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名將章邯記:秦王朝的最美餘暉竟是驪山刑徒

章邯這個人極富傳奇色彩,說他是秦末第一名將,估計不會有人反對。而更為傳奇的是:章邯在秦國的官職只是少府。

從職責來看,少府就是皇帝的私人後勤總管。比如說:驪山陵墓和阿房宮之類的營建,就是由少府負責的。

一個負責帝國工程建設的主管,竟然成為了秦王朝的大軍統帥,而且還成了秦國最優秀的大軍統帥之一,這對許多人看來,實在是不可思議到了極點。

大秦名將章邯記:秦王朝的最美餘暉竟是驪山刑徒


我昨天說過一個觀點,今天再重複一次。

我們對於章邯的經歷覺得不可思議,完全大家對秦國的刑徒缺乏瞭解。

很多人一說起秦國的大型工程,總會聯想到一個畫面:眾多戴著鐐銬的人,面色悽苦地幹著重活;旁邊則是手拿皮鞭的監工,面無表情地揮舞著鞭子。畫面轉換,吃不飽、穿不暖,餓死、凍死、病死、累死,都是家常便飯。

很顯然,這是腦補過度的行為。如果刑徒的工作場面真是這個樣子。就算章邯敢這樣做,秦王朝的重臣們也不敢採納這種意見。因為在這種環境中生活的刑徒,拿到武器之後很可能會先把秦軍幹掉,在這種環境中生活的刑徒,體質一定比普通人還差,不可能迅速成軍。

所以,秦王朝的刑徒生活當然不會幸福,但也不至於太苦。所謂的“天下苦秦久矣”和“暴秦”之說,並不客觀。

大秦名將章邯記:秦王朝的最美餘暉竟是驪山刑徒


管理的基本原則就是:想盡辦法激勵勞動者的積極性,想盡辦法保證勞動者擁有良好的體能。

當皇帝委任你管理幾十萬刑徒,完成一項大型工程時,你就必須把刑徒的溫飽和死活當成工作的第一要務。否則,如果刑徒的身體狀態一天比一天差,餓死、累死的成群結隊,你還怎麼保質保量地按期完成皇帝交給你的任務呢?

我們再用秦法中對管理牛的條款來舉例。秦法中明文規定:如果養牛者不能合理地餵養和使用牛,導致牛瘦了、甚至死了,養牛者需要受到相關的處罰。

秦王朝為什麼要做出這種規定呢?因為如果沒有這種規定,養牛者未必會愛惜公家的牛,最後無法讓牛保持良好的體能,更有可能讓牛稀裡糊塗地死去。

再次強調,我並沒有說秦王朝愛民如子。而是說,在秦王朝看來,刑徒和牛一樣,都是政府的財產,是絕不可能苛待的。畢竟,還需要他們出力為政府幹活,絕不可能不計代價地糟蹋勞動力。

大秦名將章邯記:秦王朝的最美餘暉竟是驪山刑徒


最合理的推論是:秦王朝在修建宮殿和陵墓時,必然處於軍事化的管理之下。

這幾十萬刑徒,本身就會按軍隊編制組織起來的。在這個“另類兵營”中,較有威望並且服從政府的人,會成為最低級的管理者,負責帶領所在小組的刑徒一起幹活。再高一級的管理者,通常是政府的相關官員和軍官擔任。在班、排、連的編制中,它的長官,通常就是刑徒。

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工程總管通常會制訂一個能被普遍接受的工作量,讓大多數人都能完成。然後再把工作量細分,逐級分配下去,最終細化到個人。

在具體工作中,哪個小組能夠提前完成當天的任務,就能獲得更多的休息時間或娛樂時間。如果提前完成當天的任務,又犧牲休息時間或娛樂時間超額完成工作量,還可以獲得適當的獎勵,比如改善伙食。

與此相對應的是:哪個小組的工作進度慢,就必須犧牲一定的休息時間和娛樂時間。如果小組不能完成既定工作量,就永遠沒有獲得獎勵的機會,甚至會招致處罰。

在這種背景下,某個刑徒消極怠工,就會影響到自己小組的利益;某個小組消極怠工,就會影響到自己小隊的利益。所以,消極怠工的行為通常都是孤立的。工程主管下設的監察機構,在懲罰某個消極怠工的刑徒時,就會相對容易,因為不會引起大多數刑徒的不滿。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切是完全符合邏輯的。千萬不要認為秦王朝的官員是傻子,連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

