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認為日本的戰國時代就是農村械鬥?

歷史知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

因為中國民間農村械鬥可不一般,基本都是能活動的成年男丁都要上陣。

這種械鬥只要規模大一些,又涉及宗族,往往殘餘人數很多。

少則幾百人,多則成千上萬。

以廣東為例,民國時期械鬥就很誇張。

1912年5月花縣三華店鄉與畢村大械鬥,雙方“用大炮轟擊”,軍政府出動軍隊700人制止械鬥,收繳了數千支槍。

1926年初,清遠縣琶江發生宗族械鬥,“各操步槍萬餘”。

相反,日本戰國時期的戰鬥,很多規模則較小。

一則,日本戰國前期戰鬥多是大名之間的利益爭奪,和老百姓無關。在日本,農民和土地一樣,都是大名的財富,不能隨便損失。所以戰鬥侷限在武士等職業軍人之間,農民們並不參與,人數自然不多。不過戰國中後期隨著國家大亂,也有很多足輕參戰,甚至村舍、僧人等部隊也參戰,這樣戰鬥規模就開始猛增了。

二則,日本國內領土狹小,人口很少,大名又眾多。所以中小大名的實力不強,無法養多少武士,出兵沒法很多。

三則,很多戰鬥只是走過場性質。

尤其是領土臨近的大名,多通過聯姻沾親帶故。出現利益爭奪,大家只要設法分個勝負就行,沒必要殺得你死我活,兩敗俱傷,讓第三方大名趁虛而入。

所以往往戰鬥出動兵力較少,很多時候還有武將之間單挑大怪事。

但是,不應該輕視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原因也是如下:

第一,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客觀來說水平並不低。

作戰的骨幹,仍然是職業武士。

武士一生接受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打仗,所以戰鬥力都很強,戰鬥意識也頑強。他們擅長近距離格鬥,一旦陷入絕境往往切腹自殺。

同時,日本本來的弱勢是弓箭和騎兵。但隨著火繩槍的引進,組成了大量的足輕鐵炮部隊,大體解決了弓箭很爛的問題。騎兵的問題,則因為馬匹無法解決,不能改變。

即便如此,日本戰國時期戰爭的總體水平並不低,戰鬥骨幹均是職業軍人,絕非農村械鬥可以相比的。

在後來壬辰倭亂中,日軍相對明軍,戰鬥力大體是相當的。

第二,很多日本戰國的戰爭,出兵並不少。

上野原之戰,上杉軍一萬兵與武田軍二萬三千兵在長野若規的上野原發動對戰。

三方原之戰,武田信玄領軍三萬,德川家康八千人加織田信長派來的援軍三千人。

上月城之戰,毛利輝元親自率領35000人出兵,會合小早川隆景和吉川元春,加上毛利家麾下的宇喜多忠家和村上水軍,總數達4萬餘人。


可見,戰國實力強大的大名,麾下還是頗有實力的。

至於出兵1萬2萬,大家似乎覺得沒什麼,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因為日本畢竟領土面積不大,僅僅和中國雲南省差不多。日本戰國時期的人口數量大致在1000萬人,除以60國大名,每國平均十幾萬人口。

日本和中國一樣,都是農耕國家,需要大量農民從事稻米種植,不能用於打仗。

所以,以日本的人口規模,出兵一二萬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要知道,三國時期,周瑜大破曹軍的主力不過3萬人,當時劉備才有2萬部隊。

而蜀漢長期只有不到100萬人口,軍隊約8到10萬。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三國時期人口太少,統計的人口只有1000萬左右,加上各種隱瞞人口總數不過2000多萬。

古代軍隊必須以人口為基數,人口太少軍隊自然多不了。

其實,以日本的人口規模,一戰出動幾萬人也算很不錯了。


薩沙


首先我給大家說一下日本的戰國時代主要指的就是。

室町幕府之後的“安土桃山時代”以及江戶幕府(德川)初期的一段時間。

並不像我們的戰國時代一樣是幾千年前的事!

日本的戰國時代是,公元1467年到1615年,可以說是比較近代的事!

