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什麼情況下需要“前後”都清晰?什麼情況下需要“前後”都虛化?帶圖說明一下?

柳侍墨


一般情況下,風光攝影需要前後都清晰:

風光攝影中,一般都是需要大景深,營造前後都清晰的效果。上圖中前景裡不是虛化而是倒影。

在風光攝影中,通過前後清晰,展現大自然的魅力。

但是,風光攝影也不都是全部前後都清晰,這個要看個人的創作初衷,像上圖,只有人物和部分花草清晰,這也屬於風光攝影。

一般情況下,花卉、人像等,需要前後都虛化,通過虛實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主體:

在進行花卉或花草拍攝時,對前後景進行虛化,目的是讓背景更乾淨,主體更突出。

除了背景虛化可以讓背景更乾淨外,前景的虛化還可以讓畫面更具空間感,讓平面視覺有了立體的感覺。

人物攝影中也是如此,為了突出人物,讓前後景虛化,來突出主體。


在實際拍攝中,前後景的虛化,並沒有什麼規定和要求,必須虛化或清晰,而是從自己的創作出發,比如說背景有些雜亂,可以通過虛化來淨化背景;再比如通過增加前景讓畫面更有立體感,但如果太清晰會影響到主體的突出,這時候也是需要通過虛化即讓畫面有立體感,又沒有“喧賓奪主”。所有的虛或實,都是為了突出主體,讓主題更顯明。

最後要說的是,前後景的虛化都是通過景深來控制:小景深就是前後都虛化,大景深就是前後都清晰;景深的大小是通過光圈和物距大小或焦距長短來實現。

歡迎大家討論。


南方之南



攝影,什麼情況下需要“前後”都清晰?

什麼情況下需要“前後”都虛化?

帶圖說明一下?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說攝影題材的,題材不同,表現手法也不一樣。

先羅列一下比較常見的攝影題材——

1、人像攝影;2、風光攝影;3、靜物攝影;4、動物攝影;5、動態攝影;


再按照題材的不同分別解釋一下所需要的表現手法——

1、人像攝影:

大部分情況下是主體實,前景和背景都要虛化;

也有少部分情況是前景實了讓模特虛化的,為的是營造朦朧感,多見於表現女青年的“文藝範兒”;

前後都虛化的人像攝影很少,基本屬於模特和背景貼合得太緊了,距離太近虛不開……或者虛化的效果並不是很明顯,背景隱約可見。


2、風光攝影:

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前後都拍實,因為風光片一般都是在拍大場景,虛化得太多就體現不出來拍的是啥風光了。

也有由近及遠推過去的,慢慢變虛,讓觀眾覺得“漸行漸遠”。


有些風光片是取一處局部的小景,是要有前景襯托的。在這種情況下,要麼前景是被虛化的,要麼背景會虛化一點點。

還是那句話——背景虛化得太多就不知道你拍的是啥風光了。


3、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一般是主體實,陪體虛。

比如我拍個甜點,後面放一杯咖啡,那咖啡就是陪體,要虛化一些不能搶了甜點的主體位置。但也不能虛得太多,不然看不出來是咖啡了。


也有隻拍一個靜物的,前後都虛化,就實一個主體。

靜物攝影也有前後全實的,主要體現為一堆靜物的“大場景”。

您可以理解為——我給靜物們合個影。


“靜物合影”裡面也有“專門突出它一個”的——就是一堆靜物裡面就一個拍實的,其他都拍虛了,但虛化得不算厲害。

——您可以理解為“主角光環”。


4、動物攝影;

動物基本上是以突出主體為主,主體一定是實的。

大部分情況下,背景都是虛化了的。

有些有前景的也得跟著虛化了,因為要營造照片中的層次感。


當然也有前景或者背景不能虛化的情況——因為前景和背景同主體貼合得太緊了,只能拍成實的了。

但這並不影響畫面中主體的佔比。


5、動態攝影:

動態攝影的第一要務是突出主體。

而動態攝影的主體一般是運動中的人和物。

所以一般情況下,為了突出動態攝影中主體的“動態”,是會採用“追焦”的形式進行拍攝的。

而“追焦”帶來的效果就是——主體實,背景虛。

通常情況下,拍攝運動的人和物是不需要前景的,因為前景會干擾觀眾的視線。不過也有例外的。

那也沒關係,有前景,也得和背景一樣,虛化掉了,最多就剩下一個輪廓。

反正不能妨礙主體。


我是柳侍墨,一個喜歡攝影的段子手,喜歡詼諧幽默地講攝影故事。

希望您也可以喜歡我!

——喜歡就來關注我吧!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您點贊、轉發~~


柳侍墨


攝影前後都清楚看拍攝的需求,跟主題環境無太大關係,有些作品就需要前後都清楚,例如人文紀實、風光攝影,這類拍攝需要描述故事性和景色的整體性,所以在拍攝的時候多數是前後都清楚

也有個別情況為了表現某一個場景,聚焦那個焦點,也會開大光圈將不需要的內容虛化掉,這個就要看攝影師想要表現的內容做決定了

前後都虛,我覺得是一種氣氛的烘托,可以作為素材作為背景使用,由於整個都是虛的照片本身的價值就沒有那麼高,所以攝影師這麼拍基本都是空鏡,做素材用,例如敘事開頭使用,還有可能就是不小心對焦失敗快門釋放,回看還不錯,就留作素創意照片使用了,總之前後都虛實際價值並不是高,拍攝的目的就是傳達照片內容,如果都虛了啥也看不見,作品怎麼表現你的內容呢?

不管前後清楚還是不清楚,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根據表現主題內容而決定,跟拍攝主題拍攝環境無太多關係,你想表現什麼就聚焦拍攝什麼,背景干擾到了主體就需要使用大光圈虛化掉,如果背景帶有一定故事性就不能虛化掉,否則照片無內涵無故事性

原創不易,每一次點贊評論都是給我最大的鼓勵,距離100萬粉絲還差99萬,希望下一個鐵粉就是你,哪裡說得不對多多指教,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你幫助,謝謝^-^

色影君


攝影這東西,之所以吸引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不確定性。主體的前後景清楚不清楚是沒有一定之規的,是由創作者在特定時間,特定環境,特定心境,由特定意志所決定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攝影能夠長期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有一定之規,大家都按套路來,一個模式刻下去,那還有什麼意思?

這並不是說可以任意而為,而是有一個基本的原則,當然這個原則依然由你決定,即:當你認為環境是取景器內畫面的一部分內容時,你就需要清楚。當你認為只需要突出主體,排除環境干擾時,你就需要模糊。所以,前後景清不清楚還是你說了算。如果一時吃不準,不妨多試幾張。

如此一來,就產生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我們往往需要即不十分清楚,也不過於模糊的環境背景。因為,觀看者都是聰明人,我們完全沒有必要交代的十分清楚,又可利用模糊給觀者一個猜想的空間。至於這個度,也是需要多拍,多體會,多實踐。





Xwlbwzsj


從專業攝影師的角度說,任何題材都有可能要求相對清晰,或是虛化效果明顯的作品。

從普通攝影愛好者的一般認識裡,風光攝影最好能夠達到前後都清晰的畫面效果。人像作品,為了突出主體,儘可能擁有空氣切割般的前後都虛化的效果。

對普通的攝影愛好者來說,拍全實的圖片和虛化明顯的圖片都不容易。

為了達到你所要求的效果,只能求助於器材了。

這兩類效果,都要求有專業的全幅機器和專業的定焦鏡頭。全實,要收縮光圈,對焦至無限遠。全虛,大光圈,控制好背景跟人物以及前景的景深關係。

普通的攝影人大多拍攝的是焦內相對清晰,焦外相對虛化的圖片。

全實和全虛的圖片來兩張。




光學鏡頭


前後都清晰的照片!說明是有要求或者有拍攝意義的照片,好比男女不在同一水平線的時候,前後分開而又要拍出倆個人都清晰的感覺,就需要前後清晰的設置!

