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為何被武則天開棺戮屍滅族?

蘆方文


電視劇《隋唐演義》中,那個先是瓦崗寨軍師,後成為李世民軍師的徐茂公,是廣大觀眾喜愛的諸葛亮一類的半人半仙級別的人物,他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生前位極人臣,死後不久卻被武則天開棺戳屍,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受隋唐類小說和電視劇的影響,一般說起瓦崗寨的名將,很多人第一個想起來的便是秦瓊、程咬金、單雄信、王君可、羅成等這些所謂的瓦崗五虎,當然這些人歷史有原型存在,其中秦瓊、程咬金、單雄信三人歷史上是存在的猛將,王君可、羅成對應的就是唐初名將王君廓和羅士信,但是都不是瓦崗寨之中最能打的將領。

歷史上的徐茂公並不是一個能掐會算的道士,他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十七歲時見天下已亂,,就和相交甚好的單雄信一起去加入了翟讓的瓦崗寨,是瓦崗寨中最能打的將領,在徐懋功的幫助之下,翟讓的瓦崗軍就發展到了一萬多人。

此時多次率軍平定各地叛亂、威震東夏、被認為是隋朝柱石的張須陀帶著大軍前來討伐,翟讓驚恐之下,企圖逃跑,徐懋功予以制止,他給翟讓建議瓦崗軍採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將隋軍全部殲滅,果然在徐懋功的計策之下,張須陀戰死,手下的猛將秦叔寶和羅士信只好收攏殘餘部隊依附了據守虎牢關的裴仁基。


徐懋功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瓦崗寨的精英骨幹,帶領瓦崗軍南征北戰,各路諸侯對他畏之如虎,後來瓦崗寨被隋朝名將王世充所擊敗,瓦崗歸順李唐,徐懋功也隨著投奔了李淵。

歸順李唐之後的徐懋功獲得了李淵的信賴,被封為曹國公,還賜其國姓李,後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改名李勣。

李勣投到李世民麾下平定四方,開疆拓土,一生輔佐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被朝廷視為鋼鐵長城,李世民感恩李勣的功勞,封其為英國公,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等到天下太平了,情況往往就會顛倒過來,對李勣人生仕途關鍵的考核就要到來;在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病危,他突然發出一道上諭,貶自己最倚重的大將軍李勣為疊州都督,滿朝愕然,太子李治尤為不解,李世民遂吩咐李治說:

“李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僕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唐太宗雖說是古往今來公認的聖明顯德的好皇帝,但他臨死時的心裡是何等的陰暗,為了自家天下能延續,對自己臣子的考驗是何等的陰毒啊。

李勣是何等人啊,他太瞭解自己主子的心思了,接到詔令抬腳就走,不留下一絲的停頓,據史書記載,當太子李治派人到李勣府中查看時,人家早就走了。


李治繼位後又照李世民之計,將李勣召回重用,今開府儀司三司,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不久又拜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

到了永徽六年(公元665年),李勣又將面臨人生仕途的一次大考,唐高宗欲廢黜王皇后,冊封昭儀武則天為皇后,顧命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及上官儀為首的元老們堅決反對,而李義府、許敬宗等政治上的失意者則極力支持,兩方劍拔弩張,呈拉鋸之勢。

李勣位高權重,他的態度顯得非常關鍵,李勣考慮再三,覺得這次的考驗表面上似乎沒有李世民駕崩時的那次險惡,但旋渦之下暗流更為兇險湧動。

而當李治問詢李勣的時候,李勣說“此陛下家務事,何必問外人”,這位三朝元老的意見給了李治莫大的支持,讓武則天順利登上後位,李勣又一次明哲保身,而那些反對的人是被貶的貶、死的死。


公元669年,位列三公的李勣患病卻拒絕服藥,他說,我此生有幸遇到英勇君主,已經過度佔取富貴了,如今年紀將近80歲,壽數已盡,不想隨便就醫求活命。

這一年李勣去世,享年76歲,他死後極盡哀榮,唐高宗李治讓他陪葬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旁,所築的墳都是仿照漢朝帝國雙壁衛青、霍去病的先例,仿照陰山、鐵山築造以此來表彰李勣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

1971年考古人員對徐世勣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中的隨葬品乏善可陳,只有一件看似破舊的珍貴文物----三梁進德冠,它直徑19.5釐米,高23釐米,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最早的一頂帽子實物,堪稱國寶。

據史料記載,三朝元老的李勣一生榮寵不衰,臨終前留下遺囑:惟加朝服一付,死倘有知,望著此服以見先帝。

而這三梁進德冠就是皇帝御賜的帽子,有三梁、二梁、一梁三種,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比如李勣才有資格佩戴三梁進德冠。


然而在李勣去世後的第十五年,就被開棺戳屍,其原因就是他的孫子徐(李)敬業和駱賓王等公爵大臣以反對武則天、恢復唐中宗李顯的地位為藉口起兵,號稱大軍十萬,但是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徐(李)敬業、駱賓王被殺,徐家一門被抄斬。

武則天還不解氣,她要秋後算賬,遷怒安眠於地下十五年的李勣,罔顧李勣在她晉封皇后時曾經為她親奉冠冕,並在後來助她一步步登上權力巔峰的種種舊情,下令開棺戳屍,屍體被挖出來後,堆上木材,潑上魚油,進行焚燒,可謂是挫骨揚灰。

