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故里到底在哪裡?

長安見聞錄


我認為,黃帝故里的四大爭議地點,最具有權威性的當然是河南新鄭。

黃帝“生於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國於有熊,故亦曰有熊氏”已經成為了共識,但是軒轅丘在哪?有熊國又在哪?又成為了一個爭論的焦點。

“有熊國”與河南新鄭。

“黃帝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可見軒轅黃帝起家的資本就是“有熊國”,也就是後來軒轅黃帝“國於有熊”的根本原因。

而河南新鄭是公認的“有熊之墟”,經過了很多史書、特別是漢朝史書的認證,具有權威性。

這顯然是黃帝故里的一個極大的證據。

漢朝軒轅廟與河南新鄭。

在漢朝時期,為了祭祀人文始祖軒轅,就在河南新鄭建造軒轅廟。而之後的歷朝歷代都曾在此祭祀軒轅黃帝,可見對“軒轅廟”極為認可。

劉邦自封“沛公”以後,立刻就“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可見對“祭祀”極為看重,不可能不對“軒轅廟”進行考證。

現在,河南新鄭經過歷朝的擴建,已經成為了一處4A級景區,從春秋時期到現在,河南新鄭一直都有“拜軒轅”的習俗,已經成為成為中華民族的一處聖地。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實的一面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這裡面姬水、姜水之說最不可靠。關於姜水姬水,先有“黃帝姬水成,炎帝姜水成”的記載,然後才按圖索驥找的結果。另外關於“黃帝崩,葬橋山”的說法也類似。

上古之時,三皇五帝所在都邑傳說,都在中原東南和山東。伏羲、神農、黃帝部族所在,也不會錯的太遠。後面關於五帝都邑遷徙,亦在河南、山東和陝西之間。

新鄭,古為有熊之墟,又為祝融之墟,祝融之墟在史書中提到的並不比黃帝有熊之墟少。後世歷經夏商周,祝融與黃帝的世系猶在。

《左傳》昭公十七年:"鄭,祝融之墟也。"

漢·司馬遷《史記·楚世家》:“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祝融之族活動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區,其範圍包括今新鄭、新密、登封、鄭州一帶。夏朝之時,祝融八姓環處中原,夏商之時亦有“昆吾霸於夏,大彭豕韋霸於商”的說法。

後晉·劉昫《舊唐書·天文志》:“柳、七星、張,鶉火也。初,柳七度,餘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終,張十四度。北自滎澤、滎陽,並京、索,暨山南,得新鄭、密縣,至外方山東隅。斜至方城(裕州),抵桐柏,北自宛、葉,南暨漢東,盡漢南陽之地。又自洛邑負北河之南,西至函谷,逾南紀,達武當,漢水之陰,盡宏農郡,以淮源、桐柏、東陽為限,而申州屬壽星,古成周、虢、鄭、管、鄶、東虢、密、滑、焦、唐、隨、申、鄧及祝融氏之都。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其東鄙則入壽星。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商、洛之陽,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嶽象也,河南之分。張直南陽,漢東與鶉尾同佔。”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新鄭,漢舊縣,春秋鄭國,至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

清華簡《楚居》:季連初降於騩山,抵於空窮,前出於喬山,宅處爰波。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處於方山,女曰妣隹(音zhui)……季連聞其有聘,從及之盤(泮),爰生結伯、遠仲。遊徜徉,先處於京宗。

按季連見於現在 《大戴禮記》中的 《帝系》:

顓頊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產老童。老童娶於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氏,產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產陸終。陸終氏娶於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饋氏,產大子,孕而不粥,三年,啟其左脅,六人出焉。其一日樊,是為昆吾;其二日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日,是為彭祖;其四日萊言,是為雲劊人;其五日安,是為曹姓;其六日季連,是為羋姓。"昆吾者,衛氏也;參胡者,韓氏也;彭祖者,彭氏也;雲劊人者,鄭氏也;曹姓者,部氏也;季連者,楚氏也。"\t這個帝系也是司馬遷《五帝本紀》,《三代世表》及《楚世家》的依據。

季連降生的騩山就是山海經里老童居住的騩山,也叫騩隅,大隗,具茨。

季連降於騩山,當與其為祝融之子的傳說有關:

《中次三經》:又東十里,曰騩(guī)山,其上有美棗,其陰有㻬琈之玉。正回之水出 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飛魚,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 御兵。

