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複製中國的路線,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嗎?

鳶_戾天


世界工廠這個詞也可以用世界代工工廠來做解釋,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就是每一個貧窮的人口大國想要發展經濟,必須選擇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經濟起步走的第一步。因為世界經濟永遠是競爭的,而每一個貧窮的人口大國,在經濟競爭中能拿的出手的只有廉價的勞動力。


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人均GDP已經達到8000美元以上,某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中國明顯不佔優勢了。也就是說中國必須把這些產業轉移出去,不然又沒利潤又破壞環境的事情,放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都不會幹了。想想當初我們用8億條褲子去換一架波音飛機,這樣的事我們也咬著牙走過來了。如今我們有工業和經濟基礎了,當然我們也想產業升級,也想用一架飛機去換八億條褲子。

所以從中國大量轉移出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成就了一個個人口大國想要發展經濟的需要。

那麼越南複製中國路線,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嗎?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原因主要如下:

①越南人囗九千多萬跟當初我們開放時人口十億左右沒法比,當初我國一開放基本上發達國家的淘汰產業,我們全部都能接受和承受。也正因為這樣,我們建立起了全產業鏈的工業體系,當然這個工業全產業鏈的建成,我們原有的工業基礎也起了絕定性作用。而這些越南是沒有的,也沒有可比性的。

②就是隨著工業科技的快速發展,有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人工使用量,已經越來越被先進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工業設備所取代。

而我們七十年代末的開放,真好趕在了計算機工業發展的前夜,上天對我們是厚愛的。要是在今天,發達國家也轉移不出來那麼多產業,讓我們有全面發展的機會。

就差了那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越南就永遠失去了成為韓國的可能性,因為那時的韓國可以選擇什麼產業發展對自己有利。而現在的越南只能被動的接受有什麼要什麼的可悲境地,也就是說越南想全面規範工業產業的發展是很難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從工業產業轉移的可選擇性上,越南已經沒有機會了,這樣越南成為世界工廠的可能性也就等於零。

③就算是中國淘汰出去的工業產業,也不可能全部入戶越南。因為像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印度,這些國家也是人口大國,也需要這些產業來發展自己的經濟。尤其是菲律賓隨著中菲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大有對越南形成後來者居上的姿態。而近期越南有些工廠紛紛關門,就是因為競爭不過這些國家而造成的。所以說越南能保持發展就算不錯的了,關於世界工廠這樣的夢還是不做算了。

總的來講做任何事想要成功,基礎和機會這兩個必備條件,是絕不可以缺失的。而越南想成為世界工廠,這兩個條件恰恰都沒有,當然我們不能懷疑越南經濟發展不起來。但越南想成為世界工廠或者是在不久的將來經濟上想超越韓國,依照現在越南的實際情況應該是絕無可能。



李硌硯


先說一個我上週經歷的一個事情,大家都知道日本比較高端的護膚品牌資生堂(不是打廣告)。上週我在澳門的DFS全球免稅店幫朋友買了兩個資生堂的潔面。買完之後我也沒有細看,因為在我之前的購買經歷,不是日本本土產的,就是法國產的。但回到家之後一看,居然是Made in Vietnam (越南製造)。很好奇這種護膚品是說把生產線全部都在越南設廠了,那原料難道是從日本運過去嗎?還請大神解答。

再來說一下這個題本身。越南複製中國的路線,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嗎?

其實,越南已經在最為重要的政治改革中,我想說領先了我們,並且遵循的經濟模式都大同小異,改革開放,所以說“複製”感覺有些照本宣科了。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前一段在菲律賓買的衣服的時候,大多數的的LEE這樣的牌子,還有NIKE 等運動品牌的鞋,都會發現是越南和柬埔寨這兩個地方居多。可見這兩個地方目前正在PK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所以,我認為越南正走在成為世界工廠的道路上。

歡迎大家探討。


本來世界觀


這個問題……當然是不會。

因為想成為世紀工廠,首先要具備為全世界提供產品的能力,而很明顯越南並沒有這樣的能力。

不過因為越南和中國在體量上的巨大差距,這裡的“世界工廠”特指加工製造業成為支柱產業,產品較多出口外國的發展模式。

不過即使這樣,越南也不會複製我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因為帶有我國特色的發展模式,是獨一無二的。我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和我國的自身條件以及適宜的內外環境密不可分,而越南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那麼越南和我國相比到底差在哪裡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之所以能夠在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成為世界工廠,絕對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建立在建國將近30年雄厚積累的基礎上,進行的跨越式發展。沒有建國後將近30年的積累,我國不可能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但越南不一樣,因為他本來就沒有路。

