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裡有些人喜歡早起做飯?

農家華哥


一日三餐是一直流傳的吃飯時間,在城市裡其實吃早飯基本都是在外面買的,因為城市裡人們的早上上班比較趕,急著坐車,開車去上班,只有在農村,記得在家的時候,每次媽媽都是早上6點起來做好早飯,然後叫我們起床吃飯,吃的時候已經放的剛剛好,因為農村人早上起床要吃飽飯去地裡幹活,不吃飽沒有勁。


農民田峰


農村人早起做飯也成為一種習慣。首先早起做飯有利於當天的時間安排,早上起來家裡面的細活兒挺多的。

首先孩子上學時間不能擔擱,必須早起做飯給孩子們吃了去上學,其次家裡的雞豬牲口也需要餵養管理,家裡的衛生也需要打掃,所以需要做的細活兒還有很多。

農村人早起也為了最大的利用多有點時間把家裡的活兒忙完,再出去田間地頭多幹點活,如果起晚了,家裡活忙完,外面就幹不了多少活,所以必須早起。





用戶65851913239


在我們北邊農村,一天三餐一般情況下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早餐。現在好多年輕人寧肯躺被窩裡玩手機也不吃早餐。但是,大人已經早起把早飯做好了。


並不是說農村裡有些人喜歡早起做飯。早起做飯是我們這裡農村人的習慣。我上學時,學校比較遠,早上六點起床,奶奶五點鐘起來已經把早飯做好了。夏天吃個早飯沒什麼感覺,冬天早餐來碗粥,吃兩塊噴香的蔥花餅,渾身熱乎乎地,然後和同學一起沐著清晨的陽光向學校走去。打發我去學之後,奶奶開始剁菜,剁碎後拌上穀糠餵雞。星期天不去學,我和父親、媽媽早早吃過飯,父親和媽媽扛上鋤頭去地裡鋤草,我跟在後面把鋤掉的草撿好放一堆兒,多了的時候用袋子一裝背到路邊倒掉。不吃早飯,肚子餓的咕咕叫,怎麼有心情幹活是吧。


正因為要上學,下地幹活,還有大人早起趕路,空著肚子不行吧。小時候又沒有小吃店、早餐店什麼的,早起做飯已成農村人的習慣。現在村子裡到處是早餐店,農村主婦照樣早早起來燒個稀飯,煮個雞蛋,烙個餅,先讓孩子吃好送到學校,然後自己一吃,家裡家外一收拾,“人是鐵、飯是鋼”,吃飽了早飯,該上班上班,該幹活幹活。新的一天開始了。


追六紅一藍中五百萬元


記得小時候跟著奶奶睡,每天奶奶都是天剛矇矇亮就起床,我總是問奶奶為什麼起那麼早,不多睡會,奶奶說她睡不著,我說那就躺在床上玩兒唄,奶奶說不行我得起來做飯去,一般我就又接著睡了。我想大家起早的應該有以下幾種原因:

1.確實睡不著

有的老年人睡覺確實有些少,早晨四五點,五六點就睡不著了,而又不習慣賴床(他們年輕沒有賴床習慣,都很勤勞)所以早早起床做飯。

2.有很多事情要忙,不得不早起

一般農村人家裡不僅僅要種地,還有很多牲畜。早起做飯吃完飯,刷鍋,再喂喂豬、羊,還得趕緊下地幹活。所以不早起的話就沒有時間幹活了,自己的莊稼就耽誤了。

3.習慣早起

有的家庭無論再忙再悠閒,每天都是早早的起床,吃完飯該幹啥幹啥,就算溜達著玩也是收拾的很利索再出去。日積月累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

4.家裡有孩子要上學,為了給孩子做飯得早起,在孩子起床以後飯都得準備好,不能耽誤上學。

其實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有很多人早起做飯的,因為大家都有工作不得不早起。其實早睡早起是個很好的習慣,如果條件允許,希望我們大家都儘量做到。畢竟現在每個人的工作壓力都很大,有的要加班到深夜。不加班的朋友們,少玩點手機,少看電視,早點休息哦!祝大家都能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如有回答不妥,請諒解,謝謝。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見解和看法,期待和您成為朋友!