大約相當於,我國的明朝!(我記在,戰國時代豐臣秀吉,還入侵過朝鮮!後讓我明軍擊退!)

那我們有這個時代概念,就可以來解釋下為什麼,我們說他的戰國時代其實就是。

村長械鬥!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日本的面積!

通過資料可以查出來,日本現在的面積是377972.28平方公里(略微小於我國雲南省面積!)

至於古代日本有多大面積,我沒有找到,但是我覺得應該相差不大!

因為他是個島國,島的面積變化應該不會太大!我們就姑且這樣來看!

日本的戰國主要就是這麼個島了!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面積大約也就相當於,我國一個雲南省,還要小一點!

我們就把他當場一個省來看!

而他的戰國時代有多少國家呢?

日本戰國大約有66國!

66個國家全在一個省!

要是平均下來,每個國家,真的還只有一個村子,大小不到的地方!

我想這是很多人說他是村長大戰的一個主要原因!

因為面積小!國家多!有的地方的大名,可能部隊只有幾百人!

但是有的大名部隊仍然很多可能有幾萬人!

這裡我們來用一個戰鬥舉例!“桶狹間之戰”

這場戰役可以說,戰國三傑的“織田信長”的成名戰!

那麼這場戰鬥雙方大約動用了,多少人呢?

這場大仗的一方,今川義元有多少兵力?

根據《信長公記》記載他大約動用了4.5萬人,但實際日本古代也有誇大兵力的嫌疑!

各種史書推測,真實人數應該是2萬到兩萬五之間!

而另一方織田信長呢?總兵力大約不過4000人!

這場仗我就不介紹了,但是這場仗奠定了織田信長戰國三傑的地位!

就是這場戰役織田信長髮家!然後有了統一日本的趨勢!

後他的手下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

可見這是一場大戰!那麼這場大戰一共兵力,參加人數也就是3到4萬人左右!

我們只論人說來數,這的確,對於中國戰爭來說,只是很少的人數!

但是說村長械鬥也的確,把它說小了!

可是要是比起中國以前的宗族之間的械鬥!那還真是人數差不多!(很多古裝影視裡講,宗族村民搶水源,什麼的,那些宗族械鬥也是有幾千人!)

這個人數,說宗族械鬥的確差不多!

再其次就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城堡!

和中國的城池概念不一樣!

日本戰國的城堡大小,也就相當於我們這兩三個豪宅的樣子!

其主要原因就是,日本的城並不像我們城市是給所有人(百姓官吏),共同住的!

日本的城堡,只是大名他們一家人,和他們的下臣武士什麼的來住!

所以面積都會很小!一旦有戰爭包圍起來也很容易!

我想我們很多人說日本戰國之間的,戰鬥就是村長械鬥!

主要原因就是這三個!

一每個國的面積小!

二相對人說較小!

三他們的城堡較小!

但是日本統一之後,他們這些東西都有很的大改觀!

首先面積我不說了就是整個日本島!

人數也有很大改善!當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就想的,來通過朝鮮攻打明朝。

當時他的部隊總數大於也就30萬左右,能動的就是20萬!

不過別我明朝7萬人就打了回去!

(這裡要說一點,當時已竟是明朝萬曆年間,明朝末期!當時日本失敗,我個人覺得當時的航海技術有很大原因!當然也有我明軍神勇!)

所以說吧,以上這麼多。

我個人評論日本戰國初期!

論面積,論兵力,論城堡大小!的確有那麼點不夠看的意思!

我想這也是大家說它是村長械鬥的主要原因!

但是戰國後期,還是有那麼小几十萬人的!這就完全不是,村長械鬥了!


