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奇襲陰平後,用3000人圍困有10萬軍隊的成都,為何劉禪會投降?

alisa晶


公元263年魏國集結十八萬人伐蜀,蜀漢有軍隊十萬兩千人。鄧艾諸葛緒各率三萬去沓中進攻姜維部,(大約在三萬人)鍾會率十二萬人進攻漢中。晉書:徵四方之兵十八萬,使鄧艾自狄道攻姜維於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自祁山軍於武街,絕維歸路,鎮西將軍鍾會帥前將軍李輔、徵蜀護軍胡烈等自駱谷襲漢中。

公元262年魏國大造戰船做出伐吳姿勢,卻派鍾會在關中訓練軍隊。姜維認為魏國是準備大舉伐蜀,於是上書阿斗派人去分別加強陰平橋和陽安關守衛。阿斗當時根本不信,所以沒派人去。三國志: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等到魏國真的伐蜀時阿斗才派張翼、廖化、董厥等人率軍前去。(我猜測人馬在兩萬左右)廖化率軍到陰平,張董等人率軍到漢壽。姜維包圍中突圍和廖化匯合。姜維廖化於是率軍去救陽安關。陽安關因蔣舒投降,導致傅僉戰死。鍾會得知陽安關已破。留下人馬繼續圍漢中諸城,鍾會率十餘萬人通過陽安關直撲劍閣。(諸葛緒的三萬人已歸鍾會指揮)姜維在半路得知陽安關已失,於是姜、廖、張、董匯合率軍在劍閣佈防。(這時蜀漢軍應該在四五萬人左右)鍾會給堵在劍閣,糧草將盡準備退軍。三國志:會(鍾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


另一邊鄧艾走陰平七百里小道,先頭部隊萬人進攻江油。江油守軍不戰而降。(魏人袁準:鄧艾以萬人入江由)阿斗派諸葛瞻、黃崇、李球、張遵、諸葛尚等率軍前去擋鄧艾。諸葛瞻不聽黃崇搶佔險要的建議,也不聽李球據城據險而守的建議。諸葛瞻大敗,眾人皆戰死。(首戰鄧艾還是大敗了)鄧艾此時也是強強弩之末。三國志: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鄧艾於是進軍到廣漢郡雒城。姜維得知諸葛瞻敗於是棄劍閣率軍進入巴西,鍾會率軍到涪城。阿斗得知諸葛瞻敗,鄧艾到了雒城。阿斗跟眾人商議,於是決定投降。(魏人袁準:今國家一舉而滅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故功業如此之難也。)


鄧艾當時不止三千人,也並沒有圍成都。在廣漢時,阿斗就投降了。成都也沒有十萬軍隊,現在也就幾千人。整個蜀漢才十萬,成都守軍就十萬?我認為阿斗投降原因:

第一阿斗居安不思危

自公元221蜀漢建國以到公元262年,四十年間魏國只打過蜀漢兩次。公元230年半途而歸,公元244年大敗而回。從來沒有一個魏軍攻入蜀地。 姜維上書阿斗: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阿斗根本不信,去問太監黃皓。黃皓去問巫師,巫師講魏軍不會來。於是阿斗並沒有派人去,並壓下姜維上書。蜀漢的官員都不知道。三國志: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等到魏軍真的伐蜀時才派董厥廖化張翼率軍前去。 鍾會從陽安關進入蜀地,鄧艾從陰平橋進入蜀地。阿斗開始根本不信魏軍會打過了,蜀漢官員也不知道。所以也不可能進行戰時動員。據三國志譙周傳: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魏國真的伐蜀才匆忙派人去,阿斗等人認為魏軍必不能越過漢中攻蜀地。所以也根本沒有進行戰爭動員,嚴令各郡加強防備。三國志: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當時據守南中霍弋上書阿斗要北上勤王,阿斗以備敵既定不許。漢晉春秋: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既定,不聽。

所以當鄧艾擊破諸葛瞻部,進軍廣漢。廣漢距離成都還有百里,阿斗就投降了。

第二阿斗庸常之君,內無胥附之謀,外無爪牙之將(華陽國志)

附之謀指的是諸葛亮、法正一類的,爪牙指關張。姜維也算是吧。諸葛瞻是遠遠比不上的,而且根本沒有經過戰陣。裴松之認為:於時鍾會大眾既造劍閣,維與諸將列營守險,會不得進,已議還計,全蜀之功,幾乎立矣。但鄧艾詭道傍入,出於其後,諸葛瞻既敗,成都自潰。維若回軍救內,則會乘其背。當時之勢,焉得兩濟?