武則天還追削李勣的官爵,恢復他的本姓,徐氏,其實徐世勣的後代並沒有被滅族,據史書上記載,說逃出去的徐氏後人“皆竄跡胡越”。


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徐懋功才被平反,恢復官爵,重新起墳安葬。


尤其讓人感慨造化弄人的是當初唐高宗李治想立武則天為皇后時,而徐懋功卻贊同武則天的上位,簡直就是自掘墳墓。

大唐開國元勳,一代名將徐懋功竟然被開棺戳屍,世間坑爹的兒子不少,徐敬業絕對是歷史上坑爺爺的孫子。







遺產君


徐茂公的原型,也就是徐世勣,又名李勣。

大唐的凌煙閣攻城裡,徐世勣赫然在列。能進入這裡面的,都是初唐極有功勳之人。徐世勣出生在一個富庶的家庭,從小樂善好施。不過相比於他仁慈的心腸,更讓人難忘的,是他過人的計謀。起初徐茂公效力於李密,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後,便投靠了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此後李世民仁德、聰明,吸引了一大波初唐名士,徐世勣和他們一同征戰,留下了許多事蹟。



李密歸附李淵之後,徐世勣還執掌著不少土地,徐並沒有直接把這些地方上繳給李淵,而是仔細盤點了治下郡縣和百姓的數量以後,首先把這個數據彙報給李密。這事被李淵知道以後,他很是好奇:這麼重要的東西,他怎麼不交給我領賞呢?交給李密能有什麼好處?後來官員把徐世勣的意思說給李淵聽:李密是故主,這些土地本來就是他的,如果自己把這些東西獻給李淵,因此來給自己爭取封賞,這是可恥的,所以應該把這些東西報給李密,讓他自己去和朝廷交代。

李淵知道以後,心裡感到非常欣慰:這才是真正的義士,真正的正義之士。於是很快就封他高官,還賜予國公稱號,更難得的是,李淵還把自己的姓氏賜給他,從此徐世勣就改名,叫李世勣(後避諱李世民給名為李勣)。

李勣功勳卓著,在朝中很有威望,又極有智謀,李世民臨終之時,怕李治的才能不能駕馭這樣的絕世謀臣,於是就給兒子出了一招:先貶他到極遠之地,如果他沒有怨言,那就以後重新啟用他,如果他不願意,就趕緊處決他。

後來李勣受到這個詔令之後,立刻就赴任,後來李治登基,果然重新啟用他,並在後來讓他做了司空。李勣出身富貴人家,但是並沒有什麼幫派,在任上也為官清廉,做事極守本分,受到大家一致的尊敬。李治在和長孫無忌在爭奪權力的時候,一直用冊立武則天為後這件事,作為雙方交火的焦點。長孫無忌是眾多老臣之首,褚遂良等人也支持他,大家一起反對李治立後這件事。

後來李治就在私底下問李勣,一來看看他的態度,而來希望討個辦法。李勣卻很機智地說:這是您的家勢,何必問外人?這話既把自己摘出來,又暗示李治:立後是你的事,長孫無忌等人無權干涉。


也就是說,李勣不但是大唐的功臣,也是武則天的恩人。那武則天為何還要對他這麼殘忍?

李勣死後,過了十多年後,李治駕崩,大權落在武則天的手裡,她很快就取代李唐,自己稱帝。這時候李勣的孫子李敬業忠於大堂,為了維護李氏王朝,他毅然帶頭起兵,可惜不久就被武則天鎮壓。為了扼殺這股反叛勢頭,她不但處決了李敬業等人,更把李勣開棺戮屍,還滅殺他全族,少數族人逃到了關外,很久之後才得到赦免。


李勣還被武則天下令剝奪了李姓,恢復了其本來的姓氏。遙想當年,李勣為大唐立下這樣的功勞,老來和稀泥,不反對長孫無忌,又暗示李治可以立後,卻不料自己的自保的法子,不但害了李唐王朝,更讓自己的後人差點斷絕,自己也不得安寧,讓後人為之感慨。


小鎮月明


公元669年,徐茂公去世,享年76歲,唐高宗李治為此輟朝七日,作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功臣之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無疑是極其榮耀輝煌的,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在自己去世15年之後,卻被一個女人開棺戮屍,甚至滅族,這個女子就是武則天,那麼徐茂公究竟做錯了什麼?武則天為何這樣對待李唐王朝的開國功臣?

且聽羽評郡主細細道來

公元655年,此時的徐茂公已經年過花甲,唐高宗欲廢皇后,重新冊封武則天為皇后,當時的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是極力反對的,但是李義、許敬宗等人卻又支持,雙方互不相讓,諫言不一。

唐高宗李治無奈,最後找到徐茂公,徐茂公因有功,被賜李姓,為李績,李績自然知道高宗為何事而來,但是如果自己表達不好很有可能就會招來殺身之禍。

因此李績一直表面上支持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背地裡又支持許敬宗等人,當高宗問及此事,李績說:“此陛下之家事耳,何必更問外人!”

李績的回答可謂是完美,本就是皇帝家自己的事情,何須問外人,雖然我位高權重,但是宮廷皇室家族的事情自然是不會插手。

雖說徐茂公並未表明自己的立場,但是無異於是支持高宗,高宗醍醐灌頂,心想“是啊,我家裡的事還要你們管啥!”

隨後便冊封武則天為皇后,按理說武則天應該是感激徐茂公的,只是最後因為一件事,才開棺戮屍,甚至滅族。

話說徐茂公有個孫子叫徐敬業,繼承了他的爵位,應該叫李敬業,據說徐茂公在第一眼看到孫子徐敬業時,深諳相術的他,一眼便看出徐敬業“相不善!”