小茹點點


我是農村的,要知道農村以前條件不好,村裡根本就沒有賣吃的,就是有一般家庭也不會天天去買,因為每天買早飯一家人可是一筆不少的開銷,能省則省吧。所以人們上班之前都要做好一天的飯,早上吃一頓,用飯盒裝一頓去上班,剩下的晚上吃,晚上下班回來已經累了一天就不做飯或者隨便炒個菜就湊和一頓。

我是90後,我家在農村,我表妹家在縣城,小的時候家裡窮我們家從來不會出去買早飯,都是媽媽起來做。我們村五天一個集,那一天人們會拎著籃子去趕集買夠一集用的東西。那個時候一碗五毛錢的豆腐腦一個五毛錢的燜子火燒或者一根五毛錢的油條對我來說都是奢侈,那是村裡有錢人家才享受的待遇。而我縣城的表妹經常吃這些。記得有一次家裡只有一盤菜,爸爸媽媽下地去了,我和弟弟還有表妹在家玩,我那時候還小,不會做飯,表妹可能吃了,一個人就吃半盤菜,我想著爸爸媽媽還沒吃飯呢,我就瞪著她不准她吃了,她就哭著要回家。

我十歲的時候我們村收的糧食每家還有一部分要交公糧,城市人們沒聽說過吧?公糧就是國家給地讓你種糧食,你收了要交一部分給國家,由村裡代繳,相當於是租金吧!

但現在農村的人們生活條件好了,不比城市過得差,人們養成了早起做飯的習慣,還是要起來做飯。自己做的吃著健康比較放心。





一個菇涼一家人


我是80後,家在西北的一個小鄉鎮,這裡的農村人,世世代代都住在冬暖夏涼的窯洞裡,這裡沒有繁華的街道,沒有商場,沒有早餐店,家裡有男人要早起地裡幹活,炕上有孩子要起床步行去上學,家中的婦女老人便早早起床準備早餐了。

窯洞裡的炕一年四季都是暖暖的,將醒未醒的時候聽到了風箱刺啦刺啦的聲音,一下兩下,三下四下,不知疲憊的重複著,吸吸鼻子,聞到了柴禾燒出來的濃濃的柴香味,依稀聽到了奶奶個母親聊天的聲音,睜開眼睛,外面還是黑漆漆的,伸出胳膊,空氣涼絲絲的,你可知道每每這時,心都是暖暖的。

農村人的早餐並不豐盛,大抵就是饅頭包子清粥鹹菜,但是每餐又必不可少的雞蛋,當時農村雞蛋是比較金貴的,收了雞蛋大多都是要攢起來的,大多給家裡幹活的男人和要去讀書的孩子吃,要不就拿去集市換錢用。

天矇矇亮, 山裡的羊腸小道,男人扛著鋤頭大步流星,女人跟在後面碎步快走;山裡的大道塵土飛揚,孩子們笑著鬧著,甩著書包吆喝著結伴上學去。

有的時候貧窮也是生活的藝術,他讓我們那麼深切的感受到了生活最質樸的一面,給我們那麼多感動和回憶。就算在城市中生活了快20年,午夜夢迴時,惦記的還是孩提時那暖暖的炕頭,聽到的是那永不改的鄉音。





林挽舟


一、過去農村孩子多,老人也基本都住在一起,早上做飯大家一起吃,錯過了飯點就是中午或者晚上了,因為中午成年人,也就是大人們都下地幹活了,家裡沒人做飯。

二、除了冬天,中午不做飯

過去,農村人幹嘛就像我們現在上班一樣,早九晚六的,早上五點多起來收拾,六點婦女們開始生火做飯,男人們挑水、餵羊、喂牛、餵馬、七點半一家人吃飯,八點基本準備下地幹活了,一家人都十幾畝,多則幾十畝地,地不可能種在家門口,所以因為距離原因,還有一鼓作氣幹活,晚上吃的飽飽的,中午都帶了乾糧隨便吃點,不會放下手中的農活兒回去做飯。

三、農村經濟來源是種地,早上吃好吃飽才有力氣開始一天的體力勞動。

四、過去的農村,各方面不發達,農村落後,做一頓飯不像現在簡單,有燃氣灶、電飯鍋、微波爐、以前全靠生火做飯。所以,早晚兩餐是非常重要,早餐負責白天的食物供給,晚餐勞動了一天正好餓了。





喝點兒紅酒


筆者目前就在農村,分享一下自身的看法。

早起和做早飯是兩碼子事,為什麼這麼說?

在我們老家這邊農村有句古話:早睡早起,陳谷爛米;晚睡晚起,拖棍討米。

小時候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常掛在嘴邊的就是這句話。

農村人起得早,更多是是因為生活作息的緣故,一般情況下,晚上不到10點就睡覺了,而早上起來時間,熱天在6點左右,冬季在7點左右。

起那麼早幹嘛呢?