諸葛亮北伐時考慮到阿斗正值朱紫難辯的時候,特意讓正直的董允為侍中掌宮中事。據三國志: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董允在世時阿斗和太監黃皓都不敢亂來。 諸葛亮去世前推薦蔣琬、費禕,他們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但自蔣琬、費禕、董允相繼去世。宮中朝中無人能鎮的住和管的住阿斗黃皓。 陳壽也講了蜀漢滅亡的原因:陳祗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就是說董允死後陳祗接任侍中跟黃皓互相勾結,黃皓開始干預國事。


陳祗死後,黃皓一家獨大。 阿斗對陳祗、黃皓寵信的程度:1永(劉永,阿斗弟弟)憎宦人黃皓,皓(黃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阿斗不見弟弟十餘年)2景耀元年卒(公元258年陳祗死了),後主痛惜,發言流涕,乃下詔曰:“祗統職一紀,柔嘉惟則,幹肅有章,和義利物,庶績允明。命不融遠,朕用悼焉。夫存有令問,則亡加美諡,諡曰忠侯。在阿斗眼裡陳祗才是忠臣。也不知道諸葛亮死時阿斗有沒有流淚。 黃皓亂政,蜀漢有識之士得不到重用。誰討阿斗黃皓歡喜就升官。

像羅憲公元264年在永安以兩千人擋住東吳名將陸抗三萬人半年。據襄陽記: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憲獨不與同,皓恚,左遷巴東太守。像卻正就連司馬昭都欣賞的人,為官三十年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據三國志卻正傳:自在內職,與宦人黃皓比屋周旋,經三十年,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正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公元264年卻正陪阿斗去了洛陽,在很多事情卻正都維護和教阿斗怎麼應對。阿斗感嘆:認識卻正太遲了。 蜀漢最後一任內閣董厥、諸葛瞻、樊建都不能制止黃皓亂政。據三國志: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鹹共將護,無能匡矯。



劉備諸葛亮在世時起用了大批益州士人,三國志蜀志有傳後益州人近二十個。但諸葛亮去世後未増加一個蜀人入傳。 黃皓陰謀廢姜維,姜維知道後向阿斗要求除掉黃皓。阿斗卻說黃皓只是我身邊的一太監,以前董允就不喜歡黃皓。我討厭董允這樣的行為。姜維知道黃皓在朝中樹大根深,阿斗又不支持他。於是帶著三萬人馬去屯田不敢回成都。連魏主曹奐都知道:蜀唯賴維爾。 益州士人更討厭黃皓,自東漢黨人事件以來。士人是非常討厭宦官的。由於黃皓的弄權,益州士人對蜀漢政權失望。據三國志:後宦人黃皓弄權於內,景耀五年,宮中大樹無故自折,周深憂之,無所與言,乃書柱曰:"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言曹者眾也,魏者大也,眾而大,天下其當會也。具而授,如何復有立者乎?蜀既亡,鹹以周言為驗。要知道在劉備諸葛亮時期益州士人可以勸劉備稱帝和佩服諸葛亮能用人。

第三:阿斗無戰心,樂不思蜀

董允死後阿斗頻遊觀、增廣聲樂、廣選美女。蜀中孔子譙周諫言:願省減樂官、後宮所增造,但奉脩先帝(劉備)所施,下為子孫節儉之教。(原文很長) 譙周是勸阿斗投降的,所以有人講他賣國。但蜀漢投降後司馬昭、司馬炎因譙周有功,所以加官賜爵賞物。譙周都推而不受。說明他賣國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蜀漢的百姓。據晉陽秋:周臨終屬熙(兒子)曰:久抱疾,未曾朝見,若國恩賜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當還舊墓,道險行難,豫作輕棺。殯斂已畢,上還所賜。連賞賜都不要,請問譙周是為自己嗎?

鄧艾從陰平攻入蜀地,蜀漢百姓紛紛跑到山上去。諸葛瞻敗後,阿斗召群臣開會。三國志: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一派認為跑去東吳,另一派認為跑去南中。譙周反對:1那有到了他國能當天子的,何況東吳遲早會讓魏國滅的。難道我們再投降一次。2去南中的話要早準備,現在那裡來的及。 阿斗還是想去南中,譙周講南中以前是丞相發兵壓下來的。平時要交稅他們已經有點不滿了。我們這麼多人要吃要住,那就要加稅了。那麼他們更加會反了。陛下放心投降魏國後,魏國不裂士封疆給您。我會親自到洛陽以古禮爭之。於是阿斗決定投降,北地王這諶知道了講: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阿斗還是決定投降了。 三國志: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還是可以過以前的好日子)