甚至還說徐敬業日後必是家族禍患,導致家族被滿門滅族,於是想要將其殺害,假裝帶著人和徐敬業一同打獵,待徐敬業進入森林之後,在外面放火,將其燒死,結果徐敬業急中生智,用刀剖開馬的肚皮,自己鑽進去,這才得以逃生。

事實證明,徐茂公的猜測是對的,徐敬業最終因為反對武則天稱帝,不僅自己被殺,還連累家族和祖父徐茂公也被開棺戮屍。

武則天因為廢唐中宗,囚禁唐睿宗,徐敬業最終因為反對武則天稱帝,發動叛亂,最終被武則天派兵平叛,最後自己也被部下所殺。

徐敬業兵敗之後,他的弟弟徐敬貞卻對武則天說,當年徐敬業出生之時,被子下面突然出現一隻龜殼,龜殼的紋路先是是大富大貴之相,如今看來,哪裡是大富大貴,簡直就是大變之相,武則天聽後,將徐茂公的墳墓挖掘,棺木打開,用火焚燒,這才得以消了怒氣。

想想徐茂公縱橫一生,被世人稱為和諸葛亮一樣的存在,“多智而近妖”,最後卻落得個無處安寧,屍體被毀的下場,就連家族也受到牽連。


羽評郡主


大家好!我是熱愛中國歷史的小熙,誠心學習交流,敬請批評指正。

(徐茂公劇照)

大家都知道徐茂公,《隋唐演義》中的牛鼻子老道、狗頭軍師。在歷史上,他不叫徐茂公,也不是道士,他被開棺戳屍也是替人受過!事情到底怎樣?且隨小熙探個究竟!

據史料記載:徐茂公的原型叫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徐茂公畫像)

他是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功勳卓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

李勣享年七十六。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後配享高宗廟庭。

徐茂公被賜李姓,死了還陪葬昭陵,昭陵可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啊!能與李世民夫妻陪葬,這可上無上的榮耀啊!可見徐茂公的功勳之大!非尋常功臣所能比啊!但是這麼一位戰功赫赫的功臣卻被武則天給挫骨揚灰了?他怎麼就得罪這尊瘟神了呢?


(徐茂公劇照)

罪魁禍首是他的一個“坑爹”的孫子徐敬業,(不對,是坑爺!)他是唐睿宗時反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而起事的領導者。

(徐敬業畫像——跟他爺爺還真像!基因強大啊!)

史書記載:光宅元年(684年),李勣之孫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復本姓徐氏。不管爺爺徐茂公功勳再卓越,也抵不過孫子徐敬業的糟蹋。可憐徐茂公一世英名,全讓這個敗家孫子給毀了!所以生孫子也要當心啊!

不過蒼天終有眼!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復位,下詔恢復李勣的官爵,並重新為他起墳改葬。

正所謂:無論身後起何事,茂公終有蓋世名!

參考文獻:《新唐書》、《資治通鑑》、《舊唐書》。

本文系“小熙為人人”自媒體原創,歡迎轉發!

文中圖片均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謝謝對小熙的關注與支持!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小熙為人人


這是一個典型的“孫子坑爺”事件。我簡單說說這個事情。

隋末,徐懋功跟隨李淵打天下,功勳卓著。唐朝建立後的619年,李淵封賞有功之臣,徐懋功被賜予皇姓,名字改為李勣。到了李世民和李治一朝,李勣一直殫精竭慮、夙夜在公、重情重義,有著很好的名聲和威望。

但是,655年,李治一心想廢掉原配王皇后而立武昭儀為皇后。當時朝廷裡出現了“反武派”和“挺武派”。“反武派”以老臣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韓瑗等為代表,他們堅決反對李治“廢王立武”。“挺武派”以李勣和許敬宗、李義府等為代表,支持李治立武昭儀為皇后。李治曾經問李勣:我準備立武昭儀為皇后,可是褚遂良堅決反對,你說說這事怎麼辦呢?李勣回答:這是皇帝您的私事,為什麼要問別人呢?這次君臣對話讓李治下了決心,李勣也受到了李治和武則天的高度信任。

不久,李治冊封武后,李治安排李勣宣佈旨意。669年,李勣死亡。忠實於自己的老臣走了,高宗傷心得不要不要的,廢朝七日。看著李勣的靈柩漸行漸遠,李治忍不住失聲痛苦。

按說李勣很是圓滿了。可是,十五年後,不省心的孫子徐敬業惹事了。

684年初,李顯被武則天拉下了皇位,李旦當上了傀儡皇帝,武則天臨朝稱制。

對武則天這麼幹,徐懋功的孫子——柳州司馬徐敬業便糾集長安主簿駱賓王(被貶為臨海丞)等人在揚州打出了光復李顯皇帝位置的七號謀反。駱賓王好撰寫了充滿烈火的《討武曌檄》。

這事自然惹火了武則天,她安排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30萬平叛。

這事是徐懋功的孫子徐敬業挑起來的,武則天下令,取消徐敬業爺爺的一切官爵,“發冢斫棺”,重新姓徐。於是,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李世民昭陵陪葬墓——徐懋功墓被挖了。到了中宗李顯手裡,對徐懋功再葬。

(插圖為徐懋功墓和中宗李顯書丹的李勣碑)


文蹤旅跡


在《隋唐演義》之中,徐茂公作為瓦崗的軍師,善於謀斷,屢獻奇計,被後世認為是與諸葛亮、劉伯溫齊名的半人半神似的無敵軍師。

而在正史之中,他本名叫做徐世勣,字懋功,因為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戰功卓著,深受唐高祖李淵的喜愛,被賜姓“李”,名叫李世勣,後來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為了避諱,把中間的“世”字去掉,改名為李勣。


因此,我們所說的徐茂公、徐世勣、徐懋功、李世勣、李勣其實是同一個人。他一生跟隨唐王朝平天下、破突厥、滅高句麗,是與李靖齊名的名將,封英國公,是唐代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就是這樣一位有大功於唐王朝的千古名將,生前戰功累累,榮寵至極,死後卻被武則天開棺戮屍,這又是為何?