藏拙先生


1467-1615年,日本室町幕府後期應仁之亂到安土桃山時代,天皇繼續做內廷傀儡,幕府失勢,地方諸侯爭霸,強者此起彼伏,如走馬觀花般,因此被稱為戰國時代。

後來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的德川家康通過關原合戰,打敗西路軍,顯赫一時的豐臣家被消滅,家康成為徵夷大將軍,築城江戶,取得正統與認可,朝廷賜封號東照大權現,建立了德川幕府,宣告群雄逐鹿的時代結束。日本的地形山地丘陵多,五畿七道六十六國,各個諸侯國面積都不大,俸祿從近畿300萬石到幾十萬石不等,因此地方武裝彼此混戰的規模也都有限,有的還是部落宗族間的爭鬥,山城林立,因此被戲稱為農民械鬥。

大概從鎌倉幕府末期開始,朝廷的權威就是擺設了,各地一盤散沙,領地託管制度也加劇了這種局面。當然,動盪的戰國時代總有相對強大的力量,彼此之間同盟與協約很多。

其實,在德川家康之前,豐臣秀吉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鎮撫各地大名,已經初步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宗法制度的沒落,導致天皇、朝臣、守護大名、家臣、鄉民之間的主從信賴關係極為淡薄。名義上的天皇和大將軍地位岌岌可危,守護大名地位如履薄冰。

各路基層大名紛紛以下克上,天下布武,覬覦神器,傳統土豪與新興地主之間的矛盾也愈發嚴重,殿上人形同虛設,比如上杉謙信、織田信秀、齋藤道三等人。

八幡原之戰象徵著戰國時代參與者的高潮。征戰不自朝廷,就是所謂的無義戰,京畿控制者多次變遷。甲斐之虎武田信玄,曾經就是最強者之一。

各地的豪強都試圖上洛,炫耀正統。1573年,足利義昭被織田信長流放後,室町幕府結束。戰國梟雄此起彼伏,包括了齋藤道三、北條早雲、松永久秀、毛利元就、北條氏康、伊達政宗、島津義久、長宗我部元親、真田幸村等人,都在所處時代算作地方豪強,一代翹楚。

桶狹間擊破今川義元的大軍,織田信長名震日本。而本能寺之變後,明智光秀又開始崛起,繼承了織田安土桃山的遺產。後來,侍奉信長的豐臣秀吉、信長早期同盟者德川家康等人陸續登上舞臺。日本原有的兵制是兵農合一,因此士兵大多也是農民。而頗有智慧的織田信長,建立了精銳的僱傭軍,雖然規模不大,戰鬥力卻很強,提高專業性,開啟了一種新的模式。

應仁大亂東軍大約12萬,西軍大約10萬。在戰國中後期,兵力數字都有超過10萬以上的。故而,農村械鬥,烏合之眾是很不準確的。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其實現代人所認為的日本戰國時代就是農械鬥的觀點,自然是很慌繆的。大概是因為某人認為日本戰國時代或者是日本之前的戰爭中,敵我兩軍出動的兵馬較少,和中國那些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戰場想比。都是“小意思”。

但實際上,在日本戰國山的早期依然有敵我雙方參戰兵力達到幾萬人以上的例子。

例如,在源平爭霸的時代,後來兵敗生死的木曾義仲,在京都之時,聽說當時的後白河法皇(這個法皇指的是出家的天皇),要對自己不利,就集合了手下的7000人馬攻打法皇,而與之對戰的法皇軍隊,雖然是幫烏合之眾,但人數也達到了兩萬人之多。

後來的歷史中,日本一些當地的守備部隊人數並不算很少。

此外,結束了北條幕府統治,或者該說是北條幕府第一大反賊的足利高氏,他在日本的丹波國筱村八幡宮宣佈造反的時候,手下的各種兵馬相加起來也有三萬人之多。後來,足利尊氏率領這三萬多人歸順了後醍醐天皇政權。和其他武將一起討伐北條幕府麾下的六波羅探題(鎌倉幕府的統治機構,大概可以看作為古代的都督府),六波羅探題出動的應對大軍有六萬兵馬。稍微計算一下,在六波羅(也就是京都)地方發生的戰役,雙方參戰的兵力總和起碼在十幾萬人之上。

