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理財可是怕賠,有什麼既能保本又比銀行存款高穩定的理財產品?

理財迦


保本又比銀行存款高穩定的理財產品,現在主要就兩種——銀行結構性存款、民營銀行智能存款。


這兩類產品的底層資產,都是銀行存款,是受《存款保險條例》50萬限額保護的,50萬以下的本息都可以100%賠付,所以是很安全的。


1、銀行結構性存款


銀行結構性存款,可以這麼簡單理解:


你存100萬,承諾給你保本收益2%,預期收益5.9%,銀行是怎麼做的呢?


它把其中的96萬,去投資收益低但總體安全的產品,比如大額存單等(其實跟餘額寶投資的去向差不多)。這部分,負責保證了你2%的保本收益。


剩下的4萬塊呢,它會拿去做高風險的投資,博高收益。比如它拿去買股票,賺了一倍。

那麼,它就用這100萬賺到了5.92萬,達到了5.92%的預期收益。


這就是一款掛鉤股票的結構性存款。


下面這個產品,超額的收益是通過掛鉤黃金產品賺到的:


有點像存款+彩票的組合。雖然彩票部分中獎概率比較低,但不中獎也沒損失,至少你有一個最低收益率的保證,不會虧。


當然了,這只是打個比方,銀行結構性存款是不會掛鉤彩票的,一般是掛鉤黃金、外匯、股票等的金融衍生品,這個就比較複雜了,如果有興趣,可以給我留言討論。


2、民營銀行智能存款


銀行智能存款,底層資產也是銀行存款。


比如之前很火的京東金融富民寶、眾邦寶等都屬於這一類。一個是富民銀行的,一個是眾邦銀行的。


這兩家銀行都是民營銀行,雖然規模跟國有大銀行沒法比,但它也是正規銀行,有《存款保險條例》50萬限額保護的,並且利率也比定期存款高出很多。


萬能的老左


  銀行保本理財、結構性存款、智能存款(創新型現金管理類產品)、避險策略基金(前身為保本基金)和貨幣基金等都可以獲得比銀行存款高的收益,且能保本。

  其中結構性存款和智能存款為銀行的表內理財,也是未來銀行表外保本理財的替代品。這兩者持有期限在一年以上,基本可以獲得3%到5%左右的理財收益。然而這兩者的底層資產都為銀行存款,可以提供保本的需求,適合保守型投資者投資。

  而銀行保本理財一般指銀行表外的保本理財產品,而根據資管新規,在2020年底所有的表外保本理財都將被淨值型理財產品替代,即不能提供資管類保本理財產品。但是當下仍然存在銀行的表外保本理財,如果是保守型投資者可以適當的配置該產品,一般一年期的收益率能達到4%左右。

  避險策略基金前身叫做保本基金,甚至如今還有很多基金叫做保本基金,其投資策略跟結構性存款或者說銀行保本理財的投資策略是一樣的,將主要的資產投資於低風險固收類標的(對象),比如投資國債、央行票據和同業存款等等,將次要資產進行風險投資,比如投資股市等。雖然其中的風險資產通常存在槓桿,但是有固收類資產的存在,即使風險資產部分資金全部虧完,也能保證投資者本金不受損失。

  當然,購買避險策略基金通常是認購保本,如果是申購買在高位,可能發生虧損。因為其保本策略主要是讓基金份額淨值不低於1元(認購價格),高於1元部分資金主要進行風險投資。比如申購該基金淨值時為1.1元,那麼最大的虧損大概為每份額0.1元。

  貨幣基金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購買過餘額寶或者零錢通等對接的貨幣基金。貨幣基金主要特點是投資低風險的短期貨幣工具,以及自身的強流動性,以致幾乎不可能發生虧損。但也因貨幣基金的低風險和強流動性,以致其收益率低下,目前收益率基本在3%上下。

  當然嘍,除了以上產品,也可以適當的配置中低風險理財產品。中低風險理財產品投資策略也是基於固收類標的的前提下,進行風險投資。非發生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等極端情況,基本也是不會發生本金虧損的。