當年唐太宗在臨死前曾對李治說:李勣乃國之良臣,但你不曾有恩典於他,為了將來能夠好生輔助你,我準備把他流放,待你登基時,一紙詔書將他赦免,他定會感恩戴德,對你俯首帖耳。


結果李勣被李世民貶為疊州都督,李治登基後,立即將他召回,拜為尚書左僕射,深受李治重用。而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其實李勣則變相幫助了武則天。

李治當年想廢黜王皇后而改立武則天,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尤其是重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他們泣血上書,堅決不同意李治的這一做法。

李治拿不定主意,於是向李勣請教,結果李勣這個老滑頭不置可否,答非所問,直接說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何必問計於外人?李治一聽,瞬間有了自信,廢立皇后是我的私事,你們幹嘛要出來阻撓?

結果武則天如願以償的坐上了皇后的寶座,與李治一起臨朝聽政,時稱“雙聖臨朝”。而李勣在669年因病去世,唐高宗悲痛欲絕,為他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後來武則天接連廢掉了李顯和李旦,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自己做了皇帝,她的這一做法,徹底激怒了唐朝的遺老遺少。

李勣的孫子李敬業當時已經承襲了英國公的爵位,任揚州都督,他在揚州起兵勤王,擁立盧陵王李顯復位,駱賓王為他這下了《為李敬業討武曌書》,自任兵馬大元帥,發動叛亂。

只可惜叛亂被武則天輕易鎮壓,李敬業也被部下殺死,武則天對叛亂極為震怒,不但滅了李敬業的族,還把他的爺爺李勣從墳墓中扒出來鞭屍,把李家又改回了原來的姓氏“徐”,以此來洩心頭之恨。


可憐李勣為大唐征戰一生,死後卻落得個開棺戮屍的結局,難怪李勣當年這樣評價這個孫子:破我家者必此兒!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徐茂公當初對立武則天為後的這件事上一直保持著中立或者是支持者,但是作為武則天成功之路的一個關鍵人物,最後卻被武則天開館戮屍,挫骨揚灰了,只因為徐茂公生了個坑爺的孫子。<strong>

徐茂公原名是徐世績,子懋功,在我們的印象中他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有智謀的人物,其實無論是在小說《隋唐演義》還是在電視劇中,徐茂公可以說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早年參加瓦崗寨,英勇善戰,足智多謀,最重要的是,他能夠正確分析形式,總能站在對的或者說是正確的一方。他一生輔佐了三位皇帝,歷經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三朝,玄武門政變的時候支持李世民,被立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高宗的時候支持李治,廢王立武的事件之中保持中立,說這是陛下的家事,是的武則天能夠順利登上皇后的位置。<strong>

徐茂公還被賜予李姓,死了之後被陪葬昭陵,擁有無上的榮耀。但是這麼一位功績赫赫的人最後卻被挫骨揚灰了,原因來自他的孫子徐敬業,公元684年,徐敬業聯合著名文學家駱賓王等人起兵謀反,聲稱要反對武則天,擁立李顯為皇帝,雖然聲勢浩大,但最後還是完敗,幾個起兵造反的頭目被殺死。<strong>

武則天也是勃然大怒,這算是顛覆政權的罪過了,當誅九族的,所以無論徐茂公當初有多大的功勞,現在也是被自己的孫子所連累,將他們家的爵位取消,將死去的徐茂公開館戮屍。當初擁有無上榮耀,全被自己這個惹事的孫子給毀滅了。

<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


月光侃歷史


亂世出英雄,這話一點兒也沒錯。

正如《隋唐演義》裡的徐茂公,十七歲開始南征北戰,年紀輕輕就加入了瓦崗軍,先後經歷隋朝末年的群雄割據,諸侯逐鹿,最終歸順李唐,成就一代封疆大吏。

然而在徐茂公死後,他卻莫名遭到了千古罪臣般的屈辱對待,先是被武則天掘墳毀棺,繼而又鞭屍辱骨,最後武則天仍不洩憤,甚至夷滅徐氏九族才善罷甘休。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怎樣的深仇大恨,使得武則天對徐茂公一族,如此恨之入骨呢?

原因其實並不在徐茂公身上,他只是被株連罷了。

真正的原因,是他的孫子:

徐敬業。


說起徐敬業,或許很多朋友會感到陌生,但他卻是武則天執政早期,響噹噹的一號人物。

徐敬業,又名李敬業,貞觀十年生人(636年),乃徐茂公之孫,世襲祖父英國公爵位,曾官至湄洲刺史。

要說徐敬業的前半生,總的來說還算順風順水,直到武則天臨朝稱制,徐敬業舉兵而起,宣佈反抗武則天,這才拉開了動盪的時代大幕。

在說徐敬業的傳奇經歷之前,就不得不先提起他的祖父——徐茂公。

因為這二人之間的關聯,在日後徐敬業起兵反抗武則天時,屬於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因素。

