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石門坎,位於貴州接近川滇最邊緣的西北角,是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然而在1905年,隨著英國傳教士柏格理的到來,這裡迅速成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區”,中國現代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在西方人眼中擁有“文化聖地”、“海外天國”、“雲的那一邊”等美譽。

一,一張牛皮立足於石門坎

石門坎是一個地形陡峭,土壤貧瘠的地方,這裡野獸逼人,生存環境十分惡劣。有狼、虎、豹、熊、狐、野豬、羚羊、鹿、犰狳、猴、野貓、鼠狗等野生動物。在石門坎的貧瘠的山坡上,生長著野山茶、杜鵑、桃李、蕎麥……斜坡上散落著零星苗族村寨。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石門坎(枉在紅塵拍攝)

當地的苗族被稱為“大花苗”,經濟文化狀況十分落後。在當地土目(一種土司)的統治下,苗族人備受壓迫。他們要繳納繁重的賦稅,沒有土地。據說他們原本住在老街子後面山腳下,後來被土目搶佔了寨子,苗民只好遷居到現在的山腰上。他們沒有文化,不知讀書識字。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石門坎的苗族

1905年,有一個叫柏格理的英國傳教士身穿中國服裝、頭戴假辮子從昭通佈道所來到了威寧石門坎。從此,他在這裡一呆就是十年,直到去世。據說,柏格理來到石門坎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跋涉數十里,向大官寨的大頭目安慧生購買土地。安慧生熱情招待了伯格理,酒足飯飽後,柏格理說僅要一張牛皮大的土地。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伯格理

安慧生不知道他賣什麼關子,但是很有意思,於是表示願意送柏格理牛皮大的一塊地。 於是兩人簽訂了協議。柏格理回到石門坎後,用化學藥品把一張牛皮進行處理,將一張被化學藥品處理過的牛皮分成絲,牛毛結成線,最後在石門坎圈下了80畝的土地。安慧生也怕生是非,值得選擇妥協。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100千年的苗族婦女

就是這一塊地,成為了伯格理的立身之地。為了取得苗族人的信任,伯格理入鄉隨俗,他試著說苗語、穿苗衣,吃土豆、蕎麥飯,甚至像苗族人一樣睡在麥草堆裡。苗族人不僅當他是醫生和老師,甚至還稱呼他為“ 拉蒙”(苗王)。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伯格理在石門坎

伯格理幫助苗族人改造生活和生產,如改造手式紡麻機進行為手腳並用,提高了50倍的生產效率;他們改進的紡毛機一直沿用到今天;他們成立技術推广部。建立試驗農場,成功的引進了玉米、土豆、棉花、小麥、青稞和良種豬等。技術的改造提高了石門坎的生產,使得這裡貧窮落後的局面開始被改變,苗族人也比較樂意接受伯格理教導。他還帶領苗民開闢石門坎到昭通和畢節等地的道路,從此石門坎有了通往外界的馬幫。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道路

二,伯格理的事業

1905年,柏格理動員信教的人出力出錢,在這裡建立了學校和教堂,主要教授漢語、算術。學生從8歲到46歲不等。最初的學生享受免費的教育,還可以獲得賑濟鹽。他還創立了光華女子學校,婦女獲得了受教育的權利。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伯格理修建的學校(枉在紅塵拍攝)

伯格理在當地很快就學會了苗語,並和楊雅閣、張武、鍾煥然一起研究如何創造苗族文字。1909年,他們以漢字和英文字母為基礎創造的苗文字(老苗文)。1910年,石門坎的學校增設苗文課和英語課,這為貴州的英語教育提供了人才。在新中國建立後,畢節地區大量的英語教師都是來自於石門坎。而後,鄰近的苗族人都來石門坎學習苗文,苗文得以迅速傳播。1912年,柏格理和楊雅閣等人用苗文翻譯了《聖經》。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碑上的苗文(枉在紅塵拍攝)

伯格理還對苗族的風俗進行了改造,禁止了近親結婚,規定了成年之前不準結婚,結婚必須要舉辦儀式。為了區分輩分,伯格理號召苗民取用字輩。他倡導苗族和其他民族通婚。他還創建了孤兒院,最多時候收留了130個孤兒。

除了發展教育以外,他還注重當地的醫療衛生改善。為此,他創辦了當地最早的麻風病院,免費為麻風病人提供治療,但是麻風病人必須自己勞動。之後有來自於貴州、雲南、四川、湖南的100多名麻風病人來此接受治療。現在石門坎有麻風村,就是當年麻風病院所在地。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為苗族小孩接種牛痘疫苗

1915年,石門坎大範圍流行傷寒病。伯格理帶領志願者轉運病人,為病人發藥,其夫人則帶領醫護人員搶救病人。由於長期奔波,伯格理不幸感染傷寒,不久去世。當地苗民聽說伯格理病逝後,無不痛哭流涕。方圓數十公里數萬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伯格理之墓(枉在紅塵拍攝)

三,伯格理的繼承人

伯格理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的事業並沒有停止。他的追溯至著王樹德、高志華等人回到了石門坎,繼續著這裡的教育事業。他們在這裡在建了54所學校,成為了滇川黔邊區苗族人學習的地方,成為了“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這裡共培養出了3個博士、1個碩士和100多本科大學生。

石門坎培養出的大量人才,又有許多人拒絕了當官發財的誘惑,選擇回到石門坎,繼續教書。碩士朱煥章畢業後,拒絕了蔣介石的重用,回到石門坎創辦石門坎中學。新中國建立後,他成為貴州教育廳副廳長;博士張超輪畢業後,回到石門坎行醫,後任貴州省衛生廳長。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吳性純於1929年回到石門坎,創立了石門坎平民醫院,他被當地人稱為“神醫”。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教師宿舍(枉在紅塵拍攝)

柏格理的追隨者十分重視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這裡開展了大量的文藝體育課程,有足球、籃球、乒乓球、排球、游泳、爬山、拔河、田徑、騎馬、舞蹈、歌舞等。每年端午節,這裡都要舉辦運動會。 1932年,石門坎召開第二十一屆運動會,威寧縣長雷新民親臨現場,貴州、雲南、湖南、四川100多支運動隊參加,有2萬多四面八方的群眾前來觀看。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運動場上的女子

貴州省的省長楊森愛好足球,他對石門坎的足球運動感興趣。他帶領他的足球隊到石門坎比賽,結果和石門坎中學的球員打了個平手。楊森十分佩服,在臨走時硬是要走了4個球員。師門的球員後來有人進入了中國第一支國家隊。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足球場遺址(枉在紅塵拍攝)

抗戰時期,石門坎建立了戰爭避難所,接受了大量的難民。有800多石門坎苗族青年參加抗日戰爭。伯格理的追隨者還在不斷集中在這裡。1938年,高志華先生從英國籌款,在返回石門坎的途中不幸被昭通土匪劫殺。當地的苗民舉鄉悲痛,四處尋找高先生的遺體,沿途有數萬人恭迎其回石門坎。

100年前,一個英國牧師讓貴州一個落後的村莊成為了“文化聖地”

石門坎中學

建國之後,還有許多志願者來到石門坎。1986年,國際主義者費立波到達石門坎,在這裡推廣高寒草種種植和畜牧業養殖,取得了很大成效。1995年,費立波在此罹患癌症,不幸病逝,年僅51歲。2006年,東北的卞淑美來將全家帶到了石門坎,在這裡當志願者,擔任中小學校長,一干就是九年。她在這裡實行“漢苗雙語教學法”、建立“新教育試驗”,自編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樣的教材,被人們稱為“柏格理的種子死去後結出來的新子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