但是應該來說的是,從這時包括後來的日本歷史中。日本的某些軍隊的作戰主力是武士集團。也就是說,可能在戰場之上,事後統計戰死者名單之時,會發現戰死人數比較少。之所以會那麼少,是因為那些軍閥或者是大名他們所統計的,主要是自己手下武士戰死的人數。而附屬之外的農民,武士集團的附屬成員,並未可能算到其中。這就給人一個錯覺了。

到了後來的戰國時代,也是發生類似的情況。但是,日本戰國和前代之所以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當時的各個戰國大名為了增強自己的軍隊。瘋狂的將當地的平民,也就是自己地盤內的農民等一些人招募到自己的軍隊中。組成了上萬乃至是幾萬人的大軍。

在後來的歷史上,統計敵我雙方損失的報告中,自然會統計這些戰死人員的數量,被日本人謠傳的武田家走向沒落的長篠之戰。在戰場上,所謂的火槍制勝(騎兵)論,完全是不存在的(這也可以參考所謂的明軍發射火槍對清軍騎兵沒有作用的荒唐話題)。被火槍打死的武田軍士兵,連兩千人都不到。在戰場上戰死的這兩千多人,還包括了攻城戰中死亡的士兵。武田軍另外的1萬多人傷亡,主要是在撤退途中,被敵人擊潰損失的原因導致。

而在日本軍隊數量上的問題,筆者更願意談談古代的中日兩國的招兵問題。

如果真的想要知道日本的戰國大名,擁有的軍隊數量是否算少的話。可以參考一下中國五代時期的軍隊人數情況。

中國的五代十國,更可以拿來參考日本的戰國時代。

五代的中國,一些軍閥的手下的人數也不算很多。後來遙控唐朝命運的田令孜,其人在黃巢起義之後,手下握有五十四都的軍隊,唐朝的這個“都”是一個數量單位,在當時一都大概相當於有1000人。也就是田令孜手下起碼有六萬大軍。這可以說是後來唐朝神策軍的全部本錢了。

進入五代之後,五代的軍隊人數好像“也在減少”。這其實不是軍隊在減少,而應該說的是,一些武將還有地方軍閥認為可以用的軍隊數量不能太多。

割據淮南的楊行密,他後來收編的秦宗權手下大將孫儒的部隊,因為這支部隊穿的是黑色衣服,所以當時人稱這支部隊為黑雲八都,有上文的例子來參考。大概黑雲八都的人數是在七八千人左右。

另外的一個五代大將楊師厚,他在生前給他的老東家後梁帝國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先前,朱溫將魏博鎮的牙兵屠戮殆盡。之後,楊師厚搶了魏博鎮節度使的位置,在這個位子上,楊時厚又復活了當年魏博鎮鎮的牙兵,這就是銀槍效節軍。在楊師厚死後,後梁帝國激怒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造反藩鎮,銀槍效節軍因此投降了後梁的死敵李存勖。從後來的結果來看,楊師厚生前所創立的銀槍效節軍,為八都人馬,人數大概也就是七八千人左右。

同樣的,在日本進入戰國時代之後,因為連年戰亂,生產經濟的破壞,再加上日本當地的不同情況,日本的一些大名能夠招募起上萬人的軍隊,都是地方相當有實力的軍閥。要知道,很可能大名手下的一些村莊,就拒絕向大名交納戰爭需要的賦稅和人口。戰國時代初期,還出現了加賀國的底層聯合寺院勢力,逼死加賀國大名富樫政親的例子。

就以上來說,在當時的日本,招兵真的很難,養活一萬人的大軍,更可能是難上加難。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日本戰國時期等同於明朝中後期。日本大名作戰開始規模是很小,幾百幾千人是常態。後期規模大了不少,上萬幾萬的規模。說相當於中國村鬥我就想笑了。同時期明朝名義有衛所兵一百多萬。實際大部分都是空額,也就幾十萬人。分助全國。一個省也就幾萬人,戰鬥力更不用說了。幾百幾千倭寇打過來根本抵擋不了。後來名震天下的戚家軍多少人?義烏幾千礦工而已。蒙古俺達能出動的人馬加起來也不到十萬。所以幾千幾萬哪怕對中國當時也根本不是很小的規模。你一個鄉一個縣青壯可能真有幾萬十萬。但有什麼用。之前的蒙古,女真,後來的滿洲征服中原兵力很多?除去偽軍本身也就幾萬人吧。所以笑話別人其實就是笑話自己。


