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未來將面臨怎樣的巨大挑戰?

xiaodi1990


眾所周知,亞馬遜去年是緊隨蘋果之後第二個榮登萬億市值的科技巨頭公司,整個業界唯此兩家。相同的是,這兩家科技公司於去年10月開始的美科技企業市值集體退潮中都遭遇了重大挫折,市值嚴重縮水。蘋果現在退居第四,亞馬遜也一度退居第四和第三,不過現在好點,又回到了第一,市值嘛8294億,稍微超過微軟。

我們新年之際發過一篇文《業界第一的蘋果走下神壇:被萬億市值矇蔽了雙眼 》,認為蘋果市值虛高、主營單一是危機爆發的關鍵風險,而結合去年的一篇《萬億美元之後的追趕者:亞馬遜真的比蘋果高明嗎?》對比兩家那時最高市值的科技公司營收結構,我們認為亞馬遜同樣存在市值虛高的問題,且亞馬遜未來所面臨的挑戰絕不比蘋果要面對的當下困境簡單。

去年9月的時候,有個知名科博網站Venturebeat發表某市場調研人士觀點文《亞馬遜和蘋果:估值相同,但相差一萬億英里》一度引起業界關注。文中對兩家萬億市值規模的科技公司不同理念進行比較,指出二者採用截然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客戶問題。文中認為蘋果的成功在於定義了科技產品的“時尚與美“,而亞馬遜的崛起則有賴於個性化與效率,以及對未來的遠見。我們細讀全文之後發現,文中觀點有失偏頗,且對亞馬遜頗具誇張溢美之詞,這與一些片面追求高估值的市場投資者的觀點十分相似。

亞馬遜高明的地方就在於它主動創造了主營之外的價值去迎接機會。有人總結,蘋果作為上市公司花了將近38年時間來實現萬億市值里程碑,而亞馬遜只用了21年。誕生於1995年的亞馬遜作為一家原本專注電商與新零售的互聯網企業,它與蘋果、微軟這類老牌科技公司相比尚且“年輕”。而且在推出AWS雲、Echo音響、Alexa助手之前,業界還很難將其定義為科技公司。

但是亞馬遜改變了自身基因組成,它跳出了“電商”、“零售”、“互聯網”三個侷限,為自身注入了大量“科技”成分,成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

1、AWS雲是個重大轉折,在雲計算市場的先入為主比Microsoft Azure早了足足四年。

2、智能家居Echo揚聲器雖然AI方面比不上谷歌的訓練速度,但是Alexa與電商零售網的結合給客戶帶來了效率,這讓亞馬遜智能硬件的應景性更具價值。

3、切中新零售風的無人超市或許是亞馬遜關於未來的另一個方向。亞馬遜正積極推進Amazon Go商店的擴張,但是步伐穩妥且慢,目前除了總部西雅圖的兩個店之外,芝加哥的是才是第三個。

以上可見,亞馬遜確實有著許多值得稱道之處,其商業觸角蔓布之廣,以及貝佐斯口中的“飛輪效應”令人印象深刻。但是,這真的足夠支撐起亞馬遜嚮往的“萬億市值”之重嗎?我們認為,也正是亞馬遜所謂的“飛輪效應”為其泡沫高築不斷累加著風險。

從近幾年亞馬遜財報數據來看,AWS雲已成為其當之無愧的龍頭業務,擁有全球最大雲計算市場佔有率。但是側面反映出的結構問題是,AWS收入僅佔亞馬遜總營收的10%左右,卻貢獻了超過總利潤50%的單項利潤。而亞馬遜的主營電商零售營收佔了大頭,但是其利潤卻遠不及次主營業務的雲計算服務。可見AWS雲已成為亞馬遜不可或缺的重要增長極。

那麼亞馬遜如此依賴的雲業務其市場狀況如何呢?根據市場調研機構KeyBanc分析師報告,2018上半年亞馬遜AWS市場份額為62%,低於去年同期的68%;微軟Azure的份額從16%躍升至20%,谷歌的份額也從10%上升至12%。可見亞馬遜AWS雲市場份額遭遇了外圍競爭者的蠶食,面臨的挑戰頗為嚴峻,且主要對手是微軟。

