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山東經濟怎樣發展可能會超越廣東?

麻雀獨家記憶


海水深藍,引人神往!

山東和廣東,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兩省的海岸線都非常長,這在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過程中,是一個先天的優勢,因此,廣東省和山東省的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三!改革開放40年,隨著國家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山東與廣東的GDP總量差距越來越大,因此,未來10年,山東沒有機會超過廣東,且不說廣東,排在第二名的江蘇,山東也沒有可能在10年時間超越,反而有可能,山東與廣東的GDP差距越來越大!下面,我從三個角度,來解釋,為什麼山東與廣東的GDP差距會越來越大!

1:海洋經濟

在過去的20年經濟發展浪潮中,廣東和山東同時打出了“海洋經濟”的口號,但是就體量而言,廣東目前才是海洋經濟第一大省,早在2009年,廣東省的海洋生產總值為6800億元,佔全省GDP的17.4%,廣東省的海洋經濟總量約佔全國的20%,而山東的海洋經濟總量約佔全國的14.5%,總量不僅次於廣東,還略低於浙江。

2:國家經濟戰略

廣東省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陣營所在,同時擁有兩座國際一線城市,40年時間,快速崛起的廣東,在全國已經形成了比較高的“經濟壁壘”,這種壁壘在於產業鏈與供應鏈的整合配套服務能力、科技創新能力、民營企業的規模集群,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這種高密度的城鎮化工業體系、科創體系、金融體系,在全國的經濟競爭力和戰略優勢,是絕無僅有的。

山東的優勢是特殊的海洋資源、以及作為南北海運的中樞,但是在高鐵和陸地交通非常發達的今天,內陸經濟開始崛起,山東的海洋資源會失去原來的競爭優勢,武漢和成都的戰略崛起,其實間接對山東的經濟會有一定的“隔閡效應”打擊!

很好理解,中西部地區的超級城市崛起,廣東無疑是距離四川、湖北、湖南、更近的出海口,山東的經濟腹地不如廣東,所以,導致經濟戰略地位會輸給廣東,最終會體現在經濟增速上,山東會輸給廣東。這就是“隔閡效應”。

3:民營企業的活躍度以及產業佈局

山東省有與廣東的海洋產業佈局,有著明顯的差異化,廣東以發展港口海運、臨港工業、海洋漁業、濱海旅遊、和海洋新興產業等五大海洋產業為重,同時打造全國先進的石化、造船、鋼鐵和能源四大臨海工業基地。最典型的城市是:深圳、湛江和汕頭。濱海旅遊、海洋新興產業,在廣州和深圳、珠海、陽江等城市也是非常發達的。

相比之下的山東,其產業結構與內地省份差不多,目前山東省的重工業佔比比較高,能源消耗也很高,例如、山鋼、魯能、都是全國重要的能源企業。所以工業“過重”的山東,不太適宜突出臨海工業,而是要以新型產業為主,可惜山東在產業升級方面,似乎總是慢了其他沿海省份一個節拍。

這樣導致山東的民營企業不夠出色,相反廣東、江蘇、浙江的民營企業活躍度要高很多,舉例廣東省的世界500強民營企業:華為、騰訊、萬科、平安、美的、碧桂園、恆大、正威、廣汽等等,而山東只有四家企業上榜,分別是:魏橋集團、山東能源集團、兗礦集團、青島海爾,只有3家是民營企業。而廣東有12家民營企業是世界500強!足足是山東的4倍!

綜上所述:

未來10年,山東在經濟體量上和產業結構優勢、以及民營企業發展活力三個方面,沒有可能性超過廣東!山東經濟轉型的路還很長,山東作為北方經濟第一大省,經濟轉型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北方經濟的崛起,和南北經濟的差距,加油吧,山東!


