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達斡爾族作曲家通福的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成為傳唱不衰的經典。不僅因為它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滿足了人們對北國草原詩意生活的美好憧憬,更是因為它用最樸實的旋律表現了人們心底對純潔愛情的渴望。

「敖包相會」出自1953年中央電影局東北電影製片廠(即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攝製的故事片《草原上的人們》。它由徐韜導演,海默、瑪拉沁夫、達木林聯合編劇,烏日娜、恩和森、朝魯、樹海等主演。它獲得了1949-1955年中國文化部優秀故事片三等獎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它不僅僅是關於美好愛情的頌歌,更是一部富於時代特色、反映建國初期草原生活面貌變化的時代影像。

時代背景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本片改編自瑪拉沁夫1952年發表在《人民文學》上的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被老舍稱為“文壇千里馬”的瑪拉沁夫是蒙古族知名作家,草原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故事講述的是建國不久的50年代初期的草原上,互助組長、青年團團員、勞動模範薩仁格娃(烏日娜飾)同草原好獵手桑布(恩和森飾)美好地相戀著。在大家醉心於新社會的生產建設時,賊心不死的特務寶魯仍舊潛藏起來、暗中搞破壞。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在經歷了割繩放跑羊、投毒嫁禍薩仁格娃、草原放火等一系列陰謀後,薩仁格娃與其他公安人員終於將敵對分子徹底消滅。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作為建國初期的電影,它不僅展示了一幅齊心協力建設家園的畫卷,電影最細心之處在於把握了草原人們的心理——渴望美好的工業化生活

這在電影的開始便有詳盡的細節刻畫,例如薩仁格娃言語之間所提到的“定居遊牧”、“電燈”、“機器割草”便是最好的時代寫照。新中國成立初期,各行各業都要面臨革新,本片重點刻畫的便是牧民互助組。

草原風情與反特元素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同長春電影製片廠後來的其他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諸如《五朵金花》、《冰山上的來客》類似,《草原上的人們》亦是對邊疆風土人情的一次美好記錄。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故事發生在廣袤無垠的北國草原,所以電影裡自然不會缺少“牧民”、“蒙古包”、“那達慕大會”、“草原風暴”這些獨特的草原元素,亦有“羊毛毛衣”、“牛皮皮鞋”這種當時時興的草原象徵性物產。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與此同時,本片亦有著反特故事片特徵,例如潛在的敵人寶魯從頭到尾一直在進行著破壞、故事情節發展的很大一部分線索即是對“幕後真兇”的搜尋。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在風暴來臨之際,寶魯潛入羊圈割斷繩子放跑牲畜的細節也是影片詳加刻畫的情節。只是比起後來的《鐵道衛士》之類的反特片,本片的驚險元素遠沒有那麼濃,很多時候影片的基調頗為明朗,親朋好友間的談笑使得影片不顯晦暗。

愛情母題

愛情,是亙古不變的母題。

在同期電影中,也不乏表現愛情的優秀之作。例如《沙漠裡的戰鬥》,張園主動示愛溫錫瑩,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新時代女性開放的愛情觀——敢於主動表達、主動爭取。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本片的女主角亦是時代新女性的典型,不僅是敢於接受新觀念的勞動模範、積極分子。對待愛情,她亦是敢於言說。不似傳統的女性那般含蓄,她可以在男主示愛後主動騎馬追上前去,亦可以主動立下誓言。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小馬駒長齊了牙的時候,我也要等你。

如果說《沙漠裡的戰鬥》張圓的角色是一個受過較好教育走在時代前沿的知識分子,那麼本片中的女主角薩仁格娃更多的是勞動人民心中的淳樸與赤誠,她有著草原女性的豪爽與大方。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值得玩味的是,戀愛雙方都會覺得自己不夠完美,草原好獵手桑布便想通過更努力地勞動來爭當模範分子。這也是符合各個時代的雙方心理,總希望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敖包相會

(王樹理)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

為什麼旁邊沒有云彩

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

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

(吳秀雲)

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喲

你心上的人兒就會跑過來喲嗬

電影有著十七年電影“每片一歌”、“一片多歌”的特色(例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懷念戰友》之於《冰山上的來客》)。這些歌曲往往意蘊悠長,有著比電影更深遠的影響力,記住旋律往往比記住情節更容易。

就本片而言,「敖包相會」本身就是一個構思完整的藝術作品,它有著可以脫離電影獨自呈現的藝術魅力。

一曲「敖包相會」不僅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更是唱出了人們深藏於心中的對愛的渴望。

上半段通過對月夜景物的描寫烘托男主對女主的期待,而下半段更是用“雨水”、“花兒”比照,表現女主對男主的愛意。對仗的歌詞配上“比興”的妙用,對於一向喜愛文字藝術的中國人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通俗易懂的詞彙更使得歌曲有著老少咸宜的影響。

不管身處何時何地,不管生活方式如何改變,對美好純粹愛情的憧憬是不變的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值得一提的是,敖包不是指蒙古包,它是指用木、石、土堆成的“堆子”,通過電影裡男女對唱的這一場景,我們可以清楚看到)

《草原上的人們》:一曲「敖包相會」唱出了草原生活的美好

如果說電影還因為較強的時代感使得年輕觀眾有距離感,歌曲中所展現的對愛情這一普適性母題的描繪便更能抓住觀眾的心,同時這也是為何如今記不起電影情節卻對歌詞念念不忘的原因。

如果說《草原上的人們》是一部當時的代表性佳作,「敖包相會」更是一首歷久彌新的經典。

下方附上更多經典電影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