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香港畫家陳福善(1905-1995),

一箇中國20世紀藝術史上,

像謎一樣的人物。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20歲出頭的陳福善

早在上世紀30年代的香港,

他就在藝術界被譽為“水彩王”,

原本應該和民國時期的大畫家

徐悲鴻、劉海粟等人齊名,

而如今,在中國大陸,

卻很少有人見過他的作品、瞭解他的一生。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香港風景水彩,1950年代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無題》1960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舞會》1968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無題(對蝴蝶著迷的人們)》1979



最神奇的是,

陳福善從未接受過科班教育,也從未留學,

靠自學成才,一個人成就一個流派。

活到90歲,一輩子以畫畫為生、以畫畫為樂。

今年3月,在陳福善去世二十幾年後,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他辦了展覽。

策展人沈揆一說:

“陳福善好像一個異類,遊離於主流之外,

但他也是中國美術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撰文 王微辣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陳福善回顧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9



最近在上海,有一位20世紀香港藝術家陳福善的回顧展。走進這個展廳,就像闖入一個色彩繽紛的奇幻世界。

他的作品不像西畫,也不像國畫,就像一個萬花筒,出人乎意料,讓人過目難忘: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上世紀20-50年代,先是一批寫實風格的水彩畫,描繪老香港淳樸、自然的漁港風光。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60年代,畫的顏色突然鮮豔、明快起來。內容更是光怪陸離:畫山水,山在水下、樹在天上;畫美麗的熱帶魚,魚肚子上還有人臉;畫人物,把中國人、外國人,都畫成了鬼……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80年代以後,完全走向抽象主義,線條呈現出流動、噴射、爆發的狀態,讓人感受到熱烈奔放的情緒。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1920年,就讀於皇仁書院



自學成才的野生藝術家

陳福善的畫非常前衛,很難看出,他竟然是一個生在光緒末年、成長在民國時期的畫家。

陳福善1904年出生在巴拿馬,5歲移居香港,小時候住在筲箕灣。他的父親在香港電車路附近經營茶樓,在他9歲時去世。1920年,陳福善進名校皇仁書院讀初中,全英語上課,練就了高超的英語水平。這在當時的殖民地香港和陳福善後來的人生裡,非常受用。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1940年代,陳福善肖像


初三畢業以後,陳福善早早就參加工作,在一家律師行當打字員。打的都是英文信函,最初的薪水只有15元。

他最早對藝術產生興趣,是看到了《南華早報》報頭的美術字。在上班的業餘時間,他喜歡臨摹這些美術字,消磨時間,還自己根據電影院新上映的電影名字、演職人員名單做設計。

1925年,他得到畫友王少陵的賞識,開始為街上的廣告牌設計英文美術字,每個設計3元。賺來的工錢,又用來訂閱國外的藝術雜誌。30年代,美國雜誌《藝術文摘》在整個香港只有一個訂戶,就是陳福善。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陳福善從國外的雜誌中看到,倫敦的藝術學校Press Art School開辦函授課,就報名參加了1年半、一共20節的課程。他每個月寄去一份作品,對方給他批文、評論,再寄回來,就靠這種方式,學了一套傳統的英國式水彩畫法。

“非常有天賦,既沒有去過海外留學,也沒有經過學院式的專業訓練,完全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策展人沈揆一這樣總結。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1940年代,在筲箕灣街頭寫生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無題(港口旁的自畫像)》1959


以自然為師的“水彩王”

陳福善平時要在律師行上班,並不是一個全職畫家,所以他對創作藝術,相當勤奮。

他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從筲箕灣家裡一路走到石澳,花3個小時來回作寫生,然後早上9點鐘,回辦公室上班,工作日每天如此,週末也是去郊外寫生,20多年習慣不變。

他的大女兒在一段紀錄片中回憶:“他常常帶著畫箱在街頭寫生,被警察趕、被路人評論,他還一直自得其樂。”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20-60年代,陳福善畫的水彩風景畫,最多的是筲箕灣的阿公巖,銅鑼灣的避風塘,還有薄扶林牛奶公司。港灣漁船、水波盪漾,他生動地記錄下舊時香港的自然風光。

80歲時陳福善曾回憶當年:“我確實畫個不停。我時常早晨5點鐘天還未亮便出門,天空美得動人,不用走得很遠,筲箕灣、銅鑼灣便已有好風景。特別潮退時候,漁民在修網、清理船身。”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當年和陳福善一起去郊外寫生的夥伴,還有後來的大畫家王少陵、李秉、餘本,他們先後都有在歐洲留洋學畫的經歷。

