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還可以,離帖就不行了,背又背不下來,該怎麼辦?

湖邊農夫


題主的問題是初學書法的朋友遇到的普遍問題。

我的體會和經驗,以及解決方案是:

1.改變為臨帖而臨帖的臨帖方法。一遍又一遍的抄帖,初步達到熟練的程度,所以照著帖能寫下來。但很少一筆一畫,一個字一個字的去分析。比如同一個筆畫,同一個偏旁,在不同的字中的不同變化形式,同一個字在同一本帖中的不同變化等等。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找規律,不用死記硬背,筆法,字法就形成強烈印象和理性記憶,脫開帖,帖上有的字能寫出來,帖上沒有的字,能自己按帖上組字的原理組合成字,自己再寫出來。

這是學習書法的功夫之一,而且是真功夫。

2.臨帖和創作緊密結合,不要相互脫節。光臨不寫,約等於不臨。帖上的字閉著眼都能寫出來,但寫作品,第一個字也許帖上就沒有,這就立馬遇到障礙;連續幾個字都不是帖上的字,就不敢往下寫,即使勉強寫了,看看沒一個順眼的,心灰意冷,失去信心;寫成一幅,總感覺有許多字很難看,又不知道怎麼辦。如果要寫出橫幅,中堂,對聯,條幅,斗方,扇面,手卷,冊頁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就更是手足無措,不知如何下手。

這就是臨帖和創作脫節,從臨帖到創作過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訓練環節斷了鏈子。

不要把創作看的高級的不得了。臨上三兩個月帖,按自己所記住的,理解的東西,開始連創帶作。帖上的東西能代入多少就代入多少,帖上沒有的,也要按帖上的原理加自己的印象強行寫成完整的作品,不合意的地方就在帖上找東西,反覆補正,修正,這樣多寫幾次,多寫幾種不同的幅式,很快就能從臨摹過渡到創作中來。

同時,對創作中發現的問題,在帖上找答案,帶著問題再臨帖,不限於原帖。臨一本帖和讀一篇課文道理一樣,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可以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選臨同一個人不同的帖,甚至別人的帖。就臨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不必每一個帖都去精臨,通臨。

這樣從臨帖到創作,從創作到臨帖 ,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臨帖和創作脫節的問題。

自認為這是學習書法必經之路,更是學習和創作的真功夫。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討論!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答主書法作品

答主書法作品

答主書法作品


快樂書法營


這是很多書法學習者都會遇到的問題,臨帖沒有問題,有的朋友甚至5種書體都可以臨的很像,但是一到創作的時候卻大腦一片空白,什麼都不會了,一個字都寫不出來,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我知道學習書法會遇到這種情況,是因為我也曾經遇到過同樣的情況,甚至到我學習書法第5年的時候還是這個樣子,一直到第6年才有所改變,此時才深知學習書法之難。

其實學習書法完全可能在兩三年內進入創作狀態的,我之所以到了第六年才可以自然的創作一點作品,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寫的太雜了。

所以,想解決這個問題,第一個要明白的學習書法的規律就是要“專一”。

專著於一本字帖,反反覆覆的練習才能夠更快速的進入到書法的創作狀態,我當時就是沒有能夠做到專一,5年時間我竟然寫了幾十本字帖,從柳體到顏體、歐體、趙體、魏碑,再到行書、草書、隸書、篆,不停的在更換字帖。

當然,這和我們當時開設的課程有關,我們當時的課程就是一週換一本字帖。

但是,我又忽略了一點:無論你換帖多麼頻繁,一定要找一本字帖作為主帖,一直不停的堅持下去,主帖才是根本。

主帖的練習一定不要間斷,等你的主帖能夠寫的非常熟練了,就能很自然的進入創作狀態了,每一個字的筆畫和結構都瞭然於心,還能不會創作嗎?

而當你的主帖能夠自由的創作的時候,你換其它任何書體,都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創作。就像你會開手動檔的車,以後開自動擋的車就能很快就學會。

關於背也背不下來,怎麼辦?

這個沒有別的辦法,就是反覆的去寫、去看,一遍一遍的加深記憶,慢慢就背下來了,每重複一遍,就多了一遍的記憶。

你覺得呢?