這些年,納德拉主導的微軟戰略轉型其主營向Azure雲傾斜。正如亞馬遜的AWS,Azure也成了微軟新的業務增長極。在雲計算領域,微軟的策略與亞馬遜有所不同,如果說亞馬遜AWS贏在先入為主、操作簡便、提供服務多元的話,那麼微軟雲的優勢則在於功能的廣度和深度,有強大的生產力與平臺後盾。

從Alexa支持的智能硬件佈局來看,亞馬遜正打造由AWS雲支撐的未來商業物聯網,這一計劃同樣與微軟的最新戰略“智能雲、智能邊緣”存在激烈競爭。微軟的“智能邊緣”目的是強化邊緣計算能力,通過AI級算力的Azure雲部署來實現未來物聯網工業領域的先入為主。

亞馬遜模式一直以來都是互聯網商業世界的好故事,許多人經常將其與馬斯克的事業關聯在一起。從一個主營開始,用營收來維繫另一個事業,以此聯想蔓延,直到最終目的揭開面紗,世界震驚了。就像做火箭的馬斯克為什麼要做汽車,汽車只是階梯,航天才是最終目的。

實際證明,這種“蛙跳戰術”只能帶來商業上暫時、淺表的浮華,卻不能給科技公司帶來實際過硬的核心競爭價值。市值泡沫就是“蛙跳”帶來的表象。

下一波科技公司業務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從了雲計算之外,人工智能也是不可忽視的技術價值,而且二者密切相關。儘管亞馬遜echo設備有著不錯的口碑和良好的市場表現,但是其仍然有著不得不與主要競爭者微軟合作的理由。

亞馬遜與微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合作從去年8月開始,雙方都將自家的AI語音助手Alexa和Cortana互相植入對方硬件產品與軟件平臺中,互用Alexa電商訂購的效率與Cortana生產力辦公的優勢,實現更多功能與更大用戶群覆蓋。這是二者首次在自身AI領域薄弱的地方實現互補,以防禦來自谷歌成番增長的TPU算力以及架構優勢的攻勢。很明顯的是,當前AI領域技術落地以及應用的一個關鍵趨勢體現在深度學習訓練市場與算力的競逐。而在這方面,核心競爭價值掌握在谷歌和英偉達手上。

可見,亞馬遜在主營零售電商低增長的情況下,其明星業務AWS雖增幅較大,但外圍競爭仍然激烈;智能硬件與AI雖有產品落地但競爭優勢並不明顯,物聯網和無人超市是未來的一個方向,但目前仍在起步階段。總的來說,亞馬遜仍需創造更多核心競爭價值,這是萬億賽道之後的挑戰;而眼下之際,亞馬遜須為重返萬億市值做好戰略調整的準備。


水哥


我是暢銷書《亞馬遜跨境電商運營從入門到精通》的作者

對於亞馬遜平臺未來會遇到哪些挑戰,,也經常思考這個問題

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直接關係到作為平臺第三方賣家的生存狀況

亞馬遜目前是跨境電商行業的代表性平臺,其流量比ebay,速賣通,wish都要大的多

也因為亞馬遜的巨大體量,造成有很多的外部和內部挑戰

外部挑戰:

1.亞馬遜目前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甚至印度,中東都在瘋狂的擴張,因為亞馬遜做的是出口跨境貿易,各國在2019年加徵的關稅是亞馬遜的頭等挑戰,也直接影響平臺上的第三方賣家去思考合規經營,如何提高產品利潤率的問題

2.越來越多的第三方賣家湧入亞馬遜平臺,造成平臺競爭日趨激烈,和國內電商不同的情況是,亞馬遜不只是中國賣家在競爭,必須以質量著稱的美國賣家,德國賣家競爭產品質量。

還必須和印度賣家,土耳其賣家,越南賣家競爭產品的性價比,因為這幾個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還低,所以生成出來的產品價格會更低。

內部挑戰:

1.亞馬遜作為國際性的大數據公司,首先是做大數據的,其次才是互聯網電商。經常有平臺第三方賣家反映,亞馬遜經常出現系統性錯誤,造成賣家運營節奏被打亂;

有時候面對相同的一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工作人員去解決,得到的卻是相反的結果,這也是大公司病的一種體現吧!

