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人都經歷過什麼?

邊城浪子169


謝謝問答。

59年,上小學。

記憶中,大人都在找吃的。

里弄幹部號召居民在樓房空地上開地,築籬種菜。

父親從南京回來,趁探親假,拿著鐵鍬到新闢的田種菜。

因人多地少,鄰居見縫插針,我家在小河邊也種了青菜。

小學生也很忙,那時,上課是半天。有很多小孩開始養小雞,小鴨。

每天,上學前,將陽臺上小雞小鴨趕下樓,晚上,再將它們趕上來,時間長了,雞,鴨會認人。

養到半斤後,媽媽會動腦筋蒸童子雞。

我就哭。


風風285750272


我五零後經歷的事三天三夜說不完。傷心事就不說了,說說大自然的變遷:1970年以前,石家莊一帶的農村向下挖3米多深就有水了。1963年前人們澆地都是用水車,四五個人拉一架水車,一天可澆地7,8畝。1963年農村通了電。澆地用上了抽水機。正是1963年七月下旬天旱得莊稼都快旱死了。人們都在求老天爺快下雨吧。沒幾天石家莊迎來了百年一遇的大爆雨?連續下了七天七夜。橋西很多街道水深兩米多。我家的水井變湧泉了,自己向外流了三天三夜。黃壁莊水庫面臨潰壩的危險。打開了所有的洩洪道。運糧河的水滿了。有很多的大魚小魚,大人們能抓到半米長的大魚,我們抓小魚。那時石家莊連郊區農村人口不到40萬。改革開放後城市快速擴張,水位訊速下降到現在的45米才有水。


文樂415


我生於五十年代,自覺得對這個問題是有發言權的,六零年的苦好象因為小沒感覺到,到時母親說的一件事我是忘不了的,那時大伯家住城市(我們家在郊區農村)因為大伯家剛有了我一個堂弟,(我2歲)祖母就帶著我到大伯家看小孩,一天,大伯中午拿來了一個雞蛋,晚飯時,奶奶把雞蛋一分為二給我和弟弟各一半,又料被大伯看見,和奶奶吵了一架,後來父親就騎自行車摸黑把我和祖母接回了鄉下老家,但我不埋怨大伯,因為貧窮,人什麼荒唐事都可能做得出來,我詛咒貧窮,我感謝鄧公,只有讓人們擺脫貧困,生活富裕的人才不愧對偉人的稱號!


goodluck85636


作為40年代初生的人,談一談五,六十年代的經歷。

①58年前。

我49年上小學。第二年土改,把地主富農家的地,房都分給了貧農,全村每人三畝半地,這是一件。

二件,抗美援朝,小學生也捐獻飛機大炮,每人二斤半小麥。三件,統購統銷,上街宣傳"韓興社的互助組,賣了餘糧整三千…"。四件,農業合作化,俺村52年有互助組,53年第一個初級社,55年冬全部集莊(集體農莊),後來統稱高級社。五件,53年參加少年兒童隊(少先隊前身),隊歌是;我們新中國的兒童,我們新少年的先鋒,團結起來繼承著我們的父兄,不怕困難不怕擔子重,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鬥,學習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六件,經常上街宣傳,除四害講衛生,什麼新憲法,新人民幣發行。如55年改一萬元為一元,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時,快板書"新的人民幣,三月要發行,圖案多美麗,大小各不同。先說一元券,大家要認清,首都天安門,印在正當中,…一角券印著拖拉機,有火車的是兩角券,一分二分五分券,印著汽車飛機和輪船。

②58至62年。58年開始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本人大鍊鋼鐵上山半年,吃大鍋飯兩年半,特別是60年下半年,每人每天不到半斤糧,加上幹部,事務長,炊事員多吃多佔,一般社員生活很艱難,我一家三口人兩個浮腫病,六一年春大食堂散,我和父親開點小片荒,並拿出全部像樣的衣服和母親織的粗布到山西煥了二十一斤糧食,慶幸渡過了最困難時期。接著分自畄地,借地(那時不叫承包地,可拿一部分土地借給社員耕種),62年冬基夲不受餓了。

③63至70年。63年開始重提階級鬥爭,接著小四清,大四清,沒清完就開始了文化大革命,這些很多人都清楚,就不多說了。


慢悠悠190700058


1958年深秋,我上中學,一天晚上,全校學生在操場集合,只見中央放一張桌子,上面一個鐵鍋,只見教導主任上前將鐵鍋高高舉起,“拍”的一聲摔到地上,繼而作了大鍊鋼鐵動員,讓大家找鐵原枓,木柴,拉開了仃課鍊鋼序幕。