喜歡書法的朋友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


不二齋


我就有這樣的經歷,之前我寫過《九成宮》,後寫過《顏勤禮》,《自告身書》,臨的自認為還行,有一次好友結婚讓我寫幅婚聯,我把詞定下來了就去查《書法字典》硬是拼成了婚聯。我當時就想,這以後寫點什麼要是手頭沒有字典,字帖還是寫不了。我離不開字帖,寫字離不開臨。

後來我懂了一個道理,以前認為臨摹就是臨,其實臨摹有兩層含義。臨,掌握的是筆畫;摹,掌握的是結構。自己一直在筆畫上打轉,而沒有突破結構的問題。以前臨摹就是追求筆畫,字要像原帖,像了就滿意了而忽視了總結字的結構。注意這個問題後,再寫,腦子裡在落筆前已經有了要寫的字的模樣。

後來單位寫個通知,沒時間查字典字帖,自信起來,逼自己就要按“顏體”的風格去寫!寫完了及時總結,一看就知道哪裡沒有出處,哪裡沒有掌握。最後,突破了,心裡很開心呀!

只有注意結構的總結,別死盯著筆畫,自信,敢寫,及時總結,再多練習一定能打開創作的大門。


tjsjsh


臨貼臨得還可以,脫帖寫不出來,這個問題是由於臨帖不得要領所至。不少習字臨帖數年的愛好者都遇到這樣的問題,主要是沒有真正弄明白臨帖的要領和意義。

臨帖的意義是什麼?

簡而言之就是熟悉和掌握該帖的風格筆劃表現力。即原作的橫豎撇捺是通過怎樣的運筆,力度,著紙著墨而來的,從而模而仿之透析並熟練地掌握其來龍去脈,才能達到汲取原帖的書法營養而後為已所用。

臨帖的要領是什麼?

臨帖的目的意義,上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但怎樣才能做到脫帖寫就呢?關鍵要領是六個字“熟悉,熟練,熟記”原帖的字構,即每個字的結字構成的特徵、特點。這“三熟”必針對每一個不同的字,在原帖中的每一筆劃的對稱對應位置所在。字構特徵特點記住了,練熟了,自然可以幾無二致地甚至一模一樣地脫帖寫就了。

實踐經驗之談,不知當否?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我們知道,臨帖是我們學習書法最主要的途徑之一。所謂臨帖,重點是“臨”字。將字帖放在一邊,自己用筆在另外一張紙上臨摹、學習該字帖的書法。

實際上,臨摹最為主要的目的就在於,它要還原書法家是如何進行書寫、創作書法作品的。在完成了這樣一個書寫過程之後,學習者從中學到書法技巧。

因此,臨帖學習的最終目的並不像其他人想象中的那樣,僅僅為了寫得像原帖就夠了,而是要學到真本事、真本領。

這個道理其實跟我們參加考試是一樣的。按道理來說,考試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你得到相應的分數,不是那幾個阿拉伯數字,而是希望你學到知識,分數只是衡量你學到知識多少、好壞程度的指標之一。

所以,臨帖的像和不像也是如此。臨帖臨得像,就說明在大概率上,該學習者所學到的知識、技巧比較多了。臨得不像,說明大概率上學習者學到的知識技巧比較少。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掌握、利用好臨帖這一學習方式呢?

有人說,這個簡單呀,只要背下來就可以了。

可以說,這個方法簡單有效,看起來確實是一個好方法,但是也最愚蠢、最懶惰。因為不獨書法,世界上其他一切,只要你記住了似乎都萬事大吉了。

但是,人的精力和記憶力畢竟有限。並且現代科技的發展讓大量信息根本無須記憶,只需儲存、感知和體驗即可。難道你的記憶裡能比U盤還要準確麼?

人的優勢就在於人如果體驗、感知了大量的書法字帖、理論知識,那麼他可以寫出優美、動人的書法,但是U盤永遠不能。

並且在中國古代,古人學習書法也從來不提倡背帖。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孫過庭的《書譜》中得到驗證。

餘志學之年……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況雲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犢,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而自滿;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這段話是孫過庭自述其學書體驗的一段話。前半部分主要在讚美王羲之、王獻之、張芝等人書法的精妙,從點畫形態上、結構氣勢上鋪陳讚美。

接下來這句話比較關鍵:

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大概意思就是這才是才能智慧和技巧的完美結合,心靈和雙手都能流暢表達。下筆不是隨隨便便寫,而是有他這樣寫的理由。

而後半部分這句話是在批判一種現象,即那種心裡面不明白臨摹的方法,手中對用筆、運筆的技巧、道理感到迷惑不解的人,如果這樣還想著寫書法的時候要力求做到妍美巧妙,難道不是很荒謬的事情麼?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學習書法,必須要掌握“擬效之方”“揮運之理”,這樣才能求得書法的美妙,而不是背帖,死記硬背。

接著,孫過庭說出了另外一段話,我認為這段話正好可以用來解答我們臨摹書法的時候,該怎麼學習。

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祛未悟。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方復會其數法,歸於一途;編列眾工,錯綜群妙,舉前人之未及,啟後學於成規;窺其根源,析其枝派。貴使文約理贍,跡顯心通;披卷可明,下筆無滯。詭辭異說,非所詳焉。