徐茂公,原名徐世勣(jì),又名李世勣,因在武德二年歸順李淵,被賜姓“李”,改名“李世勣”。

英國公·李世勣

後來歸屬秦王李世民麾下,唐初開國時,李世勣為避諱“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因此去掉“李世勣”中的“世”字,正式改名為“李勣”(jì)。

《舊唐書·卷六十七·列傳第十七》:李勣,曹州離狐人也。隋末徙居滑州之衛南。本姓徐氏,名世勣,永徽中,以犯太宗諱,單名勣焉。

且說李勣南征北戰,護主有功,作為李唐王朝的開國功臣,曾大敗突厥等塞外強敵,又受封英國公,世襲蘄州刺史,可謂一生戰功彪炳,榮譽滿門。

由此,為何他的孫子徐敬業又名李敬業,也就順理成章了,因為李唐的賜姓能夠世襲,所以在徐敬業出生後,自動隨賜姓,然而為何在他舉兵反抗武則天后,又改為姓徐呢?

原因正是由於日後兵敗,武則天便廢除其祖父李勣所獲“李”之賜姓,恢復其徐氏本姓。

這實際上算是一種報復。

而說起徐敬業的“能作”(非貶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膽識過人。

唐代筆記小說集《隋唐嘉話》中,便曾記載過一則李敬業非比常人的“平亂典故”。

(註明:《隋唐嘉話》雖為唐代小說集,但因其記載歷史人物的實際言行,而具備一定史學參考價值,至於所載李敬業之典故,由於年代久遠,我個人觀點:“真實性存疑。”故本人引用此典故,只代表本人立場,試圖從側面突出李敬業的膽識過人,其事蹟真實性仍舊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另外此典故絕非本人憑空杜撰,望各位讀者周知,謝謝。)

話說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有蠻人群寇作亂,便命李敬業前去平復。

唐高宗·李治

依照正常的處置邏輯,應當是徐敬業抵達→找到賊寇據點→率兵征討。

然而李敬業並未按常理出牌,等他抵達作亂之地後,卻只帶了隨身一名侍衛,便在所有人的震驚注視下,孤身前往敵軍大營。

此舉不僅使徐敬業麾下三軍大為緊張,更在傳達朝堂後,引得群臣驚奇。

誰知當天便傳來捷報,李敬業未費一兵一卒,便將賊寇遣散。

徐敬業影視劇照

此事一成,李敬業之名威震四方,舉朝皆知,英國公李勣的孫子李敬業,不論膽識還是才略,皆是非凡過人。

通過此事也可看出,李敬業的膽識絕非常人能比,單憑孤身深入敵營,更可證明他的謀略,實屬人中佼佼者。

而其祖父李勣聽說了孫子的壯舉後,更搖頭大呼:“無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

大意為:“就連我都不敢辦的事情,他年紀輕輕就做到了,但日後能破敗我家門者,必定也是這小子。”

沒想到數十年後,李勣的這番話竟一語成讖(chèn)。

《隋唐嘉話·卷二》:高宗時,蠻群聚為寇,討之輒不利,乃以徐敬業為刺史。州發卒郊迎,敬業盡放令還,單騎至府。賊聞新刺史至,皆繕理以待。敬業一無所問,他事已畢,方曰:”賊皆安在“曰:“在南岸。”乃從一二佐史而往,觀者莫不駭愕。賊初持兵覘望,見船中無所有,乃閉營藏隱。敬業直入其營內,使告曰:“國家知君等為貪吏所苦,非有他惡,可悉歸田裡。後去者為賊。”唯召其魁帥,責以早降之意,各杖數十而遣之,境內肅然。其祖英公聞之,壯其膽略,曰:“吾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英公既薨,高宗思平遼勳,令制其冢像高麗中三山,猶漢霍去病之祁連雲。後孫敬業兵起,武后令掘平之,大霧三曰不解,乃止焉。 

第二,馬腹避火

這一記載於《酉陽雜俎》的傳奇故事,傳頌了至少得有上千年,更一度被收錄進語文課本,而這段傳奇裡的主人公,正是徐敬業,即李敬業。

相傳,李敬業在十餘歲時,擅長騎射,小小年紀便有勇有謀,然而憑藉自己天生膽大,少年李敬業也經常闖禍,更因他面相十分醜陋,發起脾氣來顯得異常兇惡,因此他的祖父李勣就曾說:“這孩子面相不好,將日必定會為家族帶來大禍。”

之後有一次,李勣帶領李敬業外出打獵,深入叢林後,為了驅趕野獸,便生起大火,更出於心中對惹禍多端的孫子有所顧慮,想就此燒死李敬業,於是在大火將李敬業圍困之後,李勣獨自轉身而回。

誰知李敬業眼見大火瀰漫,心知肚明難以逃出生天,索性殺死了鍾愛的胯下馬匹,刨開馬腹,將自己藏身其中,安然無恙的躲過熊熊烈火。

等火勢盡去,渾身血汙的李敬業走出叢林,原本想用一把火燒死他的英國公李勣,親眼所見孫子竟然活著回到自己面前,心頭大為驚駭!

