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的步槍為什麼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一箇中年男人的旅程


如果我說製造刺刀的生產工藝比生產步槍的生產工藝更高,你會信嗎?刺刀對生產鍛造工藝的要求極高,不是一般的生產工藝能打造出來的,哪怕是在抗戰時期擁有大規模生產步槍能力的國民政府都沒有那樣大批次建造刺刀的生產工藝。也許很多人都會說刺刀不就是是一把簡單的刀嗎?隨便拿個鐵直接鍛造不就得了嗎?如果你這樣認為那就too young too simple了。



血槽和卡榫、材料都有很高的技術難度

據說在抗戰初期八路軍三個師2萬多人裡面能拿出來的刺刀也不過1000多把。至於題目中為什麼會說很少看到國軍在正面戰場上拼刺刀,這個答案是很容易的,因為現在電視上能播出的抗戰劇只能是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和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的影視作品,剩下的國民革命軍部隊只能充當一下配角甚至反派。而歷史上正面戰場上的拼刺記錄不少,而且還很多,就比如有著“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之戰”的石牌保衛戰。

在抗戰中中國軍隊在白刃戰使用更多的仍然是大刀,但是這玩意可不像電視裡那樣厲害,相反,它比刺刀差多了,在正面戰場上在白刃戰中要撂倒一名鬼子可能要付出3~4人的傷亡。而在十八集團軍裡有名的拼刺記錄是在太原會戰中在平型關一帶伏擊日軍的後勤和復原的傷兵,在爭奪老爺廟高地時發生了白刃戰。在經此一役八路軍以傷亡約600人的代價殲滅了日本約1000人,或者侵華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平型關戰役中八路軍繳獲的日軍的各種武器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首先,在使用單發步槍的時代,刺刀是單兵的標準配備,每支步槍上都配有刺刀,至於八路軍的裝備統計上步槍的數量遠遠多於刺刀的原因,其實是紅軍時期的損耗無法得到補充導致的,而且紅軍的武器都是繳獲的,不能保證都是成套來的。而相對於步槍來說,刺刀的體積小一點,而且平時在行軍或者駐紮的時候都會有丟失的情況發生。

紅四方面軍在肅反的時候,曾經就把丟失刺刀和機槍零件定為反革命罪,其實就算是紅軍補充不容易,但是丟失刺刀也不是那麼嚴重的錯誤,但是肅反擴大化的時候,這個就能掉腦袋。

回到國軍,國軍的步槍來源混雜,不過還是成套配備,各種附件是齊備的,每支步槍都是有刺刀的,而且中國軍隊為了彌補中正式的槍身比較短,使用標準刺刀比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短的缺點,特意製造了一種加長刺刀。

從網上找了一些照片,都是國軍的,都是國軍在戰鬥中使用刺刀的照片,最後一張是29軍在盧溝橋的照片,這裡邊29軍儘管以大刀隊聞名天下,但是宋哲元在進口捷克步槍的時候還是把刺刀帶上了。其實,作為軍人宋哲元明白,刺刀遠遠比大刀好用。

對於刺刀來說,所需要的生產工藝並不複雜,就是普通的熱處理工藝,這些工藝中國的鐵匠鋪就能弄,不是很複雜。真正限制中國補充刺刀的問題在於生產公差的控制,正是這個問題限制了刺刀在敵後戰場的補充。

刺刀作為一種冷兵器,是放在步槍上使用,這就要求一把刺刀很可能是換在不同的步槍上使用,而且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這種叫做互換性,而手工製作的東西這種互換性非常差,可以說是手工生產的工件都是一配一的,換一個地方就裝不上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公差的問題。

這裡簡單說一下什麼叫公差。大規模生產的工件,在標註尺寸的同時,還要編著公差。比如一個圓柱,直徑是10毫米,公差是正負1毫米,就是加工出來的圓柱從9.1毫米到10.9毫米之內都是合格的,都是在公差範圍之內,當然實際上公差不可能這麼大,0.1毫米就是挺大的公差了。

在使用機器大規模生產的情況下,控制公差還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後來共產黨自己辦兵工廠的時候,對於招收進來那種所謂的槍匠就是讓他們按照圖紙生產非常費勁,這些手工匠人特別不適應這種大規模生產的要求。一方面是工人的技術問題,還有就是設備的精度等級不夠,保證公差就只能用銼刀修,的確是很費勁,幹過鉗工的人都知道銼刀是鉗工吃飯的傢伙,但也是生產效率極低的生產手段,能不用就不用。

刺刀就是這種對於公差要求很高的產品,尤其是當時中國主要的步槍都是可拆卸刺刀,對於刺刀的互換性要求更高,在紅軍方面,如果刺刀有了損耗的確是不容易補充,讓鐵匠敲出來個刺刀不難,但是讓這把敲出來的刺刀能夠安在不同步槍上,這就是鐵匠做不到的事情了。



而且對於國軍來說,對於拼刺並不是很重視,在對於日軍的白刃戰中比較吃虧,不過在該用刺刀的時候,還是會用刺刀說話的。不過就是相對來說,照片留下來的不多。

而對於八路來說,由於子彈的缺乏,所以對於白刃戰非常重視,尤其象呂正操這樣一些軍官曾經學習過日軍的刺殺技術,於是就要求部隊苦練刺殺技術,用當時的老八路來說,除了吃飯睡覺打仗,都是在練刺殺。而林總的敢於刺刀見紅才是好部隊,正是說出了八路方面對於白刃戰的看法。


有痰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照樣會拼刺刀,只不過沒有那麼頻繁,國產影視劇中也很少有這方面的題材。在抗戰時期,日軍單兵拼刺刀能力是超強的!一方面日軍的單兵武器更佔優勢,另一方面日軍的拼刺刀訓練要加嚴格!