這段話比較難懂。首先,孫過庭在這裡列舉了四種學習臨摹書法必須注意的方法,即“執”“使”“轉”“用”四種方法。

具體這四種方法的含義是什麼,我們今天限於篇幅無法展開,孫過庭也只是簡單的解釋了一下,我想說的重點不是這個,而是說孫過庭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那就是“方復會其數法,歸於一途”。

這方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歸納、總結,將學到的東西分門別類的編寫、總結在一起(編列眾工……窺其根源,析其枝派),這樣,書法真正規律性的東西就呈現出來了,哪裡還需要死記硬背呢?

死記硬背是懶惰不願意動腦子的結果,而雖然總結規律需要你去動腦子,但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節省你的時間,並且也不會出現那種“離了字帖就不會寫字”的情況。

實際上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為什麼有人離了字帖就不會寫字了呢?這不是因為其他原因,就是因為他還沒有掌握書法的規律。這些人掌握的,只是書法的“個性”,個別性,沒有上升到一般普遍的規律。

這樣,在自己臨摹創作的時候,自然就無法調動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共性的東西,就會造成好像自己離開了字帖就無法寫字、離開了字帖就沒辦法創作的局面。

在唐朝孫過庭編撰《書譜》之後,宋朝有個叫姜夔的人,寫了《續書譜》。在《續書譜》中,姜夔專門論述了臨摹:

摹書最易……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臨摹……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夫臨摹之際,毫髮失真則神精頓異,所貴詳謹……

姜夔一上來就說摹書最易,實際上,姜夔是把“臨”和“摹”分開來論述的。後面的思路分析也是如此。接著姜夔就具體的臨摹方法給出了自己的意見,並且詳細的分析了“臨”和“摹”的缺點好處,最後指出,總的一個原則在於“貴詳謹”。因為臨摹如果稍微有一點不和原帖一樣,就會讓書法的精神氣韻消散殆盡。至於要不要背帖,要不要記住,姜夔認為,臨寫容易有長進,摹寫容易忘掉字帖的字形結構。所以,姜夔的主張自然也就呈現出來了,他也不主張背帖,而是在臨寫過程中慢慢熟悉。

所以,我們說,在臨摹書法的過程中,背帖不是不可以,但是這一個辦法太耗時間,而且大部分人是無法全部記住的字帖所有細節的。就像姜夔說的那樣,“毫髮失真則神精頓異”,而大部分人的記憶又都是模糊的、高度概括化的,憑著這麼不可靠的記憶,想要全部記住其中的細節,幾乎不可能。

所以,我們主張在熟練的基礎上,總結其中規律,這樣就可以解決“背帖背不下來,離帖又寫不好”的怪圈了。


松風閣書法日講


首先選一家你喜愛的字帖,最好是符合自己性格特點的名帖。喜愛才是好的開始。

肯定是需要一定的書寫量,熟才能生巧。臨帖的幾年內,會碰到無數的瓶頸期,甚至於有時會越寫越差,一定要挺住,堅持多寫,多背。不要輕易去換風格迥異的字帖,貪多嚼不爛。

當能較熟練的書寫帖字時,可以組詞,選一個帖字隨意組字練寫。因為創作時經常會碰到帖內沒有的字,而這個半臨過程是為以後創作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一定時間與書寫量後,恭喜進入背臨了。選一些字數不多的詩,詞進行書寫。這個過程,痛並快樂著。因為所寫內容會出現很多個帖內沒有的字,筆劃,結體…大量問題如山湧現。這就需要一些書法理論知識,結合所臨帖意,多想多寫…

臨寫就如別人扶著你走,讓你掌握基本技法。而半臨,背臨就能擁有更大天空,才能行穩致遠。

只有在主攻方向上緊抓不放,主練一家有所小成,之後才能觸類旁通。

個人練字實感,不當之處,請指正。



墨說卿哥380



這個問題有些意思,恐怕不少書法愛好者都會遇到這個尷尬。這裡面既有學習方法不正確的問題,也有年齡的問題。臨摹碑帖方面不動腦子,不仔細分析字體範字,不去反覆臨摹和不斷鞏固以及不斷更進一步的深入的臨摹學習,自然會出現這種情況。俗話說,熟能生巧,如果我們對每一個臨摹過的字都反覆臨摹,基本就不會出現離帖就不行的事。還有就是不善於變通。我們知道人的記憶是有艾賓浩絲遺忘曲線的。一般情況下讀帖有所心得,並在此基礎上反覆對臨和分析比對,不定期進行深化複習和鞏固就可以了,所以說學習書法不能貪多嚼不爛的道理也在這裡。再者就是在臨摹學習的過程中,要善於總結經驗和概括書法技法,不能雨過地皮幹。關於變通問題,要學會把過去學到的偏旁部首能夠按照一般書法的或字體的規律運用到其它有相同偏旁部首字中也有助於加強記憶。