蔣昊說經濟


廣東對於山東的優勢可謂是極致明顯,單從gdp上來說就相差了近2萬億元。

山東超越廣東,這個話題說出來肯定會被不少人笑話,想必就連山東人自己也不一定有這個信心說出這話。但是,如果要探討這個問題其實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筆者是這樣認為的,山東和廣東在發展歷程上也是有不少的相似性的,而且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也並非山東不能夠達成的,因此在這個基礎上做假設得到的結論可能跟一般人“不可能超越”的設想不同。

兩個省份早期的發展模式都是以吃人口紅利“發家”的,甚至在2006年以前山東的人口比廣東人口還多,龐大的人口紅利形成了人力資源優勢,他們就像生力軍撐起了兩省的GDP。

如今兩省的人口紅利已經不再佔優,這個時候廣東的轉型就比山東先走了一步,產業向著高精尖方向發展佈局,而山東也是在最近兩年才意識到產業格局的落後,今年也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佈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

曾經廣東被稱為山寨大省,如今翻身稱為的創新的先驅,這是廣東在上一輪的經濟發展中抓住了彎道超車的關鍵機遇。而從當前看來,新一輪的經濟競爭又開始了,最近各省的搶人大戰可以看做是一個信號,山東也在積極發展力爭培育出一個“特大城市”,在爭取政治資源以及經濟資源上都會產生一定的優勢。

在這一場新的經濟競爭中各個省份都在尋找一個經濟引爆點,一旦這個點被找到,帶來的經濟增長將是成係數級別的增長,屆時全國的經濟競速又將進入一個快速車道,帶來的將是各省實力的洗牌。

不說別的,江蘇2017年的gdp是8.59萬億元,與廣東就差0.4萬億,這個差距不算太大,這也就說明廣東在這“第一”的位置上也不是很穩當了。


齊魯壹點


說實話,山東現在的問題不是如何超越廣東,而是如何不被廣東拉下太遠。

2017年的各項主要經濟數據,廣東都是全面超過山東。

GDP總量,廣東超過山東17201億元(差額超過了雲南省的GDP總量)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廣東超過山東6074元。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人口流動方向逐漸由過去的“由西到東”向“由北到南”轉變。而中國人口流動的圖,也是一幅經濟地圖,省際人口的流動方向也基本反映了各省經濟發展動能的強弱。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山東去年人口自然增長(出生人口減死亡人口)101.16萬,但常住人口只淨增了不到60萬人,其間的差額說明還有40多萬山東人淨流出到其他省份去了。在這項數據中,廣東位居第一!

根據今年一季度各省份的GDP增速可見,廣東也是超越了山東。

在企業的發展方面,山東依舊。經濟前景越好,越受資本青睞,資本總是向效率高、回報高的地方流動。這一點,從2017年IPO和2018年擬IPO分佈圖也可以看出。

山東現在的情況是“大而不強,結構性矛盾突出,傳統產業佔70%。”

而廣東省早已轉型,實現了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步。

所以,山東最應該做的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嚴肅淘汰低耗、落後的產能,然後給予工人科學合理的政策資源的扶持,安排引導他們到第三產業去工作服務或“從零”創業,提高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還要大力發展互聯網產業,減少與領先省份的差距。

其次,就是在城市輻射影響上要增強,廣東擁有兩個超一線城市——深圳與廣州,而青島與濟南兩個山東最大的城市,一個是新一線,一個是二線。以廣州、深圳為主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國最發達的兩個城市群之一,這是城市間協同發展、更是吸引力人才極為重要的因素,山東提出的發展濟南與青島兩個城市圈的發展,也是看準了這一點。

第三,是要解放思想,解放官本位思想。僅看一個現象,在山東,應屆生扎堆兒託關係想進入公務員隊伍的現象普遍,而在廣東,更普遍的是扎堆進入大企業或自己創業,這種區別太大了。

繼2018開年召開新舊動能轉換動員大會,自剖自省承認山東落後之後,5月7日,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又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機遇抓住了才是良機》。文中提到:

山東必須“破釜沉舟”,聚焦聚力高質量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才能實現山東經濟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做到了這些,才是談超越廣東的時候。


濟南時報


不久前山東已經被國家列為新舊產能結構調整發展的首個,也是唯一個地方的試點省份。同樣廣東在年前也已經被國家列為“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之前就已經是珠三角核心地帶的發展區了)。

