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特別貧困的地區,只種糧食,收入低,為什麼不種植或者養殖一些經濟作物?

長安隆叔


1.貧困地區需要具體分析,主要的制貧因素是什麼,對於貧困縣來說,主要是受限於地理環境因素,比如偏遠山區,交通不便,或者氣候極端,不利於正常的作物生長。對於貧困戶來說,是因為缺乏勞動力至貧還是因病至貧,還是因學至貧。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

2.發現經濟作物的種植或者養殖,是需要具備幾個基礎條件,第一,是種植環境的條件選擇適合的經濟作物。第二,是考慮當地的政策,是否有鼓勵或者補貼。第三,人員勞動力是否充足,專業人才是否能夠形成支撐。第四,資金支持,第五,是否有銷售渠道,形成外銷。

3.非常制約的一個條件是意識。扶貧先扶志這句話說的一點沒錯,在地理環境,政策,資金,人力各方面都有一定基礎可做的時候,還是貧困,這裡肯定就有問題了。

4.做經濟作物或者養殖一定要形成規模效應,而很多貧困戶個人或者合作社沒有這樣的資金和條件,更沒有適合的人力去做支撐,更別說標準化管理了。

初級農產品的市場比較混亂,價格也比較雜,初農的品質往往參差不齊,這些都是導致產品滯銷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集中精力做好產品的種植,加工,包裝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通過當地有能力的企業進行深加工,或者申請成立企業,申請建廠,和生產許可,這些都是必要的。然而往往這些地區的人沒有這樣的意識,還停留在粗放耕種,小作坊生產,擺攤式碰運氣銷售的思路上。再加上當地政府管理部門是否真的可以幫扶到位,在政策和資金上形成鼓勵,不能培養“等拿卡要”的習慣。還是老做法的話自然和現在互聯網形式下的經濟差別巨大,也更加越來越沒有優勢。


咪媽說米


你的問題提的不錯,你說了為什麼貧困地區不搞點養殖或種植經濟作物,實質上這個題目說大就大,說小就小,為什麼黨中央年年發一號文件,搞精準扶貧,就證明國家對農村,農業,農民非常重視,而且農村基層組織,從支書,村長,村委會,婦聯,也在研究,實施,為貧困村,貧困人早日脫貧。為什麼到現在還有貧困縣,貧困鄉,貧困村呢?這裡的因素眾多,就拿我們遼寧來說,遼河平原兩岸一`遍地就有幾萬畝到幾十萬畝,到遼西地區有的地才不到一分地,而且山崗,我去過遼寧,凌原魏仗子,有的地塊不到二分.地,而且年年乾旱,你說能豐收嗎?至於你說種經作物,什麼算經濟作物,我分析也就是蔬菜,水果,那得因地制宜,且離城市較近,便於賣出。還有養殖業,養雞,有肉食雞,蛋雞之分,養豬,養羊,養牛,在我看來不管是養殖業,還是種殖業,首先一點需要資金,搞大棚,搞圈舍等,本來就貧困,哪來的錢,還有,你一家一戶搞起來也不行,你離城市遠,農村人沒人買,爛掉。搞這些東西必須形成規模,而且牌孑打出去,幾千裡來你這裡拉貸,你不夠一車誰來,現在國家高速有綠色通道,從海南拉西瓜到遼寧鐵嶺不到5天時間,而且免高速費。

還有很重要問題是現在是市場經濟,不是計劃經濟,看掙錢了,都養,都種,結果多了賠錢,我們鐵嶺開原大蒜前年每斤10元,今年每斤不到3元,蒜農都賠苦了,還有年前豬肉最賤10元3斤,養殖戶家庭婦女賠的直哭。上邊問答主說不搞點養殖的,不搞點經濟的,幹啥也不好乾,老農難!


