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孔子嫡裔儒家文化交流紐帶作用譜寫兩岸文化交流新篇章

發揮孔子嫡裔儒家文化交流紐帶作用

譜寫兩岸文化交流新篇章

——改革開放40年濟寧市對臺工作綜述

孔子,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成為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曲阜孔氏家族,作為孔子嫡裔,成為了儒家思想崇高地位的象徵。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自孔子嫡裔離魯去臺,至2011年已60餘春秋。

孔子第77代嫡長孫、末代“衍聖公”孔德成先生,自1947年離開曲阜,1949年遷居臺灣,至2008年10月因病辭世,從未返鄉。濟寧市、曲阜市多年來一直邀請孔德成先生回家鄉看看,曾多次派人赴臺看望並邀請,孔德成先生以年事已高、身體欠佳為由,終未成行。孔垂長,1975年出生於臺灣,孔子第79代嫡孫,孔德成先生長孫。2011年5月15日,在臺灣臺北市發起成立“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並出任會長。協會以發揚孔子思想為宗旨,致力於向世界傳播推廣儒家思想,改善社會風氣,推動世界大同。協會的主要工作包括出版孔子思想研究著作,舉辦孔子論壇、學術會議,在大學設立獎學金,鼓勵研究孔子思想,舉辦相聲、演講及戲劇演出等活動。

2011年6月,時任濟寧市委副書記張術平在赴臺交流期間,面邀孔垂長,遞送了邀請函,終於促成孔垂長率團首次返鄉。

2011年8月10日至13日,孔垂長率臺灣孔子文化交流參訪團一行首次欣歸故里,踏上孔孟之鄉的土地,參加孔子文化交流周活動,開啟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返鄉之旅、尋根之旅、文化交流之旅,受到故鄉父老的熱情相迎。這次返鄉之旅,是孔子嫡傳人60多年來首次踏上故鄉的土地。在濟寧期間,孔垂長一行拜聖林、祭先祖,肅裳鞠躬;瞻梁公、仰聖源,血脈皈依;睹聖訓,聽儒學,耳濡目染。參訪團成員一致表示儒家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財富,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和感召力,在兩岸中華兒女心中始終有著強烈的共鳴。孔垂長先生此行明確表示,將積極與濟寧曲阜開展儒學領域的交流合作,擴大孔子思想的積極影響,促進兩岸文化的交流,開啟兩岸孔子文化交流的新起點。

2012年清明節前,曲阜市人民政府藉助舉辦尼山春季祭孔有利時機,再次誠意邀請孔垂長先生一行返鄉,孔垂長先生欣然接受,最終促成了孔垂長先生的第二次返鄉。

孔垂長先生一行在曲阜市有關領導的陪同下赴尼山參加春季祭孔大典,參觀了尼山孔廟及書院,在夫子洞前參加了開筆禮活動,赴孔林祭祖,參加了孔子研究院學術交流會。此次活動,得到了國臺辦、山東省委、省政府、省臺辦和濟寧市委、市政府、市臺辦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

此後,孔垂長先生每年都回鄉參加尼山春祭和各項交流活動,積極致力於兩岸中華傳統文化交流。

2017年9月20日,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在曲阜開幕,來自全球34個國家和地區的600餘位嘉賓與會,共同研討“儒家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全球治理方案。孔垂長先生與臺灣東海大學蔡仁厚教授共同出席了本屆儒學大會。在開幕式致辭中,孔垂長表示,大會以“儒家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具有很強現實意義,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儒家文化之於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更應該“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隨著過度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問題和極端個人取向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以及世界範圍內的宗教、種族、文化的衝突不斷髮生,以主張‘和而不同’的儒家文化來解決工業文明帶來的副作用,不僅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共識,也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認同”。

2018年9月29日,首屆儒商大會在濟南舉行。大會以“大儒商道,至誠天下”為主題。孔垂長先生出席併發言,帶著對家鄉、對山東的濃情厚意,闡釋大儒商道。孔垂長談到,發軔於齊魯大地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經世致用。在大部分歷史時期,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儒家文化不僅是修身齊家、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也為國家和個人的經濟行為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價值導向。“君子謀道不謀時”,孔子認為在太平盛世下不能獲得富貴是不光彩的,必須以民眾利益及道義相統一。儒家所講的“義”對個體而言是良知,對社會而言是責任,在不違背個人的道德良知以及社會責任前提下,這是儒家所謂的商道。小商謀利,大商謀道。只有將自身的利益與儒家文化相結合,才能獲得發展的動力,取得企業可持續發展。以誠信為本,要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儒家倫理。

孔子嫡裔孔垂長先生多次回鄉祭孔,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交流合作,受到了海峽兩岸的高度關注,對搭建新的文化交流溝通平臺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建立了一條有效增進兩岸民眾感情與聯繫、密切兩岸文化往來的新通道,對於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促進和平統一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