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投降時仍擁有700萬大軍,為何輕易投降了呢?

廖栩


電影“帝國陷落”裡有一段比較能說明問題的情節:蘇軍已經打到柏林,一位德國將軍視察陣地,看見有很多德國人拿著簡陋的武器向蘇軍衝鋒,就問手下,這些是什麼人。手下告訴他是希姆萊還是戈培爾組織的國民敢死隊。將軍說讓他們下來,這是屠殺。

德國、美國這類的國家極其重視士兵的訓練。士兵必須有充足的訓練,掌握了足夠的技能才能參加戰鬥。不談人道,只談功利,這樣做也肯定是最划算的。這些國家早就算計清楚,把不經訓練的平民直接推上戰場,是賠本的買賣,是沒意義的事情。

抗日戰爭中,絕大多數的時候,日本的士兵面對中國士兵,都是佔據很大的優勢,原因就是他們在開戰之前有著充足的軍事訓練,而我們的戰士是應急從田裡抓過來的頂數的,這打起來,肯定是咱們吃虧。

把士兵訓練完善了,再上戰場,打勝仗。仗打贏了,訓練的成本會連本帶利的賺回來。平時不備戰,在訓練上省錢,等打起來,拉農夫上戰場,打敗仗,然後賠錢,割地甚至亡國。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從宋朝一直到民國常乾的賠本買賣。到現在網上還有不少人在那喊殲20太貴,不可能裝備太多......

依舊是嘮嗑,咱們稍微再扯遠點。

德國、美國的士兵是經過長期訓練的,是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的,所以這個士兵本身也是貴重的財產。一個訓練充足的士兵如果死了,政府也就賠了。這就導致從高層就不希望士兵死。然後做出很大的妥協,譬如在什麼情況下,這個士兵可以投降,什麼情況下你可以撤退。尤其是那些有過戰鬥經驗的老兵,那更是寶貝,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這個寶貝先保證別打碎了,至於在誰手裡,可以緩,可以等,有機會我再搶回來就完事了。所謂的美軍怕死,歸根結底是高層怕士兵死。然後建立了這樣的文化:你先保住命再說,只要不叛國,最終能回來,你還是我的小寶貝兒。所以,在西方國家,當了俘虜回來,依舊是英雄。

甲午年,鄧世昌、劉步蟾、林泰曾、丁汝昌......大量的海軍將領自殺殉國。從氣節上,這是符合中國人的價值觀的。但是,站在利益的角度,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去算,這些人都是當時頂尖的軍事人才,受過正規的海軍教育,絕大多數人都是海外留學回來的,說著流利的英語......國家在他們身上投入了多少資金?如果他們活下來,未來重建海軍,報仇雪恨是不是更容易?所以說這個賬應該怎樣算,即便是現在人也很難說清。

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也曾經狂妄一時,大聲的叫囂:美國的海軍在哪裡?但後來發生了馬里亞納獵殺火雞式的戰爭。日本飛機被美國飛機當火雞獵殺,沒有還手之力。發生這種情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日本的老兵,有經驗的老飛行員基本上全戰死了,到馬里亞納海戰的時候,剩下的就是菜雞。

它不怕死,那些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動不動就來個同歸於盡。然後飛機的設計也不重視防護,一打就著火。日本損失了飛機還是小事,最後沒飛行員才是最要命的。而它後來的關東軍也是不堪一擊,原因都是一個:老兵打沒了。

中國以前千年的教訓是:訓練不足的戰士上戰場,是賠本的買賣。日本的教訓是:不重視保護士兵的生命,賠的更大。

像德國這種靠普魯士軍事力量起家的,又是講哲學講數據,他戰爭帳算的非常精:打仗全得依靠訓練到位,有打仗經驗的士兵。當初德國之所以敢發動戰爭,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那時他的士兵是訓練的最充分的,戰鬥素質和精氣神遠高於英法這些國家。

訓練不足,甚至沒有訓練的平民上戰場,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打不了仗,只是讓人無所謂的屠殺。而希特勒那一撮人也懂這個道理,但他們說這些平民死就死吧,反正日耳曼人的精英也已經在這場戰爭中死乾淨了。道理都懂,只不過他們是不介意這些人去當炮灰。

問題裡提的700萬大軍,現在大家也就明白是咋回事了吧?他們不是訓練充分的士兵,只是臨時拉來湊數的雜牌。這700萬人要是夠士兵的標準,像國防軍,黨衛軍一樣精良,希特勒能打到阿拉斯加,對不對?