代啟民540


土地能種糧食,就說明土壤本身是沒有問題的,那麼自然也可以種植其他的農作物,其他農作物普遍要比普通糧食的收益要高。可為什麼不種呢?因為懶,懶得思考如何把土地資源用好,也懶得去下功夫。都知道無論是種菜還是果樹或者藥材等,都需要精心管理加一定的技術,哪像普通糧食作物那樣種完偶爾除草偶爾澆水最後收割即可,忙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流程是一成不變的,清閒慣了的人你讓他再學技術再採摘再銷售找賣家,對他們來說是座邁不去的大山。所以我認為這種懶和窮是在心裡在基因裡的。他們最怕的就是變。

用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像一位病人,得了重病,那麼就需要大醫生從根源上醫好它。而直屬部門就是擔負著這個職能。我們現在也聽到過一些新聞,一些大學生村官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這就是做的比較成功的大手術。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從政者一起協力,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古人云,大醫醫國,每個當政者都相當於一個國醫,只有都全力以赴的關心百姓,治好病人,讓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我們的國家才能越來越強盛。

我是三農版塊的果子,希望能與你一起為新三農的發展獻計獻策。



果子的佛系生活



石頭和大樹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比較複雜,中國貧困地區很多,貧困的原因也明顯不同,比如貴州的一些貧困地區,都屬於山地丘陵,農業土地資源稀缺,限制了農業可選擇品種,況且,這些地區的農民即使引入一些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但是,這些作序對生產技術和經驗都有很高的要求,這些地區的農民一來不敢貿然引進,二來由於其技術和和管理經驗不足,很可能會導致更大的損失,而且,發展這些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投入也較當地傳統作物高很多,這對於本身就很貧困的生產者來講很難選擇,另外,這些地區交通不變,且周邊地區產業基礎也較為薄弱,即使有好品種和產品,其採後加工,包裝,儲運都有很大困難!所以,短期內在這些地區引進高附加值作物現實意義不大。當然,這些地區需要政府、企業和金融單位一同進行整體謀劃,確定符合該地區發展的高附加值經濟作物作為重點發展產業,然後通過政策引導,企業主導,金融支撐,一方面做好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培訓農民生產技能,使傳統農民轉型為新型職業農民,同時,引入新型農作物,引導和帶領新型職業農民組成新型農村生產經營組織,共同發展新型現代農業產業,以此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再者,北方也有很多貧困的平原地區,這些地區絕大多數氣候較為寒冷,冬季時間過長,無霜期短,適應的農作物品種較為有限,絕大多數地區只適合種植價格較低、利潤較薄的大田作物,所以,在土地規模有限的情況下,農民很難增收!這些地區,只能通過城鄉統籌,使部分農民脫離土地,進入二產、三產領域,使另一部分留下來的農民增加土地規模,通過規模化來發展農業機械化,一方面提高農業生產率,達到促進農民增收的效果!




農人張三瘋


這個問題很好,也符合中國現大多數貧困地區實情。那麼他們為什麼要種植單一品種的糧食。而不改種一些經濟作物提高收入呢?下面這種圖片就是貧困地區的現狀!

上圖是某一地區國家級貧困村。為什麼貧窮?從圖中可以看到,山高路遠,信息不暢道路不通。人進出都費勁,就別說經濟作物,農副產品的外運了!你的農副產品經濟作物再好,運不出來,賣不掉,沒有銷路。就只有自己享受或變成爛物,不值分文。交通的不暢,信息的落後。阻斷了,與外界的聯繫。這是落後最致命的根本。

其二,當地的教育資源的短缺,接受文化程度的落後,只停留在原始課本教育方面。極大的阻礙了文化和認識的發展。接受教育的落後限制了觀念發展,長久下去,人的發展必將落後。貧窮也是揮之不去的伴隨著。


其次,村裡居民生活現狀,大多是老年人和婦女帶兒童。極大的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下降。青壯年的外出務工不回,也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不外出務工,就得捱餓或更加貧窮。外出務工收入好的,不回來了,收入不好的也回不來,長久下去惡性循環,必然衰敗貧窮!