三人聚眾


我覺得題主的疑慮在於兩個方面:第一個是錢放在定期存款收益低,想要獲得比定期存款收益高的但又保本的產品。第二個是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大不大,是否值得投資。

1,對於第一個疑慮,既保本又比定期存款高的產品推薦三款。

(1)大額存單:目前銀行大額存單相較於普通定期存款收益最高可上浮52%,大額存單優點:保本保息,無任何風險,可提前支取,滿足一定的流動性。一般20萬起投。


(2)結構性存款:保本產品,保部分收益,是一款退可守進可攻產品,收益最底可保證普通定期存款收益,最高一般可做到3.8-4%。起點金額比大額存單低,5萬起投。

(3)萬能險:保本,萬能險作為一中理財性保險,保險合同明文規定保本,且有最低保本利率,一般為2.5%或3%。目前市面上的萬能險基本為5年期,收益在5%左右。如果資金能夠放滿5年,萬能險在保本產品中是不錯的選擇。

2,不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可以投資?

資管新規之後,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不再有隱形保本。

但從風險性來看,銀行理財產品屬於穩健型,風險比較小,且發行以來,從未出現到期不能兌付問題。目前作為定期存款的替代,銀行理財產品還是可以購買。

從收益角度,銀行理財產品比普通定期,大額存單和結構性存款收益都好。而且理財產品時間靈活,1個月,3個月,半年期或一年期都可以選擇,建議可從短期開始投資。


總結:如果追求絕對保本,可考慮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以及萬能險,如果能承擔一定風險波動,可嘗試銀行理財產品。


盒子君說理財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給您推薦幾款比銀行存款高的理財方法:\r

一、支付寶等貨幣基金\r

支付寶等貨幣基金現在的利息基本在2%,比銀行存款高\r

二、銀行推出的穩健性基金,一般利息在3點多\r

三、大額存單\r

銀行銀行都有拉存款的任務,所以都會有大額存單,只是一般只針對VIP客戶,大額存單的利息一般在5個點以內\r

京東金融那邊有大額存單業務,隨存隨取的大約4個點利息,如果是定期,利息就更高一些,比銀行存款要划算得多。因為同樣屬於銀行存款性質,因此安全性\r

比較有保證。\r

五、信託\r

這個一般是信託公司做的,利息能做到7點多,但是如果你沒有合適的渠道,建議不要考慮\r

不建議再投資什麼P2P,現在暴雷的太多了,以穩健為主。\r

有問題可以隨時私信我。


談笑閣


買理財怕賠其實這句話是不對的。是一個片面的理解。買理財正常應該說是購買理財產品,其實行為叫投資行為,而在銀行存款叫儲蓄行為,購買國債其實也是投資行為,但它們屬於近似無風險收益的資產。

那麼可以看出,只要是投資行為,與之伴隨的就是風險和收益,你所有獲得的在無風險收益率以外的收益都是你為了獲得收益而付出的風險溢價。而這個風險的出現是概率問題。那麼低風險產品風險溢價率低,而觸發概率也低,反之亦然。

所以,選擇相對安全的產品只要衡量觸發這個風險的概率就可以了,最簡單的就是投資的品種中出現風險的概率多大,例如投資價值穩定的債券和貨幣市場風險較低,而投資于波動的股市和股權的風險概率較高。債權如果是相對優質企業則居於中間。另外就是道德風險,就是傳說中的挪用和跑路,可以衡量的道德風險為,可以被監管的機構,監管級別越高,出現道德風險越低。機構越簡單出現風險越低,組織結構合理(比如不是個人出資成立而是有國企,政府等背景,佔股比例越高越好)出現道德風險越低。

所以,選擇產品只要確定這些就可以了,而不是隻選擇收益最高的來賭會不會出風險。另外就是如果看不懂就不要碰,可以絕大部分避免道德風險。

最後一句話,投資沒有一夜暴富,即便一夜暴富,也有可能最後一場空。


張小帥說理財


你好,先給出我的答案。

沒有絕對安全的理財產品,既然選擇理財,就要懂得風險與收益始終是一對。

按照你對風險的偏好,資金較少的情況下,可以選擇推薦頭部p2p平臺,如果大額百萬以上的資金可以選擇信託類的產品。

這兩種產品相對都是固定收益類產品,比銀行理財高,風險也屬於中等偏下。

當然如果長期投資,定投指數基金也會是不錯的選擇,長期看,風險不是很高。

祝你成功。


李財有話說


既能保本又比銀行存款利率高的理財產品有哪些呢?

