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烏拉街古鎮曾有這八景,帶你尋蹤覓跡!

烏拉昔有八景。清光緒年間打牲總管衙門筆帖式、被譽為鄉土詩人的富森,曾作八景詩詠贊。

那麼,所贊八景是哪八景,今又何在?筆者將按照八景詩的順序,帶你逐一尋蹤覓跡。

老城舊跡

富森詩詠道:古有城池近水邊,中存舊跡代相傳。百花臺閣留餘址,三寶佛尊不計年。數仞危垣儼嶺阜,千秋老樹拂雲天。當時建造人何在?風景依稀後勝前。

吉林市烏拉街古鎮曾有這八景,帶你尋蹤覓跡!

烏拉八景之“老城舊跡”

老城舊跡,是今烏拉街舊街村的明清兩代古城牆遺蹟(俗稱烏拉古城)。筆者從詩中發現,烏拉街古城遺址作為景緻,至少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年間就已經開始了。

而且詩中所描繪的老城容貌,今除了三寶佛尊(靈官閣)已不存在外,其他仍依然如故。殘缺的古城牆,參天的經年老榆,向世人昭示著過往的歷史,和滿族先人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

同時筆者還發現:巍然矗立在城中的土築高臺的名稱,歷來學術界的稱法不一,有的稱“百花點將臺”(百花公主故事),有的稱“白花點將臺”。現在看來,應以富森詩中的“百花”為妥。而如今的老城舊跡,已於196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

古塔殘形

富森詩詠道:塔如犬筆壓江東,受盡人間雨若風。跡古應多增感慨,形殘無復舊玲瓏。半存隱約題名字,一舉成全造化功。更有詩人難寫處,影虧斜映夕陽紅。

吉林市烏拉街古鎮曾有這八景,帶你尋蹤覓跡!

烏拉八景之“古塔殘形”

此古塔位於烏拉街老城內靈官閣(娘娘廟)東三十米處,建於康熙年間。塔形上尖下圓,系西域喇嘛廟式。然它雖然屬於靈官閣建築群,但卻獨佔鰲頭,被詩人納入烏拉八景。這是為什麼呢?

有資料記有這樣一個故事:有東魯雲遊的正孝禪僧,發現烏拉地方祥雲靄靄,瑞氣騰騰,是方靈異寶地,於是便發心在此建廟(靈官閣),大興三寶,度化眾生,並得到總管大人穆克登的支持。

後來正孝禪僧圓寂,坐化於古塔之中。東北地緣邊陲,人開化較晚,都未見過僧人坐觀,於是古塔便成信眾瞻仰、祭拜的聖地,百姓獵奇、參觀的景點。

直到二百多年後的光緒年間,古塔雖然經過漫長的風蝕雨剝,斑駁形殘,但香火依然旺盛不衰。此古塔1949年因疏於修繕,自然倒塌。

西門午市

富森詩詠道:日中商旅若雲屯,貿易何多不憚煩。西傍松江開寶市,東臨烏郡枕城垣。辛勤蜃蛤漁翁賣,兌換煙麻野老喧。未幾斜陽人影散,應歸白社共開樽。

吉林市烏拉街古鎮曾有這八景,帶你尋蹤覓跡!

烏拉八景之“西門午市”

清時的烏拉,作為關東邊陲的重鎮,兩衙的所在地,水、路交通的要塞,商貿業相當繁榮。

尤其是集日的中午,豔陽下人頭攢動,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熱鬧至極。而這個西門午市,就是現在的老十字街。因其在烏拉城的西城門附近,故稱西門午市。

可是,令人驚歎不已的是,時隔一百多年,社會幾經變遷,老十字街現在仍然是烏拉街市場的所在地。

南寺晨鐘

富森詩詠道:奔忙苦海不辭辛,幻境從來誰認真。寺設南方龍伏虎,鍾懸東閣酉同寅。蒲牢了了謀雙耳,色相空空悟一身。寄語九龍音漫渴,聲聲喚醒夢中人。

南寺,讓人自然聯想到烏拉城最南端、建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與清真寺毗鄰的藥王廟。

但查閱史書,此廟並沒有鐘樓的記載,反倒是現位於舊街村一社、新城北門外東側、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觀音閣設有鐘樓,這就吻合了詩中(南海觀音)“奔忙苦海不辭辛”,和“鍾懸東閣酉同寅”的含義。