劉備縱橫一生一直到四十六歲才有阿斗這個兒子,之前一直都沒有兒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漢朝是以孝治天下的。公元200年後四十多歲的劉備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兒子的了,於是收養劉封為兒子。可是沒有想到過了幾年有了兒子。阿斗可以說是沒吃過什麼苦的。劉備常年在外征戰,手下的人肯定處處順阿斗意。 公元264年阿斗去了洛陽,有次司馬昭宴請阿斗。期間舞女跳蜀舞,原蜀漢的官員紛紛流淚。只有阿斗禪喜笑自若。司馬昭都看不過眼對賈充講:人沒有心肝怎麼會到這種地步,就算是諸葛亮在也不能保他長久。何況姜維?過了一天司馬昭問阿斗:思念蜀地嗎?阿斗回:這裡很快樂,不思蜀。 既然投降,魏國依然保證他的富貴,幹嘛不投降。有人講阿斗投降是為蜀漢百姓。那幹嘛不早降?至於投降為保命?難道在大義面前命就那麼重要?何況即使阿斗說思蜀也是沒事的。司馬昭是要厚待阿斗以致東吳和收蜀漢人心。三國志:今宜厚劉禪以致孫休。當時南中、永安這些地方各保一方,就是看魏國怎麼待阿斗。阿斗投降時南中都督霍弋講:未知主上安危,如魏以禮待主上降之不遲。若主上危辱,吾將死戰不降。公元264年阿斗去了洛陽,魏國以禮待阿斗。霍弋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

注:阿斗能當四十年皇帝,是三國最幸福的皇二代。但跟他的才能沒有關係。論才能吳主孫亮魏主曹芳那個不比他歷害,不也一樣讓權臣趕下臺。在魏伐蜀之戰,保衛蜀漢的都是官二代。諸葛瞻(諸葛亮兒子)、黃崇(黃權兒子)、李球(李恢侄子)、張遵(張飛孫子)、趙廣(趙雲兒子)、霍弋(霍峻兒子)、蔣斌(蔣琬兒子)、傅僉(傅彤兒子)等。其餘姜維、董厥、張翼、廖化等皆是諸葛亮時期任用的人。但這些人並不是為了阿斗,而是為了報先主劉備、丞相諸葛亮。出師表講: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小鴻哥


鄧艾兵臨成都城下,劉禪輕易就投降了,這其中主要就是因為劉禪的平庸所致。

人們常說劉禪昏庸,並不是說劉禪智商低,他只是耳根子軟,習慣了聽話。劉禪在諸葛亮主政時期,國家大事全部由諸葛亮處理,自己不需要操心,而諸葛亮死前,劉禪曾經派人前去詢問諸葛亮誰適合後繼丞相,諸葛亮給推薦了蔣琬、費瑋。劉禪在諸葛亮死後就按照順序分別任用蔣琬、費瑋輔政,自己仍然不花心思在國政上,正好給了蔣琬、費瑋充分的空間發揮才能,蜀漢這才平穩渡過了幾十年,而並不是劉禪有多麼英明。

在蔣琬、費瑋死後,劉禪不知道聽從誰,這時能夠哄劉禪開心的人就能乘機上位了,在最後一個支持北伐的尚書令陳祗去世後,能夠討劉禪歡心的黃皓掌握大權,姜維在朝廷中沒有了支持力量,他雖然是諸葛亮的傳人,但並不如黃皓招劉禪喜歡,所以當姜維請求劉禪殺黃皓時,劉禪竟然讓黃皓給姜維道歉了事,姜維感到害怕,避禍沓中。

當姜維抵擋住魏國大軍時,鄧艾選擇冒險一搏,偷渡陰平,他所能帶領的人馬必然不多,當他從七百里陰平道跑出來時,全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按說蜀國很輕易就能覆滅鄧艾,但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當時蜀國國內已然混亂不堪,姜維採取了錯誤的防守策略,導致漢中失守,蜀國大軍紛紛北調支援,益州內部較為空虛,此時的鄧艾一出現就從心理上給蜀國人造成了重壓,不明情況的馬邈以為前線兵敗,很快就開城投降。鄧艾補給之後在綿竹殺了諸葛瞻兵臨成都城。此時的成都城雖然還有一定的守備力量,但朝廷中的上上下下都被嚇壞了,投降派譙周再度開啟了勸降模式,他之前勸降劉璋投降劉備,現在勸降劉禪投降鄧艾,本來就沒有主意耳根子軟的劉禪也就答應了。

其實當時的蜀國境內還有力量,閻宇已經帶兵從永安趕來支援,原本要支援前線並未開拔的霍弋也上書請求勤王,但劉禪聽到身邊譙周的話就按照他的意思辦了,也不管譙周是讓他投降。明明還有翻盤機會的蜀國就這樣投降了,當前線的蜀軍收到劉禪的詔書時氣的人人用劍砍石頭。姜維事後意圖聯合鍾會背叛魏國,重新建立蜀國,可能就是知道劉禪耳根子軟,投降魏國一定不是死心塌地,只要自己這邊成功了,劉禪也一定會聽自己的繼續當皇帝而不是去魏國當什麼安樂公。

所以當鄧艾兵臨成都城時,劉禪投降就是因為劉禪沒有主心骨,他聽到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在魏國朝堂上,郤正教他裝模作樣,劉禪就做,被司馬昭認出來是郤正的主意他就承認,這樣的一個人,你怎麼能指望他在面對鄧艾的包圍時堅定意志固守待援呢?