按照咱們中國傳統思維,這些人進了軍營,穿上軍裝,有了編制,發了把槍,這就算兵了,把這些人湊一起就算軍隊了。但按照德國的思維,這些人還得再訓練2年,掌握了熟練的軍事技能,才能算兵。而這些人聚集到一起,能服從指揮,互相配合,彼此支援,講技術講策略,這才能叫軍隊。所以德國這700萬人咱們叫大軍,在德國人眼裡他們依然還是農夫、廚子、修鞋匠......打不了仗。

這些人在德國的將軍、統帥的眼裡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再說,打仗是貴族的事,你們這些平民跟著瞎攪合啥?所以,希特勒也看不到希望,自殺了。而他一死,那些將軍們也就放棄了沒有意義的抵抗。


銳視覺何老師


只知道德國人還有700萬大軍,那麼知道德國人的對手有多少嗎?當時蘇軍已經擴充到1100萬,美軍的數量比這個數量還多,英國的數量也不見得少。不計算其他盟國的兵力問題,僅英美蘇三國就已經對德國構成壓倒性的優勢,繼續打下去,德國還有什麼意義?

德國投降前夕的話,其盟友已經全部消失了。僅靠自己700萬軍隊去與自己幾倍於的對手進行交付,實際依然沒有任何勝算可言,更不要說德國還拿什麼去拼,所謂的700萬隻是一個大概數值,實際卻遠遠沒有那麼多,實際狀態更絕對沒法與戰爭早期相比,都是殘兵敗將,老弱傷殘級別。重武器已經基本損失殆盡,也沒有什麼彈藥了,談不上什麼物資儲備的了,因為軍工生產已經被崩潰掉了,也就是說繼續打下去,德國沒有新的裝備補充,燃料補充也幾乎沒有了。

德國人實際上已經沒有能力進行一場戰爭,打下去只是增加自己的傷亡,增加自己的損失,而不是給對手製造什麼麻煩,所以早一點投降對於德國反而是最好的。


浴火


二戰進行到最後階段時,德國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屏障,部署在其他地區的德軍有的已經被打散,有的已經失聯。等蘇軍逼近柏林的時候,德國能用的軍隊已經很少。所謂的700萬守軍,主要是受過簡單訓練的民兵和平民,在狂熱的希特勒看來,他們可以去拼命。

但德國大部分將領比較理性,在他們看來,送這些毫無經驗的平民去戰場,等於透支德國的未來。這些民兵不可能改變戰爭的大勢,如果他們全部死光了,誰來建立未來的德國?

在這方面,日本就是一個極端,最後時刻依然拒絕投降,還讓很多孩子做好送命的準備。如果不是美國的2枚原子彈,讓日本人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最終宣佈投降,恐怕日本已是無人區了。

當時的德軍,真正的主力精銳已經在諾曼底登陸、蘇軍反攻的過程中全部打光。僅剩的一點精銳坦克師和外圍防禦部隊,大多隻是二線軍團,不是希特勒的王牌軍。歐洲的地形總體上以平原為主,德國的最大地理座標就是波德平原。從地利角度出發,德軍攻強守弱,沒有什麼可依靠的天險和要塞,發動戰爭就是一條不歸路。而英國和蘇聯則不同,都有地利優勢,可攻可守。

當時蘇聯的坦克部隊堪稱鋼鐵洪流,德國的黑豹坦克雖然強悍,但問世太遲,阻止不了盟軍和蘇軍的坦克和人海。德國本身就是一個經歷了不少風雨的國家,能夠看清局勢,只要不被滅國滅族,投降只是暫時的,總有恢復強國地位的時候。

在大部分西方國家的軍事理念中,行軍作戰就是職業軍人的事,而且每一個軍人的生命都不能浪費。能夠用武器來頂替而不犧牲人的時候,堅決不用人去冒險。軍人和裝備也不能過多,否則會成為國家的負擔。但也不能太少,會影響國防安全。

現在世界各國普遍走的是高精尖路線,減少人數,提升質量。德國和美國軍隊多年來一直按這個思路發展,即使在和平年代的訓練中,也要避免無謂的傷亡。總體來看,提高軍事質量,保住有生力量,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兵說