當然不是單單為了做早飯,更多的是幹活前的準備工作。比如,喂有豬的家庭,要準備豬食。養有牛羊的家庭,要把牛羊放出圈,栓在田野裡。

而做早飯,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有時會很早,是因為有農活或者其他事情需要做,比如,去地裡種莊稼,又或是外出辦其他事。有時又很晚,這種情況多是在平日不忙的時候。

不知其他地區是怎麼樣的,我這裡是西南山區農村。我們這一般早飯和晚飯是正餐,午飯一般隨便吃點麵條,餅什麼的。

所以,早飯,對於農村人是很重要的,但卻不是因為早起而專門做早飯。

也不是所有農村人都如此。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農村已經不是以前的農村。手機,互聯網已經成為了標配。

舉個例子,以前,農村的電視信號依靠衛星鍋,農村人實際也愛追劇,但那是就只能看電視臺,每天兩集,看完就休息了。現在卻不一樣了,看上了網絡電視,那就得看到有睏意。

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這樣,我家裡的老人,還有周邊的鄰居,差不多都這樣。但每家都有一個早起的人。

所以呢,我認為,這是一種生活習慣,是老一輩人的那種勤勞的性情。

補充一點:現在政策好了,不像以前,交通不便。現在村村通路,都是水泥路。每天早上都會有商販騎上三輪車叫賣,包子饅頭,餅之類的。雖然不知道其他地方怎麼樣,我這邊農村現在是能買到早餐的。







拾二三農趣


為什麼農村裡有些人喜歡早起做飯?

農村裡有些人喜歡早起做飯是一種習慣,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是天不亮就要起來做飯、還要給豬煮豬食,父母他們那個年代生活在農村很苦,自己生養孩子又多,上有老人,下有六七個孩子,母親成天忙碌著家務,還要去生產隊出工掙公分,那時是憑公分分口糧,因此母親只好早起做好全家人的飯後,才去上工……後來我們兄弟姐妹逐漸長大,母親把一些家務活讓我們分擔,(幫媽媽幹些力所能及的一些活,比如做飯、洗碗、打掃屋子)那時我們上學時,條件還落後,上學只能走路去,也就是在八十年代初,去鄉鎮上初中,而且離家十幾里路,(每天去學校要往返兩趟)每天必須早起煮飯,才能趕上開始上課時間,那時,家裡窮連個鐘錶也買不起,母親就以公雞打鳴的(次數)時間來叫我們起來做飯……


農村裡有些人早起做飯,是為了讓孩子吃了早飯去上學,(在農村,一些村莊沒有賣早餐、早點的,還有買著吃,價錢又貴,為了省錢,只好自家早起做飯,讓孩子吃了早餐去上學)在農村多數小學生、初中生不是住校生,為了不耽誤自家上學的孩子上學的時間,一般早起做飯,讓孩子吃完早餐去上學……

農村裡有些人喜歡早起做飯,主要是把白天的正常時間利用起來去地裡幹活,還有生活在農村的老百姓都知道,農村家庭家務活比較多(比如養豬、羊、……)早起也是為了利用好時間忙於家中的一些家務活,把家裡的活忙完,才會有多些時間去田地裡幹農活。特別是到了夏天,由於夏天天氣熱,人們更要早起,早點去地裡幹活比較涼快……前些年,農民種植糧食全靠雙手去勞動,特別是農忙季節,忙於收割莊稼,我們的老百姓為了不誤收割時間,搶收搶種因此就要早起,有時天剛矇矇亮就要到麥田割麥子,或者去稻田割稻子……最近幾年農民種地技術逐漸提高,種植土地也機械化了,機器代替了人工,農民也沒有以前那麼辛苦、勞累了。

生活在農村的農民,他們勤勞、儉樸,為了生活只能起早貪黑去勞動……


家人平安147354958


對這個問題,我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九幾年以及兩千年的那個時候,農村的普遍都在種田,起早做飯吃,然後到地裡去忙各種農活,插秧,割稻穀等等的農活,趁著早晨涼快,搶時間做農活。有的家庭種的地比較多,必須起很早,因為不起早事做不完。我記得最清楚的一次是,那是夏天,我凌晨2點起來去田裡拔洗秧苗,然後到了一定的時候,去填插秧,相信是農村出來的,做過農活的都知道,然後天剛剛亮,家裡人來送稀飯我吃,吃完了繼續做農活。這樣時間長了,就會養成一種習慣,每天必須起早,哪怕沒事都會起的很早。因為那個時候晚上睡得也比較早。

然後我們來看看現在的農村,依舊有很多人起的很早,雖然不再做農活。有的人是在附近的廠裡面上班,比如板子廠,紡織廠,還有雞場,豬場等等地方上班,起早做飯吃,然後騎電動車上班。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在家帶孩子,要送孩子上學,特別是離學校很遠的家庭,必須起很早。還有一些老人,幾十年起早的習慣,到了早上很早的時候,可能我們現在的年輕人都還在睡夢中,他們就已經起來,因為習慣睡不著。

也有可能還有一些起的原因,反正我知道的就是這麼多,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