《酉陽雜俎·前集卷十二·語資》:徐敬業十餘歲,好彈射。英公每曰:“此兒相不善,將赤吾族。”英公嘗獵,命徐敬業入林逐獸,因乘風縱火,意欲殺之。敬業知無所避,遂屠馬腹,伏其中。火過,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暫且不論《酉陽雜俎》中這則故事的真實性,單憑古人對於徐敬業的描述與印象來看,足以證明他的才智過人,更在關鍵時刻體現出為達目的,心狠手辣,而且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他更做到了心思沉穩,毫不慌亂,知道求生不得,便殺死身邊的愛馬,躲藏於馬腹中,逃過一劫。

通過此事,大抵能看出李敬業的性格,首先毫不心慈手軟是肯定的,其次是他的勇氣與才智,還有應付突發狀況時的冷靜,這三點因素,都為他日後起兵反抗武則天,早早埋下了伏筆。


第三,起兵抗武


這算是徐敬業一生中,“最能作”的一件事,並因此使得家門被滅,最終株連九族。

公元684年,即嗣聖元年,唐睿宗李旦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因朝中政事受到連坐的李敬業,被貶為柳州司馬,此事進一步加重了李敬業對武則天的不滿。

武則天

原本武則天垂簾聽政,就已經引得朝中老臣與李唐宗室心生怨怒,而李敬業被貶之後,始終潛藏於表面之下的對立矛盾被大大激化,迫使李敬業心生反意。

於是在這一年,他聯合自家兄弟徐敬猷,括蒼縣令唐之奇、高宗時宰相杜正倫之侄杜求仁、以及“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等人,以“匡復廬陵王李顯”為由,於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會眉州刺史英公李敬業及弟令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業貶柳州司馬,敬猷免官,之奇貶栝蒼令,賓王貶臨海丞,求仁貶黟令。求仁,正倫之侄也。尉魏思溫嘗為御史,覆被黜。皆會於揚州,各自以失職怨望,乃謀作亂,以匡復廬陵王為辭。

而後,由駱賓王書寫《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一文,號召天下,結納有志之士,短時間內便聚兵十數萬,期間招兵買馬,廣開兵庫,迅速組織起一支戰力雄厚的正規軍,劍指武后,大有氣吞萬里之勢。

徐敬業影視劇照

征討前期,徐敬業一路勢如破竹,先奪潤州,再沿淮河東下,逼近臨淮,直至攻破淮陰。

直到成為關鍵的下阿溪一戰,武則天座下左衛將軍李孝逸藉助火攻,大敗徐敬業,當場被斬殺兵馬多達七千餘人,致使徐敬業麾下三軍士氣大減,而後李孝逸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將徐敬業逼至潤州,而起兵謀反的徐敬業,更死於部下之刀,最終身首異處。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乙丑,敬業至海陵界,阻風,其將王那相斬敬業、敬猷及駱賓王首來降。餘黨唐之奇、魏思溫皆捕得,傳首神都,揚、潤、楚三州平。

縱觀整個起兵反抗的過程,徐敬業雖起的快,然而落的更快,前後不過數月時間,即宣告失敗,後世總結他起兵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戰略錯誤,本不應該聽信部下魏思溫的策略北上,應該趁武周兵力未集時,直搗黃龍。

而一路往東,遇到的都是武周重兵,況且徐敬業聚兵時間短,各路人馬良莠不齊,軍心看似如鐵,實則不凝,短時間內的聚集,也無非是想在有人領頭作亂的情況下,趁機分一杯羹,所以徐敬業的反抗大計,很快便在武周的重兵壓制下,以失敗告終。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魏思溫說李敬業曰:“明公以匡復為辭,宜帥大眾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此後的事情便如前文所說,武則天順利平叛,並以徐敬業謀反一事為典型,殺雞儆猴,她先是剝奪其祖父徐茂公,即李勣的世襲爵位,乃至廢除賜姓,恢復徐氏本姓,更將徐敬業滿門抄斬,夷九族。

《舊唐書·列傳第十七》:“敬業不蹈貽謀,至於覆族,悲夫!”

如今的徐茂公之墓

而在這些血腥措施過後,武則天仍不滿足,便下令掘開徐茂公的墳墓,將這位李唐開國大功臣的遺骸拖出,鞭屍毀跡,而與徐家相關聯,以及徐敬業本人的部下家眷,也紛紛難逃株連厄運。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唐紀十九》:光宅元年,丁酉,追削李敬業祖考官爵,發冢斫棺,複姓徐氏。

起起伏伏數十年,到最後,英國公李勣昔日的一句感嘆,沒想到竟真的得以應驗:


“然破我家者必此兒。”


不免引得後世哀鳴,徒留千古唏噓。

——————

參考文獻:<strong>

·《舊唐書·卷六十七·列傳第十七》:李勣,曹州離狐人也。隋末徙居滑州之衛南。本姓徐氏,名世勣,永徽中,以犯太宗諱,單名勣焉。

——————

·《隋唐嘉話·卷二》:高宗時,蠻群聚為寇,討之輒不利,乃以徐敬業為刺史。州發卒郊迎,敬業盡放令還,單騎至府。賊聞新刺史至,皆繕理以待。敬業一無所問,他事已畢,方曰:”賊皆安在“曰:“在南岸。”乃從一二佐史而往,觀者莫不駭愕。賊初持兵覘望,見船中無所有,乃閉營藏隱。敬業直入其營內,使告曰:“國家知君等為貪吏所苦,非有他惡,可悉歸田裡。後去者為賊。”唯召其魁帥,責以早降之意,各杖數十而遣之,境內肅然。其祖英公聞之,壯其膽略,曰:“吾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英公既薨,高宗思平遼勳,令制其冢像高麗中三山,猶漢霍去病之祁連雲。後孫敬業兵起,武后令掘平之,大霧三曰不解,乃止焉。 

