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莊子》:為什麼要順應自然?

小說:《莊子》:為什麼要順應自然?

莊子休繼續說:

“眾生啊,你們明白了天人合一的道理了麼?我們的世界觀是天人一體,我們的方法論是人要融入天之中,要順應天。

“你們看啊,我們要養生,就得順應自然的變化,安時處順,調控情緒,哀樂不能入,形體自由而精神舒暢(《莊子·養生主》);

“要想處世,就得拋棄名利和技巧,秉心遊物,知道無可奈何而忘卻自身,安之若命。順應時世的變化,入得世則入,入不了世則止。用‘心齋’,用空明的心境去與人相處。從事君上,要順應其意志而又不被其控制,要善於將其引向正確的道路。如何在激盪的俗世中保身呢?要像櫟社樹一樣,冒充社樹,並追求到於人無用的境地,才能保身自存啊(《莊子·人間世》);

“要想修養道德,就要先體會萬物同一的道理,靜觀萬物的變化。從萬物同一的角度去看待我的形體缺陷,只要看得到自己與萬物實為一體,就不會感覺到有什麼喪失了,腳猶土,手猶石,斷腳斷手不過是斷去泥土與石頭而已。死生、窮達、貧富、譭譽都是世間無休止的變化,要修好德行,就要學會‘才全’與‘德不形’,要融入萬物之中,順其自然。德性純真的人要超脫外物的牽累啊,人之於天,是被給予和被支配的呀;(《莊子·德充符》)

“要想治國,這本是一項不討好的事,因為‘治’往往會違反‘順’,但不得已,我們還是要討論帝王之術。治國仍不能脫離與自然融為一體,順應自然的方法論。治理天下的法則與逍遙、道衍生萬物的原則是相通的,明智之人治理天下,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已,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向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為萬物之先。(《莊子·應帝王》)

“與自然融為一體,順應自然的變化,就能實現逍遙的心境,平和的辯論,寧靜的養生,平安的處世,淡漠的德性,寬厚的治理以及窺見道的本體。(《莊子·內篇》)

“道是本源,順道者安生,逆道者滅亡!芸芸眾生,請認真的聆聽罷:

“順應自然——自然即道、運動規律;懂得順應自然者,將飲得到快樂的甘泉,甜蜜的佳釀。

“順應自然——懂得順應自然者,不會認為他順應自然,而是感覺到自然在順應他。

“順應自然——看啊,落在流水裡的葉子,順著流水向下漂游。它浮在水上,依順著水流動。得以欣賞兩岸的風光,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落葉在想,是水依順它的意志,讓它駕馭著它雲遊四方,它是自由的,它是逍遙的!

“順應自然——不順應自然者,下場悲慘;立在波濤中的碣石不順應波濤,讓浪水不斷衝擊自我,以致全身光滑,面目全非,甚至被水所衝化。它非但沒能戰勝水,還賠了自己的形體,歸於滅亡。

“芸芸眾生,請熟記我的忠告罷——順應自然!”

在經過不斷反思,得到“順應自然”的結論後,莊子休發覺自己得意志趨於平緩了,他終於安穩的睡了一夜。

青天拂曉,他按以往慣例,登上藐姑射之巔,向火紅的新日再次宣讀自己得感言。

之後,他緩緩的走下山頂,順著陽光照耀的角度離開。

整個白天,他採樵、垂釣,時而臨清泉長嘯,時而對微風撫琴。閉目養神,感受萬物的作息規律,去體察那虛無而飄渺的道。當黃昏時分,第一聲雁叫響時,他又重登山巔,吸吮暮色的涼霜,撥弄琴絃,鳴唱著不巧的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