廣東的常住人口比山東多三十萬左右的人口,山東有濟南和青島(國家單列市)兩個副省級城市,廣東也有廣州和深圳(經濟特區,國家單列市)兩個副省級城市,廣東接壤兩個特區,為此廣東的區位優勢突出。

山東的未來發展要想超越廣東,要先把各省的兩個副省級城市除外(另其發展),山東要重視發展所管轄的其他地級市和相對落後的地方,補齊短板,當務之急就是一、團結圍在黨中央周圍,響應主席總理的號召,抓住機會,簡政放權,合理科學充分的下放到基層,給人,給錢和給政策,把營商環境,靈活積極的創新發展能動性給搞活起來,讓那些各界有能力的人充分的施展才華,勞動起來。

二,山東針對那些低耗,落後的產能要嚴肅,淘汰,徹底的關掉,然後把相關的工人科學合理的給予政策資源的扶持,安排引導他們到第三產業去工作服務或“從零”創業,提高他們的主觀意識能動性。不是已經說了嘛!給山東十年發展的時間,不要在乎眼前的利益,要長遠的發展,會有成績的。

三,體制行政為民服務要嚴肅的完善機構的合理性,規範性和科學性,不要發生某些突發,低級趣味的問題,自找麻煩。否則一石激起千層浪,失去民心就會讓自己得不償失!

四,基層行政人員服務工作,要加強為民服務意識,團結友愛意識,擔當作為意識,連帶責任意識,輿論監督意識,自我修養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千萬不要再有辱母案荒唐的審判事件發生),陽光透明意識,道德法律服務意識,做好人好事意識,弘揚正能量意識,真正的打造一支魚水之歡情的“自然環境”。

五,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每一個山東人的父老鄉親和在魯工作發展的各界朋友都有山東社會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充分的用人民的心聲來為山東做代言和貢獻力量!

六,山東各界,各行,各業(千萬不要再有青島大蝦事件發生)都要從最基層的待人待事,以德為先,真誠互動,弘揚家風家訓,好人好事營造好一個人文社會風氣和諧美好,優良傳統的營商環境和社會發展環境。

七,針對行政部門基層社會以及存在的涉黑違法犯罪的不和諧問題,要嚴肅的依法打擊,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營造好一個平安的社會環境!

八,要重點扶持省內各地方發展存在短板的,有個性,有特色,有創新,有創業精神的各界人民朋友給予合理科學的引導和營造出一個自由的空間發展環境!



這些就是山東綜合基層存在的各種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到的問題,還要結合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科教文衛體一系列軟實力的發展,進行“萬箭齊發”,艱苦奮鬥,向前發展,也許會有機會能夠超越廣東的!

山東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三,祝福山東,再創歷史的輝煌。


董事欽大叔


山東和廣東,一對經常用來被比較的省份。

不僅僅在於兩地均是全國重要的經濟省份,更是因為全國人口過億的省份只有這兩個。

根據2018年中國省份人口數據統計顯示,廣東常住人口數量為11346萬人,山東則以10047.24萬人位居全國第二位。

廣東人口增量

總量不相上下,吸引力卻大相徑庭

兩個人口大省,卻在人口遷移方面大相徑庭。

這也彰顯了兩地對流動人口吸引力的不同,2018年廣東吸引人才進入84.24萬人,排名榜首,而同期的山東淨流出達到了19.55萬人,位於全國倒數第二位,僅僅高於淨流出22.25萬人的北京。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經濟和人口"雙料大省"的山東,雖然依然可以憑藉過億的人口總量和全國第三的常住人口增量(2018年為41.41萬人)讓人口紅利繼續支撐經濟發展。