——————

·《酉陽雜俎·前集卷十二·語資》:徐敬業十餘歲,好彈射。英公每曰:“此兒相不善,將赤吾族。”英公嘗獵,命徐敬業入林逐獸,因乘風縱火,意欲殺之。敬業知無所避,遂屠馬腹,伏其中。火過,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會眉州刺史英公李敬業及弟令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業貶柳州司馬,敬猷免官,之奇貶栝蒼令,賓王貶臨海丞,求仁貶黟令。求仁,正倫之侄也。尉魏思溫嘗為御史,覆被黜。皆會於揚州,各自以失職怨望,乃謀作亂,以匡復廬陵王為辭。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乙丑,敬業至海陵界,阻風,其將王那相斬敬業、敬猷及駱賓王首來降。餘黨唐之奇、魏思溫皆捕得,傳首神都,揚、潤、楚三州平。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魏思溫說李敬業曰:“明公以匡復為辭,宜帥大眾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

·《舊唐書·列傳第十七》:“敬業不蹈貽謀,至於覆族,悲夫!”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唐紀十九》光宅元年:丁酉,追削李敬業祖考官爵,發冢斫棺,複姓徐氏。


錢品聚


徐茂公本人雖然沒有得罪過天后武則天,但是他的孫子徐敬業起兵謀反武則天,犯了誅九族的大罪。因徐敬業的謀反大罪,牽連到了死了多年的爺爺徐茂公,不僅自己被殺且滅族,死後的徐茂公也被天后武則天開棺戮屍。徐茂公的生前死後的經歷充分印證了古語“君子之澤,三世而逝”!

徐茂公是一位不出世的天賦奇才,他如同吳起一樣做到了出將入相,先後侍奉李淵、李世民、李治三朝皇帝,一生功勳桌著,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徐茂公(徐世勣)因其對李唐皇室的忠心以及無與倫比的才華,被唐高祖李淵賜國姓李姓,因避諱李世民,故改名為李勣!李勣是與同時期名將李靖齊名的大唐雙龍,一生征伐無數,鮮有敗績。

李勣歸順了唐朝後,成為秦王李世民的重要將領之一,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不朽功勳。平定王世充,擊滅竇建德,平定劉黑闥、剿滅徐圓朗,擊殺輔公祏等內戰中,李勣居功至偉,也充分展現了他的用兵天賦。在反擊突厥、薛延陀、高麗等外邦的戰爭中,李勣無一敗績,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因李勣戰功顯赫,對李唐皇室又忠心,所以李世民封他為英國公,成為託孤大臣,為李治保駕護航!

李勣一生備受李唐皇室三代皇帝的信任與重用:李淵賜其國姓;李世民則將自己的鬍鬚剪下來給他做藥引,用御衣給他禦寒;李治更是將其視為“仲父”,親自為他辦喪事,廢朝七日,賜李勣陪葬昭陵的殊榮。武則天當政後,李勣的孫子徐敬業聯合文豪駱賓王起兵誅殺武則天,李孝逸領兵三十萬用兩個月時間平定了徐敬業之亂,並斬殺了徐敬業等逆首。這期間武則天遷怒於李勣,將其開棺戮屍,滅其宗族。後來李顯繼位後,又重新隆重安葬了李勣,並恢復了李績的一切名譽。


大秦鐵鷹劍士


徐懋功其人

徐世勣、徐懋功、徐茂公、李世勣、李勣,這些名字,聽起來都那麼熟悉,以至於有些人有點蒙圈,這些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其實只能歸咎於演戲小說在民間的流傳,導致演義小說和正史中記載發生較大的衝突,民間不加辨識,以訛傳訛,結果導致一個歷史名將有多個稱號。

如果把漢朝的衛青、霍去病稱為帝國雙璧,那麼,唐朝的李靖、李勣就可以稱為帝國雙李。這兩個姓李的名將,無論是正史中或者演義中,甚至是在民間傳說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今天說的就是這個叫李勣的名將。

這個李勣,本名叫做徐世勣,字懋功,這和演義小說中,沒啥區別,唯一的區別是,懋這個字,實在太難寫了,所以,改成了一個相對容易些的茂字,至於說公,也體現了民間對這個名將的尊重,所以便以訛傳訛的,把徐勣,說成了徐茂公。

除了名字以訛傳訛,差別比較大以外,其他的事蹟,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符合歷史記錄上的內容的。

徐懋功的確是少年成名,隋朝末年,跟著李密瓦崗軍造反,他雖然是一個武將,更是一個儒將,所以,在民間中,一直把他的形象定位為書生形象,或者是道士的形象。



歷史上對他,也沒有太多勇冠三軍的記錄,但他參與了統一戰爭,滅東突厥戰爭,滅高麗戰爭,等多個重要軍事行動,並且立下大功。

而他的壽命也足夠長,一直活到了唐高宗時期,這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為數不多的,活到了高宗時期的功臣,也是唐高宗前期,第一武將。

唐朝的皇帝為了表彰徐懋功巨大的戰功,除了高官厚祿以外,還賜給徐懋功無上的榮譽,那就是賜姓李。

這在唐朝,可以算作是最高的榮耀。在唐朝安史之亂以前,唐朝雖然開放包容,但唐朝也有唐朝的驕傲,所以,對於賜姓這樣的事情,顯得比較謹慎,不是有大功的人,是不能夠得到賜姓的榮耀的。