《中次七經》:又東三十里,曰大騩(guī)之山,其陰多鐵、美玉、青堊。有草焉,其狀如蓍(shī)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榖,服之不夭,可以為腹病。

《西次三經》: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下多積蛇。

方山,在今河南滎陽市西南 (汜水鎮東南三十二里)。另外,南面的禹州亦有方山鎮。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三十里,曰浮戲之山。有木焉,葉狀如樗而赤實,名曰亢木,食之不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東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

《水經注》卷五:河水又東,合汜水。水南出浮戲山,世謂之曰方山也。

方雷氏:黃帝妃,生玄囂,是為青陽。黃帝妃方雷氏是神農炎帝十一世孫即八代帝榆罔長子雷的女兒,雷因借軒轅之兵大敗蚩尤,所以把女兒許配給軒轅。

雷被封方山,後世因地而得名。方氏的後人在夏、商時在東部今山東一代建方國,當時人稱鬼方。大隗之“隗”亦與此有關。

另外,早於司馬遷數百年的《莊子·徐無鬼》亦有關於黃帝和大隗的記載:

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囗(左“言”右“習”)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

其中提到了大隗、具茨山和襄城之野。

大隗、具茨之山,具茨山位於新鄭西南,與新密、禹州交界。

襄城之野,襄城地,就在禹州東南,距離新鄭亦不過幾十公里。

莊子在寫這篇寓言之時,顯然知道具茨山周邊有關黃帝的傳說,亦參考了新鄭周邊地理知識。





青陽帝君


黃帝故里和黃帝帝都當然都在新鄭有熊,因為古文獻的證據是在是太多啦。有些網友說,網上的證據有作假,不足信,好,那就只看看科學院的研究成果好啦。你不能說科學院也作假吧?更不能說科學院沒有辨別力,採信了假的文獻證據吧?科學院的研究課題,顧問組裡有最權威最頂級的歷史學家。

2014年科學院立項研究了黃帝元年,並於2015年3月發表了論文,確定元前4414年,15歲的黃帝在新鄭有熊登基作為黃帝元年。

科學院的研究成果,直接導致2017年下半年新鄭黃帝故里正式進入初中教材。造假之聲可以休止啦,可是炒作之聲居然是愈演愈烈。

科學院親自立項研究,並把黃帝有熊登基,作為黃帝元年,意義就在於認可了古文獻中眾多的有關新鄭有熊是黃帝帝都和黃帝故里的記載可信真實。新鄭黃帝故里迅速進入教材,也反映了我國文教部門對於宣傳我國悠久歷史的迫切願望。

河南省是歷史文化大省,鄭州市東部有成片的大河村遺址,南部的縣市新石器文化遺址眾多,根據文獻和考古證據來看,這裡無疑就是黃帝有熊部落的活動場所

鄭州市也展開了仰韶文化遺址的調查,希望早日揭開黃帝部族在中原活動的面紗。我國五千年曆史的證明,無疑落在了鄭州市的肩上。


老楊141007668


黃帝故里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已經不可考。各地方傳說的所謂故里,都是後人紀念先祖的精神寄託,無論是天水還是新鄭,願意相信,就相信好了。

不過,有些事情還是要探討的。

炎黃炎黃,炎在前,就先討論一下炎帝。炎帝系出於古羌,炎帝姜姓,遠古“羌”“姜”是同一個字,自然也是同一個姓。也就是說,在生物學意義上講,炎帝其實是“夷狄”之子。在歷史學上,羌藏漢一體,漢源於羌,幾乎已是定論。

那麼,再看看“黃帝”。假如戰國以來的史書記載正確,黃帝姓公孫,氏有熊,號軒轅,“生於軒轅之丘”,“少典氏之子”,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有些問題就值得注意了。

首先,公孫之姓,並不合於華夏上古“姜、姚、姒、嬴”等有母系氏族痕跡的從“女”規律,而是父系痕跡明顯的“官職”姓氏。由此可見,黃帝一系,很可能是外來戶。加之黃帝與炎帝爭天下的行為,就更加證明其“外來戶”的身份。

黃帝名“軒轅”,生於“軒轅之丘”,很多人去考證“軒轅之丘”在哪裡。上古之“丘”,可不是小土包,而是“嶽”,是大山。而這座大山屬於“軒轅”!由此可以推斷,軒轅應是部族的稱號。那麼,軒轅部族有歷史記載嗎?