德國在二戰後期已經沒有多少有作戰經驗的堪戰之師700萬人中一大半都是民兵武裝,而這些民兵也不是自發組成的部隊,而是被德國強制徵召的居多,只有少部分是自願,因此抵抗意志較差,作戰組織度不足。

二戰後期,德國已經開始動用未成年人組成童軍(上圖),德軍士氣低落。


而德國所剩無幾的正規軍,又大都是從東西兩條戰線上不斷潰退回來的,都是一些沒有多少成功經驗,大都是逃跑經驗和戰敗教訓的常敗之師,士氣非常低落,而且看不見勝利的曙光,整日裡都是坐等補給才會走出戰壕,沒有別的事情那是連開一槍都嫌麻煩的,因此蘇軍得以迅速的攻克了柏林,並且直接一口氣衝到了國會大廈。

二戰之初不斷取勝的德軍是圖中這種精幹堅毅且具備軍事素養的精銳部隊。


現代戰爭對於士兵的專業素質要求極高,而且對部隊的指揮和編制體制有著極高的要求,要求部隊能夠按照統一的作戰企圖和作戰方案開展行動,就在二戰時期,所有的戰役方案都需要耗時費力的擬定後提交大本營才能獲得批准,必須要考慮到各種情況,並且制定突發預案,可是民兵和潰散的部隊並不具備以上條件,連簡單的進攻小組的編組都難以進行。

二戰中對單兵班組戰術的要求就已經很高了,單兵必須具備很強的軍事素養,圖為二戰德軍的傘兵和步兵,他們都互相配合。


這樣的軍隊,面對著復仇情緒極重的蘇軍,如虎狼之師鋪天蓋地的殺來,是毫無抵抗能力的,蘇軍的攻勢主要由重炮首先發起,長時間炮擊後才會在空中攻擊機的志願下以重裝甲部隊發動摧枯拉朽一般的攻勢,面對如此進攻,德軍在整個二戰後期甚至都難以發動一次反攻,德軍的後方都已經不穩定了,盟軍對德國主要城市和工業產區進行了集中轟炸,德國抵抗意志已經非常薄弱了。

二戰後期的蘇軍攻勢,可以用摧枯拉朽來形容,士氣高昂。


因此,在二戰後期,德軍雖有數百萬大軍,但是卻毫無勝算,為了保留德國戰後重建的力量,在希特勒已經自殺的情況下,德國沒有抵抗必要,於是選擇了投降。

德軍精銳的初期部隊去哪裡了?答案是除了戰死的,基本都被蘇軍俘虜了。


海事先鋒


德軍即便不投降,那700萬人吃的食物恐怕也很難解決吧。曾經看過一部蘇聯二戰題材電影叫《解放》,當時德軍在蘇德戰場不僅僅缺少衣物,還缺少食物。尤其是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很多德國人由於飢餓只能選擇投降,投降的德軍達到了80餘萬人之多。

在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德軍面臨兩面作戰。所以,德軍節節敗退。而蘇聯紅軍更猛,相繼解放了被德國佔領的東歐國家。到145年4月16日時,蘇聯軍隊已經兵臨德國柏林城下。希特勒見敗局已定,不得不舉槍自殺。他的屍體被抬到後花園被澆上汽油化為灰燼,掩埋在一個炮彈坑當中。德國的元首,就這樣結束了他的一生。曾經的希特勒這麼瘋狂,既然有700萬大軍,他為什麼不抵抗,因為當時已經沒有資本抵抗了。

因為希特勒知道,德軍物資短缺,包括食物和燃料,當然還有武器彈藥。即便是打下去,最終的結果也是徒勞無功,最終只能放棄抵抗。其實,大家也猜得到,一支700萬的軍隊,光一天的食物消耗就是一個天文數字。當時盟軍和蘇聯逐漸解放了被德國佔領的土地,以戰養戰的願望已經破滅。加上盟軍與蘇聯的空中轟炸,德國本土也已經滿目瘡痍。本土工業遭到嚴重的破壞,戰爭機器已經無法啟動了。我們知道,德國是一個工業國家,又遭到蘇聯和盟軍的飛機轟炸,最主要的食物漣源已經無法供應,抵抗下去只有餓死。所以,德國唯一的出路就是放下武器投降,幾乎別無選擇。