大秦名將章邯記:秦王朝的最美餘暉竟是驪山刑徒


作為一個一流的工程部門主管,本身就必須具備優秀將領的潛質。因為,一個人既然能把幾十萬刑徒管理得井井有條,自然也能把幾十萬軍隊管理得井井有條。如果刑徒們能夠在這位優秀將領的帶領下,出色地完成政府工作,那他們自然也能夠在這位優秀將領的帶領下,擊退來犯的敵人。

優秀將領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讓幾十萬人變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一來,軍事上的弱點就很容易被團結的整體所彌補。此時,只要再有相關的軍事人才從旁協助,這支刑徒大軍自然比那些烏合之眾要強得多。

更主要的是:在那個戰爭頻繁的年代裡,基本上每個成年人都有過服兵役的經歷。所以刑徒們雖然已經不是職業軍人,但至少曾經是職業軍人或業餘軍人,對於軍隊中的那一套並不會很陌生。

在這種背景下,刑徒只要稍加組織就可以成為一支軍隊,絕非天方夜譚。只要政府給他們發放武器,然後在各層機構中配備一些級別相應的職業軍人和軍官,帶著大家訓練一段時間,就可以走上戰場了。

帝國的職業軍人和軍官是這支軍隊的骨幹,一方面可以保證其軍事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其政治可靠性。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刑徒對於秦王朝並無刻骨的仇恨。否則,一小撮秦國的職業軍人和軍官,貿貿然混入幾十萬苦大仇深的刑徒之中,隨便一個風吹草動,都有可能讓軍隊立刻失控。

大秦名將章邯記:秦王朝的最美餘暉竟是驪山刑徒


在我看來,章邯為什麼膽敢建議用武裝刑徒的方式來退敵?是因為章邯在負責相關工作時,對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結果非常自信。他也相信刑徒們會乖乖聽話,因為章邯自問沒有刻意虐待過刑徒。

否則,在帝國內外交困之際,不要說全副武裝驪山刑徒了,就是給驪山刑徒都戴著手鍊和腳鏈,政府也會害怕刑徒們趁機集體暴動的。

必須承認:刑徒的生活絕對談不上美好,但也絕不是什麼水深火熱。如果非要強行類比,估計就是雜牌軍中的雜牌軍。生存環境當然惡劣,但只要做得好,也能有些微的改變。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多數刑徒們對於秦王朝依然有一些感情,依然有一些期盼,是完全正常的。

而此時,只要皇帝再做出一些升官晉爵的許諾,就很容易收買刑徒們的心,讓他們立刻成為帝國的守護者。

大秦名將章邯記:秦王朝的最美餘暉竟是驪山刑徒


章邯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就是因為他對於刑徒的管理方式科學合理,秦王朝對於刑徒又沒有刻骨銘心的仇恨,所以雙方願意合力抗敵。

而反秦大軍呢?他們並沒有實現充分的整合,所以看起來就像一群烏合之眾。他們的最大優勢就是人多勢眾,這種軍隊順風無敵而逆風無能,根本不能有太高的指望。

經過一系列實戰,章邯的刑徒大軍進化為一支真正的軍隊。所以章邯敢於帶著他們殺出關中,試圖蕩平天下。

大秦名將章邯記:秦王朝的最美餘暉竟是驪山刑徒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反秦力量也在不斷地整合與進化。儘管章邯一再獲勝,卻發現對手也變得越來越難以應付。

章邯在攻打周文、吳廣和陳勝的軍隊時,還可以用“勢如破竹”來形容。但在章邯攻打項梁時,就只能用“勝利來之不易”來形容了,因為章邯也曾被項梁打敗過。等到章邯攻打張耳時,就得用“艱難困苦”來形容了,因為張耳以鉅鹿為依託,使得秦軍再也無法前進半步。

更可怕的是:反秦大軍一直源源不斷地向鉅鹿集結!

等到鉅鹿之戰結束後,章邯的輝煌時代就徹底過去了。面對反秦大軍的強大壓力,章邯看不到任何希望。

大秦名將章邯記:秦王朝的最美餘暉竟是驪山刑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