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在我國傳統繪畫當中,人物畫較早地佔有重要地位,大約在戰國時期,民間就出現了肖像畫家。

我國的肖像畫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民族風貌與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畫家深知不僅要“形肖”而且要“神似”,以“形神兼備”為最高藝術尺度。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東晉 顧愷之 《列女仁智圖》(宋摹本)(局部)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幾千年的繪畫史上,善於“傳神寫貌”的畫家有很多,大名鼎鼎的如顧愷之、毛延壽、閻立本、顧閎中、曾鯨等,民間畫工更是不知有多少。

他們是如何把握傳神化理論“神出於形,形不開則神不現”的要求,做到“形得而神自來”的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一探究竟。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東晉 顧愷之 《列女仁智圖》(宋摹本)(局部)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人有尊崇先人的風俗習慣,在攝影術未進入中國廣大城鄉之前,各地畫工以“傳神”作為一種職業活動。畫家齊白石年輕時,就曾在湖南家鄉做過傳神畫工。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宋摹本)(局部)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肖像畫的種類及特點

民間一向把給活著的人畫肖像叫作“傳神”或“傳真”,給逝去的人畫遺像叫“追影”或“揭帛”。有一種“壽相”,畫得人不過一尺上下,栩栩如生。另有一種專供年節祭拜用的“衣冠像”,畫大於人。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傳)南北朝 蕭繹 《職貢圖卷》(局部)

絹本設色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還有一種大幅的“行樂圖”或“家慶圖”,以活著的人為對象,主題是描繪一個家庭的快樂生活,事主作為主角一般被畫在亭園花木之中,詩酒琴棋羅列左右,妻女子孫繞膝嬉樂,人的面孔一定都是正面,也表現一些細節,畫面洋溢著生活的氣息。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宋 蘇漢臣 《百子嬉春圖》 紈扇 故宮博物院藏

肖像畫的觀察方法

在古代,繪製肖像畫有著約定俗成的方法和步驟。首先,事主會請畫工到家裡,對坐交談,畫工暗中觀察對象的模樣與神情。

畫工往往頭兩次並不動筆,而是回去根據印象畫一個初稿,大約有六、七寸見方,繪出被畫人的大致形象與氣色,這個小稿,畫工叫它“喜容”,拿去徵求事主的意見,經過一再修改最後定稿。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唐 閻立本 《步輦圖》 絹本設色

38.5cm×129cm 故宮博物院藏

也有把生紙裱在板上或把絹繃在木框上面對著被畫的對象用“朽子”當場寫生的。畫論中說的“先呈小樣,然後上真”,就是指這一步驟而言。

我國的古代傳神畫理論明確地指出:“神出於形,形不開則神不現”,“形得而神自來”。因而在起稿時,要求畫家“意在筆先”,胸有成竹,反對使被畫的人索然危坐。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宋 馬遠 《踏歌圖》(局部) 絹本淡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如果被畫著正襟危坐,畫工即使畫得眉目比例一點不差,縱得幾分肖似,也如泥人一般。因此對畫工的要求是“未畫部位之先,即留意其人行坐臥,歌詠談笑,見其天真發現,神情外露,然後落筆”。

畫家“熟視而默志,一得佳思,亟運筆墨”“數筆勾出,脫手而神活現”,因而最後不僅表現了對象的肥瘦、長短、老幼,更重要的是表現了對象的精神世界與內在性格。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明 謝環 《杏園雅集圖》(局部)

絹本設色 鎮江市博物館藏

肖像畫的“數據信息”

既然“神”與“形”的關係是如此密切,就要求傳神畫家首先對人的頭顱與顏面的生理結構有科學地分析。

我國傳神畫論指出顏面部分有“十五骨節”,把五處凸面叫作五嶽——南嶽(額部)、中嶽(鼻部)、北嶽(下頜部)、東嶽、西嶽(顴骨部)。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唐 孫位 《七賢圖卷》(局部)

絹本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從比例上大體來看,自上而下分作“三停”——上停(髮際至印堂)、中停(印堂至鼻準)、下停(鼻準至地閣)。

自左而右分作“五部”——山根至眼角為中部、眼角至眼梢各為一部、兩邊魚尾至髮際各為一部。

全身的比例,以臉之長短為一單位,“七數為立;五數為坐;三數為蹲。”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元 王振鵬 《伯牙鼓琴圖》 絹本水墨

31.4cm×92cm 故宮博物院藏

畫的時候,不僅要比例正確,突出特徵,而且要做到“皮肉明備,骨節暗全”處處合乎解剖關係;甚而連衣褶也要“暗通骨節”,筆筆要有交代

寫生時,畫家與被畫者的距離以三至六尺最好;空間以“向北之房”最好;時間以“微陰”最好,以避免客觀環境光影色調的影響。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宋 佚名 《春遊晚歸圖》 絹本設色

24.2cm×25.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肖像畫的步驟與方法

傳神畫繪製的步驟與方法因人而異,大體說來有兩種:

01

自外而內:


● 渾元一圈——以淡墨粗定顏面的外廓線。
● 分兩儀四象——以橫貫二目的平行線居中,分顏面為上下二部。
● 定三光——確定兩眼和鼻準的位置。
● 虛染五嶽——烘出主要的凸面。
● 虛染關節——烘出主要的骨骼關係。
● 細緻地刻畫五官、氣色、神情和特徵。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南宋 佚名 《維摩演教圖》(局部)

紙本墨筆 故宮博物院藏

02

自內而外:


由鼻準開始,次畫眼角、眼梢、眼珠、鼻樑、眉毛、地閣(頤部)、口唇、發須、兩顴、兩耳、兩鬢,最後畫顏面的輪廓線。

起稿時,全在“目力有準”,各部位之間互相比較,“逐一摹其長短大小”“約量其眉目相去幾何?口鼻與眉目又相去幾何?自頂及頷,其寬窄修廣,一一斟酌而安排之……”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元 任仁發 《張果見明皇圖》 絹本設色

41.5cm×107.3cm 故宮博物院藏


烘染時,一手同時拿筆二支,“一開一染”,根據陰陽(明暗)和虛實(高低)“見凸空白,見凹加黑”,更要注意“陰中之陽,陽中之陰”(明處之暗和暗處之明的不同色階關係)。以淡赭或淡墨,從淡到濃,要畫到“透皮現骨”、神氣活現為止。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元 任仁發 《張果見明皇圖》 絹本設色(局部)

除了細緻地描繪形象,對於衣冠、景物、擺設,也都要精細地描畫。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精神氣質,神有在骨骼的,有在氣色的,也有在目光和笑容的,運用筆墨時,不可一成不變,隨時需要改變表現手法,“或宜渲染”“或宜勾勒”“或宜點剔”“或宜皴擦”,不可任意使用技巧,“如其分而止”。


古代畫工如何做到“形得而神自來”

宋 劉貫道 《夢蝶圖》 絹本水墨設色 30cm×65cm

中國傳神畫有畫在生紙上的,有畫在熟紙上的,也有畫在礬絹上的,具體技法上還有許多應注意的地方,可以多關注我國古代有關傳神畫理論方面的書籍,實現技藝的提升與飛躍。

本文改編自《民間畫工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