雖然說希特勒的軍隊號稱“鋼鐵洪流”,但是沒有吃得,也是不堪一擊。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作戰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擁有充足的糧草,一旦後勤被切斷,可以說不攻自破。在堅強的勇士,面對飢餓也會毫無鬥志。所以,德軍700萬軍隊最大的困難就是缺少食物,其次就是武器彈藥不足,所以綜合這兩個因素,德國已經無法滿足,只能輕易的投降。


謀士說


二戰時,蘇軍攻打柏林時,德國國內設防的兵力,包括部署在庫爾蘭島上的集團軍群、捷克和奧地利境內的中央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駐紮在意大利北部、巴爾幹半島、挪威等地的德軍等,兵力加起來即便沒有700萬,500-600百萬的兵力還是有的。

但見大勢已去的希特勒卻選擇了自殺,精神支柱的轟然倒下,對德國軍方高層的打擊非常厲害,許多將帥級軍官似丟了魂一般,戰場都打成了一鍋亂燉。

作為希特勒指定的接班人,海軍元帥鄧尼茨認為德國戰敗已成定局,繼續抵抗將毫無意義,就選擇了談判投降,保留了數百萬日爾曼民族的男性,倘若這部分人都徹底戰歿了,那麼德國真正優秀的青壯年全都戰損,國家利益的損失就慘重了。

最終時刻,鄧尼茨包括其他德國高階軍官都表現得很理性,保留了數百萬德國青壯年的血脈,沒有負隅頑抗到底。

在軍迷的常識中,德軍有700萬軍隊,只要指揮得當,即便最終戰敗,也能給予對手以沉重的打擊,700萬武裝部隊,不是一個小數目,而是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況且,德軍的裝備並不差,戰鬥力特別是部署在國外的軍隊戰鬥力都非常強大。

但此時的德國,在喪失了羅馬尼亞等地的油田,遭遇美英空軍的戰略大轟炸以後,坦克、戰機極度缺乏燃油,都徹底趴窩成了一堆堆廢銅爛鐵,極難將戰爭持續維持下去。

最關鍵是希特勒,全民的精神偶像都自殺了,德國軍人包括民眾都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了,既然領袖都選擇了自殺,那麼再多的士兵也沒有什麼用。

軍心早已渙散,軍無鬥志,士兵開小差、逃逸層出不窮,長官也無力阻只,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貌似紙面上有700萬的軍人,實際上似一團散沙,很難擰成一股繩,抗爭到底了。

此外,軍方高級將帥都在打小算盤,企圖早點投降投誠,為日後開脫戰爭罪做準備,早就沒有了繼續抵抗下去的信心和勇氣,因此德國投降是必然的。


國平軍史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二戰後期德國基本上已經無力在打下去了。德國投降的原因有很多。希特勒的死亡是一個原因。德國的國力也不允許德國再打下去了。德國的有志之士也很多,他們已經清楚的知道德國的戰敗是不可避免的。德國需要保留戰後崛起的火種。當時的德國敗局已定,再打下去的話也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既然勝利無望,那麼為什麼不直接投降呢?


實際上德軍在蘇聯斯大林格勒的會戰失敗就已經是敗局已定了。如果那時德國投降的話是最合適的時機。但是希特勒在後期就好像是一個輸紅眼的賭徒一樣,總感覺還會有翻盤的機會。你願意接受失敗的命運。當時整個戰爭的戰略主動權已經在不在德國之手,斯大林格勒的會戰也標誌著德國由盛轉衰。當時很多德國軍人也表示該和盟國談判了,但希特勒認為德國還有一戰之力。所以希特勒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增兵以及從各地調集軍隊回德國駐防,決定在和盟國拼一次。這個時候的德國其實在軍事將領方面都已經開始疲倦不願意在打下去了。而希特勒的一意孤行也是德國不得不戰的原因。


希特勒死後,德國的精神意志倒塌,德國的抵抗意志瞬間奔潰。另一方面,希特勒死後選擇的鄧尼茨繼任德國元首。希特勒的意思是希望鄧尼茨可以率領德國繼續抵抗下去。但是鄧尼茨錯誤的估計的希特勒的遺願,在希特勒去世之後鄧尼茨展開了和盟國的談判,並且迅速簽訂投降命令。

