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宰邑”並非德州武城

“子游宰邑”並非德州武城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言偃,吳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歲。子游既受業,為武城宰”。“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由此可見,澹臺滅明的故里是武城,子游曾在武城當過縣官,而澹臺滅明和子游的老師孔子也曾去過武城。為此,後世的德州武城人為紀念孔子及其父母官子游,曾在武城境內建有絃歌臺、絃歌書院及子游祠,令人感慨萬千。

武城縣在明、清兩朝的縣誌中都毫無爭議地記載:春秋為晉東鄙地,戰國為趙地東武城。漢始設東武城縣。《史記》載:趙平原君封於東武城。《太平環宇》載:武城,七國時趙邑也。

對於子游宰邑是否是德州武城縣的問題,今人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因為春秋時期武城地域屬晉國,要確定子游是否曾為今德州武城宰,只要明確孔子是否到過晉國就行了。

據《史記》、《東周列國志》、《孔子傳》、《孔子年譜》權威性的記載,錄孔子行蹤如下:

孔子在其七十三年的生涯中,五十五年在故鄉魯國度過,其餘十八年遊歷國外,他的國外遊歷情況是:

公元前518年,孔子和南宮敬叔到周朝洛陽考察,拜訪了老子。

公元前517年,孔子因魯國內亂帶領弟子去了齊國。公元前515年返魯。

公元前497年,孔子及其弟子開始周遊列國,先至衛都帝丘(今河南滑縣)。後想去晉國、曹國、宋國,因中途受阻,均沒能成行。後至鄭國,鄭國不接待,又只好去了陳國,直至公元前489年。

公元前489年,陳國內亂。孔子及其弟子離開陳國,經蔡國去了楚國。

公元前488年,孔子在其弟子的要求下辭楚返衛。

公元前484年,孔子在學生冉求的推薦下,魯國季康子派人把孔子從衛國接回魯國,從而結束了長達十四年的遊歷生涯。

除此以外,孔子再無遊歷外地的記載。

孔子在其七十三年的非凡歷程中,足跡踏遍了黃河以東、以南的齊、魯、衛、宋、蔡、陳、曹、鄭、楚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他始終沒有渡過黃河西行一步,當然也就沒有到過黃河西岸的晉國了。

因沒有在春秋時期孔子到過晉國的任何記載,當然也就沒有到過隸屬於晉國的今武城境域,故可以斷言,《史記》、《論語》中“子之武城”的“武城”絕非今德州武城縣,德州武城縣更非子游之宰邑,澹臺滅明之故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