千隻鶴1983


看完樓下很多科普,我來談一些根源上的問題。


中國的史料是官方修史,日本的所謂“史料”是各家大名家族的記述。這種記述在中國就是縣誌一級的“史料”,當然太過瑣碎,各種數十、數百規模的戰鬥都被記述在內。如果翻找中國縣誌,類似規模的剿匪戰鬥、諸侯間戰鬥、村落間戰鬥也不會少見。


在美洲作物沒有傳入之前,中國人口規模並未對日本形成如今10:1的碾壓優勢,村長械鬥家裡聊聊開心即可。中國有83萬人馬詐稱百萬,實際能有幾萬?按照易中天考證,有沒有赤壁之戰都未可知。日本也有200萬幕府大軍討伐楠木正成赤坂城,真實數字誰知?


而翻回頭看實戰呢?壬辰倭亂,明軍陸上援軍4萬 VS 日軍近20萬跨海入侵,這就是村長們集結起來對抗天朝的兵力。漢民族 VS 大和民族,一勝(唐)一平(明)。算上蒙元、韃清,又多兩負。算上民國,德、蘇、美先後外援,咱勉強拖成平手。對日本永遠不要小看了他,中國最危險堅韌的敵人,如今狗鏈牽在美國手上,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身強大了奪過狗鏈令其反咬美國,咬死美國再逐步壓制削弱之才是上策。容不得狂妄自大。


空手入白刀


在公元1467到1615年,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時間內日本國內處於一個動亂時期,而日本直接將中國的戰國名稱套用在日本,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做戰國時代,以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這的確是日本國內最動亂的時期,但是限於日本國土狹小人口較少。即所謂的戰國時代參戰人數對於地大物博的中國來說簡直就屬於村長械鬥級別。



在中國戰國時期的陣戰沒有100000+的兵力都不好意思打架,而秦國在東出時白起攻城略地的時候動不動就是斬首幾萬幾十萬呢。相對規模最大的長平之戰雙方動用的人數超過百萬。但是對於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來說,能聚集幾萬人馬就是一方霸主。而日本著名的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一2000人馬擊敗今川義元的4萬大軍,就能讓織田信長聞名日本古今,因為在日本人看來4萬人馬簡直就是40萬大軍。


所以平常的戰鬥當中一般都是幾百到幾千人的戰鬥。而在中國兩個村打架能聚集的人都不止幾千,所以日本的戰國時代也被稱為村長械鬥。而日本戰國時代所對應的時間正處於中國明朝中期,在早期,日本許多大名手中的火槍都是從中國進口的(雖然是海盜汪直私運的)。而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並且為轉移國內矛盾於是進攻朝鮮,然後繼續南下攻佔中國將北京作為日本的新首都。

所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攻進攻朝鮮,而只是中國萬曆皇帝的開始“萬曆年間三大徵”之一,朝鮮戰爭爆發,大明本著不和親、不納貢、不妥協的準則與日本開戰並談判,最後直接將日本打服,豐臣秀吉也因此含恨而死。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就是有人喜歡意淫,以不願正視對手醜化貶低敵人來滿足自己的低級趣味,到戰場上經歷殘肢斷臂還能調侃嗎?大明嘉靖年間作為村裡村民小組的數十日本浪人長驅直入陪都南京怎麼說?




忠武軍


戰國結束就入侵了朝鮮,還和明朝打了好幾年仗。明朝最精銳的遼東鐵騎五千人一開始就全軍覆滅。日本手裡拿著歐洲進口的火繩槍,和倭寇打過仗的戚繼光後來也是同樣裝備。


天空之幻城


一人來報說大王,不好了××××來攻我們,大王問多少人?答二百人,大王說那我們也攻他城,不行啊大王,他們還有八十人守城那。這就是日本戰國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