而此人的德國高層已經清楚的知道敗局已定,其他的做法也都是無用功之舉。所以也沒有反對鄧尼茨的決定。因為後期德國軍隊已經開始徵招未成年人參軍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做法顯然不適合德國。而且德國在物資後勤方面嚴重的供應不足,裝甲部隊以及飛機損耗根本沒有能力再進行補充,新招的士兵甚至連武器彈藥都保證不了。這還如何進行作戰?而且彼時柏林已經被蘇聯佔領,更是削弱了德國抵抗下去的資本。所以德國的投降是必然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希特勒自殺是最關鍵的要素,德國軍人發過誓,誓死效忠他,他要是不自殺 德國軍人哪怕是戰鬥到最後一人也是不會輕易投降的,別說是還剩幾百萬就是剩幾萬也不會輕易投降,元首活著是他們唯一戰鬥下去的力量,結果希特勒一死主心骨沒了還打個什麼仗?給誰打?沒人領導他們,群龍無首,失去了核心,就是一散沙,也失去繼續頑抗下去的信心,軍官互相指責,相互猜疑,各自逃命,這就加快了柏林淪陷,德軍快速戰敗甚至是不戰而降的這麼一個結果。


經典戰時傳奇


個人認為德國之所以投降是因為以下幾點“

其一:人民以及軍隊厭倦戰爭了。短時間的戰爭並且勝利會使得國民欣喜,同時也會增強領導人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但是長久的持續的侵略戰爭會不斷消耗國家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會使得國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同時長時間籠罩在戰爭的陰霾中,也會使得軍隊士兵精神緊張,幾近崩潰。這些都能使得人民和軍隊在心中潛意識的開始厭倦戰爭,更希望戰爭儘快結束。

其二:沒有補給,筆者不知道是否真的有700多萬大軍了,但是肯定的是補給沒有了,二戰後期,德軍重要戰略城市先後被攻佔,沒有了這些重要城市的支持,軍隊哪來的武器彈藥,哪來的火炮、坦克(德國戰場不像中國,那可真是坦克嗷嗷多的戰場,沒有火炮怎麼反坦克)?缺少這些必要的設備德軍根本無力阻撓盟軍以及蘇軍的進攻步伐。

其三:將軍們的遠見卓識。很多人可能說,學習我黨啊,打游擊,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跑。筆者不認為這種方式可行,當年我黨和國民黨打游擊是由於國家是國民黨的,他不可能大規模殺害平民,如果德軍敢打游擊,盟軍敢不敢筆者不清楚,蘇軍肯定會實行三光政策的,即,不留平民,全部屠殺(斯大林能幹出來,而且蘇軍素質也不怎麼樣),那麼德國最後可能真的就種族滅亡了。所以放下武器,投降盟軍是最好的選擇。(被蘇軍俘虜幾乎等於死亡,蘇軍真的是太爛了太沒素質的部隊了)。

其四:兵員不允許。當時投降時,德軍仍有很多軍隊,但是那是對外宣稱,實際來說幾乎每隻部隊都嚴重缺編,並且軍隊也不是當年閃電戰四處征戰的軍隊了,多為老人以及小孩充斥部隊。可以想象,這些部隊的戰鬥力具體如何了。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非喜勿噴。還有蘇軍真的很爛。


polityW


雖然二戰德國戰敗時還約有700萬軍隊,但是支持戰爭繼續下去的可不只是看人數,還有其他各個方面原因。

第一、這700萬隻是一個大致的數字,有很多水分,事實上根本沒有那麼多,而且作戰能力強的老兵基本上在前期已經全部陣亡損失殆盡了,後面補充的都是菜鳥作戰能力不強。

第二、二戰德國作戰主要就是靠先進的作戰裝備,二戰後期盟軍對德國實施了大規模的轟炸,使得德軍的重要的兵工廠以及民用設施遭到破壞,沒辦法在繼續生產武器裝備,使得這700萬德軍連個像樣的武器都沒有。

第三、德國領土面積小,資源匱乏,二戰後期德軍佔領的國家都被盟軍解放,使得德國已經沒有了資源的供給,儲備的資源也不夠消耗,不足以支持戰爭,這種情況下只有投降一條路。

總之,在盟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德國除了投降以外,別無其他的選擇,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