二戰結束後,雖然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但經歷了亡國之痛的法國認為自己還可以再搶救一下,於是它捲土重來,試圖恢復法國在印度支那的統治。

最終結果當然是法國徹底失敗,但北越人民用了9年時間。而接下來美國對越南的侵略,將這片土地拖入更深的戰爭泥潭,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973年美國撤軍。

不過戰爭的陰影並未隨著美軍的遠去而遠去,因為很快膨脹的越南就燃起了恢復印度支那版圖的野心,這直接導致越南和北方大國進行了10多年的邊境戰爭,戰爭硝煙一直到1993年才徹底消散。


而此時經歷10多年改革開放的北方大國已經漸入佳境。

因為幾十年的戰爭,越南根本沒有時間進行工業體系建設。今天的越南城市基建仍然比較落後,道路狹窄,居民密集,堵塞嚴重。同時水電不足,通訊基礎設施落後,這些都嚴重拖累了越南的發展,想要成為世界工廠依然任重而道遠。

2、發展條件欠缺

今天的越南,人口超過1億,擁有大量的青壯年勞動人口,類似於上世紀90年代的北方大國,適宜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但越南收入低,人口素質更低。在缺乏我國人民吃苦耐勞優秀品質的同時,越南工人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高技術水平工人尤其稀缺,生產效率普遍低下,且頻發罷工風潮,直接影響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的發展。

而罷工之所以頻發,很大原因是因為越南國內的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的直接誘因,是越南不穩定的金融市場。

今天的越南盾雖然實行了浮動盯住美元的政策,但一旦遭遇經濟危機,越南盾貶值,外商很大可能會血本無歸。雖然越南自1986年就開始了革新開放,向北方大國學習,但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越南外資損失慘重,越南經濟遭遇嚴重打擊。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越南的體量太小。

一方面,這導致越南的國內市場狹小,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機時無法像北方大國一樣出口轉內銷,以龐大的國內市場抵消金融危機帶來的猛烈衝擊;

另一方面,越南的體量相比於周邊的泰國、印度尼西亞甚至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不僅沒有明顯優勢,反而稍顯不足,這使得越南在沒有能力全面承接先進國家產業轉移的同時,還要面臨其他人口大國的激烈競爭。

3、國際環境不利

事實證明,有樣學樣的越南,雖然學到了北方大國改革開放的皮毛,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畢竟難以持續。

因為越南和北方大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是截然不同的。

作為大國,我國固然受到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輪番圍堵,國家發展一度陷入困境。但體量巨大的我國同樣也可以成為大國博弈中牽制他國的重要力量。

建國後,為反擊帝國主義的圍堵,我們倒向蘇聯,獲得蘇聯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援助。而兩國交惡後,我國又和處於守勢的美國攜起手來成為蘇聯的勁敵。而為了牽制蘇聯,美國除向我國提供大量技術支持,還促進我國國際環境的顯著改善,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而越南作為小國,任何時期都只有站隊或當炮灰的份,沒有巨大價值也就沒有巨大支持,所以越南的發展完全取決於世界大國的博弈。而很明顯,世界大國並沒有給越南有力的國際環境支持。

等到越南效仿北方大國開始革新開放時,北方大國已經搶走了大部分外資。在北方大國將外資充分吸收,培養出具有巨大優勢的本土企業後,越南依舊在製造產業鏈低端徘徊。

最後不得不指出的是,只有大國才能產生戰略級的領航者,他們對國力的深刻分析,對國際趨勢的精準把握,是改革開放能夠取得輝煌勝利的重要條件。而作為小國的越南,無法產生戰略級大師,自然只能對北方大國有樣學樣,而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越南複製中國的道路?我想沒有。我不想對比中越的優勢。咱先說說所謂國人眼中越南的劣勢。

第一,越南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我們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也可以算是沒有。因為我們的生產企業太老舊,設備嚴重落後,根本無法給高科技外企提供代工。所以改革開放之初來中國的外企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所謂產業鏈,都是根據產業需要不斷髮展的。

越南確實沒有這麼大的市場和人口,也沒有這麼大的國土縱深,也沒有這麼豐富的資源。但是越南對比中國勞動力太便宜了,稅也太低了,產權也是個人的。就算是進口資源,一樣有利可圖,他國土面積小,但是海岸線長,他完全可以整合廣西雲南,和東南亞的資源和市場,使區域產業相對完整,對於基礎設施來說,越南國土狹長,海運完全可以分擔陸路壓力。通過經濟發展,對於這樣的小國,根本用不著很大的投入就會完善基礎設施。

