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當年為什麼選址在交通和資源並不發達的長春呢?

小馬V奔騰


曾經聽老人講,那是國家一五計劃對長春市的特別重視投資,如果能像今日之解決工業水源問題,國家對長春的投資會更多,估計吉化都得在長春,還有重型機械,儀器儀表等一些國字號的龍頭企業。要知道,儘管是日偽時期,但日本人把長春市規劃的還是很科學的,長春市上世紀30年代就有抽水馬桶(中國最早),煤氣、自來水、有軌電車、地給下排水系統工程、水庫。據資料介紹,長春市在建國前日偽的盛期,長春市不僅僅有鐵路,還有機場,城市板油路,石頭馬路等先進城市建設,人口最高峰達133萬之巨,為當時亞洲最發達和規模最大的城市,若不是發生了太平洋戰爭,上世紀30年代日本已經計劃在此開發地鐵了,只是太平洋戰爭一爆發,日本沒錢修不了了。所以,國家在建國後,由於長春市的城市規劃、規模,市政基礎建設及靠近當時的蘇聯老大哥更安全等多方面條件,也是國家重點發展區域,所以,這裡是考慮投資重地,遺憾的就是工業水源解決不了。明白了吧,當年一汽投資於此不奇怪了吧。


下里巴人153887258


當年的工業基礎是日本人建立滿洲國留下的,現在看還是實業強國,當年日本的侵華就體顯了南方地區工業的薄弱,在有就是當年中蘇陣營,以及國防需要,像長安軍工建大後方,像現在的KYB就是四川綿陽軍工,像高檔車半軸就是凌雲軍工,還有二汽都為了國防的需要建設在大山裡面,或大西北或大東北。現在跟當年不同了,不在閉關鎖國了,對外開放,搞活經濟,為了物流的便捷把企業都建設在東南延海地區,造成東北人才外流。


孔維楊


來答一下。一汽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是長春城市形象代言人。以前甚至有人說過,是因為一汽才知道長春。

看來樓主對當時的情況並不瞭解,長春是非常有優勢的,匹配建廠的多項條件,無論是氣候、地形、地質、資源、電力,還是鋼鐵、木材、動力等多個條件。最後PK掉了北京、西安、石家莊、太原、西安、寶雞、湘潭、株洲等地備選之地。

長春附近的吉林市南24公里處裝機容量60萬千瓦的小豐滿水電站是中國的水電之母,共和國鋼鐵工業長子鞍鋼是當時國內第一大鋼廠,東北的鐵路交通大體形成網絡,煤礦、森林資源極為豐富,更為重要的是離前蘇聯較近。

1951年周恩來批示,吉斯製造廠(指一汽)設於東北長春附近。經過對四平、公主嶺、長春三個城市方面的調查分析,1951年3月,新中國的第一座汽車製造廠在長春孟家屯車站西側興建。一汽創造了三年建成現代化汽車廠的奇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

長春真正作為城市的歷史,僅僅有一兩百年。在這期間長春從人口不過萬的小城鎮成長為大都市,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中,從未落敗。

當年日本狼子野心大力發展長春(偽滿洲國時稱新京)和東北,一方面是因為戰爭需要一個龐大的工業基地來保障軍事供應。另一方面是希望新京成為新京都,並幻想50年後將日本首都從東京遷到新京來。

20世紀30年代,長春是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抽水馬桶的城市,是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管道煤氣的城市,是中國第一個規劃地鐵(包括環城高速公路)的城市,主要街道的照明和電訊線路採用地下管線,也是亞洲第一個實現主幹道電線入地的城市。

(xtm)


新文化報


提這個問題的一定是個年輕人,雖然讓人寒心,但也不能責怪你?