天天故史匯


題主說的是《三國演義》,根本不是歷史。阿斗在成都養不起10萬人!諸葛亮幾次北伐使用的全部兵力,都沒有超過五六萬人。

司馬昭滅蜀國,可是“徵四方之兵十八萬”!

這18萬人,並分三路: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由漢中,直逼陽安關;鄧艾率兵3萬餘人,由狄道進軍向甘松、沓中牽制姜維駐守沓中的主力;諸葛緒率3萬餘人,向武街、橋頭等地截斷姜維的退路。

注意,鍾會才是滅蜀國的主力,鄧艾的任務只是“牽制”。

而蜀國在滅亡之前,只有十萬兵力:“帶甲將士十萬二千”。主要分佈在三個地方:沓中的姜維布有3-4萬,留守成都的有4萬餘人,漢中、東部、南部等要地有兩三萬人。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鍾會吞併了諸葛緒的兵馬,帶著13萬人直奔劍閣。鄧艾挑選本部(三萬人中挑出)精兵2萬餘人奇襲陰平,將配角演成了主角。

鄧艾奇襲得手後,率軍(帶著田章的部隊)攻破綿竹,在綿竹打敗諸葛瞻父子。要知道,諸葛瞻可是把守成都的禁軍主力帶過來的。兵力肯定不會少於鄧艾所部的兩萬人。諸葛瞻父子死了,守成都的主力就沒了。

所以,此時成都阿斗手下也就有萬餘人罷了。

所以,鄧艾不是用3000人圍困有10萬軍隊的成都。因為成都此時就一萬來士兵,而鄧艾應該有不到2萬人。後面還有鍾會的十餘萬大軍。阿斗肯定要投降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因為劉禪在最後與大臣的討論的結果中已經知道,投降不可避免,人心已經散了,會有大臣私下偷開城門避免遭受刀兵之禍,什麼為了老百姓那都是藉口扯淡,但是歷史終究沒有讓成都百姓逃過一劫,最後還是在鍾會反亂事件上造成亂兵劫掠最後血流成河慘遭塗炭。投降自古以來就不是我國的習慣,那是歷史上無數次投降後的慘烈結果總結出來的,所以西方一直認為解放軍戰鬥意志超強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不可思議,其實這就是天生的。投降是屈辱,當領導的投降那就更加無恥。劉禪雖然善終但是歷史思維終究不太光彩,但也是他自己任人不善治國無方造成的。


瘋馬哥


蜀漢在成都是外來政權,本地人受壓制,連年伐魏無勝利,人民不堪重負,早已成了帶路黨,鄧艾700疲憊士兵翻過陰平後幾乎已是垂死之人,但一路上全是參軍的蜀人,到成都時早已浩浩蕩蕩的人民運動,蜀漢大勢已去,只有開們投降一條路。此景就如當年張局分析美軍進攻巴格達將被人民一人一槍所消滅,只有危難之時,才能看出民心向背啊。


池中餓魚


不知道題主為什麼要探討這樣的問題?其實鄧艾乘姜維的蜀漢主力被鍾會牽制在劍閣之時,率精銳部隊三萬人偷渡陰平,就算一路有墜崖落水的損失,但由於綿竹之前沒發生戰鬥,減員很少,加上在江油涪城等地收降的蜀軍,人數比出發時的三萬人只多不少,劉禪投降時冊籍上寫的十萬多兵是當時蜀漢全國軍隊在冊人數,包含了在漢中、綿竹等地戰損人數,成都的御林軍大半精壯都被諸葛瞻帶去綿竹作戰被鄧艾消滅,成都剩下的應該不超過兩萬部隊,而且都是老弱,且是驚弓之鳥,談何抵抗?


北國油桐


劉備在白帝城死前曾給了劉禪兩個錦囊,一是認諸葛亮為義父,這樣孔明不會反叛,可保皇位。二是孔明死後,除非魏國內亂可取之,否則一旦魏國越過秦嶺,則立刻投降,可保性命。


G似水流年


成都10萬人,是你給劉禪造的吧?

三國志說得很清楚,蜀漢亡國時有軍隊十萬人,按照你說的全部集中在成都,姜維在劍閣抵禦鍾會帶領的是空氣?成都之外的郡縣不駐紮一兵一卒?


未名為名


一隻羊領了一群狼,最後都變成了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