單兵武器對比:

日軍步兵普遍裝備38式步槍,槍長1276毫米,加上刺刀長度能達到1663毫米。而國軍最精銳的部隊裝備的是正中式步槍,“正中式”起名自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此槍仿自德軍的毛瑟步槍,因為國人要比歐洲人身高矮一些,所以就把“中正式”槍管弄的短了一些,把刺刀加長了一些,槍長1110毫米,刺刀長575毫米,刀身長484毫米,掛上刺刀長1594毫米。日軍的比國軍的足足長出7釐米。長度佔優勢,拼刺刀的時候就更加有優勢。除了蔣中正的嫡系部隊之外,其他的部隊大多數裝備漢陽造這個級別的步槍,更不佔優勢。



單兵訓練:

在抗戰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所有的新兵都要接受11個月以上的軍事訓練。其中就包括單兵拼刺刀訓練,據日軍老兵回憶,新兵訓練都是在殘酷訓練和毆打中度過的,據說老兵會讓新兵站成一排,然後脫下鞋,用鞋底挨著一個個的抽……,新兵的獸性會被激發出來,在加上武士道精神的洗腦,日軍戰力超強。而國軍大部分訓練很落後,除了蔣中正的幾個嫡系部隊之外,其它的部隊兵員大多數都是臨時徵兆來的,根本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單兵PK根本打不過日軍。別說國軍就拿蘇聯紅軍來說拼刺刀都被日軍吊打,在張鼓峰事件中,日蘇拼刺刀傷害比達到了1:27.5,蘇聯死了110人才拼死4個日本兵。所以國軍跟日軍拼刺刀,基本上也是幾個人才能換一個日本兵,所以能不拼刺刀就儘量不跟他們拼刺刀 。我是鐵血步兵1927,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務必聯繫刪除)


鐵血軍史1927


國民黨軍不願意和日軍拼刺刀,首先是實際環境導致的。抗戰時期與日軍的白刃戰或肉搏戰幾乎每次都是中國軍隊的傷亡更大,原因除了日軍使用的38式步槍,槍體長於我們所使用的漢陽造和中正式之外,更主要的是相比於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又奉行武士道精神的日軍士兵。

中國軍隊的很多兵員都是臨時徵召,許多人沒有經過系統化的軍事訓練或者說根本不會打仗就投入了戰爭。可見抗戰初期,中國軍隊是帶著怎樣的劣勢在艱苦抵抗。

其次是軍事思想決定的。抗戰中的國民黨軍政要員有不少在日本軍校受過教學,包含蔣介石和閻錫山,但日軍注重的拼刺練習並未對國民黨部隊發生啥影響。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德軍事合作中,國民黨戎行特別是蔣介石的嫡派部隊受德國軍事思維的影響頗深。德國陸軍在傳統上更注重步卒射擊的速度及火力的持續性,只要在巷戰或塹壕突擊戰等個別情況下步卒才運用手榴彈、匕首和工兵鏟等配備進行利劍戰。原來由於當時的中國一直處於內戰階段,軍閥割據,就是一盤散沙,於是就造成了不統一的局面,影響了全力抗戰!而且當時中國軍隊裝備比較落後,步槍和刺刀都不能人手一支,彈藥就沒有充足過,就因為武器裝備的高低導致了不同的作戰方法!一把沒有子彈的槍能有什麼作用?所以就只剩兩個辦法了,要麼投降或撤退,要麼就是肉搏了!



咱們再來說說日軍,當時日軍的武器裝備可比中國軍隊強很多,每人一支槍,一把刺刀,彈藥也很充足,而且裝備精良!除此之外,抗日戰爭時期的日軍都是經過訓練的職業士兵,可中國的士兵卻是沒有經過訓練的勞苦大眾。抗日戰爭初期要想消滅一個日軍士兵,就要付出三四個中國戰士的生命。


只不過後期由於日軍兵員緊缺,所招募的士兵沒有像前期士兵經過苛刻的訓練,所以單兵素質就沒有那麼高了,而且當時中國士兵也研究出了對抗日本士兵的辦法,所以說抗日戰爭初期日軍士兵是很自信跟中國士兵拼刺刀的,因為他們軍事素養高,不怕中國戰士。


劉偉200784454


國軍的步槍都是標配刺刀的,有一部分雜牌軍配置可能不全,但是中央軍和大部分戰鬥力較強的雜牌軍刺刀配置都是完備的,如桂軍,湘軍。西北軍配備大刀也配備刺刀。刺刀跟大刀不同的是刺刀需要好鋼,對於中國的工業基礎來說有一定難度。


鬼穀道場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武器沒有日軍的好,日軍三八大蓋是步槍中的佼佼者。軍隊戰鬥力問題,由於中國常年內戰,國家消耗過大,軍隊裡很多士兵是為了吃口飯才當兵的,反觀日本軍隊他們是身強體壯一個可以打中國士兵幾個人的。


一簾席夢


因為造不出來,不要小看刺刀,整個刀身需要不同的熱處理工藝來適應不同的機械性能,而且之後的機加工過程也是很複雜的,用現在的術語講品控很重要。所以當時中國能造步槍,但是造不了刺刀。既然沒有刺刀,就只好用大刀了。在中國真正可以對敵採用刺刀戰術的,一是中央軍,二是共產黨的正規軍。在抗戰正面戰場,日軍會以傷員是否有刺刀傷判斷對面的是中央軍還是雜牌軍。


用戶5658917586617


因為國軍不敢拼刺刀!國軍大部分由抓來的壯丁組成,戰鬥力極低,害怕與敵人拚刺刀!哈哈!(開玩笑)


陽城導航


刺刀技術複雜???表示,不信!!


用戶52206405153


子彈比刺刀好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