比起他們,陳福善的寫生,反而更加輕鬆自在,沒有拘束感。他畫的速度也非常快,其他人可能還在畫第一張,陳福善就已經完成六七個作品了,所以他們叫他“水彩王”。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在沈揆一看來:“陳福善的水彩和英國水彩還有些不同,他的水彩特別樸實無華,但對光和色的表現,把握得非常好。他是以大自然為師。”

陳福善曾說起自己非科班出身的經歷:“假如你不能寫(畫)好畫,那你的文憑有什麼用處呢?反過來說,假如你對於繪畫有心得,那麼你的作品,便是你的文憑了。”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一個人就是一部活的香港美術史

陳福善從5歲回到香港後,除了抗日戰爭時期,一生幾乎沒有長時間離開過香港。有人就說,陳福善是一部香港美術史。

在30、40年代的殖民地香港,他憑藉突出的英式水彩畫技巧,在藝術界已經很有名氣了。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當時的香港,屬於廣東的嶺南文化圈,主流是畫傳統的中國畫;華人和洋人社交圈,也是分離的。陳福善畫西畫,英語又極好,是當時香港少數和洋人社交圈打交道的華人。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1950年代,陳福善在化妝舞會上的各種扮相



他的性格也很嬉皮、很西化,也幫助了他的藝術發展。他是個跳舞大王,經常把灣仔的家開放給朋友聚會。每次派對上,他的裝扮都讓人眼前一亮,因此也結交了香港殖民地時期的洋人和名流圈。正是其中一位愛畫畫的港督夫人,1934年把他推薦到香港美術會。他入會的第一年,作品就得了大獎。

外孫女林慧靜回憶:“我的外公性情很開朗、很鬼馬、很活潑的。他在派對上很多笑容,不是因為要拍照才扮出來的,就是他平時的樣子。”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1954年,陳福善在香港美術會的舞會上



1936年,陳福善在香港美術會當選副會長,到了1952年,又當選會長。當時作為一個華人藝術家,有這樣的成就,非常不容易。香港人都叫他“福伯”,表達敬意,在粵語裡也是一種親暱的稱呼。

香港美術會定期舉辦展覽,以畫會友,所以陳福善和當時不管西畫還是國畫的畫家,都打得火熱,“我們甚至讓一個畫家即興表演,以舌頭作畫”。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1947年,陳福善的家宴



邀請鮑少遊、王少陵、趙少昂等畫家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1960年,陳福善和華人美術會合影



他生前的好友、現香港漢雅軒的藝術總監張頌仁說:“福伯通過繪畫進入香港美術會,後來又辦了華人美術會,所以當時大陸來的畫家,都通過他的美術會在香港辦展覽。他成為中國現代藝術在香港的一個重要窗口,西人、華人、華僑,變成一個很大的美術社交圈。”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1937年,劉海粟為陳福善題字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1938年,徐悲鴻為陳福善題字



1937年,他見到了前往東南亞、途徑香港辦展覽的徐悲鴻,瞭解當時西畫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徐悲鴻還曾為他題字。

他晚年回憶:“香港美術會的畫展收五角入場費,在當時來說是挺貴的,只有很少觀眾經常來看每月的展覽。我留意到一位英國胖子,看得津津有味,我喜愛討論藝術,自告奮勇向他解說。該紳士買了我四張畫,後來我才知道,他是港督。”

當時徐悲鴻的畫賣35塊一張,而陳福善的畫賣到50元一張!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戰後,陳福善、餘本、李秉在港舉辦三人聯展


港督擔任主禮嘉賓

1941-1945年,是香港最黑暗的日子。抗日戰爭爆發,香港被日軍佔領。不少藝術家、知識分子逃離香港,在中立地區澳門避難。陳福善當時得了一場大病,也在澳門逗留半年。那是他一生中離開香港時間最長的一次。

在戰爭年代,陳福善依然以少有的樂觀精神度過,還在澳門辦過一次畫展。“轟炸機在我們頭上飛過,是去香港。早上我幹活,下午畫畫,時常到利為旅酒店跳舞。這種生活如此珍貴。”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1955年,陳福善在教學生寫生

戰後,陳福善回到香港,開始用中英文寫藝術評論,出版書籍,定期發表在香港的報紙和雜誌上。1953年,他開辦福善畫室,以教畫為生。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遭遇打擊後畫風突變,決不守舊

一個戲劇性的轉折出現在1962年。陳福善當時已過50歲,卻好像突然變了一個人,完全放棄“水彩王”時期的寫實主義風格,再不回頭。

當時香港市政廳建了一個藝術博物館,開幕大展是《今日香港》。而陳福善送上去的三幅作品,都被拒絕。這給了他一個致命的打擊。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1953年,《福善論畫》出版