有意思的是,有周至漢代的文獻,記載了大量的部族名稱:西戎、犬戎、葷粥、獫狁、匈奴、肅慎、興安、鮮卑、錫伯等等,再加上一個“有熊”,讀者自行比較其讀音,這些都是一個部族的稱呼。最大的可能是,“軒轅”就是“獫狁”。

《史記》雲匈奴為“黃帝之苗裔”,應該是記反了,準確地說應該是“黃帝為匈奴之苗裔”。換句話說,農耕的華夏部族應該是遊牧的西戎部族的支脈。為什麼匈奴跟華夏爭鬥融合了幾千年,其源頭就在於此。

最後,“軒轅之丘”即“黃帝故里”到底在哪裡?肯定不會在新鄭,這個地方太晚近了。葷粥之意為“天”,那麼軒轅之丘應該是祁連山、崑崙山、天山(祁連、崑崙都是“天山”之意),甚至還要向西,在境外。

總之,華夏之源,是狄羌葷粥,與藏緬有血親,平凡的很,這才是歷史本來的樣子。


大猜想家旁皇


炎黃髮源於黃河上游渭水流域的黃土高原,這個幾千年共識從來沒有發生改變過。

黃河、黃土、黃土高原和黃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明白人一看就明白黃帝為什麼不叫紅帝、白帝和黑帝,為何偏偏稱謂黃帝。

黃帝和黃土地的源淵是任何勢力和個人包括金錢是分不開的。翻開史書關於黃帝的記載,大家都在把本地地理和人文向黃帝身上靠,但有很重要的一點大家不要忘了,這就是黃帝為何叫黃帝,軒轅黃帝為什麼要埋在陝西,在陝西及其周邊地區為何發現黃帝時期的遺址和文物最多,黃帝時期人們在此活動的最為頻繁。

中國上古時候人們何以喜歡生活在黃土高原,這是因為人是由古猿變成與生產力不發達決定的。黃土高原土質厚實,有利於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居住,在石山、平地難以挖洞建屋,還不利於防風避雨。故中國遠古時期,三皇五帝從黃河上游起源,並選擇在這裡生產和生活就可想而知和不難理解了。

具體黃帝故里在什麼地方,由於距今太遠,又沒有留下具體的記載,只是《史記》和其他書中稍有記載,但也只是一些傳聞和聽說,在用詞上也只能用大概、可能、大約和傳說之類的詞彙。

但有一點,炎黃起源於黃河上游渭水流域的黃土高原亙古未變,是幾千年中華民族之共識。

黃帝故里在黃土高原應該沒有什麼置疑,因為黃帝葬在陝西黃陵縣橋山,這符合中國古人生於斯、葬於斯,落葉歸根的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黃帝降生軒轅谷……至於三月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上巳節,新鄭關於三月三從2003年到2007年每年一個說法,我們不盡要問,三月三到底是什麼日子?











知未是也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6e183f2c8d6edf559e839444de9d54d9\

用戶6649353362


黃帝生於天水市清水縣,清水河古名叫姬水。新鄭是黃帝之父有熊氏所在地,曲阜是五帝中另一個帝的出生地。為什麼黃帝出生在天水,而又生長在新鄭,這牽扯上古的婚姻制度。假如說,新鄭稱為黃帝故里,也說的過去,畢竟黃帝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新鄭度過的。但正宗的黃帝故里在天水,曲阜是黃帝故里八竿子打不著了,出生於曲阜的某帝,是黃帝的第九代玄孫。原諒冷清不能詳解,敬請期待冷清專著,《華夏源考、三皇五帝紀》的出版正在運作中。


冷清先生


一提起新鄭黃帝故里,以及鄭州的拜祖大典,陝西人就開始一邊倒的批判、吐槽、挖苦、否認。下面兩張圖說明一切。原來是動了吃老本的三秦懶漢們的蛋糕了。能不雞飛狗跳嘛。利用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影響力,進行圈地收錢。嘖嘖嘖!

陝西黃帝陵門票75元。淡季50元。

河南新鄭黃帝故里免費參觀:



知道因為什麼了吧。



不管在哪裡,反正河南那個是假的。把國務院核定和公佈的“新鄭軒轅廟”,篡改成“黃帝故里”,把世人皆知的“三月三”上已節,一會兒編造成黃帝“登基之日”,一會兒又變造成黃帝“出生之日”,實在令人忍俊不禁。見過假的,誰見過這麼假的?



漢風唐韻828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李學勤說,在新鄭黃帝故里舉辦的拜祖大典有充分的歷史支持,有文獻記載、中國歷史傳統、民間傳說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