但是對比廣東在總量,增量、淨流入量、自然增長數量的四個第一,相形見絀。

機械增長代表著淨流入

山東和廣東最大的差距是對人口的吸引力。

經濟總量維持人口總量,經濟活力才能吸引增量

2018年,廣東的GDP高達9.7萬億,山東同樣數據亮眼,成功邁入7萬億俱樂部,這兩個人口大省,經濟總量分別位於全國第一和第三位。

但是在增速的比較上,山東則比廣東差了0.4%,僅以6.4%排名全國第22位。山東和其他經濟大省的增速差距也正在拉大。

一直以經濟大省自居的山東,確實在近十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尤其是在製造、化工、家電等領域培育了一大批知名企業。

但是在輕工業、第三產業方面,山東正在被超越。

以旅遊收入為例,在2018年全國各省份旅遊收入排名中,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山東同樣輸給了廣東3000億元。

2018年,廣東在旅遊業總收入中以1.36萬億再次位居全國第一,而山東則剛剛超過萬億,以1.046萬億位於廣東和江蘇之後。

輸給旅遊資源遠遜於自己的廣東,山東應該思考的不止是如何繼續開發旅遊資源。

不止是山東,另一個人口大省也在擔憂淨流出

河南,一個接近一億人的人口大省(2018年人口總額為9605萬人),同樣存在著和山東類似的情況。

雖然憑藉著人口的自然增長,目前還能夠維持人口總量。但是人口淨流出7萬人的數據反映出的是當地經濟發展在承接人口方面的能力在下降。

能保持人口穩定,併產生吸引力的關鍵並不在於經濟總量,而是居民收入。

2018年的數據表明,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28元,北京、上海憑藉超過6萬元的可支配收入領跑全國。

而同樣是經濟大省,山東的數據僅僅能達到及格線,同遼寧並排剛剛超過2.9萬元。

河南更是以21964元位於全國第24位。反觀廣東,35810元的成績成功躋身前五。

對於居民來說,一個存在經濟活力,讓自己勞動價值得以體現的地方才能有足夠的吸引力。

全國掀起“搶人大戰”,人口流向印證搶人成果

自2018年開始的“搶人大戰”,隨著政策效果的凸顯,越來越多的省份加入其中。

在人口遷移淨流入的省份之中,陝西省憑藉著西安的落戶政策成績斐然。

2018年,陝西省常住人口達到3864.4萬人,人口淨流入11.9萬人。這其中西安的人才引進策略起到了關鍵作用。

重慶更是以淨流入15.88萬人,領跑全國大中城市。

天津更是一個成功扭轉人口流失困局的典型案例。

自2018年開始的人才引進計劃,成功讓連續多年流出的形勢逆轉。整個2018年,13.3萬平均年齡31.1歲,以技能型為主的年輕人成功被引進到天津。

而廣東能夠連續多年維持人口淨流入,廣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落戶政策起到了關鍵作用。

對於經過大學生活的年輕人,畢業之後的首次選擇,尤為看重的是工作機會和生活成本。

這也印證了為什麼廣東、陝西、天津和重慶能夠吸引年輕人,留住年輕人。

而同樣作為經濟大省的山東和河南卻成為主要流出源。

曾經“孔雀東南飛”的現象,正在各省份之間發生著。

經濟活力和人才配位,正是這種現象最好的解釋。


金魚新觀點


廣東和山東都是中國的經濟和人口大省,2017年廣東GDP為89879億元,山東GDP為72678億元,兩者相差17201億元。在小編看來,未來10年山東經濟想要超過廣東幾乎是不可能了。



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兩省的差距是逐年拉大而不是縮小。要知道山東在發展的同時,廣東也在發展,況且廣東GDP總量更大。山東要想追上廣東每年的經濟增量,必然要更高的GDP增速,更何況要要縮小與廣東差距。



廣東經濟轉型相對較早,目前已經有成效。就連江蘇苦追廣東7年都未果,2016年兩省差距又重新拉開距離,2017年延續。目前廣東發展勢頭正強勁,再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的落地實施,未來廣東經濟的發展會更加的強勁。



經濟轉型需要時間,比如廣東,金融危機後就已經開始經濟轉型了,到目前為止也將近10年了。目前山東在進行經濟轉型中,所以未來10年,山東經濟要趕超廣東幾乎是不可能。山東經濟發展仍任重而道遠!