第二,產業工人的缺乏。越南教育確實不如我國,每年有幾百萬大學畢業生。但是我剛才提到,越南的產業都是勞動密集產業,暫時不需要多少大學生來做,只要工人勤勞就可以了,雖然利潤低,但是可以解決大多就業。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初經過十年動亂,產業工人情況可能都不如現在的越南。是三十年的經濟增長積累下的高素質人力資源。這個問題不是必然問題,只是暫時的問題。

我們現在不能小看這個小鄰居,他拜孔子,有著和中國人差不多的價值觀,人民勤勞,越南雖然永遠也不會取代中國,因為體量太小。而世界代工需求太大,但是我們在產業升級之前是不是還有幾億農民工需要就業?我們是不是還需要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核心科技不是十年八年就能積累的,需要很長的時間,那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調整國內政策,讓本就在中國的產業留下來?越南雖然不是對手,可是東南亞呢?


罪欲外衣那麼美


老金認為,越南不會成為中國之後的世界工廠;

越南峴港,有點像九十年代的三亞


它有三個的缺陷:科技基礎薄弱,工業門類不夠齊全,本土市場容量小;

老金認為,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工廠,不僅僅靠的是勞動力豐富,工資低,地價低,稅收優惠等條件,這些都是表面;

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有科技基礎雄厚,工業門類齊全,市場容量大的三大優勢!

就拿大家常用的手機來說吧,生產一個手機需要大量的零配件和電子元件,

手機零件包括:機殼,觸摸屏,保護膜,鋰電池,充電器,耳機,聽筒,天線,攝像頭,連接器,讀卡器等等幾十種,

手機用的電子元器件有電阻,電容,電感,芯片,電路板等等,


任何一個產品做好了都是一個大的上市公司,比如觸摸屏的深天馬,鋰電池的欣旺達,電路板的深南電路,攝像頭的歐菲光,等等,

不要看這些零配件,元器件不起眼,都是高科技的結晶!都要面對日韓相同產品的激烈競爭!你一天不做科研投入,很快就被甩下來!

舉個栗子,國內的面板之王京東方,就是十幾年如一日的投資,研發,建廠,前後投資一千多億元,才趕上日韓的水準,如果松一把勁,恐怕未來還有處於下風!

反過來看越南,他們有這個科研水平,資金投入嗎?


再說說工業門類齊全,中國是聯合國唯一的工業門類齊全國家,擁有聯合國工業分類的41個大類,191個種類,525個小類的工業體系;

工業門類齊全的好處是容易配套,比如東莞是手機生產比較集中的地方,周邊就有相關的配套廠家,比如生產機殼,電路板,攝像頭,耳機的廠家,

如果像越南那樣工業門類不齊全的國家,甚至像現在的美國,都已經做不到配套齊全了,所以蘋果手機必須在中國組裝,特朗普叫蘋果回美國生產,蘋果手機CEO庫克就斷然拒絕了!

原因很簡單,沒有門類齊全的配套廠家,外購原材料零配件的成本太高!


最新消息!蘋果手機的主要代工富士康原本要投資100億美元到威斯康星州的計劃基本破滅!原因是當地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有了產業,相關的人才才會聚集!


最後說說市場容量的問題,中國有十幾億人口,龐大的中產,就具有強大的消費能力!

還是以手機為例,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14億部,

中國國內的手機出貨量4.14億部,就是說,全球手機有四分之一多的手機是賣給了中國人!

有如此龐大的市場容量,才能支撐上面說的各種原材料零配件的配套!

另外巨大的市場還能做市場開路先鋒,高科技新產品都有一定風險,需要本地人先試用再推廣,這時候中國市場容量大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之所以現在中國手機行業全球領先,就是跟中國市場容量大,有足夠的市場去試錯有關!比如雙攝像頭,雙卡雙待都是中國先搞起來,三星,蘋果跟風;

越南的人口只有九千多萬,以上中國的優勢在越南就很難體現!

只能在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商品,比如服裝鞋帽,化工品上可以承接其他國家訂單。


所以老金認為,越南就是簡單的複製中國經驗,遠遠做不到為世界加工,銷往全世界的世界工廠級別!


關注 老金看世界 頭條號,每天都有新故事!