解散後,人們成了一窩蜂,不一會兒,鐵鍋鐵盆體育器材,甚至水車井架都堆在操場上,還有柳樹楊棗樹也被伐來了。

結果乾了十幾天,煉了一堆鐵渣,埋在地下成廢物,可惜勞民傷財,人們敢怒不敢言,說不敢和鋼鐵“撞膀子”。


胡悅695


我52年生人,59年上小學,印象最深的是捱餓,小學上學期還挺好,下學期突然方格本,算草本由白紙變成黑紙了,寫出的字都看不清楚。糧食一下子就不夠吃了,而且每人不論大人孩子還要節約幾斤,這種所謂的節約可不是自願的,是直接扣除。吃不飽怎麼辦?就和姐姐到郊區菜地去撿菜葉,現在我們吃的圓白菜的外邊要砍掉許多又綠又硬的葉子,根本不能吃,可當年我們都把這些扔掉的葉子撿回來剁碎了加點苞米麵熬粥喝。再就是撿些白菜幫子曬乾了,再剁碎摻上苞米麵蒸窩窩頭,吃的我們一臉菜色。那時每月到25號開始供應下月糧食,天還沒亮糧店外就排起了長龍,因為家家戶戶糧食都不夠吃,接不上捻了,我們不少家裡男孩子多的鄰居真有揭不開鍋的,到了月底只好到東家借碗麵,西家借碗米。真想象不出來我是怎麼熬過那個可怕的年代的。有時網上會提起當年捱餓的事,有些人居然認為是假的,真不明白這些人是怎麼想的,真叫人無語。


shanghai2010


我的經歷:三年饑荒,捱餓的趣聞。

1.臨近春節,凌晨五點起床摸黑排隊買魚,一年就能吃一次魚,渴望之心按捺不住。2.夜裡因為肚裡無食,半夜餓醒哇哇大哭,父親為我特意煮了一碗麵條,麵條很少但湯水很香,令我終身難忘。3.每天早上習慣性按一按小腿,如果按下去有坑,就是浮腫的現象,喜事來了,可以去衛生院檢查,如果浮腫按規定可以買半斤黃豆,多麼誘人的黃豆。4.那三年,我有幸入選少年游泳隊,每次訓練後,可以喝一大碗羊湯,羊油還可以炸窩頭,這就是最好的待遇了。5.那三年我的數學(小學)成績提高的很快,皆因自己管理國家配發的糧票,這個糧票就是我的活命票,必須管理好,每天都要數一數,分配好早點,中午飯,晚飯的用量,嚴格按計劃使用,一旦算計不周就會因捱餓得病。6.我的身體雖然不強壯但很少得病,唯一一次得病是吃撐著了,吃的啥,當時叫代食糰子就是現在畜牲都不吃的野菜,豆腐渣,草根等摻在一做成的糰子,因為隨便吃不要糧票,所以開懷大吃一頓,得了嚴重的消化不良症。


老樂160608971


對於六十年代的人經歷了太多的事情,銘記在心的莫過於高考的“失意”和成為“原民辦教師”的經歷。

1984年7月參加完當時唯一能跳出“農門”的考試——高考。因為是農業高中,還有一個定向招生和分配的名額。經過預選取得了有正式考試的機會。前三名已被錄取,做為第四名也一定是向招生的名額。後來還是被第六名,校長的公子佔取了。

有幸遇到縣政府、縣教育局在高考“落榜生”中招收民辦教師。1984年3月進入縣原紅專學校培訓,1985年3月6日上崗任教。當時有三年教齡的可以報考地區級中等師範學校。預選了,也參加了招錄考試,名列第二的成績竟然沒有被錄取?

按理來年可以再考,即使是“先培訓後上崗”,但由於任教的時間,還是劃在“計劃外民辦教師”的範圍。沒有再考的機會,又一頭扎進教書育人的工作中。等待政策開“口子”,等來的卻是2003年的“政策清退”。

眼下,過去的一切還重要嗎?人生的路在一天天地縮短,追憶、回味,只能徒增煩惱。活在順其自然中,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為生活而提神


即使三年自然災害,我母親都沒感覺熬不過去,她常說四十年代蘇北戰亂,帶著孩子經常躲在蘆葦蕩裡,一躲就是半個月,一個月,頭上炮彈子彈亂飛,水裡經常漂來浮屍。九十年代,她已八十多歲高齡,每天天不亮起床邁著三寸小腳在村裡轉一圈,高興時還伴著日出,高唱東方紅,聲音非常洪亮。遺憾的是99年正月曾孫淘氣跑丟了,著急突發腦溢血去世,九十歲,一輩子幾乎沒有看過病。她對晚年的生活就一句話:睡著了笑醒了。


一片雲2277


六十年代經歷太多了,三年自然災害,糧食供應低標準,但那時侯政府關心少年兒童,我們正在上小學給我們制訂糧食標準比大人高二斤,每個學生每年還賣給七尺免票人造棉布。三年自然災害渡過的第一年,也就是六四年春節家長單位發放愛國肉,就是鹹豬肉上頓下頓吃,吃的都想吐。再後來就是文革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由於物質短缺所以一切用品都憑票供應,人人公平沒有特權,沒有怨言。五,六十年代的人在本職工作完成後都自願參加義務勞動,不計報酬甘心情願的奉獻!那年代特別突出的一句話說下雪就是命令,雪停不分老少男女主動拿著除雪工具到各自今管段除雪不今白晝,那時的人們不叫苦不喊累,雖然生活差點但人人精神飽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