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有哪些名人?

吃醋是最誠實的告白80200


吳道子。吳道子的唐朝的繪畫大師,許昌禹州人,學過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他的一部著名畫作《送子天王圖》,此外還有《金橋圖》、《華清宮圖》等很多畫作,在畫史界被稱為畫聖。

徐庶。徐庶是三國時期的重要謀士,許昌長葛市人,原來跟隨劉備,後來為了奉母又轉投曹操。在離開劉備時,還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徐庶在謀略上也是當時的佼佼者。

郭嘉、荀彧。郭嘉是許昌禹州人,荀彧是許昌人,他們兩人既是好友也是三國時期的重要謀士,郭嘉在袁紹賬下敢於直諫但袁紹不聽,後轉投曹操與荀彧一起輔佐曹操得到重用。荀彧則是一生想要輔助漢室,最後被曹操不容,賜毒自殺。

馬殷。馬殷是許昌鄢陵人,在五代十國時是南楚國的開國君主,當時的管轄區域基本位於現在的湖南省周邊。



以上就是許昌比較著名的名人,其它還有鍾繇、馬文升等等,總之更多的許昌籍名人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我是海域藍豚,河南自媒體,持續更新更多本地問答,喜歡請點右上角加關注,歡迎評論點贊,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它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幾千年來,不僅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而且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和眾多許昌名人,為許昌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法家代表韓非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這是出自《韓非子·說難》中一則故事。

說的是宋國有個富翁,因天下大雨,他的牆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築它,一定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麼說。可富人不聽他們的話。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讚賞兒子的聰明,卻懷疑偷盜的是隔壁的老人。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如果不尊重事實,只用親疏和感情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就會主觀臆測,得出錯誤的結論,說不定害了自己。

這則智子疑鄰寓言故事,在《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很多。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膾炙人口,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

這些寓言故事都出自於戰國時代的韓非。韓非是韓國(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在戰國七雄中,韓國是最弱小的國家,他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寄希望於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採納。這使他孤獨悲觀,大失所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於時的憤懣。

韓非雖然師奉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在戰國末期新形勢下,他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卻“喜刑名法術之學”,並“歸本於黃、老”,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在總結先秦法家理論基礎,精心編強織了一個“以法為本”,法、術、勢三者相強求合的完善體系。韓非所說的“法”,是指體現新興地主階級意志的政策法令,主張“法莫如顯”“法不阿貴”,還主張執法必嚴,維護法度的嚴肅性,力求做到“賞厚而信,刑重而必”,形成一個人人守法、不敢犯法的局面。

韓非所說的“術”,是指封建君主駕馭臣下的韜略和手段。 韓非主張“術”愈隱蔽愈好。“術”潛藏於君主的心中,要使臣僚人人感到高深莫測,君主正好藉此知奸防叛,鞏固自己的最高權力。

韓非認為,光有法和術還不行,必須有“勢”做保證。“勢”,即權勢,政權,只有具備了君位和君權,才能發號施令,統治國家。他把“勢”分為“自然之勢”和“人設之勢”。“自然之勢”是君主依靠分封世襲制度而自然具有的權勢。他還指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的重要原則。這樣,韓非關於“勢”的學說就有了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嶄新內涵。

韓非把社會現象同經濟條件聯繫起來,這在當時是極其難得的。韓非對經濟與社會治亂的關係有了初步認識,注意到人口增長與財富多寡的關係,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民眾而貨財寡”會帶來社會問題的思想家。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內容。他繼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觀點,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歷史,看到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秦始皇讀了《孤憤》、《五蠹》之後,大加讚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的感嘆。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但秦始皇卻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於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急切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本來不任用韓非,在形勢急迫的情況下,於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始皇見到韓非,非常高興,雖而未被信任和重用。但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評曰:“臣聞君子親其親以及人之親,愛其國以及人之國,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為秦畫謀,而首欲覆其宗國,以售其言,罪固不容於死矣,烏足愍哉!”

毛澤東在讀《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時批註道:韓非子師從於荀子,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術治、勢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統治術,對後世影響很大。

作為法家代表的韓非,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併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他的哲學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開拓了人們的思路。韓非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思想家。

漢初“謀聖”張良

  如今,提起暗度陳倉、運籌帷幄這些成語,人們自然想起漢初的張良。他在幫助劉邦奪取天下方面功績卓著,被譽為“謀聖”。他的名字因此也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為中國古代的14位聖人。 

劉邦稱帝后,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年陽翟(今禹州市)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他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的韓昭侯、宣惠王、襄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也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這使張良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他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

  於是,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他弟死不葬、散盡家資,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製一隻重達60公斤的大鐵錘,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

公元前218年,張良得知秦始皇東巡,於是指揮大力士埋伏在去陽武縣的必經之地——博浪沙(今原陽縣東南)。當秦始皇的車隊到來時,張良指揮大力士向其中一輛車扔出大錘。然而,被大力士擊中的只是副車。秦始皇為此大索天下,張良便隱姓埋名,亡匿下邳(今江蘇雎寧北)。

