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失去兵權,為何還是難逃一死?最想殺他是一小人,非劉邦呂雉

作為“漢初三傑之一”,韓信取得巨大的軍事成就,漢高祖劉邦都讚揚道:“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傳奇人物,他的一生卻充滿了悲劇,最後落得一個“兔死狗烹”的結局,不禁令人唏噓!

我們都知道,韓信之所以會死,是因為呂后與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最後斬殺。可你們不一定知道的是,最想殺掉韓信的不是劉邦和呂雉,而是一小人。

韓信失去兵權,為何還是難逃一死?最想殺他是一小人,非劉邦呂雉

我們先來了解韓信的傳奇一生:

韓信出身平民,但從其愛好讀書、佩劍來看,可能也是一個沒落貴族的公子。沒落貴族公子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思想非常高雅,行為卻不拘一格,往往成為世人眼中的另類,所以韓信沒有得到推薦為官的機會。

另外一方面,由於韓信不會做生意,所以日子過得很苦,靠四處蹭飯過日子。久而久之,韓信的“臭名聲”就傳開了,沒有誰願意主動接近韓信。即使是有點眼光的下鄉南昌亭長,也經不住韓信的“胃”,最後利用妻子的損招,趕走了韓信。

就這樣,韓信在淮陰城一帶流浪,有時候碰到好心人,就能夠得到一點飯食,例如那位洗衣服的老大娘;當然啦,像韓信這種高傲、卻還沒有多少成績的人,往往會成為惡霸欺負的對象,人家才不會理會你是“潛力股”,只把你當作取樂的對象,胯下之辱由此而來。

韓信失去兵權,為何還是難逃一死?最想殺他是一小人,非劉邦呂雉

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也帶著他侄子項羽等人北上,舉起反抗暴秦的大旗。得知這一消息後,韓信帶著一把寶劍前去投奔,但一直得不到重用,韓信憤而出逃,轉投劉邦的陣營。不過,剛開始也得不到劉邦的重用,只是做了一個小小的掌糧官。

就在這期間,他認識了人生中的伯樂-蕭何。經過一番交談發現後,韓信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大財,於是多次向劉邦舉薦,但依舊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

這時,韓信開始對劉邦失去信心,覺得那麼多人舉薦自己,都得不到重用,乾脆離去吧,於是上演一場“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大戲。

經過這一遭,劉邦開始重新審視韓信,對其委以重任,封為大將軍,令其率軍出川,終於打敗了項羽,建立漢家劉姓天下。

韓信失去兵權,為何還是難逃一死?最想殺他是一小人,非劉邦呂雉

為什麼說劉邦、呂雉並不是最想殺韓信的人?

項羽兵敗後,劉邦即刻率軍趕至定陶,飛馳入韓信軍中,奪掉其兵權,改封其為楚王。不久,韓信被人告謀反,劉邦用計謀將其召來,恩威並施後,將其貶為淮陰侯。

可以說,劉邦是懼怕韓信的軍事才能,但同時也知道韓信心裡的小九九,反叛的可能性不大,不然也不會只削掉他兵權,將其一貶再貶,而是應該直接將其殺掉才對。縱使韓信想反叛,劉邦在爭霸年代都能降住韓信,何況還是一個失去兵權的韓信呢?

在韓信被殺後,劉邦的態度也極其複雜的,《史記》記載:“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韓信死,劉邦“喜”,說明他再也不用猜忌韓信是否謀反了;而“憐”一字,也代表了劉邦的惋惜之情,他是對韓信充滿同情的。懷著這樣一種複雜的情感,劉邦很難說是最想殺韓信的人。

韓信失去兵權,為何還是難逃一死?最想殺他是一小人,非劉邦呂雉

而呂雉就更不是了,劉邦出征陳豨,她負責留守長安。在這種情況下,呂后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穩定,沒有什麼特殊原因,她不會這個時候殺掉韓信,主要還是因為一小人的告密,所以才促成呂后與蕭何的合謀,斬殺了韓信。

這小人就是欒說,他的哥哥在韓信家中當家臣,因為得罪韓信,所以被囚禁起來,準備殺掉。為了營救自己哥哥,欒說就向朝廷告發韓信謀反,說韓信準備和陳豨裡應外合,由韓信釋放各官府的罪犯,然後去襲擊呂后和太子。

這時候,為了自救,呂后哪裡很顧得韓信謀反是真是假,馬上跟蕭何密謀,謊稱劉邦已經凱旋歸來,誘騙韓信前來祝賀,最後將其斬殺於長樂宮中。

韓信失去兵權,為何還是難逃一死?最想殺他是一小人,非劉邦呂雉

歷史就如同一團迷煙,真真假假難以分辨。而由於沒有韓信謀反的實質證據,所以不少後人為此深感惋惜。其實仔細一想,劉邦將其一貶再貶,說明殺他的意願並不強烈。而如果不是有人告發,呂后也不一定會殺韓信,至少不會在那個時候殺韓信。

但是,如果欒說不告發的話,那麼他哥哥就必死無疑,所以他必須要告發,甚至是誣陷,那樣才能救得了自己哥哥。從後來歷史看,他不僅成功救下哥哥,還因此受封為慎陽侯,簡直賺到了!至於韓信是否真的謀反,那已經不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