曾經的餘額寶利率是理財風險分水嶺,怎麼個意思呢?正規銀行理財,只要利率跟貨幣基金差不多,風險都比較低,跨過餘額寶的利率,就要考慮自己能不能承擔起該有的風險了。

現在呢?餘額寶利率不能看了,最新萬分收益連7毛都沒有了,這才幾天又降低了。

那怎麼辦,還有智能存款可以作為參考,雖然智能存款利率也在一路走低,可是比餘額寶還是高一個多點,很難得了。

以上貨幣基金和智能存款兩中產品都是風險極低的,本金不會出現問題,如果理財追求僅僅是比銀行存款利率高,那麼可以考慮這兩款,各種都有非常多的選擇,足矣!

<strong>還想獲得更高利率怎麼辦呢?說兩種,一種短期無憂,一種長期肯定能賺。

  1. 短期無憂的是P2P頭部平臺,半年期收益率都能破6%,一年期基本在8%左右,有的還達不到,新規和最近的315之後,頭部平臺更不缺投資人了,資金成本在降低,借款端放款風控會有所提升,篩選優質借款人,風險相應會降低。

  2. 長江電力、建設銀行等股息率穩定的股票,長期持有肯定比銀行存款利率高多了,也會比智能存款高,關鍵點是資金長期不用。


財來不會晚


魚和熊掌不得兼得。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的,要想獲得高收益,就相應的要承擔高風險。想買理財可是怕賠,說明你是一個穩健型的理財者,想獲得比較可靠的收益,而內心又不甘於傳統的銀行存款因為低利息帶來的無奈。

一、建議您選擇比較穩定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就是協議中明確標明固定收益利率的產品。這類產品一般利率高於存款產品,但又沒有浮動收益型理財收益那麼高,綜合來看比較適合您。可參考下面配圖給出的某銀行理財產品,有清晰的收益類型和收益利率。而且收益率一般也不比貨幣型基金差,也不要求你具備多麼高的金融常識。

二、不建議您選擇互聯網理財產品,這個市場水很深,沒有一定的投資經驗和理財常識的人很容易被宣傳的高息所誘惑,而結果可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也就是所有在手機app中讓你綁卡購買產品的互聯網公司都要慎重(一些耳熟能詳的大平臺除外)。

三、實際上也有一部分的產品雖然未標明固定收益,利率又比較高(不含非常離譜的高額利息產品),但實際上在最後進行結算時也會按率兌付的。這樣的產品就比較廣了,當您對理財投資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後可以逐步的關注下,需要您自己有準確的判斷和識別能力。


銀行內外事


只要是理財產品都有風險提示的,自從2018奶奶4月監管部門發佈的《資管新規》以來,所有理財產品都不會寫保本兩個字。

理財產品的規律是:風險越低收益越高,比定期存款高的產品,風險非常低的有以下產品

1:國債

2:協議存款類產品

3:銀行的機構性存款產品,目前年化3.5%左右

4:貨幣性等低風險的理財產品,目前年化4%左右

5:保險資管產品,目前年化4.5%左右

6:信託產品,目前年化8%左右


劉先森聊資產配置


凡是理財肯定是有風險的,當前風險低又比銀行存款收益高的理財產品有如下幾種:

貨幣基金。比如支付寶的餘額寶,微信的零錢通,還有各大基金公司各大基金公司和銀行自營的貨幣基金,這些理財產品風險低到可以忽略不計,且收益比銀行存款高。

部分企業債券,定期國債,證券投資裡的國債逆回購。這類債券類理財產品收益穩定,風險也很低,除了企業債略高之外。

銀行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和部分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具體的費率和期限,可以到各銀行的官方網站查詢,然後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它們的收益都比銀行存款高,而風險也在可承受的範圍內,不會太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