傳說,他在此遇黃石公於沂水橋上,得《太公兵法》,由此深諳用兵之道,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一段“圯橋進履”的千秋佳話。

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聚眾響應,初歸劉邦,不久又遊說項梁立韓國貴族韓成為韓王,張良為韓司徒。後韓王為項羽所殺,張良復歸劉邦,從此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

楚漢戰爭期間,張良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謀略,均被劉邦採納。特別是在復立六國的問題上,他看到古今時移勢異,因而得出絕不能照抄照搬“古聖先賢”之法的結論。張良認為封土賜爵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獎掖手段,賞賜給戰爭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勵天下將士追隨漢王,使分封成為一種維繫將士之心的重要措施。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還靠什麼激勵將士從而取得勝利呢?張良鞭辟入裡的分析,較之昔日請立韓王,處心積慮地“復韓”的思想認識,顯然是一個飛躍,而且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佔有重要一頁。

難怪1700年之後,還被明人李贄情不自禁地讚歎為“快論。”張良借箸諫阻分封,使劉邦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以致輟食吐哺,大罵酈食其:“臭儒生,差一點壞了老子的大事!”然後,下令立即銷燬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璽,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為爾後漢王朝的統一減少了不少麻煩和阻力。不能不承認,張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

後來,楚漢因相持不下,相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張良勸說劉邦應乘勢 追擊,萬不可養虎為患。劉邦聽取了張良的計策,乘項羽撤兵之機全力追擊,最終擊敗項羽。

漢六年正月,劉邦大封包括張良在內的20多位功臣,其餘未被受封的人則議論紛紛,爭功不休。

一天,劉邦從閣道上看見諸將三三五五地坐在沙土上竊竊私語,就詢問張良他們在談論什麼事。 張良故意危言聳聽地說:“他們在商議謀反!”劉邦大吃一驚,忙問:“天下初定,他們何故又要謀反?”張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這些人才爭得了天下。現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時喜愛的人,而誅殺的都是平時您所仇怨的人。現在朝中正在統計戰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畢竟有限。這些人怕您不能封賞他們,又怕您追究他們平常的過失,最後會被殺,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劉邦忙問:“那該怎麼辦?”張良問道;“您平時最恨的,且為群臣共知的人是誰?”劉邦答道:“那就是雍齒了。”張良說:“那您趕緊先封賞雍齒。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了,自然就會安心了。”

於是,劉邦擺設酒席,歡宴群臣,並當場封雍齒為什邡侯,還催促丞相、御史們趕快定功行封。群臣見狀,皆大歡喜,紛紛議論道:“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封侯,我們就更不用憂慮了。” 張良此舉,不僅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循私行賞的弊端,而且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他這種安一仇而堅眾心的權術,也常常為後世政客們如法炮製。

  但過了沒幾年,劉邦就不再信任這些昔日的功臣,找機會將這些人罷官奪爵,開國功臣們幾乎都沒有什麼好結局。不過,與眾不同的是,“漢初三傑”之中,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還誅滅其三族;蕭何也被治罪下獄,唯有留侯張良一生平平安安。

他的獨到之處在於激流勇退。劉邦封賞功臣時,對張良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謝絕,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此時已形同隱居,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出了點主意外,就是後來在保護太子上發揮了作用。在劉邦的三傑中,張良精通黃老之學,深知功成身退的道理,不留戀權位,避免了韓信、彭越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下場。

楷書鼻祖鍾繇

鍾繇,字元常,後漢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人),是曹魏時期最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軍事家。他與當時的名士華歆、王朗並稱為“三公”,也是文獻記載中第一位擅長楷書而聞名於世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楷書鼻祖”。

鍾繇幼時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曾與叔父鍾瑜一起去洛陽,途中遇到一個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鍾繇相貌,便對鍾瑜說:“這個孩子面相富貴,但是將有被水淹的厄運,請小心行走。”

結果,走了不到10里路,過橋時鐘繇所騎馬匹突然驚慌,鍾繇被掀翻到水裡,差點被水淹死。鍾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話應驗,便越來越欣賞鍾繇,供給他錢財,使他專心學習。

鍾繇初為黃門侍郎,因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後被曹操委以重任,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勳卓著。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鍾繇送去兩千匹馬供給軍用。曹操在給鍾繇的信中說:“得到送來的馬匹,很是應部隊的急需。關右地區平定,朝廷沒有西顧之憂,都是足下的功勳。當年蕭何鎮守關中,糧草充足,以至大軍獲勝,也不過與您的功勞相當。”

明帝曹睿時,鍾繇遷太傅,世稱鐘太傅,是曹魏時期的開國功臣。即使這樣,鍾繇一生致力於書法研究,且頗有造詣,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