或者有特別意境的照片,也可以前後都清晰!當然距離過遠也是很難保證前後清晰的,最起碼有一個是實,一個微虛!在我用過一次的光圈設置在F14左右才可以保證完全縮小前後虛實差距,畢竟F14的光圈亮度很低了,室內拍攝需要一些燈光輔助!
這張感覺就是題主所說的前後都虛的照片吧,前後都虛,中間實!同樣都是拍攝一些有意境的照片才會用到這樣的對焦方式!


婚禮攝影師Tanke


照片中焦點前後清晰的範圍就是景深,所謂大景深就是畫面中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清晰,而小景深就是前景或者背景虛化的照片效果。

至於具體虛化到什麼程度,要結合拍攝場景的特徵以及你的表達重點來綜合考慮。

比如我們拍攝風光片,一般來說都用大景深效果。

不管是城市風光還是自然風光,前景背景都要交代清楚。

人像照片可以根據表達而定,比如下面這張照片,背景虛化的效果很強,使得主體人物更加突出。而且畫面還增添了幾分柔美。

但如果是旅遊紀念照,除了人物要清晰,背景也不能太虛。比如下面這張,如果遠處的清真寺拍的特別虛就失去紀念照的意義了。

包括一些美食照,背景適當的虛化可以讓主體更加突出。

關於景深的控制,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法

1、控制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淺

2、改變焦距:焦距越長,景深越淺

3、調整物距:鏡頭越靠近主體,景深越淺。同時主體和背景的距離越遠,背景越虛化。

另外,除了景深,我們還可以通過速度控制虛化效果,比如奔馳的汽車,焦點放在汽車上,路旁的背景就會呈現出動感的虛化效果。

以上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點贊、關注和轉發支持!


手機攝影手冊


我也是攝影愛好者,七十年代開始自己動手製作,玩到今天,我就納悶攝影為什麼總是要玩這些不實用的花活?為什麼不尊重自己的眼睛呢?明明我們人類的眼睛看到的都是清晰可辨的人和景物,卻非要搞這些狗屁的虛化場景,背景,有用嗎?這就是玩點噱頭罷了……看似高大上,狗屁用沒有,尊重自己的眼睛和看到的東西吧……真正的攝影精品不是那套唬人的高精尖設備,看看那些古老的,震懾人心的攝影作品吧……當下的攝影者們,家們不汗顏嗎?靠後期,靠手段來製作出來的影片不覺得無恥嗎?什麼叫鏡頭下的真是記錄?呵呵!一幫弄虛作假的垃圾,!


手機用戶60215278691


前後都要清晰的照片;儘量的要交代清楚時間,地點。場合,事件。新聞攝影需要前後都要清晰。景深最大化。最好使用超焦距。

前後僅都要虛化的照片;為了烘托主題的清晰明確。

例如,江河之中的一葉扁舟。需要前後都虛化。

再例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需要前後景都虛化。

話說到這,就不需要配圖舉創照片了吧?


元素Ys



但凡學過初中物理的朋友都明白,任何光學鏡頭的真正清晰的地方就是一個平面,這個平面前後都是隻有相對的清晰度。


這個相對清晰的範圍都是景深。(在這個範圍內,彌散圈足夠小)


那好,其實是沒有前後都清晰的畫面的。如果要這樣做,利用景深去完成,那太刻意了。只有偶爾為之才可以。


普通的照片,大家拍到上圖這樣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一幅前後有些模糊的照片才是絕對的主流。這畢竟符合物理原理。


很多照片大家覺得前後都清晰,其實,物體是在同一個平面上。


很多照片,我收小了光圈去拍,為了擴大些景深。但是如果放大了仔細看看,其實還是有清晰範圍的。


我覺得完全不必刻意去追求哪些照片需要前後都清晰,哪些照片需要前後都模糊,隨心拍攝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