2. 激烈的競爭環境,造成了平臺第三方賣家惡意攻擊同行賣家,惡意擾亂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亞馬遜因為流程化的辦事節奏,往往不會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快的也需要一星期,慢的話,長達幾個月都有。

希望這些回答,對於想了解亞馬遜平臺的你,有積極的幫助

最後祝大家2019新春快樂




跨境電商人成長日記


孟德君認為亞馬遜未來面對的挑戰是關鍵人物風險,即貝索斯在公司內的關鍵作用。

而為了防止這種風險的發生,馬雲提出了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並提前退休,這就很有效的防止關鍵人物風險。如果把所有的決策權都集中在某個人手中,那這對於公司來說,就像是個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爆炸。比如前段時間的劉強東事件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把個人的利益與公司綁定在了一起,劉強東之前說過:“如果我不能控制這家公司,我寧願把它賣掉”。也許有些人追求的是個人控制感,個人榮耀,但這對公司企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馬雲現在搭建的這套體制在阿里巴巴內部,即使沒有馬雲了,也可以保證這家公司領先並存活102年。而有些公司只要創始人離開或者不在了,這家公司就會很快倒下了。

孟德君認為亞馬遜未來面臨的挑戰正是這個。畢竟亞馬遜在很多領域都是非常超前的,都是引領世界的。而貝索斯的眼光及判斷都是令人信服的。

同時,孟德君也希望,有一天馬雲和貝索斯能夠同時出現在舞臺上,有一場精彩的對話。


孟德觀天下


亞馬遜的競爭最終開始反擊。

雲計算的機會正變得越來越商品化。

我懷疑亞馬遜是否會在2018年第四季度重新定價。

我認為亞馬遜的定價明顯過高,給投資者提供的上行潛力不足。

投資理論

在過去的兩個月裡,亞馬遜(AMZN)一直在調整其估值,使其更接近現實的估值。這一時機與亞馬遜2018年第四季度的指導方針不謀而合。然後,在2018年12月底,亞馬遜宣佈了“創紀錄的假日季”。這導致股價強勁反彈。

我強烈認為,股東低估了亞馬遜目前估值的重要性,高估了這一聲明。亞馬遜被危險地高估了,而競爭正在加速。

最近的進展

亞馬遜在將自己的平臺發展成為消費者低價購物的首選平臺方面做得非常好。這導致了消費者和投資者毫無疑問的信任。我認為,第二種觀點是錯誤的。

可悲的是,許多投資者既愛上了該品牌,也愛上了它的股價。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亞馬遜的平臺在大多數投資者心中根深蒂固,既是一個方便購物和娛樂的地方,也是一個長期以來亞馬遜股價一直是正回報來源的事實。

事實上,投資者不應該愛上他們的投資。其次,股價不會漲到天上去。第三,這篇文章的重點是眾所周知的,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亞馬遜的競爭是嫉妒和渴望奪回他們的最終市場份額的因素。

在本文中,我選擇了兩個有意義的競爭對手,它們都決心發展自己的核心業務:沃爾瑪(Walmart)和微軟(Microsoft)。

亞馬遜的主要業務是零售業務

亞馬遜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其業務,令消費者歡欣鼓舞。它在便利性、低價和速度上的理念已經成為消費者所期待的障礙。

儘管競爭對手適應得非常緩慢,但它們已被迫陷入這樣一個困境,要麼創新,要麼滅亡。沃爾瑪就是這樣一個競爭對手。

儘管沃爾瑪的電子商務銷售額從較低的基數開始增長,但其電子商務銷售額在2018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43%,在2019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長40%。

沃爾瑪首席執行官董明倫使用沃爾瑪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向投資者強調,進入假期沃爾瑪積極擴大當天送貨選項,以及建立必要的工具對客戶和同事採取行動以提高速度和效率——聽起來就像一個從亞馬遜注意,對吧?