因為這樣的榮耀十分難得,所以,這樣的行為也被絕大多數人認可。

但到了中晚唐時期,賜姓也很多,但往往是一種政治拉攏的手段,比如賜姓李克用(當然,李克用也有大功)。賜姓的含金量,遠沒有徐懋功的高。

徐懋功在滅掉高麗之後,第二年病逝,享年76歲,唐高宗為他,廢朝7日,以紀念這個老將的榮耀和功績。


但歷史總是有一些讓人大跌眼睛的真相,在許多年後,這個開國名將,被挖墳掘墓,不但收回了李姓,還被賜姓蝮。

如果說賜國姓是最大的榮耀,死後挖墳掘墓,就是最大的侮辱,偏偏徐懋功生前死後,都經歷了,也算少見。

不過,徐懋功真的應了網絡上流傳的那句話,無辜躺槍。

那時候,他都死了許多年,因為他孫子徐敬業的連累,才導致這樣的結局,而又過了十多年,朝廷局勢安定下來,徐懋功再次平反,重新的到了李姓。

徐敬業在歷史上,給人的印象是,忠誠有餘,本事不足,書生氣太重,沒有將略,而且眼光不長遠,缺乏戰略意識。

總而言之,和他爺爺徐懋功相比,那真是天上地下。

一切源於愛情,終於慾望

雖然徐敬業的本事的確很差,但不能否認他的勇氣和膽識。

我們回到那段歷史,就會發現,唐朝是整個封建時期,最強盛的朝代,開放包容程度,甚至連現在都比不了,但唐朝也有另一面,那就是整個封建社會中,最亂的一個朝代。

尤其是宮廷政變,幾乎從未停止過。而唐高宗時期的宮廷政變,險些讓唐朝夭折。

始作俑者,是李治的老婆,武媚娘,如果把這兩人的關係說明白,幾千字也說不完。

簡單而言,武媚娘是唐太宗的才人(低級伴侶),然後和李治有了些不清不白的關係,然後李世民死了,她當了感業寺的尼姑,然後,就和李治勾搭上,然後,就成了後來的武媚娘。



在歷史上,由於男尊女卑的思想極為眼中,對於武媚娘當皇帝這件事,後世的史官很不願意承認,又不得不承認。

所以,當讀新唐書則天皇后傳裡面,你都可以感受到書頁上都充斥著血腥。

在武則天上位後,一方面,她延續了貞觀永徽的絕大部分的治國策略,讓宮廷政變僅限於宮廷之中,也就是說,這個時間段內,唐朝朝廷鬥得你死我活,整個國家,卻呈現出國泰民安的現象。

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誰還願意打仗,這也預示著徐敬業的失敗。

國泰民安的同時,武則天的手段也相當殘酷,她在唐高宗時期,已經開始走上掌權之路,可以說在永徽之後,武則天的權力已經可以影響到朝局。

她先解決了王皇后和蕭皇后,從此後宮一家獨大,為自己掃除第一個障礙,接著通過新銳許敬宗等新銳,擊敗了長孫無忌為首的朝廷老臣,為自己掃除了第二個障礙。

接著她又利用李治身體不好,開始打壓唐朝皇室,慢慢為自己掃除第三個障礙,並且獲得了和李治平起平坐的特權,這就是所謂“天皇”“天后”。

李治當了三十四年的皇帝,除了永徽時期,他有絕對的自主權以外,再後來的二十幾年裡,他的權力嚴重流失,知道最後被架空。

這並不能證明李治真的沒有治國之才,除了身體不好,精力難以應付繁重工作以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也許就是愛和信任了。

李治這樣的愛和信任,造成唐王朝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不但導致唐王朝精銳力量嚴重損失,對吐蕃,突厥,契丹,新羅等外部勢力的控制也嚴重削弱。


武則天當了皇帝以後,開始利用酷吏,對唐王朝所剩無幾的忠臣良將進行清洗。

接著,武則天又開始對李氏皇族進行清晰。這樣的清洗,徹底觸動了李唐王朝的根基,也引起了李唐王朝皇室的憤怒。

開局猛如虎,一戰慌似犬

徐敬業是李唐王朝最忠誠的臣子,他開始在揚州,起兵對抗武周,並且邀請駱賓王寫了一篇千古奇文,痛罵武則天。


先後有多個李氏藩王起兵反抗,各路兵馬有數十萬之多。

但這股反抗的熱潮很快被撲滅,李氏子孫遭到最殘酷的清洗,只有為數不多的李家後裔活了下來,並且小心翼翼的蟄伏起來。

武則天進一步開始清算,那時候徐敬業已經死了,於是,他的爺爺成了清算的對象。

歷史上,對於徐敬業以及其他李氏藩王的反抗的失敗,歸結於各藩鎮力量嚴重分散,藩王各自為戰,沒有形成統一調遣,沒有形成合力,而且起兵太過倉促,缺乏準備。

對於徐敬業的戰略思維和用兵水平,也飽受爭議。後世一致認為,徐敬業的水平,實在和他爺爺差的太遠。


其實,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的原因是武則天奪權,不是像以前呂雉奪權那般,缺乏足夠的根基。

相反,武則天的奪權,就像上文說的,很有條理,很有耐心,而且很有分寸,好像是《肖申克救贖》裡面的主人公,用巧妙手段,一點一點的挖開唐王朝的根基,每當唐王朝有所察覺,她都會不動聲色的掩蓋起來。

武則天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幾乎挖光了唐王朝所有的根基,並且不動聲色的換上了自己的人。再加上在她統治時期,老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持續上升,恐怕就算是李勣親自指揮,也未必能取勝。

於是,開國功臣徐懋功就這麼,被挖墳掘墓,這一場失敗,沒有人再敢反對武周王朝,但忠於李唐王朝的人只是蟄伏起來,用和武則天類似的方法,花費了十幾年,挖空武周王朝的根基,然後,皇位又回到了李唐皇族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