這段經歷,跟當年的時代背景有關。

50年代後期,香港想從英國殖民地轉型為國際大都市,走自己的路。1957年,新亞書院(現香港中文大學)建立了藝術系,香港開始有了高等藝術教育。舉辦《今日香港》的展覽,就是要展現香港最新的藝術趨勢。而且要和當時大陸流行的現實主義、臺灣強調的傳統繪畫,都區別開來。

當時高校裡,無論是西畫還是國畫的老師,提出的方向都是抽象藝術。而陳福善埋頭自己畫畫,對外部社會文化氛圍的轉型,沒太多注意。

有了這個麼個新潮的方向,陳福善的作品,突然就變成了過時的東西。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無題》1978



整個60年代,陳福善痛下決心,和自己曾經建立起的業界名聲、寫實主義風格決裂。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在現代藝術史上,很少藝術家能做到這樣:他依靠大量的藝術期刊、出版物,學習最新的技法,創作了一批最跟得上時代潮流的作品。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拼貼、噴繪、流淌、滴灑……完全放開。

他曾說:“人一旦以為自己夠料,停下來,那麼他便玩完。人要不斷創新,才會生猛。”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他的畫裡有華人也有洋人,有貴夫人、戴假髮的大法官,還有類似英國女王、阿拉法特的形象。這些人的形象,就來源於他平時生活中的接觸。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70年代以後,他把新的創作手法用到山水畫上。先用鋅片蘸墨,在紙上印出淡淡的墨痕,然後順著痕跡尋找隱藏的形象,創作出奇異、夢幻的山水。

不管是人、鬼、仙,還是飛禽走獸,全都不合邏輯地遨遊在一個超現實的快樂世界。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他還融合了一些國畫元素,用到宣紙和印。有時甚至不是刻出來的印章,是直接把印畫在畫上,相當大膽、前衛。

陳福善的外孫女林慧靜形容他的畫:“很色彩繽紛的,我以為是很不一樣的國畫,但當我坐下來看,裡面有很多鬼怪。這是外公表達他內心世界的一部分。”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70歲的陳福善活力十足,愛搞怪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陳福善外孫女林慧靜


社交高手、跳舞大王、老頑童,

一生瀟灑的創作時光

陳福善一共6個兒女、16個孫子孫女,林慧靜在孫輩中排行老二。

對於外公陳福善的藝術生活,林慧靜印象深刻:外公在香港市政廳開辦素描班,她十一二歲,就被邀請去當模特;大一點了,就幫外公跑腿,把他寫的藝術評論送去報館。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他辦很多很多的展覽,我們一家大大小小,都去幫他掛畫、擺花籃,展覽開幕時遞剪花球用的剪刀。看見港督嘉賓來剪綵,是最興奮的。”

說起外公的日常生活:“他最喜愛看電視了,七八十年代,看的電影都是英文的,很多繪畫題材都是電視裡看來的。他晚上八點到凌晨一點,看電影電視;凌晨兩點開始畫畫,然後四、五點才睡覺。”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陳福善每天都走路,從灣仔去中環,再從中環回家;又或者去維多利亞公園,以前有很多水族館,他喜歡在那裡看熱帶魚。

林慧靜評價外公的魚畫:“魚肚子裡面也有很多鬼怪,很奇妙。我妹妹家裡有一幅九魚圖,都是神仙女,一個鬼怪都沒有。”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1980年代,晚年的陳福善在畫室



陳福善畫畫時,還喜歡大聲播放古典音樂,培養情緒。“反正你去他家、工作室的時候,電梯門一開,很大聲的音樂就衝著你過來了。他也是一個老頑童,80多歲了,我們去氣氛很浪漫的地方吃飯,他竟然還有衝動,邀請我們跳舞。”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陳福善出版的書籍

陳福善直到82歲才停止繪畫,留下3000多幅珍貴作品。“年老的時候也很勤力,在畫冊上勾畫那些鬼鬼怪怪,沒有停過。直到他病了、真的很老了,有勁的時候還是打麻將。”

他還很樂於把自己的藝術學習心得分享出去,一生共出版過12本書籍。

被埋沒的香港第一鬼才

1986年,81歲的陳福善在作品前

很多人認為藝術家是孤獨的,但陳福善無疑是熱情地擁抱這個世界的,一生都樂於把他看到的香港眾生百態,表達出來。

正如孫女林慧靜所期望的,“希望能把這位香港本土畫家的內心世界,把他的豪放、他的奇怪、他的多變,和國家的同胞分享。”

鳴謝: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陳福善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正在展出

時間:2019.3.21-2019.6.23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5樓

票價:免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