黃梅戲。企圖想得到毛主席的讚賞,讓黃梅縣的黃梅戲名正言順。毛主席看過黃梅縣演的《過界嶺》後,並不認可是黃梅戲,還告誡黃梅人說:“你們黃梅人還是演自己的土戲好。”毛主席在這裡不說黃梅縣演的《過界嶺》是黃梅戲,而是說土戲,明白人一看該知道了。

正因為毛主席不認可《過界嶺》是黃梅戲,也不認可湖北有黃梅戲。回到住處,想起湖北黃梅縣演的《過界嶺》也稱黃梅戲,怎麼與安徽在北京匯演的《天仙配》的唱腔根本不一樣?便產生了疑問。就問湖北省委:“黃梅戲怎麼跑到安徽去了?”湖北省委一時語塞,還是省委副秘書長梅白靈機一動回答說:“是大水衝到安徽去的。”毛主席聽了這種莫名其妙的回答,不以為然地哼了一聲。“噢,是大水衝去的。”於是從此以後,黃梅人就在梅白的這句無根據的謊言上做文章、設偽證。千方百計要把安慶黃梅戲說成是發源於湖北黃梅縣的。

一九五八年九月,毛主席來安徽視察,住在稻香樓賓館。大概想到了湖北黃梅縣演《過界嶺》也稱是黃梅戲的事不妥。便對安徽省委書記曾希聖說:“黃梅戲出在安徽。”毛主席還讚揚了嚴鳳英是個出色的演員。還反問安徽省委:“嚴鳳英祖籍是湖北人嘛。”從這裡不難得出,毛主席肯定黃梅戲是安徽的,湖北沒有黃梅戲,黃梅縣演的《過界嶺》不是黃梅戲,只是本縣的一曲土戲。只有安徽進京匯演的《天仙配》才是正宗的黃梅戲。安徽安慶是黃梅戲之鄉,黃梅戲生根、開花、結果都在安徽安慶,這是不爭的事實。

可黃梅人就是不知趣。硬是藉著梅白“是大水衝到安徽去的”一句莫須有的謊言,杜撰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來,說明安慶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如:一是借梅白的話杜撰出,在發大水時,黃梅縣一對夫妻逃荒到安慶,把黃梅縣的釆茶調帶到安慶了,而安慶的黃梅戲就是在黃梅縣的釆茶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是認為安慶地方戲為什麼不叫安慶戲而叫黃梅戲,就是因為是起源於黃梅縣的才叫黃梅戲。三是說黃梅人桂林西在安慶當領導時扶持了安慶黃梅戲。……謊謬的偽證太多了,不必一一去列舉了。其實這幾條都不值得一駁。一說發大水黃梅人逃荒到安慶,把黃梅縣的釆茶調帶到安慶了。往年發大水,首當受災的是沿江低窪的安慶地區,黃梅縣比安慶地勢高,發大水受不了災,黃梅人為啥要到災區逃荒呢?再說釆茶調是黃梅縣帶到安慶的,人們不禁要問,難道釆茶調也是黃梅縣特有的?孰不知安慶早在漢代就有釆茶調流傳了。黃梅戲是從安慶地區釆茶調基礎上演繹而來的,不是從黃梅縣傳入的。二是要問安慶地方戲為什麼不叫安慶戲而叫黃梅戲?前面己經說得很清楚了,不再哆嗦了。至如說是黃梅人桂林西來扶持安慶的黃梅戲,更是無稽之談。

人們不禁要問?黃梅人為什麼如此偏執地要來綁架安慶的黃梅戲呢?是對安慶黃梅戲的鐘愛嗎?是因為跟你們縣同一個名字,就來胡攪蠻纏嗎?真正目的何在,不言自明。

我看,用心良苦的小編,也就不必在此明知故問,借《今日頭條》來掀起討論黃梅戲是發源於湖北黃梅縣的熱潮了。

順便勸告黃梅人。你們若是把黃梅縣的土戲跟縣名聯繫起來叫黃梅戲,倒也無可厚非,但這只是你湖北黃梅縣的黃梅戲,跟安慶黃梅戲沒有牽連。二是黃梅縣的土戲起源於黃梅縣的釆茶調也算合理。但安慶黃梅戲不是起源於黃梅縣的採茶調,安慶黃梅戲是起始於安慶釆茶山區的釆茶調,安慶的釆茶調比黃梅縣的採茶調流行得早。

如果執迷不悟非得把黃梅縣的土戲跟安慶黃梅戲綁架在一起,混淆視聽,以求一逞,怕是徒勞,也為世人所不齒。

還順便提醒一下:

最近有人拼湊出一張模糊不清的照片。毛主席穿著單衣,接見穿著厚衣且東張西望的一群人。這張合影明鮮是拼湊且捏造的。發佈此照片的人,是企圖暗示是毛主席接見過演《過界嶺》的演員,想來證明《過界嶺》是黃梅戲。(如果《過界嶺》是黃梅戲,那就更好說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縣的了。)

不過,做法太拙劣了。

又有人通過增刪篡改一九五八年四月毛主席看過《過界嶺》之後的講話,並重新打印出來。還附言:“不用解釋,樓主難道比國務院還權威。”(其目的是想暗示:國務院有資料記載了黃梅戲是大水從湖北衝到安徽的,黃梅戲當然起源於湖北黃梅。)

更有人借《頭條》視屏發佈一個演員在唱戲的畫面。目的不是叫人欣賞唱戲,重在畫面空間大寫特寫:“黃梅戲原名黃梅調,釆茶戲,起源於湖北黃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借題發揮。為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作宣傳。)帶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演員唱腔是地地道道的安慶腔,不是湖北黃梅縣腔,怎麼證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起源於湖北黃梅呢?

