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打圓場,才算懂交際

生活中,誰都會遇到需要替人打圓場的時候,在朋友或者其他人的意見出現分歧時,作為局外人來調節雙方的矛盾,這種夾在中間的滋味是很尷尬的。因為你說話稍有偏差,就很可能不但於事無補,還可能激化矛盾。所以,打圓場,實在是一項上乘的交接本領。

會打圓場,才算懂交際

清朝末年有一位口才極好的秀才,名叫陳樹屏,他最擅長調解鄰里之間的糾紛。

有一年,陳樹屏被派往湖北江夏任知縣,當時張之洞出任湖北任督撫,譚繼詢任撫軍,兩人素來不和。陳樹屏任知縣後,為了同上級套近乎,他請張之洞、譚繼詢等人來家中赴宴。

張之洞和譚繼詢等官職比較大的官員同在一桌,席間談到長江江面寬窄時,譚繼詢和張之洞之間產生了爭執,譚認為長江江面寬是五里三分,張卻說江面寬是七里三分。正在雙方為這個爭得面紅耳赤時,陳樹屏站出來打圓場了,他知道兩位上司是借題發揮,故意爭鬧,於是便說道:“其實兩位大人說的都是對的,張督撫所說的江面寬是七里三分是針對江面水漲時而言;而譚撫軍所說的江面寬五里三分,則是針對落潮時而言。”

在這裡,陳樹屏巧妙地將江寬分解為一寬一窄兩種情況,沒有偏向任何一方,張譚兩人聽了下屬這麼高明的圓場話,也就停止了爭執。

在打圓場時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要偏不要倚,要讓雙方都覺得你沒有偏向。否則,你的圓場恐怕就是火上澆油,還不如不說。

有個理髮師傅帶了個徒弟。徒弟學藝三個月後,這天正式上崗。他給第一位顧客理完髮,顧客照照鏡子說:“頭髮留得太長。”徒弟不語。師傅在一旁笑著解釋:“頭髮長使您顯得含蓄,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顧客聽罷,高興而去。

徒弟給第二位顧客理完髮,顧客照照鏡子說:“頭髮留得太短。”徒弟不語。師傅笑著解釋:“頭髮短使您顯得精神、樸實、厚道,讓人感到親切。”顧客聽了,欣喜而去。

徒弟給第三位顧客理完髮,顧客邊交錢邊嘟囔:“剪個頭花這麼長的時間。”徒弟無語。師傅馬上笑著解釋:“為‘首腦’多花點時間很有必要。您沒聽說:進門蒼頭秀士,出門白面書生!”顧客聽罷,大笑而去。

會打圓場,才算懂交際

徒弟給第四位顧客理完髮,顧客邊付款邊埋怨:“用的時間太短了,20分鐘就完事了。”徒弟心中慌張,不知所措。師傅馬上笑著搶答:“如今,時間就是金錢,‘頂上功夫’速戰速決,為您贏得了時間,您何樂而不為?”顧客聽了,歡笑告辭。

故事中的這位師傅,真是能說會道。他機智靈活,巧妙地“打圓場”,每次得體的解說,都使徒弟擺脫了尷尬,讓對方轉怨為喜,高興而去。他成功“打圓場”的經驗,給了我們諸多啟示。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包含著兩重性,其中的對與錯、利與弊是相對的。辯證地看待問題,得體地“揚長避短”,是“打圓場”的又一技巧。師傅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況,採取“揚長避短”策略,用巧妙的語言去作解釋,通過“揚長”,引領對方換個視角,對先前不滿意的事來一番變位思考,讓對方從一個新的角度去體會佳妙之處,從而高高興興地接受自己的觀點。

會打圓場,才算懂交際

實際上,生活中靈活應變打圓場的事往往很多。有時要為自己的過失打圓場,有時要為他人的爭吵打圓場。如果弄不好,不僅不能息事寧人,還可能火上澆油,擴大事態。所以在打圓場時,作為圓場之人要理解爭論雙方的心情,找出各方面的差異,並對各自的優勢給予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滿足了雙方各自的心理。這時再提其他的建議,雙方就都比較能接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