我們知道了上面的一些方法,對於因年齡帶來的記憶衰退也就不能了,關鍵在於我們不要急於求成,好高騖遠,要一步一步紮實的去臨摹學習,就行上樓梯,一步一臺階,走穩了就,即是學習書法的大捷徑。應當記憶的不足就是重複和反覆,就是熟能生巧。就是少而精。實際上現代有不少的教學書法的視頻不是都在做一日一字的臨摹學習嗎?我們一天就學一個字甚至幾天學一個字都可以,只要我們能夠精準的記住一個字就是勝利。比如說“勝”字吧,我們化三天記住這個字,然後再學習同樣有“月”字旁的其他字,就會容易一半,因為一半我們已經掌握了。這樣就會越集越多,掌握的越多,以後的臨摹學習也就越容易。包括書法的技法同樣如此。


翰墨書道


臨帖是練字必經的過程。


打個比方,大家看到跳廣場舞的一幫人,一眼就能找到領舞的人,因為領舞人的熟練程度、身段手法、表情眼神都非同一般;在仿真畫室裡面,在眾多的學員裡面的畫作評價最高的無論在色彩、陰暗處理,還是空間選擇上都屬上乘。


達不到領舞者的水平,自己的畫作和臨帖達不到水準,能意識到說明行動者在審美上有了提升。但離目標距離還受不少因素的制約。


同時,同樣一本字帖,每人站得角度不同、理解不同,甚至使用的工具有區別,寫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作為有著同樣愛好的答題人,希望初學者,最好先從縱向來比較自己的學書情況,有了進步要適當犒勞一下自己;對照字帖,要善於發現未達成目標的因素。

先提出脫帖的幾點比較重要的因素:


一、關於工具。軟筆的不同種類的質地決定了寫字的效果不同,如狼毫的筆適合寫輪廓清晰的字體,寫出的效果較為剛勁;硬筆不同的筆尖寫出的作品體現的效果不同。使用工具選擇的舒適度和表現形式與字帖一致,能夠提升初學者的信心。


二、關於臨帖角度。學字臨帖是要看什麼呢?在學習不同的階段,看的角度不一樣。古往今來,不同的書家對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理解也不一致,但有一點會有共識,大家最為推崇的是王羲之在推杯換盞後的那份愉悅心境獲得的這份極品行書。反之,如果沒有深刻理解字帖所傳達的心情,臨帖寫出來的字也就是形似而不能神似了。


三、關於如何背貼。基本筆畫和間架結構理解是否深刻,是決定能不能脫貼寫字的關鍵因素。在日常寫字中,應經常鍛鍊形成字體的筆畫組合然後再下筆。這或許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意在筆先吧。


……


大家還有什麼儘快脫貼的辦法?可以在評論區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


關注我,最小成本學習硬筆書法,頭條視頻有助於書法練習。

----------------------------------

秀墨齋--中小學硬筆書法啟蒙者


成功從調整開始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金庸先生筆下的郭靖和段譽,剛習武時,二人分別學有天下絕學降龍十八掌和六脈神劍,可惜不會運用,時靈時不靈。


學習書法,臨帖的目的是要學習古人寫字的方法,並運用這種方法來書寫自己的內容。

臨帖可以,離帖就不行,這有點像郭靖和段譽。他二人最後解決的辦法是找高手陪練,在實踐中練了出來。

學書法也是如此。由臨帖向創作過渡,是每位書法家都會面對的事情,其中我認為主要要做好兩點。

一、同一種碑帖,歷朝歷代會有很多高手臨習,我們可以儘可能多地收集這些臨作,或以原帖筆意創作的作品,學習這些書法大家的創作方法。



二、在原帖時找出一些字,將它們重新組合成一些詞,進行集字創作。創作中,可以逐漸增加字數,先是幾個字,再是一行,再到集字成篇,這樣就可慢慢丟開原帖了。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您好!建議臨帖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實臨時一定要精臨,仔細研究字體的筆法和結構;

2.臨帖時一定找具有共性特點的字多臨,反覆臨,舉一反三練習其它字。

3.實際臨習時一定學會背帖,把臨習的內容記住,熟練後進行背臨,臨完的字要按原帖對照修改。

4.臨習字帖時要按平時創作的格式進行臨,臨時有感覺時進行創作互換。

相信經過您不懈努力,一定會寫出您滿意的作品,謝謝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