還有人在《悟空問答》欄多次設問答題:“安慶人為什麼想讓黃梅縣劃到安慶來?”這個問題明鮮不是安慶人提出的。安慶人怕黃梅人,俗話說:“天上有個九頭鳥,地上有個湖北佬。九個湖北佬,抵不上一個黃梅佬。”想把黃梅縣劃到安慶來,倒是黃梅縣人夢寐以求的事。這樣,不就更成全了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慶之說了。(奉勸黃梅人不要數典忘祖,湖北不比安徽差,為什麼為了爭黃梅戲的發源地就不惜離開湖北呢?)

以上這些荒誕不經的提法、做法,到底為什麼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該可以休了。再演下去,更為世人所不齒。


言午求真


首先,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豫劇、評劇並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在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過題主這個問題的爭議,到現在也還是存在的。但目前公認的說法是“起源於黃梅縣,發展於安徽”。

黃梅戲的老調採用的方言確確實實是黃梅方言,起源於黃梅縣孔壠堂鋪,只是黃梅地裡形式以及自然災害的因素,向安徽安慶一帶流傳,壯大確實在安慶一帶,建國後安慶的曲藝人淡化了黃梅的方言,更多采用本地方言,但是不難看出黃梅話的影子。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安徽在壯大黃梅戲的功勞,很多黃梅戲的大師都是安徽人,雖然黃梅戲被叫黃梅戲,也不是說黃梅戲發源地是湖北省黃梅縣就是奪取了安徽發揚黃梅戲的功勞,我們不能去否定起源。

既然說到了起源問題,希望尊重歷史,不是不允許安徽使用這張名片,只是想完全佔有的吃相很難看。

不要忘記到我的主頁看看我的原創視頻,關注一下,謝謝大家


搞笑的二東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它的起源據史料記載,早於唐朝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民間戲曲的雛形。

黃梅戲最初起源於湖北的黃梅縣,流行於安徽安慶一帶,後逐漸向山東、河南、浙江、江蘇等地傳播。

《天仙配》就是黃梅戲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品之一。

黃梅戲最初是在採黃梅茶時唱的,完全是茶工們自娛自樂的一種文藝形式。當時稱為“採茶戲”。《中國戲曲曲藝詞典》將黃梅戲這種戲曲曲種稱為“黃梅調”。所以黃梅戲就是來自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戲”。


葉知秋69841507



古性1


黃梅戲起源於江西湖北安徽三省交界,是由釆茶調演變而來,前身並無戲劇之名,只是民間小調,在安徽安慶一帶發展,漸漸成為了安慶地方戲,和湖北黃梅有一定關係,但不是發源地,因其腔調中有黃梅採茶調,黃梅戲腔調中溶入了原安慶八縣的各縣地方民調,如石牌,桐城,潛山,嶽西,宿松等縣的民調都成了不可缺少的主導,按戲劇發源地應為安慶,前身是三省交界處民間小調所以和黃梅並無太大關係,名字只是稱呼而已。


飛哥70240


黃梅戲,戲因縣名,縣因山名,自隋開皇建縣,而隔壁宋代治某軍才得名,自古兩地地緣相近,人文來往密切,比如太湖趙文楷與帥承瀛,宿松石葆元與湯思永,懷寧鄧家與湯家累世相好,鄧稼先就是隨湯一介去的西南聯大,懷寧余英時,就是因為黃梅戲鄉音而與邢慕寰成為至交,黃梅戲,不僅僅是地名上的黃梅戲,孔壠筷子街上毛子才十幾出戏流傳,告壩費,從下新鎮的李益,到逃水荒中嚴家閘邱金蓮,再到大辭店界嶺張二女,甚至抗戰時宣傳抗戰而創作的計殲敵首,黃梅戲啊,從來就沒有離開黃梅這個地方,萬年臺,邢繡孃的影子還在,松梅嶺上,郎對花,女對花。


大林山人


黃梅戲是安慶的地方戲,是摘黃挴的時候唱的。所以就叫黃梅戲。湖北黃梅以前古代不叫黃梅縣。是後更名的,湖北人亂說。江蘇有個太湖。我安慶有個太湖縣。總不能說江蘇太湖是我們太湖縣的呀。不要把安慶黃梅戲跟湖北黃梅縣混合一起。還有一個熟語:天上的貓頭鳥,地下的湖北佬。三個湖北佬不如一個安慶佬。


用戶4010143879132






曉石60374176193


不用解釋,樓主難道比國務院還要權威



我是海鵬哥


黃梅戲在安慶跟你湖北黃梅扯不上任何關係,湖北佬最壞,安慶人唱出名,湖北佬就跑來爭黃梅戲發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