可以說:你的見解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解放初期的東北,是全中國的重工業基地,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當時的東北擁有中國第一座水電站-豐滿水電站、第一個優質露天煤礦-撫順、鋼鐵產能第一的鞍鋼、出產優質煤炭的雞西、生產優質化工原料的吉林三大化、有幾十個生產優質木材的林業局。廣袤千里的東北平原,直到今天仍然是國家糧食基地。東北的電網、鐵路網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都先進於全國其它地區。

說到建國初期的東北城市,更是在工業、交通、城市規模、規劃、公用設施等方面都領先於全國大多數城市。長春:是亞州第一個管道煤氣入戶的城市、亞州第一個主幹道電纜入地的城市,是第一個普及抽水馬桶的城市…。長春當時就擁有四個中科院的硏究所,和多個部級硏究所。長春的大學擁有率,和人均綠地面積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

那時,我的家離鐵路較近,常在鐵路邊嬉戲、休閒。久而久之,發現了一個很有規律的現象:往南去的列車全部都是滿載,拉的都是木材、糧食、煤炭、鋼鐵、石油、化工原料…。而往北去的列車,則有很多都是空車皮。就這樣年復一年,如同川流不息,直到“改開”。幾十年下來,東北的資源枯竭了。所有林業局的伐木工大部分都下崗、自謀生路去了,少部分人成了“植樹”工。為恢復林業資源,進行著百年的努力!大多優質礦區都成了“採空區”,曾經為祖國建設忘我工作的礦工,住在東倒西歪的危房裡,憂心忡忡地等著國家的相關補帖。

美麗、富饒的東北,就這樣像被人嚼過的甘蔗渣一樣吐在路邊。沒人記得它的甘甜。無論誰瞧見它,都是一臉的鄙夷!


橡木桶61955766


當時汽車主要是大卡車,由於鋼材緊缺,後邊載貨的車廂板子,都是木材,長春臨近木材來源地__長白山近,所以得天獨厚,原計劃設在四平,又因為缺水,就定在了長春,又臨近當時的火車站,南站孟家屯近,就因地制宜了,當時所有的技術都是蘇聯的,蘇聯離長春也相對比較近,長春還有相對於汽車需要的發動機廠,日本偽政府設立都城留下來相關的配套設施比較齊全,豐滿電站,都集合各方面優勢,就把一汽設在了長春!


王向東4418


我是東北人。首先,問這個問題的一定是年輕人,你不瞭解新中國的工業發展史,你更不瞭解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的工業基礎。在當時,東北是全國工業基礎最好的,是新中國的工業基地;東北的自然資源、技術基礎、交通和人文基礎在全國比較都是名列前茅的。這樣的條件在當時一汽建在長春是理所當然的。在建國初期,東北貢獻了全國GDP的80%以上,可以說,在當時,東北支援了全國的建設。


古道西風5079


長春解放前曾是偽滿州的首都,是日本按國際化大都市的模式建設的,各個方面在亞州名列前茅,包括交通。在東北平原上,煤炭,林木,水利,糧食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沒有資源貧瘠之說。長春是全國最早解放的城市,政治環境優於其他城市。建國初期到九十年代,不僅長春,整個東北都是國家的重工業,製造業基地,當年的東北的資源支援了全國,東南沿海城市輕工業發達,重工業和東北無法相比。即便現在,很多製造業不景氣,解體,還有瀋陽的飛機,大連的造船,長春的汽車,長春客車的復興號仍然繼續著往日的輝煌。


panda139333890


題主先了解一下近代史,問這個問題說明題主完全不瞭解近代史。只瞭解讓你知道的東西。

這個問題就相當於在問當年我國為什麼把首都定在一點都不發達的洛陽呢?開封呢?西安呢?

當年東北太發達了,中國85%的產值產生於東北。二十年代東北就已經生產汽車了,工業體系完善,發達。具體說,連寶鋼都是鞍鋼支援建的,當年的一汽當然東北合適了。

長春三十年代跑輕軌,用沖水馬桶了,當時是亞洲最發達的城市了,只是近年因為種種原因衰落了,至於原因,可以研究一下,最主要的肯定不是現在流行的觀點。


蓮花新語開然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工業發展,也因為運輸不變能源不足,把新中國長子放在長春,東有小豐滿南有鞍鋼,在一汽入駐長春後新中國經濟開始發展,爆發出蓬勃的力量,到了80、90時年代改革開放東北作為工業基地,國家支柱,不可動搖,改革開放展現出驚人的實力時,國家支柱產業轉變,東北工業也已經無法快速接軌新的形式!再加上改革初期人才外流,也造成現在經濟無法跟南方齊平!


夢逍遙醉逍遙


交通和資源並不發達!呵呵,當年經濟全亞洲領先,改革開放後被拋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