然而,在烏拉街的眾廟宇中,無論是規模、還是豪華程度,觀音閣都不上“檔次”。它所以能夠納入烏拉八景,是終年盤旋在烏拉城上空那渾洪、悽婉、悠長的晨鐘聲。

本來,晨鐘暮鼓同為寺廟報時法器,詩人卻選擇了晨鐘。因晨鐘象徵新的一天開始,能喚起僧人學道的初心,“聞鍾”而起,不敢懈怠,砥礪向道。而烏拉城人耳濡目染,聽慣了南寺的鐘聲,這鐘聲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為在報時的晨鐘聲中,蘊含著催人上進、積極面對生活的正能量。觀音閣於1949年拆除,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鳳閣春情

富森詩詠道:鳳山鳳閣兩崔嵬,每入春光晴景開。谷口煙籠鶯未覺,月牙池暖鴨先來。風雲已展乾坤淨,草木復甦造化催。氣象萬年俯一切,登臨應不羨蓬萊。

在烏拉城東北約六十里,即舒蘭縣溪河鎮境內,有一座山。傳說此山有梧桐樹一棵,引來鳳凰並在山頂一塊巨石上面留下爪痕,故得名鳳凰山。

在鳳凰山頂,有建於清雍正年間(1662年)的玉皇閣,清光緒六年(1880年)擴建。

鳳凰山高聳偉岸,玉皇閣巍峨壯觀,可謂互映成景,相得益彰。可詩人卻著墨於鳳閣春情的描寫,可見其景色是多麼旖旎。令人遺憾的是,鳳凰閣毀於文革時期。

1992年,釋鏡然法師發心重建鳳凰閣,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重修後的廟宇建築群取名“萬佛寺”,成為方圓百里的佛教勝地,吉林市十大景區之一。

漁樓曉景

富森詩詠道:當貢鱘鰉築一樓,臨江曉起景偏幽。網堆舵尾漁翁睡,月隱林梢兔魄收。水撲朝煙籠四角,山含晨氣闊中流。任他波浪兼天湧,我在齊雲最上頭。

清朝時,烏拉街為朝廷重要的後勤供應基地之一,在種類繁多的貢品中,有松花江產的珍稀品種鱘鰉魚。因此清廷就於康熙年間在烏拉城西北十五里處建造一座木製、兩層的樓閣,俗稱“打漁樓”,作為冬天休漁時集中晾曬、修補、儲存魚的所在,並派有專人看管。

因此樓閣屬於皇家,所以名聲很大,連身後的山和村落都沾其榮光,山叫“打漁樓山”,屯叫“打漁樓屯”,詩人富森的家就居住於此屯。

我們可以想象,那時自然環境處於原始狀態,打漁樓所在地集山、水、樓閣於一體,風景之美麗不言而喻。尤其是晨景,江面上煙霧縹緲,晨月沉入林梢,撒了一夜網的漁翁困得把漁網堆在船尾就睡著了,畫面靈動、秀美而富有江南水鄉氣息。

如今,雖然打漁樓已不復存在,但打漁樓屯的滿族鷹獵習俗卻保存下來,成了遠近聞名的“鷹屯”。特別是與其毗鄰的曾通村和韓屯村的霧凇島,已經成為吉林市赫赫有名的旅遊景區。

松江圍帶

富森詩詠道:烏城自古說安邦,帶繞松花第一江。源出白山來萬里,流通黑水遠無雙。斜環柳岸飄輕絮,回束闉都擁畫舫。曲抱緊圍三面廓,應知天塹此神瀧。

在烏拉八景中,有七景或有遺蹟、或有史書記載、或有民間傳說。唯獨“松江圍帶”三者均無。但我們不難想象,從天池而來的天河,像一條絢麗多姿的玉帶依烏拉城而過。

正如詩人所形容那樣——“曲抱緊圍三面廓”。

尤其是春暖花開之際,彎江斜柳絮輕飛,帆來船去浪花隨,自然景色優美至極。同時,松花江有如一道天然屏障,烏拉城民安城固,全靠此天塹也。

星石流珠

富森詩詠道:石色晶瑩歷古今,相傳昔日大星沉。有時流得珠如玉,便是兆茲晴亦陰。煉後補天還補地,出將為雨必為霖。倘教萬顆輕收去,觸處成雲深復深。

此石臥於烏拉古城新城外西北隅,外羅城東南不遠處。色青質潤,長約三米五,寬約二米。傳說此石是天上掉下來的星星,故稱“星星石”。星星石非常神奇,夜朗之際會發光,其光與星光交映;有時還會流出晶瑩水珠預兆天氣陰晴。

當地老叟回憶:民囯時期,上面建有一座小廟,土改時小廟被拆除。有南方方士說,此石下面有寶,鄉民遂掘土取之。結果石重,越挖石越沉,無奈只好放棄。

詩人展現無限的想象力,說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來的頑石。1976年,當地農民把星星石從土裡挖出,砸碎,用來做了房基石。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