要強轉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通路,通信息,加強教育是必經之路,也是解決之道,總之,不改變,不求發展,只有死路一條,永遠貧窮。

現國家對農村的發展特別重視,也非常支持!我想很快會解決當前的現狀,我們的黨不會丟下一個農戶,一位農民。都會讓大家過上幸福美滿,健康快樂的小康生活的!


農家影子


在農村偏遠山區,目前仍然以種植農作物為主,而沒有選擇種植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原因有以下幾點:一、農作物雖然價格偏低,但銷售容易,經銷商多,易儲藏;二、農民文化知識水平偏低、多為留守老人、傳統意識強、接觸新生事物能力不足,因此種植仍然以農作物為主;三、農村偏遠山區交通落後、土地貧瘠、信息閉塞,農作物易銷售,而經濟作物無人問津;四、經濟作物,如中藥材,多為多年性作物,時效長,技術含量高,而農民多希望種植短期作物,收效短平快,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五、經濟作物銷路難,經銷商少,經常積壓產品,對本就經濟貧困的農民來說,無力經營;六、經濟作物技術要求高,而農村的留守老人多出生於建國前後,缺乏知識,無技術指導,種植往往容易失敗;七、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目前來看,多是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規模化種植,農民種植經濟作物,缺乏競爭;八、農作物用途廣且比較普及,地域性不強,而經濟作物,如中藥材,銷售集中,全國大的中藥材市場,只有安國、亳州等十七家,農民無法銷售。基於以上幾點,導致目前農村種植仍以農作物為主,而拋棄可能收益更高的經濟作物。


葡萄88214886


首先,我們知道,特別貧困地區有以下特點,①遠離城市,很偏遠;②地少,人均可支配土地很少;③地貧,土地貧瘠,單位產值不高;④人少,本來住戶少,年輕勞力更少。⑤交通不便。

其次,人們要設法活下去,為了生存,必須要種植糧食,解決溫飽問題,只有這樣才有機會去想著提高土地價值。物質決定意識,不是人們不想種植經濟作物,而是嘴巴都沒有糊上,怎麼去種植其它的呢。或許有人說,種植經濟作物,賺到錢了,可以買到口糧,但是有什麼比自己種植的糧食來得更放心,成本更低廉呢。農民家裡沒糧食,或者地裡沒有糧食作物,心裡會發慌。

最後,對於特別貧困地區,國家也在大力扶持,精準扶貧,首先解決的還是糧食問題。而對於自然條件特別惡劣,不適合人居住的地方,要移民搬遷,退耕還林,保護環境。


365平凡之路


這主要是受地質條件,土壤地表肥沃程度,陽光照射時間有長有短,氣候變化,水源是否充足來作決定的。不同地區,不同的氣溫有不同的生物鏈。貧困地區多數處於深山,高原地帶,那裡陽光照射短,水土流失嚴重,土地少山坡多,土地不夠肥沃,少水水源不足,易乾旱等自然條件。這些地區只能種植少數耐旱農作物。比如,木薯,紅薯,馬玲薯,玉米,甘蔗,茶葉,八角,桂皮,水果等山地農作物,而其它經濟作物由於不適應,難於生長。加上少雨水流失嚴重,所以養殖業也很難得到發展。


許英573


我們都知道是靠種地養活全家的。種的東西分為糧食和經濟作物,糧食就是我們吃的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之類的;所謂經濟作物就是直接拿來賣錢的,比如瓜果蔬菜,養豬牛羊,家禽,養魚等。在農村也有很多致富的方法,但在現實情況下做成功真的富起來的地方卻很少,大多都虧。農民只靠種糧食根本沒辦法維持一家人的開銷,所以農民都在苦想著怎樣才能發家致富。農民種糧食的錢都不夠花,也不敢再去折騰其它的,所以不敢冒風險去種其它經濟作物,就是怕萬一賠錢,那這一年開銷就沒了,而且還得借債,只能老老實實的種莊稼。農民想要種植或者是其它經濟作物,必須靠當地政府適當的引導和幫助,宣導一系列知識和培訓,才能使農民脫貧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