“雲”的壓力越來越大

許多股東默認,僅憑亞馬遜的零售業務不足以保證其目前的交易估值。相反,他們把希望寄託在亞馬遜提供雲服務的機會上。

說實話,這裡的競爭也是殘酷的。讓我們擺出事實,亞馬遜2018年第三季度營業收入的50%以上來自AWS。現在的問題是,雲計算行業的競爭已經變得異常激烈,大多數公司都希望在這個輕資產、高增長和高利潤的商業機會中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以下是一份非常簡短的清單,列舉了一些公司正積極試圖在這一領域開拓市場份額:Salesforce (CRM)、微軟(Microsoft)、IBM、Alphabet(納斯達克:GOOG)和谷歌(google)。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於許多企業用戶來說,雲平臺現在開始在很大程度上商品化。

另一方面,對於以軟件、平臺或基礎設施即服務的形式提供雲服務的實際公司來說,如果這些公司希望繼續尋求增長,就必須實現大規模增長。這立即意味著必須瞄準不止一個最終市場,最終必須與財力雄厚、技術力量強大的同行競爭。

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當你的產品在很大程度上被商品化時,你如何競爭?一種是擁有強大的品牌,亞馬遜和微軟都在很多方面領先。另一種方式是價格——這對搶佔市場份額很好,但對業務增長就沒那麼好了。下面是我經常引用的亞馬遜的一句話:

“所以,看看AWS,自推出以來,我們已經降價67次,包括過去幾個月的幾次。”

投資者怎樣才能為一家擁有最低至零價格權力的公司支付溢價呢?

估值

上面的文章著重強調了亞馬遜的競爭。我們都知道,亞馬遜當然有能力取得巨大的成就。然而,重點不應放在亞馬遜過去取得的成就上。關鍵是股東願意為未來的增長付出什麼代價?

實際上,投資者應該問的真正問題是,以目前的價格收購亞馬遜,是否能給我帶來安全邊際?我強烈認為,在亞馬遜這樣的價格是沒有安全邊際的。

如果我們看一下上面的表格,我們可以看到微軟和Alphabet的CAGR都在15%以上,尤其是Alphabet,它的3年CAGR在20%以上,與亞馬遜相比,它的價格都接近一半。

換句話說,我們知道根據亞馬遜自己對2018年第四季度的指引,亞馬遜第四季度的增長應該有大約15%的中點增長率,而這是亞馬遜一年中最有意義的一個季度。

因此,讓我向讀者提出最後一個問題:當目前股市上有許多其他增長率較高的公司以非常低廉的價格交易時,一家增長速度較慢、價格較高的公司是否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獲利的機會?答案是否定的。

投資者視察

亞馬遜預計將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發佈2018年第四季度的收益。我認為,投資者沒有充分消化亞馬遜較新的、較慢的增長速度,股價很快就會更準確地重新定價。


跨境知道


亞馬遜平臺,也會趨於規範化,平臺會更加制約的 。我們做這個平臺要有品牌意識,建立自己品牌,注重產品質量,提高我們服務。


科技蒙生


亞馬遜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於市場的細分和更加專業的領域無法全面發展,以及年輕人求新求變的心態,所以要不斷創新,迎合社會各類人群的喜愛,上到資本市場,下到普通民眾,甚至一些無法預料的趨勢的到來,這些風險是所有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很多老牌企業往往就是倒在了沒有預料的風險逆流之下.


資本研究員


個人覺得亞馬遜發展是市場份額的縮減,畢竟很多國家的大佬們也都在專注電商領域發展,不過能成為世界市值第一公司一定有過人之處,奔馳,寶馬,豐田,上百年的公司都沒能成為第一,這個商業模式和商業創新一定會有更優秀的企業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