老金看世界


越南現在確實在走中國當年的路線,但是一個越南人口不足一億,尚無法動搖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但是現在值得警惕的是:越南,印度,孟加拉國,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這些國家都在模仿中國模式,這些國家人口加起來比中國還要多,這就完全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新興世界工廠群”。

越南,孟加拉國,印度等國家目前的經濟水平就跟三十年前的中國何其相似。三十年前誰能料到中國會成為“世界工廠”?因此,印度,越南這些國家也完全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對於我們來說,一邊需要加緊“中國製造2025計劃”,這是一個向高端製造業突破的計劃,目前的高端製造業國家幾乎都是歐美以及日本等西方集團,中國正在想辦法進入這個圈子。希望中國能夠成功!這需要中國跟西方集團繼續保持良好的互利合作狀態,良好的投資環境是發展高端製造業的基礎。

對於越南,印度等國的“新興世界工廠群”的崛起,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些國家目前的經濟實力不如我們,但是他們的各種成本低,價格便宜是他們的優勢,就像當年的我們,假以時日,他們有追上中國的可能性。

因此,我們必須對越南等國追趕我們的速度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目前是“前有堵截,後有追兵”,形勢嚴峻!


黃家老爹


在2019年年初的時候,越南總理在一個會議上高調宣佈:力促越南成為世界工廠。越南最近可能有點飄了,雖然近年來外資投入到越南的規模和速度在快速增長,越南製造業蓬勃發展,但是想要成為世界工廠,以越南目前的狀況來看,根本就不可能,可能在越南眼中對“世界工廠”的定義不一樣吧!



縱觀世界,能夠稱得上“世界工廠”的國家只有四個:18世紀末期至19世紀中期的英國、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中期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90年代的日本,以及本世紀以來的中國。一個國家想要成為世界工廠,首先這個國家的製造業產值規模要大,佔世界的比重有一定的分量,以上所列的英國、美國、日本、中國,在各自年代裡它們的製造業產值都是排名前列的。

而越南呢,雖然越南國土面積有33萬平方公里,低於日本高於英國,人口也超過9000萬而且正處於人口紅利期,但是越南目前的經濟規模與它們差距不是一星半點,放眼東南亞也並不顯眼。2017年越南的GDP只有2160億美元左右,位居東南亞第六,2018年越南GDP則為2425億美元。



而從製造業產值來看,2017年越南製造業產值只有342億美元,別說要比肩英國、美國、日本和中國這些曾經的世界工廠,就連東南亞的印尼、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都要比它高。而且越南製造業產值佔GDP的比重只有15%左右,這在製造業國家中比例是比較低的。



越南在經濟上是學習中國的,越南的“革新開放”政策其實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翻版。自1986年越南實行革新開放以來,越南經濟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0~2006年間越南還實現了年均7.7%的經濟增長,近年來越南的經濟仍保持較快的發展,但由於起點低,基礎差,所以越南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越南想要成為世界工廠,也還遙遙無期呢!


錦繡中源


“世界工廠”這個詞對中國人來說太熟悉了,因為中國人都是生活在這個“工廠”裡,並且大部分勞動者已經融入了“世界工廠”,成為其中的一名員工。

在經濟學文獻中,“世界工廠”並確切的定義。簡單的來說,就這個地區擁有龐大的工業製造能力,能夠為世界市場大規模提供工業品。


從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看,18世紀英國在其完成工業革命以後,機器大工業代替了手工工業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開闢了新的工業生產門類,並在殖民主義炮艦政策的配合下,向世界各地輸出工業品。可以說,英國是當時的世界工廠。

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在鋼鐵、汽車、化工、機器設備、飛機制造、電氣產品、醫藥以及軍事裝備等製造業的各個領域,其生產規模和出口份額,都位居世界前列,成為世界工業品出口的重要基地。


20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工廠”東移,轉移到了東亞地區,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崛起的。其中,日本經濟崛起影響最大。日本工業從以出口重化工業產品為主導逐步轉向以出口附加價值高的機械電子產品為主導,成為機電設備、汽車、家用電器、半導體等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大陸經濟開始起飛。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我國大量的廉價工業製成品湧向全球。紡織品、家電、手機、箱包、鋼鐵、建材等工業產品幾乎進入全球每個國家的角落。

根據對英國、美國、日本、中國大陸但曾經和現在的“世界工廠”觀察,要想成為世界工廠,前提是該國有完整的工業製造體系,以及大用的熟練勞動力。這兩者能夠為大幅度的提高工業生產能力,才能造出數量龐大且價格低廉的產品。


很顯然,現在越南不具備以上兩個特徵,即完整的工業製造體系,和有技術熟練的產業工人。這兩個條件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積澱和培育。即使是有大量的外資進入該國,也不可能短期內國家打造成為“世界工廠”。


財經知識局


會的,越南人工成本低,稅輕,政府管制少。



阮景東


越南在未來60年內,必然超越中國、不相信的你們自己去越南看看,反觀國內食品安全、教育醫療,各種強拆遍地的二代,你們誰敢說現在不是過一天算一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