鍾繇的楷書古雅渾樸,圓潤遒勁,古風醇厚,筆法精簡,自然天成。這一方面是他適應時代潮流,善於學習民間出現的新書體;另一方面是他勤奮學習,善於思考與鑽研的結果。宋代陳思《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記載了鍾繇的學習書法經過:他少年時曾隨一個叫劉德升的人學過3年書法,後來又私淑曹喜等人。鍾繇花30多年浸淫於書法,不分白天黑夜,無論場合地點,有空就寫,有機會就練。與人坐在一起談天,就在地上練習。晚上休息,還把被子當紙練,日久天長竟把被子也劃出了大窟窿。可見,鍾繇當時苦練書法的痴迷程度。

在苦練的同時,鍾繇十分注重向同時代人學習,如經常與曹操、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人討論用筆方法問題。據西晉虞喜《志林》一書記載,鍾繇於某次集會時發現韋誕帶著蔡邕的筆法秘籍,便求韋誕借給他閱讀。因秘籍過於珍貴,雖經鍾繇苦苦相求,韋誕還是不肯借予。鍾繇於席間忽然情急失態,捶胸頓足,以拳自殘,傷痕累累。這樣大鬧三日,終於昏蹶而奄奄一息。曹操施以五靈丹相救,鍾繇漸漸復甦。

鍾繇自我要求嚴格,對子弟子門生也是如此。據說,鍾繇的弟子宋翼學習認真,但成效不大,鍾繇當面怒斥,結果宋翼3年不敢面見老師。最後宋翼終於學有所成,名震一時。對於兒子鍾會,鍾繇也常常苦口婆心,百般勸誡,鍾會最後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鍾繇、鍾會父子被人們稱為“大小鐘”。

鍾繇的書法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著有《隸勢》一文,對我國隸書的產生、演變和發展,以及隸字的體勢、筆意、章法做了審美剖析,提出“體象有度”,即形美與意美的卓見。在隸書的基礎上,他大膽嘗試,銳意進取,造就了我國楷書的雛形。楷書的產生是我國書法發展的一次重大變革,是一個偉大的創舉。鍾繇的傳世作品有:手帖本《宣示表》、《賀克捷表》、《力命表》、《薦季直表》、《還示帖》、《墓田丙舍帖》等。傳世碑刻有《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受禪表》,現存於繁城魏文帝廟內。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稱道鍾繇的墨跡為“六朝真書之祖”。丁文雋著《書法通論》雲:“鍾繇的楷書,……充分反映出楷書筆姿周備清勁,字形端方雅正,風格宏偉古樸的藝術特點。”

鍾繇的書法藝術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書作為歷代書法家歎絕和所崇。晉代女書法家衛鑠學鍾繇而成名。“書聖”王羲之又從學衛鑠始筆。王氏《筆陣圖》載:“予少學衛夫人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見蔡邕《三體石經》,乃於眾碑學習焉。”《筆陣圖》未必是王氏所作,但他的這段經歷為書法家盛傳。王羲之深有感觸地說:“吾書比鍾繇,當抗行。”今流行於世的《宣示表》帖,也傳為王羲之所臨摹。其子王獻之,亦師鍾繇。可見鍾氏的書法,影響了兩晉的書風。至唐代,張懷瓘的《書斷》雲:“繇善書,師曹喜、蔡邕、劉德升。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其行書則羲之、獻之之亞,草書則衛索之下。繇行入神,八分為妙。”

從盛唐書法譜系看,幾乎所有的書法家都受過鍾繇書法的薰陶。梁武帝蕭衍謂鍾繇作書如“舞鶴遊天,群鴻戲海。”宋太宗趙炅於淳化年間輯刻秘閣貼,廣收鍾繇等人的墨跡,摹刻成帖,傳於當世。清代大書法家兼書學家康有為在觀賞了繁城兩碑之後寫道:“今禪表遺筆猶存,鴟視虎顧,雄偉冠時。”

時至今日,鍾繇的書法仍充滿著生命活力,閃爍著藝術光彩。中國書法家肖勞對鍾繇給予了很高評價:“溯源篆籀,方駕鍾張。”特別是鍾繇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的進取精神,值得後人敬仰。


品味兒許昌


蓮城許昌是河南省下轄市,位於河南省的最中部,河南人都知道,許昌面積雖然不大,卻是河南省比較富裕的城市,是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


許昌經濟發達,交通便捷,工業體系完善,生態環境優質,有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殊榮。 許昌人傑地靈,幾千年來,這片沃土上可謂是人才輩出,也有很多人在此地名聲大噪,取得功績。


許昌的名人有很多,古代大家熟知的有秦漢名士呂不韋、張良、司馬徽、晁錯、灌夫,三國謀士荀彧、徐庶、郭嘉,書法家褚遂良、鍾繇、劉德升,法家鼻祖韓非子,畫勝吳道子,九品中正制創立者陳群、音樂舞蹈始祖葛天氏。

說完古代道現代,現代的有官員張chun賢、劉永治、連維良,演員王文衝、任宏恩,歌手歌浴森等。 歡迎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