錦繡中源


不能。理由如下:

一、廣東省經濟總量把山東甩的有點遠。

2017年,廣東省經濟總量是89879億元,山東省市是72678億元。山東落後廣東17200億元,相當於山東經濟總量的23.7%。10年內山東想把這個差距彌合掉,可能性很小。

二、廣東的經濟增長速度快于山東。



1997年,廣東省和山東省GDP分別是7774億元和6537億元,兩省差距是1237億元,相當於山東的18.9%。20年後的2017年,絕對值擴大到17200億元,相對值上升到23.7%。也就是說20年來,山東和廣東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

再看2017年增速,廣東經濟增長7.5%,山東增速7.4%。兩省增速相當,也就是說,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廣東永遠領先於山東。

三、廣東省經濟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快于山東。

我國經濟目前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期。越早完成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發展的質量越高,經濟結構越優良。廣東省在2007和2008年就開始了做新舊動能轉換的文章。當時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騰籠換鳥的經濟戰略。到目前,這個戰略已初步顯現的效果。2017年深圳市經濟增速高達8.8%,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作為我國經濟排名第三的山東,2018才開始大張旗鼓的做新舊動能轉化的文章。這已經比廣東晚了十年。

綜合以上三點,山東省在十年內在經濟總量上是不可能追平廣東的。


財經知識局


可以說,十年內山東目前超越廣東的可能非常小,除非遇到超級的發展機遇。

山東與廣東有很多相似點。都是人口近億,都形成了獨立的經濟發展區域,山東形成了山東半島都市圈,廣東形成珠三角經濟圈,並在打造世界級的粵港澳大灣區;大企業比較多,雙中心,山東有濟南青島,廣東有廣州和深圳。類似的條件卻面臨不同的發展機遇。

1、發展空間不同。廣東省形成的珠三角經濟帶在周邊具有絕對的優勢,廣州和深圳,不僅帶動廣東省的經濟發展,還對湖南、江西、廣西形成絕對的輻射帶動優勢。省內形成廣州深圳兩個具有世界級潛力的城市,而且方圓500公里內基本上麼有競爭對手,而且通過大灣區健身,對港澳資源新型整合,形成世界級世界群。山東的發展比較尷尬。名義上有濟南、青島兩個副省級城市,但是濟南已經淪落為小弟,2017年GDP排在全國二十名以後。輻射帶動作用較弱。山東夾在北京和上海兩大都市圈中間,在周邊先後有中原經濟區(鄭州)、京津冀(天津)和南京等城市,對山東進行擠壓。可以說,山東的發展四處受壓,只能依靠本地的人口和資源進行整合發展,在人口、發展佔率上明顯不如廣東,最多可能形成區域強省。

2、產業轉型。廣東在2015年前後進行產業轉型,而且比較成功。而且藉助深圳、廣州和深圳已經形成傳統產業升級、服務業支撐、新興產業領先的完美格局。代表的企業如華為、騰訊、大疆、恆大、萬科、碧桂園、美的、格力、TCL、格蘭仕等。縱觀山東,依舊是高能耗、高汙染的大企業、國有企業。在新一代的革命中,幾乎沒有山東的身影。在環保的壓力下,山東經濟發展已經開始放緩,也正是如此,2018年提出了新舊動能轉換。


3、事實上的不行。2017年,廣東GDP為89879醫院,山東省為72678億元,山東僅為廣東的80%,而且山東的增長速度明顯不如廣東。因此,就目前來看,山東與廣東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暖風潤色


江蘇都超不了 更不要說廣東了 掂掂斤兩


偽裝低調


山東基礎好,國企發達,各地發展比較均衡,廣東珠三角發達,但其他地區很落後。今後十年如果深圳直轄,山東會超過廣東,如果行政區不變,要看廣東的發展策略和思路。如果廣東大力發展粵東和粵西,特別是提高這兩地的固定資產投資,把基礎設施配套上,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廣東應該還是會笑傲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