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全切”還是“保乳”,這3點你應該知道!

在中國,每天有成千上萬的女性因為乳腺癌被推上了手術檯,並以術中冰凍檢查這種延續了幾十年的模式,得到自己最後的診斷。

如今,在歐美國家,這種乳腺癌的診斷模式早已成為過去式。

廣東省人民醫院乳腺癌專家廖寧教授:"因為術中切片冰凍檢查的準確率只有80%~90%,存在一定的誤差。

因此,乳房上的腫塊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最好在手術前就獲得明確的病理學診斷,而不是等到上了手術檯才活檢。"

新做法:粗針穿刺

按照以前的做法,一個乳房出現了腫塊的女性來就診,醫生會給她安排手術,在手術檯上取出腫塊組織,送去做冰凍切片活檢。

活檢通常半個小時有結果,如果是「惡性」的話,醫生會根據術前談話和病人達成的共識,決定到底是把整個乳房切掉,還是保乳。

然而,這種做法的弊端在於,由於病人已經躺在了手術臺上,並且已經被麻醉,醫生拿到病理結果後無法再和病人溝通,只能按照已經簽好的術前同意書來"維持原判"。

因此,如今在歐美等醫療技術更為發達的國家,醫生的做法是:在術前進行粗針穿刺活檢,確定病人腫瘤的性質後,再進一步討論“全切”還是“保乳”。

Q1 穿刺活檢會不會導致腫瘤擴散?

不少病人擔心,針刺活檢會導致癌細胞擴散和轉移,對此,廖寧解釋說:隨著技術的改進,如今的穿刺針外面都增加了一件"外套",即使癌細胞真的掉落,也會被「外套」接住,不會增加轉移和擴散的風險。

新指引:這類人群不推薦保乳

近年來,中國醫學界的乳腺癌治療越來越強調"保乳",這使得很多乳腺癌女性產生了錯覺:只要是早期的乳腺癌,乳房就應該保住。

"我在臨床上碰到過不少病人,一來就問「醫生我能保乳嗎」。"

廖寧教授說,有的患者甚至以此作為對醫生技術的評判標準。

“但事實上,目前歐美國家乳腺癌保乳手術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從原來的60%~70%降到了現在的50%。

這是因為,他們在手術前引入了更多的影像學評價,用以判斷患者到底是否適合保乳。其實,在某些情況下患者是不適宜保乳的。”

例如有多中心病灶,也就是說不止一個腫塊。

另外,由於保乳的患者術後都要接受放療,因此如果患者還患有一些不適宜化療的疾病,如紅斑狼瘡等,同樣不能保乳。

同時,按照美國NCCN乳腺癌治療的最新指引,35歲以下、高危風險的乳腺癌患者不推薦保乳。

困惑:乳房重建增加癌變風險?

然而,不能保乳並不意味著患者失去乳房,失去這個寶貴的女性特徵。

廖寧教授指出,如今在歐美國家,醫生們更傾向於給有需要的患者做術後的乳房重建,即植入乳房假體。

"對於很多中國女性來說,一提起植入乳房假體,首先想到的就是致癌。"

廖寧教授說,其實這個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已經有很多國際研究表明,植入合格的假體,不會增加乳腺癌的風險。

除了手術,乳腺癌患者還應該關注手術後的內分泌治療。

研究表明,大約三分之一雌激素受體陽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會出現復發,其中術後的1~3年、6~7年是復發的高峰期,這些復發75%出現在其他器官和組織。

降低或阻斷雌激素,能夠有效消退腫瘤並減少轉移和復發,而這就是內分泌治療的作用原理。

因此,在乳腺癌的治療過程中,內分泌治療應與手術、放療、化療等傳統治療手段平起平坐,患者同樣不能“掉以輕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